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学素称岐黄或岐黄之术,作为上古一代中医药杰出奇才岐伯精于医术脉理,擅长医理病理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岐伯是中国上古时期中医药理论奠基人、最有声望的医学家和道家名人,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岐伯精通医术脉理,名震一时,拯救无数苍生。岐伯是中医药始祖,与炎黄二帝为同时代的历史人物,曾与黄帝共论人的养生之道。黄帝是华夏族始祖,经常与岐伯等医务大臣讨论医学问题,并以问答形式写成了中国最早医学著作典籍之一的《黄帝内经》。中医药经典《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和指导。岐伯在中医药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贡献被后人所称赞和继承弘扬。岐伯一生,术业医学,业绩辉煌、恩泽万代,后世敬仰、顶礼膜拜,岐伯爱民思想、创新精神和学术成就铸就了中医药文化“仁和精诚”的灵魂和根基厚土。岐伯是神农炎帝巫医术历代传承者的代称,非指某一人。传说在黄帝时期,疟疾肆虐,华夏中医始祖岐伯在古歧舌国即今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岐伯镇一带遍采药材,巡乡问诊,用黄花蒿入药,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现今流传版《黄帝内经·素问》基本上是黄帝询问,岐伯作答,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以阐述医学理论,显示了岐伯高深的医学造诣,展现出中华医学博大精深和神奇功效。岐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医药学的宝贵财富,是世界闻名成果的医学光辉篇章。盐亭是岐伯的出生地,歧伯行乡又叫医祖出巡,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七岐伯诞辰之日举行,茶亭乡都是万众瞩目,活动现场万人空巷、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人们兴高采烈。盐亭作为岐伯故里,是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拥有厚重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和悠久的中医药传承史,境内野生中药材种类达1700余种,素有天然药谷之称。千百年来,盐亭民间祭拜岐伯和岐伯行乡会民俗活动广为流传。岐伯行乡会是一项集祭祀、行乡、中药材买卖和义诊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在盐亭县岐伯镇开展。2014年,岐伯行乡会活动成功申报为绵阳市市级非遗保护名录,是一项大型民间祭祀活动。
一、岐伯的传说
岐伯是中国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年代久远,他的籍贯有不同说法,有陕西岐山说,甘肃庆阳说和四川盐亭说。民间传说岐伯出生在盐亭县岐伯镇 ,还流传许多有关岐伯的传说故事。岐伯是轩辕黄帝时代的人,是黄帝的御医大臣,与黄帝元妃嫘祖之母岐娘是胞兄妹,岐伯是嫘母的舅父。盐亭民间传说他最早开始尝试用中草药为人治病,一生刻苦专研治病救人防病方法,是中医学术理论的开山祖师,济世救民的中医要始祖。
传说岐伯从小就聪明乐观、勤奋好学,他善于思考,喜欢观察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自然现象。岐伯在小时候看到很多人寿命很短,得病的人非常痛苦,一旦得病无法医治而很快就死了,岐伯内心深处就有一颗怜悯百姓疾苦的心。
岐伯立志用草药为人治病,减少疾病对人的折磨。经常翻山越岭采集草药,用自己身体做实验,补短总结养生保健经验和知识理论。用草药配方为人们治病,取“药潭”(又名龙潭)中的水为百姓熬药,预防瘟疫。“天池”(又名药池)位于海拔 770 米的天池山顶,四面松柏耸翠,野花飘香。传说岐伯曾在天池山上种植了数百种药草,人们经常去池边沐浴治病。
(二)岐伯驱瘟疫的习俗
盐亭很长时间以来流行尊崇岐伯的风俗习惯,有关岐伯的传说故事和民谣流传很久远。当瘟疫流行时,人们便在高处树干上点“天灯”以驱瘟除疫,据说此俗源于岐伯在螺祖故里盐亭高灯镇点天灯驱鼠护蚕之法。当瘟疫实在严重,点天灯尚无明显效果,就让人装扮成岐伯,着甲胄,执金鞭,戴螃蟹眼目,坐方椅上,使人抬着巡游瘟区,扫荡瘟疫。
