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端午节安康!话说端午节文化习俗避十毒日


#端午节#传统文化#避五毒#十毒日

端午节安康

话说端午节文化习俗避十毒日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汉族的传统节日,集祈福辟邪、拜神祭祖、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传统民俗大节。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民间四大传统节日,古代端午节被视为“五毒日”,人们通过各种方式驱赶毒虫,以预防五毒之害。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活动,必不可少的赛龙舟、吃粽子,除此之外还会有挂艾叶、菖蒲、喝雄黄酒等习俗古人认为这样可以驱邪避毒。端午五毒是指蜈蚣、蛇、蝎子、壁虎和蟾蜍五种具有剧毒、咬伤和致命危害的动物。五毒观念源于古人认为端午节期间,这五种动物大量繁殖,易咬伤人,端午节不少习俗都是和“避五毒相关。此外五毒概念扩展到其他领域,如端午节民俗中的“刺五毒”,即用各种方法预防五毒之害。在民间悬挂、张贴神像或各种符咒,以及使用五毒图案用作驱邪方法习俗,其中五毒图案实际上是一种巫术符咒,以毒攻毒,保护人类免受邪气侵害。中医认为,端午时候,雨季渐渐到来,而气温已经有了较大回升,空气潮湿,流通不畅,湿热之邪较盛。一旦湿热阻滞气血经络就会出现人体代谢不彻、气血欠畅、浊邪停滞而百病生的窘况。自然界的气候容易滋生蛇虫鼠蚁以及各种病菌,进一步加重疾病传播人们一旦生病了,治病医生事儿,照顾好身体是自己的事儿不能马虎大意。端午节作为中国的四大传统非遗节日之一,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



一、端午节习俗文化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其传统风俗丰富多彩,习俗不仅体现了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内涵,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美好愿望。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习俗内容细节上的差异。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传统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端午节期间通过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1、端午节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据记载,在春秋时期出现了粽子。粽子花样繁多,各地均有特色,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有用竹叶,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吃枣粽最多,意在读书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端午节吃粽子是最经典习俗源于屈原投江后,百姓将大米投入江中意在驱散江中之鱼,希望鱼虾吃了大米后以免鱼吃掉屈原身体,不再毁坏屈原尸体。这一习俗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还纪念了投江祭父的曹娥和为父报仇伍子胥


2、端午节门上悬挂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期间,人们将艾草和菖蒲挂在门上,用以驱邪避疫,保持身体健康。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3、端午节赛龙舟。每当端午节时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去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


直到今天在南方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举行竞渡。划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贵州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4、端午节饮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雄黄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带雄黄进山不怕蛇等俗言。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



5、洗草药水。端午这天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人们用草药煮水沐浴,以治皮肤病、去邪气


6、端午节佩香囊香囊内装香料用以驱蚊避疫,是端午节的一种传统饰品。小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7、端午节滚吃鸡鸭鹅蛋,全国各地均为流行。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其它地区均以煮食为主,据说原为投入河水中饲喂鱼虾而拯救屈原,后演化为煮食纪念


8、端午节驱五毒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端阳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到端阳节这天人们便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象,以避其毒。有些地方还要五毒图的头上再扎上一根针,表示要把无毒虫钉死除掉。驱五毒反映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9、端午节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贵妃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用来镇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10、端午节拴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吉祥色。端午节日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


端午节期间,各地习俗不尽相同各有地方特色,放纸鸢成为一种习俗,尤其是在南方城市。在南方沿海一带,端午当天中午11点到13点之间在井里打水,认为这个时候的水最能辟邪。贵州地区端午节游百病风俗。端阳节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面游玩一天,并在山间田野采集野花香草,晚上带回用水煮后洗澡。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是“龙的节日”,龙及龙舟文化贯穿在端午节的历史传承中。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央正如易经》九五爻:“飞龙在天”。古人在“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以及举办一些喜庆的活动,特别是与“龙”相应的活动元素,如划龙舟这类活动,或是藉此吉日做一些祈福辟邪的活动等。



二、端午节五毒


农历五月气温逐渐升高,雨量增多,空气潮湿,各种毒虫、蚊蝇幼卵进入生长活跃期。这时蛇、蝎、蜈蚣、蟾蜍、壁虎等民间盛传的“五大毒物”出没的时期。五月初五这天更是九毒日之首,古人认为这一天最容易被这些邪物所侵袭就衍生了各种驱毒驱邪习俗。在这天大人们在门上挂艾草、身上佩戴香囊大人都会喝一些雄黄酒来防瘟疫驱五毒小孩将雄黄酒涂抹在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上等以此来避“五毒”,老百姓认为这样可以驱毒避邪以防“五毒上身


