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川蜀民俗非遗文化(46):梓潼文昌文化


川蜀民俗非遗文化(46):梓潼文昌文化


文昌文化是由民间文昌帝君信仰和崇拜为表征而形成文昌信仰,集天、地、人、鬼、神五位一体的宇宙观念,以天人合一为中心,以宗教仪式或意识形态人们进行道德伦理、宏仁济世劝善教育,并被潜移默化,普遍接受奉行的宗教民俗信仰,是民间传统宗教的一支。文昌帝君,又称为梓潼神、梓潼帝君,是道教尊崇、民间信仰帝王封赠、文人士子顶礼膜拜的司禄主文运的神灵文昌文化融合儒道文化特征,以儒家思想为骨骼和主干,以道家思想源头和血脉,以佛教思想为涵纳和补充的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文昌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代表之一,是一种独特民间文化资源,脱胎于道教文化富有儒家特色,融有佛教意蕴,自成一体,独树一帜,具有宗教性、儒学性、崇文性和世俗性的文化寓意文昌文化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而颇为深远,素有?“北有孔子,南有文昌”?之说。文昌一词常常与学业有关,尤其是在古代文昌更是被视为学业有成功名有成象征文昌是天上星官的名字文昌民间认为专门管理人间读书文化功名的一种天上的文昌星。文指文化,昌指兴盛,文昌可以理解文化兴盛之意。四川省绵阳市梓潼位于剑门蜀道上,是文昌文化的发源地和文昌祖庭所在地,享有文昌帝乡”的美誉梓潼以?“东依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梓潼文昌帝君的发源地,各地文昌宫均公认梓潼县七曲Handa.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山大庙为文昌祖庭。有“木刻·年画”“文昌出巡”“文昌洞经古乐”“马鸣阳戏”等文化活动流传继承梓潼境内,先后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梓潼文昌祖庭七曲山风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


一、文昌文化寓意


文昌文化内容深广,包含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天资孝友,灏气宏仁,启智开愚,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修善修福,利物利人,正直代天行化,慈祥为国救民,忠主孝亲,敬老信友,广行三教,报答四恩,矜孤恤寡,敬老邻贫,劝善止恶,重教崇文等思想精神


文昌,是一个古老的文曲星词汇,文昌文化源于人民文昌帝君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文化寓意文昌寓意勤奋、目标性强、果断,为人俊杰,气宇轩昂,做事果断,事事成就,功利荣达。 气宇轩昂的聚贤才子,决断果敢,成就斐然,功利荣达。除了学业之外,文昌还有着更广泛的含义代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代表人们知识智慧追求文昌文化是一种以儒家思想核心,以民间良俗为基础,以释道教义为补充的民间文化文昌文化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崇文、弘德、明理修身、助人、行善”。文昌思想内容深广,涉及伦理道德科举教育文学艺术、民风民俗中医中药等诸多领域。文昌现形式多样,既有宫庙、善堂、碑刻、铸像等有形载体,又有中华传统文化中常见的酬神祭祀、敬惜字纸、刊行经文、诞辰庆祝等民间习俗文昌文化与普通民众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关注人生现实摆脱了伦理道德的单纯说教,形成了可实际操作的程序状态,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与人际和睦。


1、文昌有善思善行的善举观念。围绕“化淑民心”而展开,对“善”和“恶”的界定,《大洞玉经疏义》云:“利人利物济世者,善也;损人损物害世者,恶也”。凡是损人损物且阻碍社会进步言行都属“恶”的行为,而举凡有利于增进人的生存有利于事物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言行都是“善”的行为文昌经籍中有关善恶”的理念和儒家法家有所不同。儒家认为人的先天本质都是“善”,“恶”是后天从社会沾染而来,因此主张用“仁义礼智”去发扬人之先天的“善”去克服人的后天之“恶”。法家认为人的先天本质是“恶”,善者伪也,人的一切“善”的言行,只不过是其伪装结果,“恶”才是人的真实本质,主张用“权、势、术”和“刑”去惩办、惩戒、惩劝人的“恶言恶行”,才能达到治民的目的


