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自然节气与传统祭祖节日,二十四节气唯一具有节气与节日同一的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容。二十四节气以太阳历、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联系在一起,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文化观念。清明节又称祭祖节、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等,是一个自然节气点,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人们要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有组织对英烈扫墓有利于增强爱国主义和不忘革命历史。清明节在冬至后第105天,春分后第15日,一般为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在传统社会中,清明节期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五六天到十几天而各地各时间不等,一方面是扫墓祭奠、怀念离世亲人的节日,一方面是踏青嬉游、亲近大自然的节日。清明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人们春游而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古人有清明踏青而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直到今天,清明节仍然是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即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清明节假期包括调休又改为3天。
一、清明节习俗活动
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少数民族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此外还有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植树、拔河等众多户外游乐活动,以及吃子推燕、醴酪、青团等食俗。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过清明节。
1、祭祖。中国传统习俗祭祀先祖仪式是一项隆重的传统民俗活动。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除、清、九、盂),是汉族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从古至今这种礼俗很盛行,各地礼俗不同而祭祖形式各异。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祭祖同时有的地方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史前时期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即炎帝 、黄帝即轩辕氏 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每年全球各地的华人都以各种方式祭祀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
2、扫墓。扫墓即为墓祭,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北方叫上坟,有的地方将扫墓称之为扫山或拜山等,南方部分地区称之为挂山或挂纸。拜的山分两种:一种是自父母上溯至祖宗三代之内的祖辈称家山,拜祭家山称家祭。另一种是对宗族祖先的拜祭称祖山、大众山,拜祭祖山称扫大众山。旧时扫墓祭祀比较讲究风水和礼节,有严格先后顺序,依次按照整修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送别的顺序进行,扫墓习俗延续至今。
3、庙会。传统的庙会不仅祭祀神灵,也是民族民间艺术的一种展演形式。庙会的安排与各地的农业生产有关,清明前后人们借助庙会做备耕准备,助长了清明庙会的声势。各地的庙会也都有系列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内容,这让庙会逐渐发展。
4、踏青。清明时节,气温回升,万物按照自然规律开始萌芽。早在上已节时,人们会到郊外祭祀主管婚姻和生育的神灵,这时候青年男女聚集郊外水边嬉戏,也是男女相会求偶的时刻。
5、植树。清明节期间植树与插柳的习俗有关,插柳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清明节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自古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
6、放风筝。风筝古时称为木鸢、竹鹊或纸鸢,兴盛于唐朝。古人认为在清明节时适合放风筝,是人们所喜爱的活动之一,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这一习俗沿袭至今。人们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7、蚕花会。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