盐亭当地乡村有一种旧俗,凡家有病人,请傩神扮作岐伯,让病人坐堂中,岐伯着甲胄,执宝剑,唱驱病之词,绕病人舞引。再入病人居室,手举火把,将炒干的锯木粉撒于火把之上,立即燃为火团,此叫“撒粉火”。古时人们认知局限,这种消毒方法能预防病毒传播,让人好起来。
(二)岐伯行乡会
岐伯行乡又叫医祖行乡,一种中医义诊巡回和中药材买卖活动,提高对百姓疾病的预防手段,增强群众身体的免疫力。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盐亭城乡老中医、江湖郎中、中草药商贩和老百姓都要聚集在岐伯镇,举办岐伯行乡、做药会,卦红、放炮、奏鼓乐行三献大礼、恭颂繁文,推地方官员或名医、名流人士担任主祭人和陪祭人唱大戏七天,耍水龙、桃子龙、蚕龙、舞狮庆贺的仪式活动。
传说凡是岐伯神像经过的地方草木皆为药而人畜安康,群众自然信赖岐伯医术。自古以来,盐亭人敬岐伯为“药神”。一旦民间发生瘟疫病,当地人相信抬着岐伯神像祭祀行乡巡游十里八乡便可消除瘟病。
岐伯行乡由神牌队、神旗队、乐器队等一百多人组成行乡的队伍。凡岐伯神经过的地方,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要沐浴更衣,列队迎神。
行乡的队伍合唱迎神歌:
岐伯爷爷医相神,三月十七把乡行。
一根青草能治病,看你心中诚不诚。
乡民唱的迎神歌:
五谷丰登百业旺,六畜兴旺人安康。
人们相信发生瘟疫时抬着岐伯神像行乡,摇动铃铛,敲响锣鼓,可以驱赶在人间传染疾病的鬼怪,村民在行乡过程中采药,并熬煮饮用,祈求身体健康。
岐伯行乡会流传久远,成为一种群众喜爱的民俗文化活动。桃子龙、水龙、蚕龙等民俗文化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盐亭民间流行岐伯行乡民俗文化活动,寄托了老百姓对战胜疾病、健康长寿的美好追求,饱含着人民群众对中医始祖岐伯的无限崇敬和对中医药文化尊崇。
(三)岐伯的贡献
岐伯在中华民族医药方面是有卓越贡献的人,为中华民族健康作出了巨大成绩。根据南宋纪传体通史《通志》记载,黄帝曾经到小崆峒问道,在岐山他看到一幅令人惊异的景象:那里的老人都鹤发童颜,健步如飞。年轻人都肌肤润泽,容颜俊美,看上去俊逸潇洒。黄帝看到这些人都保养得这么好,就好奇地问他们采用了什么方法。结果大家回答都是神医岐伯教给他们保养的结果,黄帝感到很惊奇。
于是黄帝就在岐山一带不辞辛劳寻访,终于找到了岐伯,很是热情激动。黄帝就恭恭敬敬地敦请岐伯跟随自己,尊他为天师,让他帮助自己济世救民,治理天下。
岐伯跟随黄帝期间,黄帝曾经向他问过很多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生物、养生、农艺、哲学等多个方面,岐伯一一给予详尽回答。这些内容经过人们整理就形成了后来的中医药学典籍《黄帝内经》,影响深远,一直被人们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医学珍宝。
中华第一部中医药巨著《黄帝内经》作者为中医始祖岐伯,出生于古岐舌国即今盐亭县。他首创以中草药为人治病、开医药之先河,助嫘祖养蚕兴衣。辅弼黄帝铸成大联盟、多民族、大文化、大统一的东方文明大国。受封在岐舌国、拜军师、国师、天师。他精通医学、政治、军事、经济、哲学、易学,为人类健康发展、历史前进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盐亭相传,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是岐伯生日,这天便成了举办岐伯行乡会的传统会期活动,各方人员应邀或不约而同来参加。岐伯行乡从古至今习已成俗为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人民群众乐意积极参与利于健康的活动,感受隆重而热闹的气氛。
(一)行乡会的内容和仪式
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盐亭都会在岐伯出生地茶亭乡龙前村为祭祀中医界巨匠,举办祭祀活动,弘扬中华传统中医药文化。行乡会活动主要以传统民间祭祀礼仪、民间艺术为主,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和鲜明地方特色。“岐伯诞辰庆典”和“岐伯行乡”的民俗文化活动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盐亭民俗非遗文化。
