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元通”二字寓意为首屈一指、独占鳌头、财运亨通、好运好命之意。崇州有个令人念念不忘的喜庆元通古镇,元通镇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处于崇州市西北部,东接观胜镇、锦江乡,南同道明镇相邻,西与怀远镇毗邻,西北隔西河与何家乡相望,北与上元乡、都江堰市安龙镇、柳街镇相连。明英宗正统元年即1436年此地正式建圆通场。民国以来人们因书写方便,将“圆”简写“元”,始为元通场。崇州市是古蜀文明的源头之一,崇州元通古镇被称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元通曾是川西最繁华的码头之一,拥有“小成都”的美称。往往历史上出名的古镇,都会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元通古镇位于西河、味江河、泊江河三江汇注之处,古时候水运给这里带来了财富和生机。清光绪《崇庆州志·卷三》载,元通场“滨文井江,烟火数千家,诸市俱全”,然而日复一日,1600年前繁华的码头逐渐被世人遗忘,古镇渐渐沉寂了下来。来过元通古镇很多次,每到一个新季节,总想再来看看,四时风光各不同,每个季节都想去一次打卡。冬季时节再一次到元通这个清幽、古朴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小镇去逛一逛。喜爱元通古镇是因为一砖一瓦的宁静,让人松弛下来,了解“慢”的意义。2019年1月,元通镇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一、感受元通古镇的不一般
元通古镇位于四川成都以西40公里的崇州市境内,一面依岷山,三面环江即文井江、味江、泊江三江在元通汇合并贯穿全境,曾是川西平原上著名的水陆码头。元通古镇沿江而卧,分为江北和江南两部分。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三江汇流,水道通畅,元通兴盛正是借由水道和贸易而兴盛,素有“千年小成都““清明上河图”“仁里义乡“之美誉。
1、会馆遗址。明清时期,元通商贾川流不息,舟楫往来不断,涌现了商贸、会馆、宗教、民俗等灿烂的文化。如今古镇上仍保存着许多深宅大院、各地会馆以及天主教堂、名人故居等景点,这都是古镇曾经辉煌历史的见证,专注沉浸于元通古镇淳朴的生活中去。古镇民房依然保留着原本的面貌,传统川西老建筑,古朴自然。房子的木板或许已经斑驳,岁月更添风尘,不过正是这样的老房子才有古镇的味道。
2、古街。通过“川西第一索桥“的汇江桥,便进入了古镇的核心区域。宽敞整洁街道、古风古韵的木质民居、悬挂于屋檐下的红灯笼,清一色商铺店旗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古镇街头院落森森,低调却不失贵气,古朴又不缺雅致。民居鳞次栉比,飞阁流丹的圆通塔巍然屹立,古朴永利桥连接着河两岸,承载着元通历史变迁。
3、古镇美食。油花、豆花、脑花、还有蹄花是元通有名的4花,好吃不止如此,夏家茶楼和古镇中心附近,聚集了超多美食小店。花椒鸭、凉拌土鸡、肥肠血旺等都值得一试。
游客和本地居民排队购买天主堂附近的槽子糕,看原料和样子很像鸡蛋糕,不过这样的传统制作方式市区内已经见不到了。往刷了油的模具中倒入预先调制好的蛋糕液,等一个个槽子糕摆满了,下面炭火开始加热。槽子糕大约七八分熟时,老板会从上方盖上盛满炭火的铁炉子,上下一同加热,不一会儿槽子糕便冒着热气与香气新鲜出炉了。
刚出炉的槽子糕香飘十里,能把人的馋虫都勾出来。槽子糕让人梦回小时候,总觉得小时候吃的东西更加香甜。长大了可以随时畅饮畅吃,反而没了胃口,或者找不到小时候的味道了。咬一口刚出炉的热腾腾的槽子糕,外壳焦脆,芯里香甜绵软,真是实实在在的幸福。现在很多食品加工越来越工业化,能在古镇找到这样的老式糕点,实在是很幸运的事。
