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夏至,2024年第十个节气暨夏季第四个节令事宜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夏至

夏至,2024年第十个节气暨夏季第四个节令事宜



2024年夏至交节时间为6月21日04:50:46。

夏至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盛夏的到来,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6月21日迎来夏至节气标志着2024年炎热盛夏来临意味着高温炙烤开始。夏至,意味着炎热天气正式开始,之后天气越来越热。夏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古人就采用土圭测日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昼最长,夜最短,“夏至”之名由此而来。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夏至,斗指午,太阳黄经90°,公历每年6月21~22日交节。夏至和冬至一样,属于中国民间重要节日,古时称夏节、夏至节,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夏至是太阳北行的转折点。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我国位于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夏至过后,正午太阳高度开始逐日降低。对于我国位于回归线以南地区来说,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过后经南返,太阳再次直射后才开始逐日降低。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指午,为夏至。现行的二十四节气依据的是太阳黄经度数划分,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位置,当太阳运行至黄经90°为夏至点。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夏至在中夏之位,即午位,午属阳。夏至虽然阳气较盛,白昼最长,但却未必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此时接近地表热量仍在积蓄,没有达到最多时候。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注意防暑降温。



一、夏至历史渊源及气候

在古代阴阳理论中,夏至是阳气生发到极点,开始收藏节气。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的四个节气之一。历法上时间点是太阳到达黄经90°那一刻,一般在公历6月21~22日。中国古代用土圭观察太阳影长度变化确定节气,这一天太阳影子最短,把这一天称作夏至。

中国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产物人们发现了大自然的四季更迭,逐渐认识到一年中气候、物候的变化规律可循。在每天的黄昏时候观察北斗七星人们发现在不同的季节,北斗的方位和斗柄的指向不同。北斗七星很早就成为指示季节的星空标志。如《冠子·环流篇》中写道:“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陈希龄在《恪遵宪度》解释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一天,就是太阳到达最北方的那一天,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是一年中太阳影子最短的一天。这个节气就叫夏至,至就是“极”的意思。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地区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奇景,北半球“立竿无影”现象发生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

夏至过后,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在其后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暑热天气,大约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夏至是盛夏的起点,还没有到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离“入伏”不远了。从夏至后到第三个庚日便进入一年中最热三伏天,“夏至三庚数头伏”。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夏至后的天气特点



古代一个节气分为三候,每候五天。为每个候对应辨识度高的自然、生物活动现象称为“物候”。夏至三候对应的是“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

一候鹿角解,鹿的角开始脱落。古人认为鹿的角朝前生属阳,认为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在冬至日角才脱落。其实糜与鹿属于同一科,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角脱落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循环过程,与鹿的影响因素年龄密切相关

二候蝉始鸣,知了开始鸣叫。古人认为这是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实际上雄性知了夏季鸣叫是为了求偶。

三候半夏生,半夏这种植物开始生长。半夏是一种药草,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而得名。古人认为半夏喜阴,这都是生物适应阴阳变化现象,一些喜阴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短,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在其后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对流天气可能带来局地灾害。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天气下,器物容易发霉,人体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传播



二、夏至习俗文化特点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非常重要的节气。古时是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民间有在夏至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习俗,以祈求消灾的习俗。夏至后,人们普遍会食用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来避暑。

1、农事活动。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

过了夏至,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



2、祭神祀祖。夏至,民间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安居乐业之余择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种定期节日拜神祭祖丰盛祭贡品发展节日宴饮活动,渐渐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即所谓节庆民俗

3、消夏避伏。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4、夏至南北要吃面。自古以来,中国一些地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夏至吃面有尝新的意思。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国放假,回家亲人团聚畅饮,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宋代《文昌杂录》里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



5、食俗地域差异。在中国不同地区夏至有不同习俗。在中国西北地区如陕西,夏至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验肥瘦。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在某些地区,夏至多有未成年外甥外甥女到娘家吃饭习俗。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俗话说吃了苋菜,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里就有力气,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腊肉,说是吃了就不会疰夏。

“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按照老北京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大啖生菜、凉面了,这时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旧时在浙江绍兴地区人们不分贫富,夏至日皆祭其祖,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绍兴地区龙舟竞渡因气候,明清以来多不在端午节,在夏至此风俗至今尚存



