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深厚底蕴,凝聚古人的经验、心血、精力和汗水,产生了高度智慧,迸发了灵感。古老八卦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粹,古人根据世间万物类象而归纳出八种事物,古哲伏羲氏把宇宙分为八大系统即宇宙母系统,分别用八个特殊符号来表示,这些被称为“天书”的符号叫作八卦。古代先人们以此推演天地自然之道,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和人世奥秘,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悬而未解的谜题。其中最大谜题,就是八卦推断事物精准预测功能究竟是何原理。《易经》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名句,易经用“易”来命名,易经是研究阴阳的学问,“易”字本身就是阴阳合成体。“易”字共八划和八卦相对应,由“日”“月”两字组成,“日”为阳、为昼,“月”为阴、为夜,阳在上,阴在下,高度地概括了易经的不同两面性基本原理。易经涉及到宇宙方方面面,包罗万象,而“日”“月”两个星体是宇宙的象征,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易经》有云:“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中国古人的宇宙观认为,最初的世界为混沌的一个点即太极,后来在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下,逐渐生出四种基本现象,即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分别对应东、南、西、北四方,春、夏、秋、冬四季,以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还有生、长、收、藏四种养生之液。这四象又发展变化出八种基本的卦象即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八卦是易学体系中最重要、最基本要素。离开八卦,所有预测学将不复存在,中华文明将无从谈起。人们通过观察分析阴阳消长的信息,可以找出宇宙万物运动的一般规律。周文王将八卦重叠后推演出六十四卦即宇宙子系统,赋予特定的卦辞、爻辞,更细致地阐释宇宙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六十四卦是一个庞大信息载体,揭示了天地人相互关系全过程。文圣孔子继承并发展了易经理论,把周易上升到哲学高度,被历代统治阶级当作治国法宝,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第一经。人类通过破译这些密码符号,能推断出人世间的情势变化,找到有利的信息 ,人们就会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进而达到趋吉避凶之目的。邵雍预测数术的精准神奇令人惊讶,从而让易经八卦推断事物达到令人惊奇的准确境地。
一、不同凡响的邵雍
邵雍(1012年1月21日—1077年7月27日),字尧夫,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那个时代顶尖精英们,都以与他为邻而自豪。邵雍给世人做出了表率:任何时代文化都是最大的生产力,智慧都是最大的不动产。1000多年来,邵雍是为数极少的被先贤誉为“内圣外王”并载入史册的人。
邵雍作为易经八卦一脉相承的继承者和推动者,不遗余力地潜心研究易学,促进了易学的发展。对先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当邵雍见到陈抟的画像和字迹时,写道:“及见希夷迹,又见希夷真。始知今与古,天下长有人。”(《观陈希夷先生真及墨迹》)诗中一句“天下长有人”,展现了道在传承、不辱师门的豪迈与自信。用鲜活的生命,活脱脱诠释了“智慧”一词的内涵与维度,在易学中开启了传奇的一生。
