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儒家经典之《论语》第四篇《里仁》


儒家经典之《论语》第四篇《里仁


里仁》是《论语》第四篇主要讲仁德的道理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理论,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有26章节,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问题以及君子小人区别。《里仁讲述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不仁者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朝闻道,夕死可矣”等经典语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正直的人总是从“义”的角度考虑问题,顾全大局。“小人”从利益出发,首先看自己能够得到什么好处,或者对自己有什么坏处。人来到这个世上不是为了眼前的苟且,而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人们放眼过去、现在、未来,唯有仁德才是真正可以安顿的地方人们一旦有仁在心中,面对各种困难险境时行善就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当自己烦恼作祟伤人就会凭借对圣贤经典语录的信心,依靠圣人所制的礼乐向内制服烦恼,转移从前择取恶言恶行变为择取善言善行,谓之克己复礼的行为现代人们践行仁德的过程中,过去的恶习,难免还是会犯过失,外相上看起来是有违仁德。然而只要有志于仁的信念犹在,虽然常常被境界打败落花流水,但会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与自己的烦恼斗,终究会战胜自己的烦恼习气。生命不断向上突破,从黑暗走向光明过程就是志诚于仁,是向善、无恶。人生唯有行仁德,才是最美好事才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大的利益


一、《里仁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二、《里仁译文参考


     孔子说:“居处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最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一个有仁德的地方,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孔子说:“那些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的境地,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的境地。有仁德的人能安心的遵循仁道,有智慧的人则会认识到仁对自己有长远的利益,因此他们会去实行仁。”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喜爱应当喜爱的人,厌恶应当厌恶的人。”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立志于仁,就不会作恶了。”

    孔子说:“财富地位,是每个人向往的;但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就不能真正的拥有它。贫穷与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用不正当的手段摆脱它,宁可不摆脱君子如果违背了仁德的准则,又怎么能是君子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和仁同在。”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欢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喜欢仁德的人,是再好不过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实行仁德,只是为了不使不仁德的事物加诸在自己身上。有谁能一天都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或许这样的人是有的,只是我还没见过。”

    孔子说:“人们犯的错误有着不同类型。所以,观察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就算是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了。”

    孔子说:“有德行道义而将出仕的人立志追求真理,但又以自己穿着破烂衣服饮食简陋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真理的。”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事情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只考虑怎样做符合义就行了。”

   孔子说:“君子心中想的是仁德,小人所思的是财产君子想的是规则小人想的是惠利。”

   孔子说:“做事只为追求私利,必定会招来很多怨恨。”

  孔子说:“能用礼让的原则治理国家吗?难道这有什么困难吗?如果不能用礼让的原则治理国家,又怎么能实行礼制呢?”

    孔子说:“不要老是想着官位,要担心自己没有能力胜任这个职务。不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而要努力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


   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原则贯通起来。”曾参答道:“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其他学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孔子说:“君子通晓大义小人知道小利。”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孔子说:“事奉父母,对于他们一些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不触犯他们,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孔子说:“父母还健在时,就不要远离他们;如果一定要出远门,也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孔子说:“父亲去世很久以后,他依旧还是像他父亲生前那样坚持固有的为人准则,那么这个人算是做到了孝。”

    孔子说:“父母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孔子说:“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发表言论,他们以说了而不到为耻。”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孔子说:“君子总是说话谨慎,做事情行动敏捷。”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处。”

    子游说:“太频繁的出现国君的身边,就会为自己招致羞辱;劝告朋友过于频繁,反而会被疏远。”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