夏至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秤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漠河市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县份,纬度高,使漠河地区在夏季产生极昼现象,时常有北极出现人们称漠河市为“中国的不夜城”“极光城”。漠河白夜产生在每年夏至前后的9天中,即6 月15日—25日,此时漠河多出现晴空天气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夏至吃狗肉和荔枝是岭南一带人以借名想吃的“专利”。广州粤语地区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的人非常喜欢在夏至吃狗肉和荔枝。据说夏至日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热,有“冬至鱼生夏至狗”之说,故此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习惯延续到今。 “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 ,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民间饮食文化。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家户户在夏至日杀狗的景致已不复存在,家家户户吃狗肉的习惯依然如故。



三、夏至节气养生

人们养生符合夏季阳光盛开的特征注意保护阳光保持气机畅通。阳气根据中医理论,是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动力。《黄帝内经》记得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原则要求人们按照自然界春主升、夏主长的规则安排生活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房间,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1、精神养生中医重视“身心和谐”,强调养护形体同时,也关注精神养护。夏日炎炎,易伤心气,使人心烦意乱,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所以,夏至日后应重点“养心”。孟子曾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就是修养内心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俗话还说“心静自然凉”,保持静心毋躁,可以定心气、祛暑热,可以远离城市回归自然。在山林之处以避炎暑,或登高远眺,或空敞之地静坐,通过调畅呼吸以调节心气,排除心中杂念。


夏至心态平缓勿急躁。进入夏季,心情变得容易急躁,《黄帝内经》说,夏季要使志无怒,即心情要愉快,使气得泄,不要压抑自己。精神内守,病从安来,就是这个道理心情不好时可少吃一些甜食缓解一下,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充足的体力带来心情

2、夏至起居养生。晚睡早起最适当,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夏季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

夏至之后应适应自然界阳盛阴衰变化,晚睡早起。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方面避免午热,另一方面恢复精力。夏季起居讲究晚睡早起中午打个盹。在夏至这天是阳气最旺的之时,这时白昼达到最长、夜晚变为最短,养生顺应自然特点,要注意阳气流失。同时尽管天气很热,不能注重阴气调理。这个时节为顺应自然阴阳盛衰变化,一般宜晚睡早起利用午休来弥补夜晚睡眠不足。年老体弱者应早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睡眠时间



3、夏至饮食养生饮食调养,有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之说(五行观点),故《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说法。根据五行夏为火、五成夏为长、五脏夏属心、五味宜苦的相互关系,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夏季又是多汗季节出汗多盐分损失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4、夏至运动养生。夏季需要适当进行锻炼,夏至之后要防中暑,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这些气温较凉爽的时间段,在河边、湖边、公园等空气新鲜的地方散步太极拳、慢跑、做广播操为好。有条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度假。运动过剩后出汗出汗过多,不仅伤阴气,还伤阳气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5、食物应该补充。夏至季节心火,出汗多,盐分损失多。人的胃口因为天气变化受到影响表现为食欲减少、嘴淡无味等。这个时候饮食除了清淡为主以外,还得注意避免过于贪图凉食,同时不妨适当清补。食欲减少后,很多人选择东西这种习惯不好。炎热,人体水分和矿物质流失大,同时人体活动增加,对能源需求比冬天多,饮食营养摄入均衡仍然很重要。多吃碱性食物,保证人体正常弱碱性。碱性食物并不意味着本身的酸碱度是碱性,在人体内分解代谢后呈碱性。水果含有酸,进入人体分解后呈碱性,是人体所需的碱性食物。可多喝蔬菜和水果榨汁。酒类、甜食、肥肉、红肉、牛、羊、猪肉等酸性食品不应该多吃。


6、适合夏季养生消暑汤。

(1 )山楂汤 。山楂片克、酸梅50克,加水煮烂,放入白菊花克,烧开后捞出,然后放入适量白糖,晾凉饮用。可消食健胃、活血化淤。

(2)荷叶茯苓粥。荷叶1张(鲜、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克,白糖适量。先将荷叶煎汤去渣,把茯苓、洗净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药汤中,同煮为粥,出锅前将白糖入锅。有清热解暑、宁心安神的功效