16岁时,邵雍随父亲到苏门山,卜居此地。“卜居”,是因为他父亲擅《周易》,从卦象中得知。而邵雍后来在这方面的成就,远超他的父亲,民间话本里关于他的传说神乎其神,甚至有十大预言。
邵雍虽葆有中国易学智慧的功夫,但却淡泊名利,皇帝三次封官而不受。当时达官权贵们,几乎都是他的忠实崇拜者和拥戴者,让世人见证到:有道之人,禄在其中矣。在不动声色之中,传递给世界一个超然世外的风骨:“君有钱有权,吾不稀罕,但吾有道,汝够不着。”如此霸气回肠。
30岁时,邵雍心中困顿,遂出游天下,遍访名山和西周诸国旧址。七年后,邵雍突然顿悟,深深感叹一句:道在此矣。此后,再未出游,不久后迁居洛阳,刚到洛阳时,邵雍居住在郊外,草草地搭建了两间茅屋,每日靠入山打柴来赡养父母,除了读书别无他事。在洛阳,邵雍留下了一段传奇故事。
邵雍在中国文化的巅峰时期,位列北宋五子,不仅成为宋代文化的代表,其学问还令司马光、程颢、程颐、苏轼、朱熹等同时代的翘楚们共同激赏不已。著书立说,安分逍遥,超然物外。无论世道如何变幻,道心永远欢喜坚固。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无比爱戴,他让人们明白一个道理:心有千千智,布衣何处不王侯。
邵雍穷苦潦倒,但他穷得理直气壮,人们渐渐对这个行为“怪异”的人产生了兴趣,交谈之中发现他深藏学问。这件轶事很快就传到了司马光和富弼耳中,两人相约前去拜访,被其过人的才能所折服。
司马光和富弼见到邵雍窘况,两人商议之后,便协同王拱辰一起为邵雍和家人在天宫寺西天津桥附近安置了宅院,由此开始邵雍便一直在此居住,并为宅邸取名“安乐窝”,后来俗语中的“安乐窝”便是由此而来。当时洛阳文墨骚客雅士纷纷效仿邵雍而搭建“安乐窝”。邵雍成了一道夏日的风,而让人们感到清爽宜人。
邵雍生活稳定后,便开始四处讲学,洛阳城里的人们都很喜欢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人喊一声“先生”,并请到家里用茶。久而久之,城中百姓教育孩子时甚至会说:你做不好的事,恐怕司马先生、邵先生会知道。不仅如此,外地学子莫名而来洛,不先去拜会知府和官员,反而先到邵雍的住处请教一二,并以此为荣。
宋仁宗嘉佑年间时,王拱辰等曾推荐他入朝为官,可均被邵雍婉言谢绝了,他宁可“大隐于市”而步入仕途。
邵雍的文才异类突出,叫人心头一震。《水浒传》开篇就引用了邵雍的《观盛花吟》,了解这首诗就能知道《水浒》的创作背景及整个基调了。邵雍还有两首著名的诗篇,邵雍就靠这三首经典诗而立足于世,成为千百年的文彩巨匠。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此为邵雍成名作第一首,作于早年游历期间,诗文简简单单,却韵味无穷,通过数字的具象,描写了一派闲适的乡村逸景。
诗文大意为不知不觉就走出二三里远,向远望去,轻烟笼罩着四五户人家。路边的亭台楼阁有六七座,还有八九十枝花在悄然绽放。诗中的数字皆是虚拟,并非实数,所以更给人一种倏忽飘远之感。能用十及以下数字用到四句诗里,写出如此深幽意境的邵雍是千百年来的第一人。
2、邵雍成名作第二首 《清夜吟》。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这首五绝颇有禅意,且运笔流畅、轻灵妙曼,前两句写景,构架出了一幅绝美的水墨丹青。月到天心,说明皎月正悬,此时有风吹过水面,漾起片片涟漪。这本是人间常见的景色,但知道的人却很少。正如后世之人所言:这世界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诗人借诗喻指人心浮躁,总是想要拥有更多,不懂得从细微处攫取快乐。邵雍是一个通透之人,处处彰显隐士高人之风范,不然不会有那么多追随者。
3、 邵雍诗文其三 《观盛花吟》。
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
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
寻常巷陌陈罗绮,几处楼台奏管弦。
天下太平元事日,鸯花无限日高眠。