1、毒蛇。毒物中的“大哥大”,每年4-11月是毒蛇咬伤的高发季节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5月公布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300万人被毒蛇咬伤,8.1~13.8万人死亡,40万人遭受永久性残疾和后遗症。根据蛇毒性质毒蛇可以分为三类:血循毒蛇,尖吻蝮蛇、竹叶青蛇、烙铁头蛇等。神经毒蛇,金环蛇、银环蛇、海蛇。混合毒蛇,蝮蛇、眼睛蛇、眼镜王蛇。不同毒蛇咬伤临床表现各不相同,轻者局部肿痛,重者心肌损伤、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呼吸麻痹、循环衰竭,严重威胁人们生命


2、蝎子。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蝎目种类的统称,典型特征包括瘦长的身体、螯、弯曲分段且带有毒刺的尾巴即后腹部。蝎子无牙齿,蝎子蜇人是用尾部的尖锐毒针刺进入皮肤。被蝎子咬伤后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蝎子的种类和刺伤时间长短,被蛰后局部会剧烈疼痛,或者灼热刺痛,伤口出现明显的红肿、水疱、瘀斑,严重的会出现皮肤坏死,淋巴结或淋巴管发炎,甚至是喉头水肿等严重全身症状。


3、蜈蚣。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故为多足生物。蜈蚣的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毒汁内含有组胺类物质、溶血蛋白质及蚁酸,毒液呈酸性,有神经毒、溶血、致敏等作用蜈蚣咬人时其毒腺分泌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小蜈蚣咬伤仅在局部发生红肿、疼痛,热带型大蜈蚣咬伤,可致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严重的可见头痛、发热、眩晕、恶心、呕吐,甚至谵语、抽搐、昏迷全身中毒症状。



4、壁虎。蜥蜴的一种,又称“守宫”。体背腹扁平,身上排列着粒鳞或杂有疣鳞。指、趾端扩展,其下方形成皮肤褶襞,密布腺毛,有粘附能力,可在墙壁天花板或光滑的平面上迅速爬行,夏、秋的晚上,壁虎常出现灯光照射的墙壁上、屋檐下或电杆上,捕食蚊、蝇、飞蛾和蜘蛛等。壁虎其实性格温顺,胆小避人,属于无害无毒的益虫。


5、蟾蜍。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的总称。最常见蟾蜍是大蟾蜍,俗称癞蛤蟆,繁殖能力非常强。全年都可以交配,雌性一次产卵多达5000个。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能分泌白色毒液蟾酥,其毒性甚至要强于蛇毒。进食煮熟的蟾蜍(特别是头和皮),服用过量的蟾蜍制剂,或伤口遭其毒液污染均可引起中毒。但蟾蜍不具有攻击性,很少会发生中毒现象


端午节喝雄黄酒自古就有的习俗传说喝了雄黄酒可以杀菌驱虫、解五毒,喝雄黄酒解五毒,避百邪的说法。雄黄是一种矿物质,学名叫四硫化四砷,确实是是一味中药可以作为杀虫剂。加热到一定温度可以被氧化为剧毒成分三氧化二砷就是常说的砒霜。使用雄黄泡出的酒会有一种特殊气味,利用这种气味确实可以驱赶蛇虫鼠蚁等毒物。雄黄具有毒性,在泡雄黄酒时需放极少量雄黄,避免饮用不当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大人们会喝雄黄酒,小孩子不能喝酒就把雄黄酒涂抹在身上以此来避“五毒”。



三、2024年五月十毒日


农历五月俗称毒五月,民间有“烂五月”之说,食物、衣物、木料、藤制品很容易受潮、变霉、腐烂。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一个非常需要注意的月,历代以来古人创造了许多辟邪消灾消烦解毒的老民俗民间歌谣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又被民间作为五毒日”,《夏小正》中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在这一天里人们用菖蒲、艾叶、雄黄等辟邪祛灾方法防止蚊虫叮咬、五毒侵害。五月中有以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很容易繁殖的日子,九毒日天地交泰,九毒日实际上就是理学上的“虚”日,这段时间人们容易元气受损,更要慎重,要加强防范,否则易伤身损气耗精元,影响自身正向能量气场



(一)体内毒素的由来


传统中医认为农历五月,对人来说充满恶意,人最容易受到各种“毒”的困害。在这个月,去医院的人通常会显著增多,有“毒月”的名头。身体内的毒素,即有害物质,主要分为内毒和外毒。


1、内毒。人体内在糖、蛋白质、脂肪代谢过程产生的废物不断堆积所产生的毒有害产物,比如乳酸、酮酸、尿酸、自由基等,还有身体体内的多余脂肪、老旧坏死细胞、癌细胞。人食五谷杂粮,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体内五脏六腑的毒素会越来越多。中医认为五脏之内都可能留存毒素,堆积了毒素的脏器会在身体表面留下蛛丝马迹。


