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川蜀民俗非遗文化(41):大笮文化


川蜀民俗非遗文化(41):大笮文化


四川攀枝花市盐边县史称大笮,盐边地处川滇之间,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是大笮文化核心区。“笮山”的笮,读音zuó(昨)。“笮”就是“竹索”“藤编”,“笮”据字典称其中之一意为姓氏即又为古族名,即笮都夷。《中国文化史词典》载:“笮都,古族名,散居在今四川汉源地区,披发左衽,从事农牧业。攀枝花市盐边县不仅拥有超过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遗迹,还传承来自民族结合诞生大笮文化精神大笮文化就是乡村文化中国古代索桥就是用藤、竹或者兽皮编制成溜索、吊桥,史称“笮桥”。笮桥就是古时西南夷人过河用竹子和藤条等编制搭建的索桥,“笮人”就是善于用竹子或者野藤编制渡河桥的人或者生活在笮桥一带的人群,笮人擅长修建索桥。在这块历史悠久的土地上,生活着彝、苗、傈僳等31个少数民族。盐边地理位置特殊,汇集了川滇民族音乐精华,多数民族舞蹈之集锦。盐边县是一座具有灵山秀水的宝地,一个海纳百川、多民族交流融合的栖息之所。近年来,盐边县开展了一系列传承大笮文化弘扬大笮精神活动引起了不少当地群众以及外来游客的兴趣


一、盐边大笮文化形成


盐边史称大笮,最早见于《史记·孝武本纪》,汉武帝元鼎六年即前111年,以其地置沈黎郡,设县即在今盐边地区设置大笮县。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论及司马相如略定西夷的那一段文字,《辞海》中引用的“通西夷,西至沫、若水”后,而“若水”指的是雅砻江贯穿盐边县境内。紧接着“南至牂柯为徼,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笮”。孙水,即今安宁河。由此见证笮山、笮地,应当是在安宁流域以南地区,当地文人墨客将其命名为“笮山若水”,以表达对这片土地的赞美和热爱。古时大笮,今日盐边,即古代笮人居住之地。


盐边历来为蜀滇要隘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事多发,为了巩固中央王朝边防汉武帝根据当地人在江河上用竹编制置滕桥渡河的特点取名大笮大笮文化由此开端,可见盐边县历史悠久。上世纪中期以来,境内发现的大批石斧、石锛、石杵、陶网坠等器皿,经鉴定为新石器时期人类生产生活工具。叶纹旧棱矛、蚕形纹和雷纹青铜无胡戈、山字格青铜短剑等铜器,经鉴定为战国至两汉遗物;“红星遗址”,属新石器时期人类墓葬。上述遗物、遗址墓葬说明在距今三千年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在盐边从事垦、捕、渔、猎等生产活动,并且已有人类在三源河及若水即雅砻江两岸定居。


不知从哪个时代开始,笮人就留下了许多传说,比如马蹄脚子的传说,赶庙会的传说,乃至天上的传说人间传说等。被称为阿所拉的盐边就是一部厚实的传说古人有诗云:“望月犀牛,宝气熊熊眠石犊;凌云燕塔,居民燕燕钓金龟。”“天生桥石之空灵,而箭杆射从飞将。”等就描写了盐边渔门三塔、天生桥、铁索桥等几大名胜及金龟的传说、犀牛望月传说等。


据史料记载,盐边的传说很多。经盐边西行至天生桥,传说更是神奇。有诗云:“天生桥石之空灵,而箭杆射从飞将。”古人称此桥为飞桥,双岸金尖,一流趋伏,上可车马,中如蜃龙,有一将军过此以为奇,射箭岩边而去。至盐边岩口,宝石山一带,道路崎岖蜿蜒,深山林密幽奇。岩上岩下,气温冷暖各一,其本身就是一部大自然传说。在百灵山一带传说更多 ,有棋盘山的传说,百灵山传说,清人渔洞游记女儿山的传说,花石头故事,毕苴路,大筚箐处处都是一部厚实的传说