施耐庵引用这首诗时,为了符合《水浒》的主旨大意,稍稍作了改动。诗中“五代”指唐灭亡以后、宋建国之初间,时间大约为公元907年朱温称帝建梁始,至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止。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之一,53年换了14任君主。《水浒传》先是介绍了时代背景,之后才娓娓道来“梁山起义”的原因。
邵雍作这首诗,表达了对家国大事的关心,所谓隐士不是不问苍生,而是脱离红尘的同时亦能心怀若谷,包容世间万物。
4、邵雍的《梅花诗》。在邵雍的诗作中,有一篇与《易》道联系紧密的《梅花诗》传世。
荡荡天门万古开,
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璧,
不信黄金是祸胎。
湖山一梦事全非,
再见云龙向北飞。
三百年来终一日,
长天碧水叹弥弥。
天地相乘数一原,
忽逢甲子又兴元。
年华二八乾坤改,
毕竟英雄起布衣,
朱门不是旧皇畿。
飞来燕子寻常事,
开到李花春已非。
胡儿骑马走长安,
洪水乍平洪水起,
清光宜向汉中看。
漫天一白汉江秋,
憔悴黄花总带愁。
吉曜半升箕斗隐,
金乌起灭海山头。
云雾苍茫各一天,
可怜西北起烽烟。
东来暴客西来盗,
还有胡儿在眼前。
如棋世事局初残,
共济和衷却大难。
豹死犹留皮一袭,
最佳秋色在长安。
火龙蛰起燕门秋,
原壁应难赵氏收。
一院奇花春有主,
连宵风雨不须愁。
欲将剥复问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
四海为家孰主宾。
后世对此诗内在所蕴之意,颇有玄妙之解。见仁见智,各怀其观。(以上内容选自米鸿宾《一代传奇:邵雍的智慧》,东方出版社)
让往圣先贤的话语、经典大用,在邵雍的生命中不断地累积、重温、体会、践行,得到无尽地灌溉。他让人们看到:经典是生命精神源泉的最滂沛供给。人生经历,无形中指引世人:父母在世的时候,要学会生活能自理。明师在世的时候,要学会思想能治理。邵雍就是一位明师指路人。
邵雍用见影知竿的能力,让自己成为了天下的触须。当别人都在教人们如何动心、如何赚钱时,他却在无声之中教人们如何安心、如何值钱,人生活得有价值,对世人心灵有意义。古语说得好:“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能教授人们各种知识学问的人是经师,能亲身证道表法的人才是人师。任何时代,最需要的都是人师和道者,而非纸上谈兵之流。只有人师,留下了一部部名著和诗作,展示给世人才可令薪火代代相传。邵雍的著作让现代人们感到一股智慧才气,如今依然充满智慧的火光。
二、传奇的邵雍格物致知
邵雍,一个兼具理和情的宋代文学大家、易学传奇人物的不世之传奇。易学研习者或易学爱好者在读易学文稿时,有一种时代分辨的见解,入“书”而不入迷,借鉴一下智慧才气,增加对邵雍格物智慧更滂沛的认知。在新时代下要有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理。
世间万象森罗,无有十全十美,
但求取好用之,应从当下开始。
1、傍晚有人借斧。有一年冬天,某日傍晚时分外面下着大雪。邵雍正在教儿子邵伯温学习先天之学,突然听到有人叩门,先敲了一声,又连续敲了五声,然后听到邻居喊话,说是来借东西。
为了使儿子能够学以致用,邵雍马上让其用所学《梅花易数》推断一下:邻居要借何物?邵伯温旋即按敲门声起卦,得“天风姤”卦,四爻动而变为“巽为风”卦,因此断言:“是来借一个器具,形状是木长金短,应该是锄头。”邵雍微微一笑,说:“不对,他是来借斧子的。”并且,让儿子把斧子拿到院门口去。果然,邻居是来借斧子。邵伯温回来后,很不解,问原因所在。
邵雍说:“'天风姤’的卦象,是上为乾金,下为巽木,变卦为巽卦,因此断定是来借金木之物,且金短木长。虽然这个取象的向没错,但要加入时空因素一起分析才能更准确——现在是傍晚下雪,正是劈柴起炉烤火之时,不是下田锄地之时,因而断定邻居是来借斧劈柴。”
邵伯温听完十分折服。像邵雍这样将时空融入一体来格物的智慧,才是正法。这叫“不离当下”。
一个真正的有道者,他所遇到的一切,都是法器。万物都是他证道的工具。所以,“道不虚行只在人”。
万物都在说法,看你如何着眼?
一切均是考验,试你如何用心?