8、会船。江苏省姜堰市、兴化市的溱潼会船、茅山会船被称为“水上清明节”,每年清明节的第二天,各家先撑船划桨去祭奠无名阵亡将士,然后数千艘不同功能的船只汇聚在一起,共同参加表演、竞技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二、清明祭祖扫墓要注意
清明扫墓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礼俗主题。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人们会自发对英烈扫墓,表达一种敬仰之情和不忘历史。
(一)清明祭祖扫墓墓碑上的要清楚
中国人从来都讲究逝者为大,在农村流传着许多说法和讲究。中国地域文化心理差异,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导致墓碑上的碑文会略有差异,当然一些共性问题仍然值得所有人去学习了解。后人为逝去的长辈立碑,从表面上来看是一种孝悌的表现,同时彰显了家族的稳定和谐。另一方面这算一种标记,随着时代发展和更迭,后代子孙后代可以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清明祭祖扫墓时,墓碑上的故、先、显、考、妣的意思要明白,不能乱用,不是每个人都懂。
1、立碑的资格。对于立碑这一事宜,并不是谁都可以立,老百姓口中有着三个隐性条件。
首先就是逝者的年龄必须够六十岁,人们常讲不满六十不上香火,否则是晦气的代名词。
第二就是有父必有母,夫妻一人去世,另外一人还在世不能树碑。
第三就是满三年后才树碑,就是在生活中常说的逝者三年满。
2、墓碑上的故、先、显、考、妣要明白。
(1)考和妣。首先来看一下“考”和“妣”,这里分别代表的是父亲和母亲。其实在最初这两个字就是指父母,后来二简字的盛行,意义彻底发生了变化。父亲在离去之后称为“考”,母亲在离去之后称为“妣”。一般人看到这两个词基本上都是一脸疑惑,“考”之所以代表父亲,很大程度上和汉字的演变有关。接下来看一下“老”的演变过程。甲骨文时期,一个老人拄着拐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将“父”演变为“考”,包括中国最早的第一本字典《尔雅》有着明确的记载:“父为考”。后来风水学的盛行,为了将阴阳做更好的区分,慢慢有了“生曰父,逝曰考”的说法。“妣”同样的道理可以将其拆分为“女”和“比”。在过去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下,女性很大程度上是男性的“附属品”,在家见到长辈当然要行跪拜之礼。“妣”在甲骨文时期右边的两个“匕”代表正在行跪拜之礼的女性,两个“匕”即古代有钱的男子可以娶多个老婆,因此叫妻妾成群。而女性嫁过来会生孩子,所以有了“母亲”的含义。随着阴阳学的盛行,老百姓对其有了明显的区分,即“生曰母,殁母妣”。
(2)故、先、显。“故”这块就不用多说了,其实很好理解,即原来。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比如故居、故地等。“逝”和“亡”两个字来说,这更是一种美称。当然这两个字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谥法制度的基础之上,就是常说的谥号,即后世的人对逝者进行功过定论。不过在古代一般只有皇室贵族成员、或者功绩显著才会有这样待遇。民间百姓虽没有资格,那就自创一个慢慢有了“故”这个说法。
“先”代表怀念之意对逝者表示内心的尊重。“显”是一种赞美,表示对逝者的认同。这两个字的区分很大程度上正是“谥法制度”的流传。如果逝者在生前德行昭著,子孙后代希望他们可以声名远播那就用“显”,如果没有那就只能用“先”。
墓碑上的“考、妣、故、先、显”,分别代表了对父母的尊敬和追念,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以及对墓主人地位和成就的认可。这五个字在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在墓碑上的运用表达了子孙对已故父母的深深怀念,对逝者的尊敬和纪念,以及对墓主人在生前地位和成就的显扬。墓碑上的这些字眼,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家族、尊敬和纪念的重视,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清明节不用去扫墓的人群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清明节无疑是一个集文化内涵与民俗信仰于一体的独特日子。在传统清明节扫墓祭祖习俗中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不仅是对祖先的敬仰和缅怀,更是一种思时之敬的体现。
1、孕妇。孕妇身体较弱,再有便是腹中的小孩子,毕竟还没有成型所以孕妇不适合去。老一辈的人认为,孕妇扫墓会沾染阴气,对腹中胎儿不佳。孕妇在家祭拜下就可以了。
2、女人的列假。妇女来列假的时候身体比较虚弱,再去做一些用力劳作,身体会更加不舒服,去上坟有可能会导致过度劳累。最好避开例假的时间,在家祭拜下就可以了。
3、当天生日者。清明当天生日者不要扫墓,清明节也是中国传统的三大鬼节之一,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
4、孩子。孩子太小身体比较弱,而一般安葬祖先的地方都在山上,路途遥远,草木多,小孩子行动不方便,所以不适合孩子。
5、身体欠佳者。身体欠佳者应避免扫墓,因为处于气场虚弱状态,而且扫墓需要劳动,身体不舒服的人,更加不舒服,所以不适合去。
6、改过嫁的女人。改过嫁的女人已经不属于这家人了,如果是经历过几次婚姻的女孩子,不建议去,毕竟改嫁是不光鲜的事情,自然不需要再去。
7、高龄老年人。九十以上高龄的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减弱,行走不便或者不能行走,长时间的户外活动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力不从心。扫墓时面对已故的亲人,那种情感的触动和回忆的涌现,可能会让他们陷入深深悲伤之中,从而增加突发疾病的风险。