元通古镇上的“杨哥春卷”量大馅多,春卷的各色馅料摆开好几排。萝卜丝、莴笋丝、粉丝、海带、豆皮、花生、龙须菜等统统卷进春卷皮里,最后淋上醋汁就算大功告成。丰富的配料带来的是多层次的口感,真是永远吃不腻的一道街头美食。
元通沿路街边,当地人经营着小本买卖,各种小吃随处可见。嬢嬢包着糯米粽子,一个个绿色三角煞是可爱。青团粑粑、叶儿粑、醪糟粉子、冻糕、提丝油花、豆腐帘子,诸多名字陌生的小吃让人心生好奇。价格不贵,都买来尝尝,丰富的人生体验并不需要大价钱。
4、茶馆喝茶。游客逛累了来河边茶馆坐坐,喝上热气腾腾绿茶,映入眼帘的青瓦木楼和奔流不息的江水。江水流过元通古镇1600年,在茶香氤氲中,思绪飘荡到了许久之前。1600年沧海桑田、人来人往,时间那么久,可是再久再长都过去了,留下一种回忆。
5、翻新。古镇再次复兴,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归。在南门内发现了一家野猪咖啡,主理人一个人接单、制作、收银,年纪轻轻姑娘超级能干。隔壁是一家夫妻开大饼店,门口招牌十分有趣“咖啡配大饼,天长地又久”。比起那些一定要蹭洋气元素强调小店,这返璞归真让人疼惜。
6、古镇里的非遗。崇州道明竹编、怀远藤编都上过央视纪录片,古镇里卖的最多纪念品就是这两样。大到背篓斗笠,小到扇子笸篓,价格还算便宜。搭售的还有本地人日常生活的各种小物件儿,逛逛小店,买一两件带回家使用,挺别致。
元通古镇不只有旅游生意,更有日常生活气息。走过春夏秋冬,不仅对元通没有腻歪,反而更爱这个古韵十足且生活气息浓郁的古镇。元通没了当年摩肩接踵、川流不息的繁华热闹景象,而今添了更多时光的韵味和生活的气息。生活永远跌宕起伏,永远充满鸡毛蒜皮,美好转瞬即逝难以维持,但只要还热爱生活,美好总会不定期掉落。元通古镇令人动容之处,不只是历史和岁月遗留下来的建筑,更有浓郁淳朴的历史轮廓和居民生活的烟火气息。
二、历史文化古迹
随着元通古镇指示牌,慢慢悠悠地逛了文人墨客精神的惜字宫、清代商贸街麒麟街、欧式风情的代表建筑天主堂、客商遗迹广东会馆以及被誉为“元通古镇三绝“之一的黄家大院、罗氏公馆、黄氏公馆、黄氏祠堂、王国英故居都是免费参观,镇子里多样古建筑让元通古镇更为丰富立体。元通古镇上,青砖路、石板街、吊脚楼、明清大院,石塔与吊桥,仍旧诉说着古老久远的故事。
1、古街巷。从汇江桥进到古镇,可以一览沿河岸分布古镇老屋。在宽阔文锦江映衬下,古镇更显钟灵毓秀。主街麒麟街位于江北,主街上明清建筑最为集中,旁边分开巷子里别有洞天。街名都很好听增福街、涌泉街、双凤街。古镇不大,无论从哪里进来总能汇到人气最旺的麒麟街上。
从南门走到夏家茶楼的增福街上,两旁店铺还保留了古旧模样,门口堆放条形木板就是店铺的“门”。早上九点,店铺老板们就会把木板挨片取下来,店铺就开门了。晚上六点,再用这些木板“拼”成大门。每块木板都有自己的“密码”,调换了先后顺序,可就无法成功安装。一些店面换上了更为方便快捷的铝合金折叠门,但仍然有多半居民用这种传统、古老、低效的方式经营着自己的日常生意。
2、永利桥。为崇州仅存石桥,横跨泊江河,下临文井江,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嘉庆年间,民国二十七年即1938年再经修缮。砖石结构,三孔拱桥,桥长29.3米,宽8米,拱高1.15米。桥墩园雕鳌形,雄浑粗犷。桥栏以柱连接华板,柱顶分别园雕羊、狮、蛇、仙桃、葡萄及土地菩萨等,但风化损伤严重,桥北残存桥楼两间。
3、王国英故居。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道光重修。王国英为抗英名将,鸦片战争中驰援宁波,率敢死队与义律激战,不幸被俘,誓不投降,终被英军杀害。故居在增福街南侧、座北向南,院落布局。二门砖石结构牌坊式,门柱上四川著名经史学者罗元甫题联,文辞书法俱美。其它全为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面。过厅面阔3间13.8米,穿逗粱架4穿用5柱,进深7米,通高5.2米。当心间垂柱、雀替雕花。其它厢房、大门、门厅、正厅均小巧玲珑,天井中花台屹立。