2、观梅占。邵雍运用《易》理、通过五行和八卦占验的案例,在清代《故宫珍本丛刊·术数》中所录《梅花易数》一书中记载较多。
一个辰年的十二月十七日申时,邵雍正在观赏梅花,突然间看到两只麻雀在树枝上争闹,争打过程中又掉到了地上。邵雍说:“《易》中讲得很清楚:不动不占。世间事,不发生变动就不去推验。现在那两只麻雀因为抢占枝头而坠落到地上,比较奇怪。推演一卦,看看预示着什么?”于是就用干支排序对应数字的方法占卦。用辰年数字5,十二月数字12,十七日数字17,三者相加5+12+17=34,34除以8,求得余数为2,2为兑卦,作为上卦。前面的数字34再加上申时对应的数字9,所得总数 43,43除以8,求得余数为3,3为离卦,作为下卦。上下卦合得为“泽火革”卦。另外,上下卦总数为43,除以6求动爻,余数为1,这个1便是动爻。1在前述所得革卦中对应初爻,初爻为动爻,阴阳互变,变为“泽山咸”卦,互卦有乾卦和巽卦。
邵雍分析道:“详此卦,明晚当有女子折花,园丁不知而逐之,女子失惊坠地,遂伤其股。右兑金为体,离火克之。互中巽木,复三起离火,则克体之卦气盛。兑为少女,因知女子之被伤,而互中巽木,又逢乾金兑金克之,则巽木被伤,而巽为股,故有伤股之应。幸变为艮土,兑金得生,知女子但被伤,而不至凶危也。”仔细看此卦,明晚应有女子来折花,园丁误以为女子是小偷而追逐她,使得女子惊慌失措跌落到地上,会摔伤右侧股部。兑金为右边为体卦,离火克兑金之体主不吉。在互卦中,巽木生离火,又使得火克兑金之体的势能很旺盛。兑金为少女,由此可知是少女受伤。而互卦中的巽木又被乾金和兑金相克,巽木受克而导致受伤,巽为屁股,所以会伤在屁股。幸好此卦中的巽卦变卦为艮卦,兑金卦得艮土卦相生,由此可知,虽然女子受伤,但不至于凶险危及生命。后来,邵雍所言全部应验!
后世参学者,常有人问:为什么乾卦是园丁,巽卦是股?乾卦代表管理者。园丁就是花园的负责人,所以用乾卦代表。而巽卦代表股,是因为《易经·说卦传》载:“巽为风,为绳”,巽卦像风、像绳子一样可曲可直,而人的屁股,是食物排泄的出口,大小便的动态形状如同“绳直”之状,且人的“屁”亦是如风一样呈现。因而“屁股”属于巽卦。这些象理皆从自然中取象而来。
以上就是历史上最经典的占验案例:观梅占。而书名《梅花易数》是由此而来。
3、传书致金。清初大儒黄宗羲在《梅花易数》书序中记载:有一天,邵雍在时年41岁午休,睡意正浓之际,突然一只老鼠跑到床前来,扰醒了他。仓促之际,邵雍便用头下的瓦枕,投向老鼠。可是,没打着老鼠但瓦枕却摔碎了。而令人惊讶的是,邵雍在瓦枕碎片中,赫然发现一个字条,上面竟书写着:“此枕卖与贤人邵雍,并于某年某日某时,击鼠枕破。”(一说“枕中有字曰:'此枕当卯年四月四日已时见鼠而破。”)邵雍非常讶异,便找到卖瓦枕的制陶主人家问个究竟。制陶主人说:“以前有一老人手中拿着一部《周易》,坐在这个瓦枕上休息,那几行字一定是他写的。他已经很久没来我这了,但我还记得他家地址。”于是,制陶主人便带着邵雍找到了那位老人的家。可惜,家人告知老人已经过世了。在说明来意之后,他的家人捧出一册古书,告诉邵雍:“老人临终时曾留言:'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有一位秀气的士人来访,你们便将此书送给他,此人一定能完成我的志业!’没想到老人家所言果然不虚,今天您来了,请接受他老人家一生的心血之著吧!”邵雍双手捧过书一看,发现这是一部研究《易经》的文稿,并且还附有口诀和实例。邵雍当场根据书中所言进行推演,非常准确(雍曰:“物皆有数”)。邵雍用书上记载的方法推演后,告诉这家主人:“您父亲在世时,曾把一瓮黄金埋藏在睡床西北方的地下,你们可以用它来料理老人的后事。”这家人按照邵雍所说的去办,竟然真的得到了一瓮黄金!邵雍带着老人的《易》书,欢喜地回去了,终日细心研读,获益匪浅。