8、外人最好不要陪同扫墓。如果并非先人的亲属,外人来扫墓恐会造成气场紊乱。
当然传统习俗有嫁出去的女儿不宜上坟的说法,现代社会男女都有祭拜祖先扫墓的义务。古代人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嫁出去的闺女就不属于自家人了。不过在现代社会这个说法,没有那么重要,可以去,也可以不去,主要看个人意愿。在农村地区一般很少去,因为出嫁之人拜别祖宗,去到夫家那边,再过来娘家这边拜,一些老人认为是欺负娘家无人,需外嫁女回来祭祖,会影响到娘家的运势之类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传统的看法已经逐渐被现代人所摒弃。如今更加强调男女平等,儿子和女儿都被视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不好的习俗要抛弃,弘扬正能量。
(三)清明节注意事项宜
清明节作为祭祀节日,民间有很多讲究和注意事宜。
1、不买鞋。在清明节期间不要买鞋,鞋与邪气的“邪”同音,听起来好像要把“邪”买进来一样,让人感觉不舒服,不吉利。民间有“新鞋不踩旧人坟”的谚语,要尽量避开这些让人产生忌讳的东西。
2、不借钱。民间认为清明节是给先人送钱的日子,以前人们都会在清明节期间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钱,纸钱又叫冥币,是给死人用,只有在祭祀节日期间才用。在清明节这一天,最好不要向别人借钱,不要借给别人钱,这时候借钱,总会让人感觉不是一件吉利的事情。
3、忌穿大红大紫。清明节上坟扫墓是个非常严肃庄重的事情,清明节上坟时一定要穿正式一点的衣服。千万不要穿大红大紫的衣服,那样显得太喜庆了,与祭祀的格调氛围不符。不要穿鲜艳亮丽、花里胡哨的衣服,那是对逝去先人的不恭敬。更不要穿那些袒胸露背过于暴露的衣服,那就是对先人更大的不敬了。清明节扫墓祭祖,是个庄重严肃的节日,不宜穿着太亮丽。
4、不在墓地拍照。还有的人喜欢拍照,那要注意场合,不能去什么地方都一顿乱拍,那就太不懂事了。若在墓地随意拍照,恐会招来不好的气场。扫墓往往是亲人相聚到一起的时候,此时要注意切不可在墓地周围合影留念这样会有不利,建议在阳光充足气场强旺的地方再合影为好。
5、清理墓。依据民间习俗,坟头长草会对家族成员的健康、运势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趁着清明节,赶快将坟头草修剪拔除。扫墓时可多观察下,墓碑要完整,不可以杂草丛生关注先人的墓碑是对祖先的尊敬,正确的清理杂草添加一些好土好花,消除碎片,做好墓碑上的清洁,而且心中必须充满怀敬之心。
6、忌嬉闹、娱乐或非议先人。在墓地嘻笑怒骂可能会打扰到沉睡在墓地的先人,应避免说出不敬的话语。对故去的人要有恭敬之心,万万不可对别的墓地发表评论,祭拜和扫墓需要多真诚,行走或站立,都应该毕恭毕敬表情必须严肃,应怀有恭敬之心。清明不在墓地嬉笑怒骂,禁止打麻将,尽量不去做一些娱乐的事情。不结婚,不过生日,不在墓地随意拍照合影。无论是结婚,还是过生日,都是比较喜庆的场合,而清明节的祭祀是寄托人们哀思之情,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日子,与结婚、过生日这样的气氛、心情完全相反,所以要尽量避开。如果生日正好赶上清明节,那就要提前去过,或者错后几天再过。祭祀时如果带着小孩,在坟地里喧哗嬉闹很不合适,这是庄严肃穆的场所,不是游乐场,最好不要带孩子去。清明时节是纪念故人可以在家聊聊家常。
7、不健康者要注意身体健康。体质弱的人祭拜回来,可以回家跨火盆或洒柚子叶水,以消除负面能量,也可以去人多的地方走走或有阳光的地方,照射下为好尽量不要带了一脚的泥土回家,可以随身携带一些气场强的物品或者回家跨火盆或洒柚子叶水以消除负面的能量。身体欠佳者应避免扫墓,因为处于气场虚弱状态,容易招来好兄弟。
8、祭拜水果不能乱买。象征好运旺旺来的凤梨,拿来扫墓拜拜,恐会造成反效果。”释迦“因形状与释迦牟尼佛的头相似,不要拜芭乐、蕃茄、香蕉、释迦四种水果,也不宜拿来祭拜。
9、不拜友,上门。不要在清明节当天探访亲友,可能将晦气送到别人家里。
10、扫墓时不评议。不要去评价别人墓地,要多毕恭毕敬不要踩到别人家的墓祭或踢到别人家墓上的供品,带小孩的要注意墓地处不可嘻笑打闹,清明节可以在门上悬挂柳枝、桃木等阻挡邪气入侵。
11、时间。清明节如果去扫墓、时间选在下午3点前完成为好踏,此前为阳气旺的时间切莫在傍晚黄昏时去因为黄昏时阴气过重、易对体质弱的人不利。适宜在上午九点至下午三点这段时间内,这段时间是一天中阳气比较旺盛的时段,会加强自身阳气。
12、上坟烧纸更应注意安全文明。在祭祀祖先上坟的时候,需要注意头发不宜遮住额头,在风水学中额头是人身体的神灯所在,是不可盖住的,否则容易受到墓地阴气的影响。为祖先上坟烧纸的时候不宜随意选择时间,上坟烧纸的时间不宜太早,不宜太晚。在祭祀祖先的的时候要烧纸前在要烧的地面画个圈。烧纸时更应注意防火安全措施,不要引发火灾。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对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清明节传承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清明祭祀是文化表达,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扫墓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礼俗主题。清明节前后梦见已故去的亲人或好友 就代表着得去扫拜他们的墓地了,如实在去不了,最好要让人代为扫拜,切莫嫌麻烦,恭敬之心多存。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