文昌经籍既不完全同意儒家人性善的理念,也不赞同法家人性恶的理念。《大洞玉经疏义》云:“君子善善也长,恶恶也短。小人则恶恶也长,善善也短”。作为一个具体的社会人绝不会只有纯粹的善,也不会只有纯粹的恶,而是“善善恶恶兼而有之”。只有“善少恶多,或恶少善多之分,岂有有恶无善,或有善无恶之人”。


文昌孝经释义》云:“存乎于天地之间之凡夫,因感念父母养育之恩,故有孝思。又因其感念亲朋扶助之情,而有悌念。更因其感念衣食来之不易,则萌生有感天地惜财物的情思,凡此之类,皆人之性善之源也”。客观论述了善的起因,接着又阐述了“恶”的源起。“尘俗之人,无不饥而欲食 ,好美而欲色,喜物而贪财,崇威而好权”。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生存和生理上的需求,便有了食、色、财、权的欲望,一旦这些欲望臌账过度,便会助长人的本性中的“恶”的一面的增长,即会滋生恶念恶行,从小微起成大困剧乃至不得善终


《孝经释义》又云:“好食而有度,好美而有礼,好财而有道,好权而不妄,此乃善行之道也。反之则逸,逸则贪,贪则忘善,忘善则恶行”。这里强调两点,一是强调食欲、美欲、权欲等欲望,是每一个正常人的正当之求。另一点强调人们追求这些欲望时,要有度,超过了正当的度就成了“淫欲”,“淫欲”生则恶念起,恶行狂。


文昌经籍再三强调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一日三省“举善止恶”。《阴骘文注证》云:“修身养性之道,在于心中弘扬光明之德,光明之德乃利人利物济世之至善之德也。心存至善之德,则心中之恶可抑,而善可扬。善生则心宁,心宁则审事周详,审事周详既可避行猛浪,也可令至善之德升华,至善之德既已升华,则可令理念之心步入喜善厌恶之境界”。


阴骘文》对其“善行”的主张有:要求从政为官者,要“为国救民,善待百姓,勿倚权仗势而辱善良”,不粗暴对待部属,办事要明明白白,若果不明不白就容易变成欺诈,百姓感到受骗,办事还要公平合理,办事不公平就容易得罪当事人,而难以弥合怨恨。还要求一切人等均要弃恶扬善,要“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释人之惑。舍药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烦,点夜灯以照行人,造河船以济人渡,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矜孤恤寡,敬老怜贫,广行阴骘,上格苍穹”。


2、文昌代表学业有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代学子们常常祈求文昌之神保佑自己学业有成功名有成。在考试之前,他们会前往文昌祠祭拜,祈求文昌之神保佑自己考试顺利,取得成绩。即使在现代文昌之神的神像在很多学校和考试场所依然被供奉和祭拜。这种传统信仰和祈求,反映人们知识学业重视代表了对智慧学识渴望


3、文昌有孝亲忠君的忠孝观念。围绕“孝亲忠君”之任,故有《孝经》和《忠经》的忠孝观念。《文昌孝经释义》云:“父精母血,以成吾之身、体、发、肤。父母育吾,从幼至壮,费尽劳苦,父忧母愁,惟恐饥饱不适,又恐寒暑痘疹受损,多方抚育,幸而克祐”,“父母养育之恩,莫大慈悲,何敢忘也”,“孝敬父母乃德之本也,乃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父母在世时,要以亲爱恭敬态度去侍奉他们。父母亡时,哀悼要认真,要严肃举行小殓和大殓的礼节,要捶胸顿足哭泣着送殡。春秋二祭沉痛哀思。只有父母生养死葬的大义做齐全了,这才算是尽到了为人子女所应尽的本分。若果人人都能尽孝道,以孝事亲,人人都会安守本分,都能和睦相处天下就会太平,灾害祸乱也就无从发生了。天子如果能热爱亲人,孝敬亲人,就为天下百姓做出了榜样,百姓就更不敢怠慢双亲了。诸侯能够孝敬双亲才能做到身居高位而不骄不躁,谦虚谨慎行事有礼有节。