岐伯行乡具有内容丰富和多样性。庆典活动内容主要有岐伯祭祀、乐舞告祭、岐伯行乡、中医义诊、击鼓鸣炮、净手上香、敬献贡品、恭读祭文、行施拜礼、“四龙”即桃子龙、蚕龙、水龙、药龙告祭、民俗歌舞表演等活动内容。
在行乡前,岐伯庙的会首和执事人要在岐伯神前焚香秉烛,向药神疏告行乡事宜,并抽签、破卦,择定当次行乡的方向、路线、地点和日期,向所经之地的地方送发“行乡签票”,告之其应备事项等。因岐伯曾经被黄帝封于古岐舌国酋长,具有一国之王位之权威。行乡队伍由满堂神銮架伴随,还有赶龙将军,护驾面具神、护神队、彩旗队、龙舞队等百余人组成,传说岐伯行乡队伍所到之处,皆能祛瘟除病,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凡岐伯神所过之地的各界群众,都要先沐浴更衣,手执信香列队恭迎。
第一部分祭祀。净手上香、敬献贡品、恭读祭文、行施拜礼、四龙告祭。在祭祀环节中,民间艺人以四龙告祭的形式,展演了药龙、水龙、蚕龙、桃子龙等项目,表达了对岐伯的顶礼膜拜之情。
第二部分乐舞告祭。舞蹈《药神赞》、京剧《贵妃醉酒》选段《海岛冰轮初转腾》、独唱《一壶老酒》、朗诵《医学三字经》 、独唱《我爱你,中国》《我的祖国》。
第三部分岐伯行乡。举行了岐伯行乡会活动,行乡的銮驾、护神队、神牌队、彩旗队、面具神、开路神、药龙表演队、桃子龙表演队、水龙表演队、蚕龙表演队等组成168人的队伍,与随行群众前呼后拥,行进在田园村舍之间。百姓焚香、顶礼、列队相迎,挂红放炮,驱瘟神,保平安。
民俗活动结束后,活动现场展出了不同种类中草药,群众到中药材销售展示区鉴赏、购置中草药。远近药商,江湖郎中和中药店老板买卖中药。中医义诊台前号脉问诊、行医疗疾,中医医生纷纷赴会为群众义诊服务。岐伯庙还要熬制大锅中草药汤剂发送给群众预防疫病传染,群众纷纷前往中药熬制处品饮中药汤,让参加祭祀活动的人士感受中草药防病治病的魅力。
(二)行乡会价值
岐伯行乡是一项盐亭的民俗非遗文化 ,具有特定性和地域性。时间都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有特定仪程、特定木像、特制古代道具和服装,以非遗龙文化为展演形式在特定环境的医疗乡间巡游义诊。
1、医疗价值。岐伯行乡会可以科学治病救人,简单、方便、廉验,副作用小,方便了人们就近上门就医要求 ,提高了群众健康尺度。
2、社会效益。开展岐伯行乡会对精准扶贫、乡村旅游、振兴乡村经济等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和利用好有效资源。
3、历史价值。举办岐伯行乡会让人们认识、了解历史人物岐伯的功绩,使传统民俗和中医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
4、文化价值。利用相关岐伯传说,编撰了盐亭县岐伯文化丛书和一些校辅教材,开展了岐伯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等文化活动,增强了人们对传统中医文化的自信,激起人们对中医兴趣热情。
5、艺术价值。行乡会传统表演艺术的审美价值突出,节日民俗、祭祀礼仪等普遍涉及美的内容和价值,受到人们欢迎,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审美观,激活了社会核心价值观。
岐伯行乡会活动分别进行了药龙、桃子龙、水龙、蚕龙、岐伯行乡、水龙赶旱魃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和民俗表演。寄托了民众对喜庆、祥和、安康的美好愿望。
我国第一部中医药巨著《黄帝内经》作者、中医始祖岐伯的故里,位于四川省北部绵阳市盐亭茶亭古镇西街口回龙山,距盐亭县城49公里。山足与莲花湖相通,水陆码头相连、坐车或乘船都能到达。歧伯宫、岐伯殿、嫘祖殿、岐伯史绩馆,保存有丰富多彩的岐伯史迹。岐伯坝、岐伯树、岐伯桥、岐伯亭、岐伯墓、岐伯洞、岐伯坡、石药槽、木雕歧伯神像、出土岐伯树头等遗迹和许多民俗传统都记载着天师岐伯的丰功伟绩。
1、人们纪念岐伯由来已久。盐亭当地为纪念华夏中医始祖岐伯而命名一些地名,盐亭北部岐伯镇等地有药谷、药溪、药池、药潭、岐伯坡、岐伯沟、岐伯树、岐伯坝、岐伯宫、天池宫、岐伯庙、药神庙等地名。当地建塔子有七层,房屋前石梯、上楼木护梯为七台。相传“七”是“岐”字谐音,人们在建筑上用七数原本是尊“岐”。龙潭庙岐伯殿保存的香樟木雕岐伯神像。岐伯庙出士的药槽长127公分、宽17 公分、高27 公分,成直长形、直径 57公分的圆形碾药盘 ,生动形象地彰显了岐伯精神,凸现在群众中的价值。