传说远古时候,在若水之滨即现雅砻江两岸居住着两个部落,一称笮人,一称邛人。邛人居住在现在的西昌、凉山一带,而笮人就居住在现在的攀枝花市一带。有关笮人的传说,其中有一个共同的传说就是兄弟故事传说在很早以前,笮山上只留下了一个男人,天帝便下嫁女儿与他为妻,后来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儿子不会说话,天帝便让他们点亮三束火把,火把亮了,三个儿子说话了,一个说汉语、一个说彝语,一个说纳西语……


传说故事与史料记载有惊人的巧合。《史记·五帝本纪》《竹书记年》《山海经》诸史记载:“皇帝七十七年,昌意降居若水。”皇帝长子昌意“德劣不足诏承大位,降居若水为诸侯。”记述了史前早期黄河流域经济文化发达的昌意部落南下雅砻江流域,和当地土著氐羌系统的邛人、笮人杂居,带来了进步中原文化,促进了雅砻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二、大笮文化的挖掘发展


盐边县境内三源河及雅砻江流域早在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形成了盐边县历史悠久文化沉淀。现在盐边县面积占攀枝花市总面积46%,地处川滇之间,是大笮文化的中心。古代攀枝花-西昌一带就是现在安宁河、金沙江、雅砻江、三源河流域地区特别是在盐边县。盐边以“昔格达土”为根基,以“古海温泉”为血液,以“红星遗址”为场景,以美食和阳光滋养形成的“大笮文化”,源远流长,在盐边大地得到赓续发展,在乡村文化振兴实现创造转化,在康养中得到医疗认可和康养人群热爱


三江流域的长藤、高竹很多,特别是盐边人因地制宜而搭建两岸来往的竹索桥。应该在攀西地区建立大笮学”,专门研究古代以盐边为中心的地域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规律核心是江河文化,载体是竹藤和索桥,基底是昔格达土及矿物,滋养是温泉和阳光环境是干热气候和适宜海拔,条件是物产丰富和民族交融。


20世纪中期以来,曾在盐边县原健康乡垭口村、鳡鱼乡一村、渔门乡德胜村等地发现了大批石斧、石锛、石杆、陶网坠等器皿,经鉴定为新石器时期遗物,是新石器时期人类生产生活工具。在惠民乡新林村发现的“红星遗址”,属新石器时期人类墓葬。同时,在健康乡团结村友爱社发现一大批青铜器,其中有叶纹旧棱矛、蚕形纹和雷纹青铜无胡戈、山字格青铜短剑等,经鉴定为战国至两汉遗物。遗物、遗址墓葬说明在距今三千年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盐边已有人类在这里从事垦、捕、渔、猎等生产活动,已有人类在三源河及若水即雅砻江两岸定居下来


盐边大笮文化具有古老性、民族性、地域性、民俗性、融合性、抗争性、强身性、生态性等特点,上至昌意颛顼,下至改革开放,是盐边的文化根脉源泉大笮文化就是盐边人为之寻觅,为之而追溯的文化之根,文化之源。应该为这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骄傲。


盐边有着悠久文明史,盐边有着灿烂历史文化大笮文化从古老演变而来有着现代康养文化价值,盐边养生文化大笮文化继承发展。攀西独特的地理气候、河流、矿藏等形成一种优势资源,给旅居的人们提供了一种认知体验。盐边海拔1250米,符合康养“6+1”度要求。旅居人们感受自然养生功效,红格温泉含有偏硅酸、氡、镭、氟、氢、硫等61种元素,井口温度达57摄氏度,罕见医疗矿泉,是古海神泉。盐边是康养文化的聚光点,光养、泉养、花养、食养、行养等形式多样而丰富,内容古老而常新是一种文化现象,给了康养人群太多的生态福利


攀西独具特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矿藏资源等及盐边大笮文化内容丰富,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自然文化以及饮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给予人们美好的感受体验。盐边借旅游发展之机,文化初步收集草创了一批原汁原味反映笮山若水的音乐、舞蹈、丛书,力争在社会科学进行一些研究,努力把大笮文化挖掘出来,积极发展起来,让人们共同感受历史文化魅力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