文昌孝经释义》云,孝道就好像日月星辰运行于天一样,永恒不变,象春夏秋冬循环于地一样,历久不易就是行孝要效法的准则。人效法天地定行的规则,遵守孝道就能使天地人浑然一体,自然和谐。


文昌忠经释义》云:尽心事君曰忠。对君王、对上司、对亲友要“忠信”,对君忠,才能为事有成,于国有益。对上司、对亲友忠诚信实,言无欺诈,人则亲而尊之。只有国君、对上司、对亲友诚实忠信,尽心竭力为其所托之事而奔波才能得到国君上司亲友的信赖和尊敬。故“以诚相待,虽不中,不远矣”。只要以诚实之心竭尽全力去为国君上司亲友谋事,纵然不能让他们完全满意,但离他们的要求不太远了。《忠经》又云,对君不忠则奸,对友不忠则诈,此乃凶德,行凶德将遭致辱没自身且殃及宗亲的惨祸,凡夫无为乎。


4、文昌代表文化繁荣和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昌之神被认为文化守护神,他的出现神灵庇佑认为文化繁荣的标志。在古代文昌之神的庙宇常常是文人雅士们的聚集地,他们在这里交流学术探讨文化,共同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即使在现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仍然是人们追求目标,而文昌之神被视为文化传承发展象征


5、文昌有仁慈宽容的慈忍观念。《丹桂藉注释》云:“慈者爱也,爱出于心,恩袖物也”。又云:“要以慈忍之心,看待市井之事,尘世之人往往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于嫉妒,贪于财色,醉心权势,又无休止,招致殃罚。对于此等败象,吾等当怀仁慈宽容之心,悯其愚鲁,怜其不幸。当向其讲授经史,以解愚昧。畅明道义以化奸顽。输以财帛以解燃眉”。又云:“人者,当有慈忍恻隐之心,方能爱人。经曰,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常怀宽容之心,方免互相憎嫉,远离虚妄,杜绝虚伪谄曲之心。常怀仁慈之心,方能互相敬信,彼此敬重共度危难而和睦相安”。


6、文昌代表人们知识智慧追求文昌不仅是一个文化象征,更是人们知识智慧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智慧被视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昌之神被认为知识智慧守护神。人们祈求文昌之神的庇佑,不仅仅是为了学业有成,更是为了追求知识智慧光明。在现代人们更是拥有更多更精进的专业知识,在为社会国家作出更多功效


7、文昌有学以致用的勤学观念。围绕“扶植斯文”之任,故有《文昌劝学文》的学以致用的勤学观念。《文昌劝学文》云:“自阴阳开辟乾坤定位天地人曰三才,试问何以谓三才,云霞变幻,星罗辰布,天之文章也。山川茁秀,草木佳华,地之文章也。诗词歌赋,礼乐制度,人之文章也。如是谓之天地人三才。人不读书安能有文,无文则不得有才”。