盐亭岐伯镇由原柏梓镇改名而来,坐落在盐亭东部山区,原来是三个乡镇合并而形成。柏梓因古时林木繁茂,梓、柏参天,建场时遂以“柏梓”命名柏梓场。来龙因场口有一座清同治十二年建的木桥一座,桥楼匾额题有“来龙桥”而得名,民国时期兴场。茶亭因驻地茶亭场而得名,明末有老两口于此修亭,供行人茶水,故名茶亭,清乾隆时兴场沿用此名。2019年12月,盐亭县将来龙乡、茶亭乡、柏梓镇合并,设立岐伯镇。
2、中医药。在岐伯故里盐亭北部山区崇山峻岭中生长有上千种名贵野生中草药,一直盛产桔梗、黄精、淮山药等中药材,民间学中医治病的人很多。茶亭乡民历来以种植中药材为支柱产业,故又史称药谷。芯呈梅花瓣的桔梗菊糖量8.4%,超国标2.4个百分点,全部出口到韩国。场镇上茶馆都有药茶,饭店都有药酒,相传都是按照岐伯创造的传统配方和熬药流程炮制,具有养生、保健、延年益寿功效。
3、200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盐亭传统龙舞的桃子龙、水龙、蚕龙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龙、桃子龙、蚕龙曾多次参加省、市、县的文化庆祝活动。“桃子龙”曾参加中国西部博览会表演,登上央视春晚,并赴台湾商业演出两次。“水龙”曾于2014年代表四川省赴苏州参加“全国龙舞展演暨第十二届民间文艺山花奖舞龙评奖”活动并获得银奖。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岐伯行乡会”“龙潭古乐”为市级非遗名录。
4、近年来,盐亭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文化。
盐亭为提升中医药技术核心竞争力,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盐亭全县基层卫生院均设置有中医科或中医诊疗服务区,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51%。筛选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20余项,基层覆盖面达100%。县中医院针灸科与肺病科为市重点中医专科和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在建科室。三年来,全县投入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达5000余万元,各医疗机构共引进大中专毕业生270余人,选派优秀中医药人员外出进修培训130余人次,参加省市各种中医药知识学习培训210余人次。开展中医技术合作、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等工作,全县中医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水平和综合实力得到提升。
5、现今,更多中医药学者、专家不竭余力到盐亭探寻岐伯文化、探讨中医药事业发展。近年来,四川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茶亭乡岐伯村建立了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引入公司加农户扩大中药材种植,中药材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些措施和项目将促成更多中医药学术成果在岐伯故里开花结果,让中医药发源地再焕活力。
2015年4月,岐伯行乡会被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3年,四川省公布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盐亭县岐伯行乡会成功入选。盐亭县将继续扎实做好非遗保护和传承,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不断延续中华文脉,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传承中医药为人民健康服务。盐亭县不断弘扬岐伯文化,对推动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弘扬中医药事业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影响,不竭努力会取得骄人的好业绩,实现盐亭当地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