4、十七天后有婚喜。某年,在壬申日的中午时分,邵雍看到一个年轻人从正南面走来,脸上微微泛出欣喜之状,邵雍问他有什么好事?他说没有。
邵雍便依据人物和方位的对应卦象来占验——少年为艮卦,从南方来,对应方位为离卦,组合起来就是上艮下离的“山火贲”卦。艮为7、离为3,再加上午时为7,合为 17,除以6,余数为5(动爻)。"火贲”卦第五爻辞:“修饰丘园,整束布帛”——修缮房屋田园,整理打扮服饰,代表有成亲之喜,再加上变卦又是“风火家人”卦,便有成家之喜。
邵雍告诉他,十七天之内,有订婚之喜。青年人将信将疑,问到为何,邵雍不语。果然,还没到十七天,父母恰好为他找到了个中意的女子,二人旋即举行了订婚仪式。
像邵雍这样,只讲判断结果,不讲过程的人,后世屡见不鲜。据清代黄协埙《锄经书舍零墨》记载:有一人,隐居城市,精通邵雍之术。另有一人,烟管已经用了多年,据前一人断言,明日中午应当折断,但他不讲烟管折断的原因。对方便将烟管放到柜子上,专门看守看它如何折断。等到中午,有一位武官突然跑进来,大声呼喊该人要买他的东西。由于此人专注地注视着烟管,武官连喊数声,仍然耳不闻,毫不理睬。武官大怒,跑上去,抢下烟管便摔到地上!该人连忙弯腰去拾,发现烟管已经裂为两半了。
看来,邵雍所传的方法是非常准确适用。因此才有了程颖的感叹“以其说推算之,皆合!”因此,自明代开始,学习《梅花易数》的人越来越多,迄今影响尤甚。
5、树被砍。麻雀抢占枝头坠地,邵雍预测到了。有一日,邵雍与友人同游嵩山。两人走累了,便在一树下休息。友人忽然心血来潮,指着树问:“先生知道此树何时枯吗?”邵雍却反常态,沉默不语。友人心想:不会是被难住了吧?便问:“先生为什么不说?”邵雍不慌不忙地说:“不是不答,我是在等树告诉我呢。”没过多久,树上有片叶子落了下来。邵雍见状,便说:“等我们返程后这棵树就死了。”结果,二人还没到家,就有人把那棵树给砍了。邵雍这次是以叶落时间来推断树的死期的。(元代王恽《玉堂嘉话》卷四)这种方法,听来令人十分诧异。
6、“西林”改字。有一天,邵雍无意中走到了西林寺,抬头看到中间的“林”字无钩,觉得奇怪,便起卦占验。然后,告诉寺中和尚:“此寺内会连续发生女人的祸患。”和尚听完很吃惊,告诉邵雍确实如此,并请他指点迷津。邵雍说:只要将“林”字中的两个“木”的竖笔,添上二钩即可,这样就会灾祸消失。和尚按照邵雍所说的去做,果然寺院就从此平安了。
邵雍以“西林”二字起卦,因“西”字在书写的笔迹中有断笔,因此笔画按照七画计算,七为山为艮;而“林”字的笔画是八画,八为坤为地;二者组合起来便是“山地剥”卦。剥卦之义是群阴辱阳。而寺庙是属于纯阳(男性僧人)之地,遇到群阴辱阳的卦象,据此判断寺院中会出现女人所引发的灾祸。
“林”添上二钩就可以解除灾祸是因为:添上二钩后,“林”字的笔画就变成了十画,原来的“山地剥”卦就变成了“山泽损”卦。寺院是修道之地,损卦就是“为道日损”,正好势能相应,寺院便平安无事了。可见,妙法只要三两句,无师传授枉用心。
7、今日动静。《易经·系辞》说:“道在百姓日用之中。” 从邵雍的案例之中,就可以体味到:真正的大道,不在远方,就是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之中。邵雍认为,人的所学,一定要能解决当下的问题。《国语》说:“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邵雍的一生,就是这句话的写照。
某日,一人问邵雍:“今天会有什么经历?”邵雍对此人说:“今天会有人请你吃饭,但客人不多,酒也不会喝醉,吃的食物也只是杂粮而已。”到了当晚,果然如此。
