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五脏别论》篇着重讨论了奇恒之腑、传化之腑的概念功能特点,在人体生理上的不同功能以及五脏六腑的总体功能。别,另外的。同“阴阳别论”一样,本篇所论述有关脏腑的内容与其它篇章不同,自成一家之言,所以篇名为“五脏别论”。“地气之所生”和“天气之所生”反映出了“天人合一系统循环关系人体生理系统五脏六腑,通过“奇恒之腑”和“传化之腑”,才能实现气血循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阴阳平衡。如果违背这个天道法则必然遭遇邪气侵害,直接导致自身病变。“观其志意与其病也”,人是形神合一生命体,思想意识决定行为习惯。邪道思想病毒必然导致心理疾病,进而引发自身的生理病变。医术和药物可以治疗生理疾病,却无法救治心病。只是迷信科学技术和药物,本身就是不通医道的悲哀。文中指出,凡是拘泥于鬼神的的人,无法同他讲述高深医学理论害怕针刺砭石的人,无法同他讨论医治的技巧。不愿意治疗病人,不必勉强地去给他治疗,勉强地治疗是收不到好的治疗效果。“魄门亦为五脏使”这句话强调了魄门(肛门)与五脏之间的关系体现中医整体观念和人与自然统一哲学思想。在理解这句话时,需要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达到更好地理解应用中医理论目的。本篇提出中医的“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育至德”的观点,讨论了切寸口脉诊病的道理诊断疾病的一般方法,指出了信巫不信医的危害性,显示出中医在很早就有反对迷信鬼神思想


一、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上(原文脱字,据《太素》补)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二、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方士之中,有人以脑髓为脏,有人以肠胃为脏,也有的把这些都称为腑,如果向它们提出相反的意见,却又都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知哪种理论是对的,希望你谈一谈这个问题

  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男子为精囊),这六种是禀承地气而生的,都能贮藏阴精,就象大地包藏万物一样,所以它们的作用是藏而不泻,叫做奇恒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禀承天气所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一样的健运周转,所以是泻而不藏的,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所以称为传化之腑。这是因为浊气不能久停其间,而必须及时转输和排泄的缘故。此外,肛门也为五脏行使输泻浊气,这样,水谷的糟粕就不会久留于体内了。所谓五脏,它的功能是贮藏精气而不向外发泻的,所以它是经常地保持精气饱满,而不是一时地得到充实。六腑,它的功能是将水谷加以传化,而不是加以贮藏,所以它有时显的充实,但却不能永远保持盛满。六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水谷入口下行,胃被充实了,但肠中还是空虚的;食物再下行,肠充实了,胃中又空虚了,这样依次传递。所以说,六腑是一时的充实,而不是持续的盛满,五脏则是持续盛满而不是一时的充实。


  黄帝问道:为什么气口脉(即寸口脉)可以独主五脏的病变呢?

  岐伯说:胃是水谷之海,为六腑的泉源,饮食五味入口,留在胃中,能充养五脏之气(上达于肺)。气口脉(在太渊穴)是手太阴肺经所经之处,所以五脏六腑的水谷精微,都出自胃,反应于气口脉。而五气入鼻,藏留于心肺,所以心肺有了病变,则鼻为之不利。凡治病,必先观察其上、下的变化,诊查其脉候的虚实查看其情志精神状态还要辨别疾病情况(,以便确定治疗方法)。


  对那些拘守鬼神迷信观念的人,是不能与其谈论至深的医学理论的,对那些讨厌针石治疗的人,不可能和他们讲什么医疗技巧。有病不许治疗的人,他的病是治不好的,勉强治疗不到应有功效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