读书有十益。

一曰明伦,知书者方知三纲五常。

二曰明理,知书者,识逆顺,背理行事者少。

三曰知礼义,知书者行止周旋,彬彬有礼。

四曰知耻,不知书者,常怀无耻之心。知书者,不行无耻之事。

五曰有涵养不知书者,卒然临之即惊,无故挠之即怒。知书者,宠辱不惊,喜怒不形,汪汪千顷,莫测其深。

六曰有智识,古今得失成败,具载典籍不知书者,事事茫然,知书者,古今成败了如指掌,鉴古证今,每事皆有卓见。

七曰有创见,知书者,识多见广,革物创世,多有饶益。

八曰,不读书者则愚,如蒙头而卧,如灭灯而行,目盲心塞,无知无识,是谓不才,不才之人,遇事则愚昧茫然。

九曰不读书者,无以立身,昏昏然渺无志向,背理犯伦,蚩蚩然习以为常,聩聩然麻木不仁。


十曰学以致用,不为学而学,要为用而学。为学而学者,只会夸夸其谈,毫无实才。为用而学,才智具全,经世革物,如鱼戏水,泰然自若。


文昌名字含义。文,本义是指丝织品上纵横交错的条理、图形,花纹,后来指其他相关东西,如文彩、文明文化、文才等。文,广泛用于人名,所取意义有华美、有文采文化文明、文辞,有文质彬彬的修养。文,有记录语言符号,如文字人类劳动人果的总结,如文化文物。文华辞采、温和,如文质彬彬,文静,文雅。昌字的本义是善、正当,如昌言指正当的言论。昌字还有兴盛、繁荣之义,此外又表示壮盛美好之义。昌,昌字用做取名寓指善良正直、兴旺繁盛之义,寓意吉祥又有内涵文昌是一种文明、聪慧、善良、精神、素养、道德知识文化的良好传承传统文化的表述,给予人们一种积极健康的追求和礼仪行为,促进人们安定祥和的生活


二、文昌文化现形


文昌文化源于民间文昌帝君信仰和顶礼膜拜。古往今来,到处流传着种种文昌神话,特别是唐朝以来,历代帝王竞相追封文昌道教文昌列入神坛。到元明清时期,更是举国学读书之处都必须奉祀的文昌帝君孔子是雅文化代表文昌是俗文化代表,他们都受到人们世代尊崇。


文昌帝君,本名张亚子,又称文曲星,传说是主管司禄文运科名的星宿西晋太康八年即287年二月初三,张亚子出生在今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中所镇金马山。根据史料,当年张亚子为避母仇,举家迁至四川梓潼县七曲山,一生行善治病最终仕晋战殁,逝后百姓感其恩德,在七曲Handa.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山大庙中奉祀。梓潼文昌帝君的发源地、文昌文化的发祥地,七曲大庙是中华文昌祖庭。在四川梓潼城北七曲山上,有一座形成于元、明、清三代的古建筑群,殿宇楼阁雄伟壮观。正殿供奉着高大的铁铸造像,神情威严,两目深邃,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梓潼文昌帝君


文昌文化现形式集中体现在《文昌帝君阴骘文》中。


1、文昌经籍。在南宋隆兴、乾道在1163-1173年间,蜀中道士刘安胜(假托文昌帝君扶乩降笔而编撰文昌经传的肇始人)传道于梓潼七曲山一带,在此编撰推行了《文昌大洞仙经》《大洞法箓》(《大洞法》和《大洞箓》)。乾道末或淳熙初(1173-1189),刘安胜到了成都主持宝屏山玉虚坛,在此编撰推行了《清河内传》分《文昌化书》(又称《梓潼帝君化书》和《文昌司禄紫阳宝箓》)。之后,历代效仿者先后编撰的文昌经籍、经文不少于100种,仅清初刘樵所辑的《文昌帝君全书》就有50种。


文昌经籍的结构,大体是按陆修静、孟智周两位法师的归类,形成“三洞四辅十二类”的体系,分为七个方面文昌帝君梓潼信仰产生形成神话传说故事文昌帝君梓潼神的来历、生平事迹、演绎变化的叙述; 文昌帝君梓潼神的神性、神格、神职与灵迹传说文昌帝君梓潼神经籍文书内容、宝诰灵签、符箓的载记;宣传道教人生宇宙看法体现文昌梓潼神的宇宙观、世界观、伦理观哲学伦理思想宣传儒家的孝友、仁德思想朝廷忠主孝亲、积功累德的劝善教育道士修行实践,修持形式修养方法,包括宗教仪轨民俗文化方面内容


2、洞经音乐。《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简称《文昌大洞仙经》,道教《大洞真经》传本之一,出自西蜀,原经五卷,以济生度死、消灾延寿为宗旨,强调设斋诵经、行善积德修行之要,劝人安守本分,实为宋元时期道教善书之一。传说南宋乾道四年即1168年,由文昌帝君以“更生永命天尊”名义“传降”于四川梓潼七曲山灵应庙。