邵雍这个结论的得出,是根据来人说话的声音和字数来起卦占验的——得出“地风升”卦,按照时辰得出六爻动,变为“地天泰”卦,互卦中有震卦和兑卦。升卦有登堂入室之意,互卦中有震卦和兑卦,对应东、西方位,有东、西设席的象征。卦中兑为口,坤为腹,象征口腹之事,因此知道有人相请。但因为坤卦的土独自立在上面,没有同类比合和相生,故断言“客不多”。升卦的大象虽然为坎水之象,但受到坤土卦的相克,且酒为水,所以酒不多,因此“酒不醉”。坤卦为“味止杂黍”,又无相生之气,故断食物是杂粮。如果邵雍不是精通《易经》以及“其心虚明”,无论如何都难以精确到如此地步。
《诗经》曰:“有物有则。”万物都有其成住坏空的规律,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格物方式去判断。事物是从形成、发展、衰落、消失,这样几个过程周而复始循环。不管人生是长还是短都包含在这个规律之内,人生短长似乎包含了借代的修辞,借用短长来表示人生的复杂性、矛盾性。但所有方法都是建立在格物智慧三十二字窍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事事相关、物物相应,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基础上进行推断事物状况。人们能够透过身边事物感知当下时空的势能属性,然后做到与时偕行,顺势而为才是高人。
格物智慧象为先,
识势识因妙难言。
但能做得主中主,
超凡入圣赛神仙。
高人都有自信的特质。自信就是来自于能随时随地令生命“腾空而起”的翱翔功夫。
宋朝大哲学家邵雍醉心于易学,传说是历史神秘人物陈抟的弟子,邵雍一生不做官专修学问,著作有千古奇书《皇极经世》之所以奇,实在没人能看懂,还有诗集《伊川击壤集》《渔樵问答》等。邵雍与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并称为“北宋五子”。古代人喜欢预测,发明了很多方法,无非是根据阴阳五行,干支生克来进行,有些浅显易懂,有些深奥晦涩。邵雍的哲学思想大致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梅花易数》是邵雍利用《易经》原理进行占卜的书,传说邵雍有一次在花园里看见梅树上的鸟叫而领悟并创立这种方法,因此叫《梅花易数》。邵雍在一首诗《玩法诗》中说:“一物从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能知百事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每一个物体都有本身的规律,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小宇宙,大千世界各种现象可以在这个小天地里找到对应。《梅花易数》就是通过这样理论基础来实现占卜预测的:天地万物具有的“我”都能具有,通过“我”就能贯通天地人就是靠自己悟道。只有梅花易数独树一帜,用的是很简单的方法,从数入手,很快地就可以建立预测的模型,可是判断全靠天赋秉性悟道。
1、道,在于个人掌握。先秦典籍《吕氏春秋》说:“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掌握大道规律的人,最令人称赞就是能通过近处显象而了解远处的事情,通过所看到内容而了知没有看到的结果。这种人看到厅堂下面的阴影就知道日月运行以及阴阳的变化,看到瓶子中的水结冰了就能够知道天下开始寒冷了而鱼和乌龟等水族都要藏起来过冬了。《吕氏春秋》这段话强调的就是世间万物都具备“物物相应”的天人规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道理完全相同,没有大小的局限,如何运用就全靠个人的内心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道不虚行只在人”,大道的规律一直都真实地存在,能否掌握,就看每个人自己的水平了。
