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节钟声响起,唤起人们热情欢快的情绪,随着烟花腾空,爆竹声声鸣响,送来春节祝福,幸福、吉祥、健康、快乐、安定、祥和的旋律如期而至伴随着人们的美好愿望。2024年春节放假时间:2月10日至17日放假调休,共8天。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正月初一,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全国各地风俗不一样,都有共同喜庆气氛。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春节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新春贺岁活动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祈求丰年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中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买年货、扫尘、贴年红、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禳灾、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等。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2006年,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将春节即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一、春节喜庆气氛
春节的钟声敲响,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了庆祝中国传统佳节的热潮。在这个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欢声笑语的时刻,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歌舞表演成为了节日庆典的重头戏,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魅力,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祝福。
2023癸卯兔年己过,全国人民面对异常复杂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顽强拼搏、勇毅前行,战胜多重困难挑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2023年,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果断实行新冠疫情防控转段,推动经济恢复发展,经济总量超过126万亿元,粮食总产再创新高,就业、物价总体平稳,放眼全球仍然是“风景这边独好”。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基本完成。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新的步伐。成功举办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创造良好成绩。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巩固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人民至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用心用情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以赴应对自然灾害和推动灾后恢复建设,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积极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和外部势力干涉,有力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扎实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变乱交织的世界增添确定性和正能量,展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2023年,全国人民拼搏奋斗,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既是中国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光明之路,也是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的正义之路。只要坚持道不变、志不改,一以贯之、勠力同心,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中的各种艰难险阻,不断迈向成功的彼岸。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突出重点、把握关键,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充分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2024甲辰龙年,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刚健威武的雄姿、勇猛无畏的气概、福泽四海的情怀、强大无比的力量,既象征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甲辰龙年,全国人民振奋龙马精神,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闯劲,开拓创新、拼搏奉献,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春节,无论是在繁华都市,还是在宁静乡村,人们都能感受到浓厚节日气氛。各地文化部门和艺术团体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以歌舞形式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创意。这些演出不仅仅是视听盛宴,更是传递着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和对生活的美好期待。
二、春节的演变
中华民族传统春节是体现社会和谐、血溶于水的亲情与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欢聚联谊平台,具有重要传统习俗文化蕴藏、悠久历史、文明艺术和浓厚文化价值,有一种亲切感的亲和氛围,给人们一份情怀。春节是全世界华人的重大喜庆节日,美国、英国等每逢春节会举办相关活动庆祝中华传统佳节。春节是提升亲情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提升中华文化自信、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文化产业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
(一)春节的演变确定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春节的诞生与古人对天地四时和农业生产规律的认知有关。传说最早在尧舜时代就有“腊祭”的风俗,在年终祭祀神灵,有庆祝丰收、祈求新年之福。早在秦代时候就有了春节,随后经历了三千多年发展历史进程,春节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越来越多的风俗和愈发丰富的娱乐活动都让春节过得开心和幸福。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动。岁首节日的起源与发展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