中医看来体内有很多毒素,凡是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对身体精神产生不良作用物质可以称为“毒”,例如瘀血、痰湿、寒气、食积、气郁、上火,要及时排除体外。


2、外毒。空气污染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尘埃等、水污染的工业及生活污水等、食品污染的农药、化肥、食品深加工等、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这些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能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任内,毒害身体


内毒、外毒,这些毒素堆积在五脏之内就会加速五脏的衰老,然后由五脏供养的皮肤、筋骨、肌肉、神经就跟着一起衰老了。



(二)2024年十毒日期


古人所说天地交泰”就是天气寒热交接过程天气会猝不及防地暴热起来。在中医里热多属毒,人的身体容易出现一些病症,又因五月各种蛇虫蜈蚣蝎子等出来五毒月。五月为“天地交泰”之月,阴阳混沌不分,人体脏腑气血受极大影响,保精惜命,宁神内守,安然度过,反应人身,肚里空荡荡,走步无力没有精神,善恶人皆是如此。中医农历五月视为多事之秋,人们务必端容肃己,严禁杀生,行淫,否则严重伤身损气耗精元。


2024年6月10日、11日、12日,农历五月初五、初六、初七


6月19日、20日、21日、22日,即农历五月十四日、五月十五日、十六日、十七日。


6月30日、7月1日和2日,即为农历二十五日、二十六日、二十七日。


古人在这十天内有明确的禁忌与摄生大法要求端容肃己,严禁杀生、行淫,否则严重伤身、损气、耗精元。中医认为五月赤日流火,阳气在表,易耗损阴精,胃中虚冷,病邪丛生,《伤寒论》“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五月时节要静养,与自然和谐平定,应节制嗜欲,食物清淡,减少酸味,增加苦味,益肝补肾。



(三)五毒月要防范


宋代著名医学家窦材把自己喻为扁鹊再生,他的医书《扁鹊心书》中重点倡导的就是扶阳。他认为自古扶阳有三法:第一为灼艾即艾灸,第二为丹药,第三为附子。艾灸用的原料是艾草制成,艾草又名冰台,产于山的阳面,充分吸取太阳精华,是一种纯阳植物。艾草含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脂肪、水、抗衰老抗癌的硒和大量的药理成份。艾草有消炎化瘀、平喘化咳、镇静之功效。艾叶中含有苦艾醇、苦艾酮,具有解热、止血、镇痛、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用艾草灸人体穴位达到祛病扶阳的效果


1、中脘。健脾胃,利肝胆,利湿滞,温中焦之名穴。《扁鹊心法》:“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可保百余年寿矣”。


2、命门。护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养女子胞宫生殖、温煦脏腑生理活动、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运输,以及水液代谢等都具有促进作用


3、关元。丹田强壮第一穴,培肾补元气回阳,祛寒散邪,精血贮藏,精力增进之养生穴。《黄帝内经》云:“每年春秋300壮,人间寿命二甲也。”是不老之名穴。用温通盆艾灸关元的时候可以以肚脐即神阙为中心,上面一个艾柱对准中脘区域,对角一根艾柱则刚好在关元区域,用心去艾灸发现其实生活处处有法门


4、足三里。人体的回阳穴,理脾健胃,祛风湿通络气血,逐邪降火,补五脏免疫力增强,保健养生无病长寿之名穴。


5、涌泉清热开窍,宁神醒脑,滋阴降火熄风,回阳益肾安身心之名穴。


艾灸中医五大主流疗法中唯一具有物理和药理综合疗效的学科。艾草燃烧作用力更强,加上火本属阳,艾灸古今公认补充阳气最有效方法艾灸就是通过烟熏火灼把艾草的药力通过穴位经络带到人体的病痛之处,祛除病邪的方法。10-15mm的近红外线穿透力更强,能将艾烟中的有效成份输送到脏腑和病灶之处。艾灸过程中释放的近红外线比远红外线的调节作用更强。



农历五月正是仲夏之时,天气暴热,湿气变重,一方面骤升的气温让人难以适应抵抗力降低,另一方面蚊虫活跃,病毒瘟疫多有泛滥。民间有“端午到,五毒醒”,古人称五月为五毒月有九毒日,仲夏之交,阳气旺盛、浊气上升,而人体在这个时节极易出现问题。在古人看来,五月是多灾多难季节,各种病毒瘟疫泛滥要注意避免九毒日,时节的天气、物候,对人们的健康都很不利。古人们会在端午节进行系列活动,诸如门前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兰汤沐浴等来预防病毒感染或入侵身体,能排出体内毒素更好。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