2、“知几”的功夫,隐幽几微之处。世间大智者,于隐幽几微之处,亦能无愧于青天。邵雍便是这样的贤达。
邵雍非常重视知“几”。他说:“何者谓之几,天根理极微。(《冬至吟》)什么是“几”呢?就是极微妙处。如果能在万物的极微妙处,都看得清清楚楚,梳理得妥妥当当,就拥有了“知几”的功夫。而有了这个真实无伪的“知几”功夫,就能抵达孟子所言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之境了。
而当一旦抵达了这种境地就拥有了知几、应机、取象、识势的格物功夫,就能真正体悟到“安分身无辱,知机心自闲。虽居人世间,却是出人间”(邵雍《安分吟》)的洒脱与无为之智。
3、有才华者,未必有道。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与高人在一起时间久了,往往会成为高人。富弼就是一例。当年,翰林学士苏轼在离任之际,推荐大诗人、大书法家,洪州分宁县(今南昌市分宁县)人黄庭坚接任。他热情地赞扬黄庭坚是“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在苏轼眼中,黄庭坚之才之德,在当时是鹤立鸡群,亦毫不逊色古贤。但是,宰执天下数十年的富弼,却对黄庭坚不以为然!他说:“起初,我还以为黄某人是何等出色人物,原来只是分宁一茶客!”富弼与苏轼二人对黄庭坚的看法截然相反。苏轼看的是才华与孝举,而富弼看的是政治与担当。他从两个方面就看出了黄庭坚未来仕途的无望。
其一是,黄庭坚七岁时写了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苏轼等人看到这首诗,都大赞妙绝,认为他小小年纪便能看透人情世故、功名利禄,十分睿智。富弼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黄庭坚小小年纪,就把官场看成名利场,把天下官员都看成勾心斗角的权谋之士。再加上青年时期的黄庭坚自称为“清风客”,认为他对国家不会有基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其二是,有一年,黄庭坚以洪州第一人的身份来到京城参加科考,没想到却意外落榜。黄庭坚看着榜文,面静如水。对于这种表现,富弼认为,淡泊名利固然高雅,但若人人标榜清高,国计民生谁来担任?!富弼的判断果然没错。这个恃才傲物、时常讥讽他人惹祸上身的黄庭坚,到最后,无论贵人如何相助,其官职亦变迁多次,却依然卑微到老——官位最高时不过是员外郎,连知州没做几年,除了编修史书,政绩几无。因此有才华者,未必有道。在富弼看来,黄庭坚便是此类。
4、“有无之间的沟通”。人们对邵雍预测数术种种神验都怀有同样的疑惑,究竟是怎么知道的如此霸气。清代《易》学翘楚江永在其传世之作《河洛精蕴》中专门阐释道:“邵子《易》数甚精,如通一物,超数算之,便可知是物何时而始,何时而终。但必有动处,方能起算。如见一叶落,便从落叶之时起算。”江永一语道破其中的玄机所在——“必有动处,方能起算。”“一动一静之间有自然之数。不动不占,不因事不占。故皇极之数专在动上求之。”(明代杨向春《皇极经世心易发微》)并且,“非高亦非远,都只在人心”。(邵雍《天听吟》)心为万法之门,一切法皆由心造!