夏商周三代,人们对年的认识不断深入,年终岁尾的祭祀活动延绵不绝。当时并没有“春节”之名,而是用元日等说法指代。
秦朝时候,那时的年还不是在正月初一,而是定在农历的十月,被称为“岁首”。这一直持续到汉朝的中期,之后就被改在了每一年的正月初一。起初汉朝的皇宫要在正月初一举行很隆重的庆典活动和祭祀活动,受到朝廷的影响,民间的百姓们也纷纷在这一天大肆庆祝,作为一年当中最为重要的一天。
自汉武帝改用太初历以后,中国历代都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史记》《汉书》称正月初一为“四始”即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和“三朝”即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朝亦始也。
自唐朝起,春节正式成为政府的法定假日,唐朝的时候过年的假期是七天,是年前三天到年后三天。在这七天中,全国上下辛劳工作一年的人们都可以休息,回家和家人们一起欢度新春。朝廷会举办大典,民间是设宴欢庆,阖家团圆。
唐、宋、明等朝代,农历新年又被称为“岁日”“新正”“新元”。
辛亥革命之后,改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称为春节,一直沿用至今。
春节放假是一大欢聚、休闲、游玩的好时光。新中国刚成立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第十二次会议便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规定“春节放假三天,为正月初一、初二、初三”。1999年9月18日,《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迎来制定后的第一次修订,其中春节假期仍为3天,分别是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和初三;2007年12月14日第二次修订,春节假期调整为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和初二,还是3天。2013年12月11日,国务院第三次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规定春节放假3天,分别是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和初三,又恢复了原来的放假时间。如今春节假期,通过调休7天,实际时间从除夕开始算起,至正月初六为止,正好一个黄金周,促进了假日消费。
春节最初起源是丰收庆贺与祭奠,源于上古先民的时间感受和时间意识。中国作为农业社会的发展方向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奠定,人们依据农作物生产规律作息就成为习俗,而丰收祭献和庆祝自然成为年度周期的界标。
民间传统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开始忙年,为辞旧迎新做准备。腊月在古代是举行腊祭的月份,具有宗教意义的神性之月,但如今神灵信仰淡化,其年俗祭祀传统依然得到传承。忙年主要是指室内环境卫生与装饰,忙办年节食品,忙购回家礼品等。
春节风俗可分为团圆、祭祀、驱邪和祈福、闹元宵五个主题活动。春节以辞旧迎新、祈福团圆为主要内容形式,主要由辞别旧年、团年守岁、迎接新年三大环节构成。其主要节俗有送灶神、扫尘、接祖先、备办年节食物、剃头沐浴、春联年画窗花装饰门庭、新洁衣裳、年夜饭、压岁钱、守岁、鞭炮迎年、接财神、拜年、人日登高、元宵观灯、贺新春等。丰富多彩的年节习俗充满了伦理之美、情感之美、艺术与智慧之美。
春节通常在立春前后,既是一年四季的开端,万物更新、大地回春的节日。按照中国传统历法,无论从时间还是从气候的角度来说,春节都是名副其实的新一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阴阳对立转换学说,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重要思维模式。古代中国人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万事万物均有其阴阳属性,阴阳和合,万物才能生长变化。春节的祭祀和祈福活动,也以看到古代中国人的和谐理念。
古代中国人崇尚平衡的思维方式。在古代中国人看来,每种食品都是用具有阴阳属性的物质制作,在不同时节食用,就有不同的和谐象征。以阴阳相合的食品祭祀,人与自然才会和谐。人吃了这种象征阴阳平衡的食品,才能吉祥平安。饺子、年糕、元宵等是春节的象征性食品,这些食品是属于阴阳和合的食品。饺子由饺子皮和饺子馅制作,饺子皮为阴,饺子馅为阳。饺子外形如偃月,象征月亮,里面的饺子馅则是圆形的,象征太阳。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象征阴阳和合。此外,饺子的“饺”和“交”谐音,“交”有相聚交合之意。在除夕吃饺子,又象征和谐交融。
春节为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平安、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中国人大多祭众神和祖先。通过春节的祭祀和祈福活动,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的和谐理念。春节祭祀祈福活动蕴涵了五元结构思维模式。古代春节除夕有接五路神习俗。五路神即财神、福神、贵神、喜神和太岁神。正月初五旧说为“财神生日”,许多地区有祭祀五路财神习俗。最初为泛指的东南西北中五路神,意为出门五路,处处皆可得财。祭祀五路神一般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祭财神。有些地区春节期间还有五祀习俗。五祀之神,有的认为是祭祀五行之神,即木正、火正、金正、水正和土正;有的认为是祭祀门、户、中溜、灶、行五种神。所有这些,都与以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五元结构思维模式有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木、火、金、水、土五种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
中国春节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多彩。应爱护祖先的智慧,自觉保护和弘扬春节文化。春节蕴含的价值观和精神对全球治理意义重大。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节日,是全世界人民的节日。
三、春节习俗
春节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不仅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更寄托着无数中华儿女对于生活的美好祈愿。 历史和地域的差异,中国各个地区春节习俗有所不同。
