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儒家经典之《大学》第九章~第十章


儒家经典之《大学》第九章~第十章


大学》第九章朱熹称之为“传之八章,释修身齐家。”修身注意自身情感情感容易走向一偏之极端,好恶不能简单二分,因为常人有优点和缺点,人的认识必须“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就像俗话所说的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都是一偏之害,所以家不会治理好。家庭内部感情很重要,没有感情,家会貌合神离,但感情用事导致家庭不和。这是古人早已明白道理,《论语·颜渊》有:“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徒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子张问道:“如何可算得崇德辨惑呀!”先生说:“存心主于忠信,又能闻到义的即迁而从之,这可算是崇德了。喜爱一人,便想要他生,厌恶了他,又想要他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这可算是惑了。”孟子教导人们修身齐家的重要教诲具有很高的哲理性和实用性,不仅揭示人们认识事物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还指导人们如何克服这些问题,更好地修养自己,更好地管理家庭


大学》第十章主要是解释“齐家治国”的道理家庭是培养有德行、品质高尚、敢于承担责任的人的精神家园的基本单位,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基石。仁、让、善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家庭教育注重培养这些美德,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家庭管理的最好方法是树立孝悌、仁慈、礼让等道德观念,孝悌是敬长,仁慈是爱幼,礼让则和逊不争,实行这种精神家庭就会和谐。用推己及人的恕道,把这种观念推广到社会社会会和谐安定。


一、原文


第九章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第十章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二、译文


第九章  修身齐家

  管理好家庭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道理


第十章  先治国才能天下

  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治理国家方面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康诰》说:“如同爱护婴儿一样。”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不会相差太远。要知道没有学会了养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做: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跟随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老百姓跟随着凶暴。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不会服从的。所以,品德高尚的,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藏于心中的东西不能推及别人,却能使别人理解,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


  《诗经》说:“桃花鲜美,树叶茂密,这个姑娘出嫁了、让全家人都和睦。”让全家人都和睦,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


  《诗经》说:“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


  《诗经》说:“容貌举止庄重严肃,成为四方国家表率。”只有当一个人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还是兄长弟弟时都值得人效法时,老百姓才会去效法他。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家庭家族道理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