4、黄氏宗祠。在麒磷街南侧,为元通大姓黄家之祖宗祠堂。建于民国三年即1914年,院落布局,门厅临街面阔4间18米,中设大门,门宽3.55米。门厅后以落天过道与后院连接。二门为砖石结构,门柱有四川著名学者林思进题写的对联。门后过厅半坡抬梁梁架。正厅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抬梁梁架,7架椽柱。面阔3间28米,进深5.4米(前室),后室深6米。前室厅上设卷棚。花脊鸱吻,覆钟式柱础。正厅后有小院。正厅前右侧厢房5间17.7米。四周封火高墙,门厅部份为拱脊。院内布局疏朗,宽敞明亮。占地838.3平方米。
5、罗氏故居。建于清代中期,在黄氏正院之右。虽然布局和黄氏正院略同,但体量较小,面阔只有3间13.95米,天井也不大。二门为砖石结构,塑竹子、卷草及楼台亭阁於门面及门顶。全部建筑都是一楼一底,从二门后上楼,可转完前后各院所有房间。该建筑已十分陈旧,柱、枋及楼栏等多处腐朽。是清代、民国年间元通绅粮人家居住环境的典型代表。地处麒磷街南侧87~119号。5道封火墙将一段街区分为相邻的三进大院落。均为单檐木结构,布局大致相同。以黄氏正院为例,临街面阔6间20米。中心间设卷棚为门楼,乳袱上蹲狮。门厅穿逗梁架,穿上架板为楼。厅后天井大8.2×3.1米。天井上楼口设吴王靠椅。正厅一院单檐歇山式屋面,一楼一底,穿逗粱架5穿用5柱。面阔3间17米,进深3.3米,檐下斜撑弓浮雕缠枝花卉.楼上廊道相通,俗称走马转角楼。正厅稍间设置楼梯上下。地脚枋下砖砌十字孔。明间后屏风与后院相通。后院天井4.7×11.3米,正房面阔3间14.8米,进深7.2米,通高9.5米。正房后又一小天井,天井后的房屋屹立文井江边。每个天井侧有厢房,体量高度小於正房。大多数垂柱、雀替、驼峰浮雕花卉、净物等。
6、天主堂。建于光绪二十九年及1903年的天主堂十分完整,坐落在麒麟街北侧,除大门为哥特式,顶竖十字架外,其它全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制。礼拜堂及经坛均为单檐歇山式屋顶,礼拜堂抬梁结构,通高9米,占地200余平方米。后院一楼一底,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穿逗粱架,通高10米多,宝壁装修,转拐楼梯设瓜柱,十分古朴。
7、茶楼。古镇街里、河岸边遍布茶馆儿,上午忙碌的人,过了中午都找个喝茶的地儿坐了下来。“夏家茶楼”,算是镇里比较“古早”的茶馆了。这个守在街角的2层木质小楼,一层有个天井,走上二楼临窗的座位,可以远眺到雾气弥漫的江面。茶馆外是熙熙攘攘的街巷,从窗外传来的阵阵叫卖声,浓郁湿气的江风,让人犹如回到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7、汇江桥。川西有名的铁杆桥,原在增福街南口,重修於清光绪二年即1876年。1986年7月,移于双凤街口今址,按原貌建造。桥长156米,宽2.5米,横跨文井江。桥身三墩四孔,墩上均有桥亭。再端各一桥亭为三叠桥牌楼式,中脊歇山顶,垂脊上塑禽乌,塑人物戏文,花脊鸱吻,侧脊四角赞尖,爪角飞檐,塑带枝葡萄,屋面亦塑人物戏文。通宽8.2米,进深3.4米,高5.8米,两端相同。江心墩亭为歇山式屋顶,爪角鸱吻,屋面塑仙鹤等。侧墩为单檐卷棚顶,无雕塑。墩上亭均宽4.5米,深2米,高7.8米。桥身两端有30米长的引桥,引桥端蹲石狮扎紧、固定钢绳,以承托桥绳上之路板。
8、东汉墓群。分布在元通镇北均一千米处的清溪村和三宝村,由若干大型墓冢构成,墓冢一般2~3亩大小。20世纪50年代,百姓在冢上发现画像砖和陶俑及一些明器。
元通古镇被湍急江水上的古老长桥紧紧守住,桥的两头仿佛连接着时间长河里的两个世界。时光荏苒,元通故事可以长长久久流传下去。对游客来说元通古镇是一时游览的旅游景点,而本地居民来说元通是幸福安康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