1、放爆竹。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2、悬挂中国结。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中国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就是结绳记事。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除了记住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还是年轻人用于表达爱情的物品。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中国结给人以纯朴、吉祥的印象。内含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外形又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又体现中国人的灵秀。中国结很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中国结优美造型、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气氛。
3、逛庙会。庙会是春节期间各地举办的盛大民俗活动。逛庙会,赏花灯,品尝美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春节不可或缺的乐趣。
4、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中国拜年之风,汉代已有。 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腊月初八之后走亲访友,多被视为拜早年。正月初五以后走亲访友,称为拜晚年。如今拜年的形式越来越多元化,短信拜年、电话拜年、微信拜年和视频拜年等形式越来普遍,无论形式如何变化,牵挂亲友和表达美好祝愿的主题是永恒不变。
5、踩高跷。踩高跷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表演艺术。春节期间,各地的高跷队伍会走上街头,表演精彩节目,欢声笑语洋溢在整个社区。
6、穿新衣。初一,人们通常会穿上新衣,走亲访友,互道“新年好”。春节穿新衣,除旧气,代表着万事更新,新年新面貌。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都换上新衣服,除旧迎新,图个喜庆。
7、舞龙。舞龙是春节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舞龙表演,象征着祥瑞、繁荣。舞龙队伍穿梭于街头巷尾,带来无尽的欢乐。
8、早起。春节期间早起习俗包括早起床、早迎春、早拜年等,以迎接新年福气和好运。根据习俗,长辈通常不会在春节早晨叫醒晚辈。春节早上一般建议在五点左右起床。
9、不扫地、水不外倒。以前,大年初一不能扫地,不能把水倒到外面。垃圾不能往外扫,水不能往外倒,俗称会破财,就连打破个碗盘要念上岁岁平安。
10、北方吃饺子,南方吃糍粑汤圆。受气候、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影响,每个地方风俗习惯不同,北方人喜咸吃饺子,南方人喜甜吃汤圆、糍粑。汤圆,是中国传统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状食品。一般有馅料,煮熟带汤食用,最具有特色的食物,历史十分悠久。糍粑主要流行于南方的江西、湖南、重庆、四川、贵州、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湖北、陕西部分地方等有吃糍粑的习俗。
11、祭祖。祭祖是春节的重要仪式,表达对先人敬仰之情。除夕夜,家人团聚一堂,共同祭拜祖先,祈求家族安宁、繁荣。新年第一天人们都要带上祭品到祖上坟墓进行祭拜仪式,往往要从这个山头到那个山头,一大家子全出动,点香烛祭祀祖先以示缅怀和敬仰先人。上坟要带上买的纸钱冥币,香以及鞭炮,去给亡故亲人拜年并祈求亲人保佑新年平安健康,财源滚滚。
春节各大习俗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个特殊节日里,让人们共同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迎接新春的到来。
春节,在传统文化里有美酒佳肴、走亲访友、喜气洋洋、一团和气。人们难得春节共聚过年,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1、大年初一:拜年与开门红。新年的第一天,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拜年的喜悦中。长辈们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着新的一年平安吉祥。不过记得大年初一不宜扫地,以免扫走好运,不宜借钱,以免一年都处于财务困境。大年初一是迎接新年第一天,需要进行各种祭拜和庆祝活动。人们会去拜年,给长辈送上祝福,收到红包。初一还要注意不说不吉利的话。
2、大年初二:回娘家。正月初二开始一边就是走亲访友开始拜年活动,亲戚多要连续拜年好几天,送上一份礼物,送上一份祝福,相互的聊聊家常。外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到娘家,给父母拜年,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是对娘家的尊敬和孝顺。同时,初二祭拜财神的日子,希望新的一年财源广进。不过这天不宜动剪刀,以免剪断好运。初二是避邪之日,人们要清理家中的残馀烟火、垃圾,以驱散旧年的晦气。同时,也要注意不要打破东西或者大声喧哗,以免惊扰到财神爷。
3、大年初三:安睡迟起。初三被称为“赤口”,据说这一天不宜外出拜年,以免招惹口舌是非。初三不妨好好休息,享受家庭的温暖。同时“小年朝”,人们会祭拜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敬仰。初三被称为“赤口”,这一天要注意嘴巴清洁,不要随地吐痰或说脏话,以免带来厄运。初三是炖鸡的好日子,人们相信炖鸡能够保佑整个家庭平安和谐。
4、初四:破五节。人们会去登高远足,以迎接新年的好运。同时要注意不要跳动或者敲打东西,避免破财。
5、初五:祭财神的重要日子。人们会上香、烧纸钱,并给孩子们穿上新衣服,以求来年财运亨通。初五还有饮食禁忌,要避免吃熏肉和鳗鱼,因为这两种食物的发音与“断绝”相似。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开市--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6、初六:吃汤圆的日子。人们会聚餐吃汤圆,表示家庭团圆。初六还要避免打扫卫生,以免将财气扫走。正月初六被称为“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这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7、初七:破八节。人们会去祭拜祖先和神明,并燃放烟花 ,以辟邪消灾和祈求来年吉祥如意。初七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初七就是人日。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家长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有庆祝春节仪式活动内容,感谢大自然馈赠,祈盼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春节展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文化精神、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乃至当今世界都有着重大意义。如今春节增加了许多礼俗和仪式。一些习俗和仪式是从古代一直绵延至今,包括对联、年画、剪纸、福字、生肖、红灯笼、中国结、烟花爆竹以及团圆饭等,不仅增添了节日气氛,象征着中国农历新年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有着传统文化自信习俗文化的行为。春节习俗和仪式展现了中国人的信念,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过上安全、有序、幸福生活的前提,实现人们幸福安康快乐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