文昌洞经音乐源于谈演《文昌大洞仙经》,是以崇祀文昌梓潼帝君为主的音乐。在弹演经文时,往往采用说唱相间、散韵结合、叙述与赞颂交织的形式,以梓潼七曲山的庙事活动为背景,以劝善戒恶、济生渡死、消灾祛邪、延年益寿为宗旨,强调忠、孝、仁、慈,积善积德


2008年6月,文昌洞经音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文昌祭祀。据《华阳国志》记述推算,秦汉时期梓潼山上就已建造了祭祀树神、蛇神、雷神的“善板祠”,以后称恶子祠或亚子祠。文昌祭祀分为道教祭祀、官方祭祀、民间祭祀和官民合祭四种。


(1)道教祭祀。道教对张亚子推崇备至,自然少不了祭祀科仪。从唐宋至明清,制定有《道门科范大全集》《文昌主禄拜章道场仪》《文昌祈禄本醮》《梓潼帝君醮科》等,按仪设坛祭祀文昌


(2)官方祭祀。文昌虽为道教之神,但有极为浓厚的儒教色彩。从祭祀特点看,官祭倾向性很强,春、秋二祭最能体现。春祭是祭祀文昌帝君的重大祭典,在文昌生日(每年农历二月三日)举行;秋祭是清乾隆四十四年即1779年后,在梓潼逐渐兴起,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举行,相传为文昌成正果之日。


(3)民间祭祀。相对于官祭和道教祭祀,民间祭祀文昌历史更为久远,形式内容也更为多样化。每年两季庙会定期不变,历久不衰。


(4)官民合祭。迎神会,又称文昌出巡、迎梓潼神等,是梓潼解放前春节重大的官民合祭文昌帝君活动。分城乡两地朝拜,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把文昌及圣父、圣母、瘟祖等从七曲Handa.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山大庙迎接梓潼县城过年,在县城文昌宫唱大戏供奉七天,让文昌“与民同乐”,正月十八又送回大庙山供奉。数百年来已成习俗,至1950年举办最后一次迎神会为止。


4、文昌庙会。文昌庙会由宗教信仰开始,进而发展民俗文化,可说是一种庙会文化文昌春祭庙会始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间,文昌秋祭庙会主祭文昌帝君化身的瘟祖,始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文昌庙会源于文昌祭祀,梓潼七曲Handa.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山大庙每年有两次庙会,即农历二月初一日至十五日和八月初一日至十五日,是梓潼民间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


据《梓潼县志》记载,每年庙会之际,由会首将庙会筹备情形向知县详呈。庙会第一天早晨,各行业首事及县内各官绅,由知县领衔到大庙文昌正殿行礼如仪。第二日,由县内外举人、秀才结队前来,用8人大轿抬着文昌神像,在音乐声中巡视庙宇四周,俗称“举子祭游”。自此,县内及外州县的拜神者络绎不绝。整个庙会期间既娱神也娱人,各地川剧班子在大庙四周的天封寺、魏崇庵、青龙寺、火神庙、永济寺、长卿山等处万年台(戏楼)唱戏,名曰“唱四方,拜诸神”。