杨向春与江永之论,皆阐发了邵雍对格物智慧践行的大旨是世间万物皆在阴阳动静之间,不外《易·系辞》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真正的大智慧就蕴于这虚实、显微、动静之间的抉择,道不虚行只在人。而人们常说的“心动法生”,即是往圣们对这种实践智慧的提炼。
这种关于“有无之间的沟通”,展示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践行的种种道径。即便是民间至今仍繁衍流传的扶乩、占卜、跳傩等古代方法,其心旨亦无出其外。想必这是邵雍能成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德教”教圣的要因之一。
5、“知几知微”。当年,王安石被罢免宰相之职后,吕惠卿受到重用,主持朝政。有一天邵雍看到富弼后,见他面有忧色,知道他是因为吕惠卿上位而为朝廷担忧,便劝说道:“你怎么能认为吕惠卿的执政手段就一定会比王安石更严酷呢?”富弼说:“我认为会的。”邵雍说:“不用担心。王安石与吕惠卿,本来就是因为权势和利益所向而走到一起的,如今二人在权势和利益的取向上已经敌对了,必定会成为仇敌,根本顾不上陷害他人。”不久,吕惠卿果然背叛了王安石。而明代冯梦龙对这件事的评价更能令人得到深入了解,他说:“当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提拔新人上任。司马光给他写信说:“那些忠信之人,在你当政时虽然看起来龃龉可憎,但以后必定会大受其益。而那些谄谀之人,虽然现在看起来让你有顺利合宜的愉悦感,但你一旦失去权势,他们中一定会有出卖你而自赞自保者。”其实,司马光说的就是吕惠卿啊。(明代冯梦龙《智囊·明智部·邵雍》)最后,给王安石背后插刀子的,就是他最信任的吕惠卿。司马光一语成谶。在这个问题上,邵雍与司马光二人是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都是“知几知微”的高人。
6、虚明的状态。针对邵雍种种神验,程颐认为:“其心虚明,自能知之。”邵雍的心非常安静,虚澈清明,所以能了知万物的势能变化规律。而朱熹说:“他气质本来清明,又养得纯厚,又不曾枉用了心,他用心都在紧要上。也正因为他静极了,所以把天下都看得事理精明。”“尝于百原深山中辟书斋,独处其中。王胜之常乘月访之,必见其灯下正襟危坐,虽夜深亦如之。若不是养得至静之极,如何见得道理如此精明!对此,南宋张行成进一步解释道:“惟至诚存心者,其心虚明。有心之用,无心之累,不累于物,乃能如神。”(《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卷八)只有诚意十足的人,他的心才能达到虚明的状态。人心无欲而用的时候,就会抵达于事无心的状态,即便身体劳累,但心却不会劳累,这样的人有如神助一样。
当年邵雍给儿子邵伯温讲过的一个故事,更能令人加深理解。他说:京城曾经有一位道士,每天在街上喝酒,喝醉之后,经常告诉别人:“今天某人会来。”最后都会如其所言。此后,他说其他事情都能屡屡言中。有人问他:“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他答道:“无心罢了。” 可是,人们不懂,便又问:“没有心,怎么能学呢?”。他说:“刚刚要使人学无心,就已经有心了。”(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九)
《易经·系辞上》载:“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不去思维,不去造做任何事情,让内心寂静不动,这样就能感知到天下万物势能变化的规律了。这个无心之感,是格物智慧的最高境界。《黄帝阴符经》说得好:“人心若与天心合,颠倒阴阳只片时。”人心与天心相融洽契合的时候,事情从因推果,从果知因,就都是很简单的了。
“虚明”的境界,不能是空洞,必须有所承载。宋代张耒在《续明道杂志》中讲得最清楚:“(邵雍)其学得诸《易》数,谓今五行之外复有先天五行,其说皆有条理,而雍用之,可以逆知来事,其言屡验。”邵雍的学问根底源自《易》道,但于应用,邵雍却别有创见,强调在现有五行之外,还有一套先天五行机制,并且阐释也非常有条理,应用起来更是可以推演事物的前因后果,屡屡准确应验。
邵雍能随时“应机”的功夫根底,是伴随其“虚明”之心境,才得以在不动声色之中,令人惊心动魄。而这是邵雍“其言屡验”的核心保障。
古人对易经八卦的理解比较透彻,凝结了古人的心智,现代人们不能很好精进,洞开心灵没有得到有效开发,自然不会产生料事如神的境界。八卦中每一个卦都有着丰富的特性,有阴阳变化,有潜在的吉与凶。八卦推断重要的是怎么去发挥,以及卦与卦之间怎样去结合。《易经》64卦就是这八个基本卦的两两组合,一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都在其中,不出其外。64卦中的每一个卦象,都是某个事物的展开、变化和发展的基本特征。邵雍潜心修炼易学,凝心静气研习符合自然规律,心有灵犀而卦有预示作用,往往能达到人神合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