庙会期间备有简易席桌,用二三斤猪肉混合着大量的蔬菜做成5小碟10大碗的油席,收费低廉,就食者众,前席尚未食毕,后来者已环立四周。


5、文昌出巡。又叫迎神会、迎梓潼,俗称接神,同春秋祭典一样是文昌崇拜的重要内容,是随着文昌帝君信仰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每到农历正月十二凌晨,县城内及周边居民都早起沐浴更衣,城内居民遍设迎神香案于自家门前,香案桌上系以红色绣花绸缎,放置香炉,左右置以蜡台,点以红烛。门首悬挂大红宫灯,门前放置新鲜嫩柏桠枝,用干柴引燃熏放烟雾。至晨七时左右,即由城内遣派一名年轻士绅,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礼帽,背背印盒,前胸挂如意,跨上骏马,经县城至上山官道,飞奔直上七曲Handa.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山大庙,按预定程序与山上会首诸人接洽,恭请文昌帝君乘神轿起驾。上午九时左右,梓潼知县率领僚属、士绅等,用饰以红色呢缎的大轿,抬上主管县城阴曹地府神鬼之事的梓潼城隍神像,在鞭炮乐奏声中,来到县城北接官厅口,恭迎文昌帝君神轿到来。圣父、圣母、文昌城隍四乘大轿,轿前由4个扮成宫女模样的年轻姑娘,手提香炉,内燃檀香,香气四溢。轿后,由2名扮成宫女模样姑娘执掌孔雀金鸡羽毛制成,上面缀以珠翠等饰物的日月扇。每乘大轿后均有3个乐棚,有丝竹管弦组成的细乐队,多由各善堂佛学社的人组成。还有锣鼓和钹镲打击乐器组成的粗乐队,多由剧团乐队和玩友组成。锣鼓喧天,吹打弹奏,在悠扬的乐声中徐徐前进。轿队经过城中每家人户门前时,户主即率领全家人等焚香点烛、鸣炮叩首。浩荡的人群游完全城后,文昌神像就驻入县城文庙东侧的文昌行宫。


文昌迎神会当天,文昌行宫的万年台(戏楼)就开锣唱戏酬神,剧目有川剧《群仙会》等,向文昌帝君等敬贺新年。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俗称过大年,县城热闹异常。白天,歇驾于文昌行宫的瘟祖神像。要由数十个年轻人抬上,在锣鼓声中的人流里巡游全城各街巷,意为驱除邪恶瘟疫。入夜,有青、黄火龙出动,增添节日热闹气氛。至新年正月十八日一早,县衙官吏和会首执事们以及信众,齐集县城文昌行宫,待和尚道士做完起程仪式之后,由事先安排好的仪仗队开道,恭送文昌帝君返回七曲山文昌宫祖庭。此种梓潼文昌出巡民俗文化活动至1950年废止。


1979年起,七曲Handa.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山大庙文昌宫对外开放恢复了七曲山传统庙会。


6、梓潼阳戏。四川众多傩戏中的一个种类,同样被专家称为戏剧“活化石”的梓潼阳戏的产生,与文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据考察,清末民初,梓潼全县有20余个阳戏班在演出。阳戏的表演,主要由天戏、地戏、花戏等几个部份组成。梓潼阳戏自1985年发掘整理后,为中外傩学专家组织多次演出,并由绵阳市文化局录制,学术认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1994年5月,台湾出版的由王秋桂主编的《民俗曲艺丛书》中,有四川梓潼县马鸣乡红寨村一带的《梓潼阳戏》专书。


7、文昌塔。纵观历史文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不仅是一种建筑风格、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和祈福之物。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象征载体,寓意人类对于知识智慧追求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更高追求象征。在现代文昌塔已经演变成了一个文化IP,作为文化旅游景点,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打造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为文化旅游产业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弘扬民族文化自信显著增强文昌文化具有的重要研究应用价值,逐步被人们认识。中共梓潼县委、县人民政府不失时机发展文昌文化内涵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利用博大精深的文昌文化内涵和七曲山奇秀的自然风光,以及固有的文昌经籍、洞经音乐、祭祀、庙会、出巡春秋祭典、大新花灯、马鸣阳戏等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利用多种功能和广泛的社会性,使文昌文化的物态文化层和行为文化层都成为具有很高价值的人文旅资源,使其在发展梓潼文化旅游产业中,更加展现文昌文化产业所具备的历史文化艺术观赏和科学考察等价值得到有效利用


文昌中华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代表人们对于知识、文化智慧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昌文化博大精深,应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掘价值文化,对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有着极其可贵的借鉴价值传统文化所说“命有文昌”这个说法不仅仅代表了一个人学识文化底蕴,更是代表了一个人能力、素质和品质。实际上“文昌星”对应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才华”和“智慧”,不仅仅是指人的学识文化底蕴,更是描述人内在的能力和素质。


?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