(3)薏仁绿豆粥。薏仁健脾化湿,绿豆清热解毒。薏仁较难煮熟,在煮之前需以温水浸泡2-3小时,充分吸收水分,绿豆最好也浸泡12小时 然后等份煮粥即可。健康饮食

(4)冰镇西瓜露。西瓜瓤切丁,连汁倒入盆内冰镇。然后用适量冰糖、白糖加水煮开,撇去浮沫,置于冰箱冷藏。食用时将西瓜丁倒入冰镇糖水中即可。可清热消暑、消毒利水。



7、夏至前后应常备防暑药。盛夏酷暑,高温燥热,常使人们食无味、睡不香,容易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了安全度夏,家庭准备一些防暑药物是很有必要,这些药物有金银具有祛暑清热、解毒止痢等功效。可开水泡代茶饮,菊花具有消暑、平肝、利尿等功效。有高血压患者尤宜,以开水泡代茶饮

荷叶适宜中暑所致心烦胸闷、头昏头痛者,有高血压患者尤宜。仁丹能清暑祛湿,主治中暑受热引起的头昏脑涨、胸中郁闷、腹痛腹泻,可用于晕车晕船、水土不服。十滴水能清暑散寒,适于中暑所致的头昏、恶心呕吐、胸闷腹泻等症。藿香正气水能清暑解表,适于暑天因受寒所致的头昏、腹痛、呕吐、腹泻突出者。清凉油能清暑解毒,可治疗暑热引起头昏头痛,或因贪凉引起腹泻。

8、冬病夏治正当时。冬病夏治是我国中医学的重要预防医学思想。冬至养生,夏至治病,一个安内,一个攘外。热极而寒生,寒生百病重。冬季疾病是冬季容易发生疾病,如哮喘、感冒性鼻炎、呼吸系统疾病老年人腰痛等。传统中医认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偏虚寒,冬季治寒,就像回南天晒衣服一样。夏天人体阳气达到四季最高峰,此时治疗冬季疾病容易出现寒冷,还可以提高抗病能力夏天去除寒冷的方法很简单,多吃温暖的饮食,红糖姜汤有温暖胃的作用,暑假服用时自然冷却后喝,可预防冬季疾病。有风湿性、类风湿性、外伤性之类的关节疼痛及感受风寒、湿气所致的肢体麻木症状,往往是寒冷发作、天热消失。有这些症状的人士,夏季夜间睡觉注意关节部位的保暖。有些市民患有头风病,遇到寒冷会头痛,夏天不要用冷水洗头,不要把头直接吹到风扇和空调上。



9、夏至“三避”为先养生。夏至前后,天气炎热、雨水较多,环境中湿度大,人们易受暑邪、湿邪、寒邪侵犯而引发各种疾病了解下夏至养生注意地方

(1)避暑。高温环境下,人容易中暑,如果不及时处理,还会意识混浊、狂躁不安、昏迷等症状。

避暑应当注意采取的主要措施:中午前后不要外出,尤其要避免暴晒。避免剧烈运动和强体力消耗。借助自然风、风扇、空调等降温。

(2)避湿。高温是使人中暑的主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空气中湿度与中暑有一定关联,在夏季不仅要注意避暑,还要注意避湿。

避湿主要方法远离潮湿环境。借助饮食利湿,具有去湿作用的食物主要有鲤鱼、赤小豆、金针菜、莴苣、薏仁米、扁豆、冬瓜等。利用空调等设备除湿。



(3)避寒中医认为,夏季为了散热,人的皮肤毛孔开泄,最易感受风寒、风湿及湿热之邪,患上疾病

避寒主要包括防腹中寒:一是要注意尽量进食温热饮食,不贪吃冷饮、冷食。二是睡觉一定要盖“肚子”。三是早餐时适当吃点生姜,民间所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是有一定道理。防躯体寒,主要是合理使用电扇和空调。防头、脚之寒,夏季不要用冷水洗头,冲脚,易导致各种疾病

10、夏至穴位养生。《黄帝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百病消,常按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病强身。



(1)神门穴。养心安神,补益心气,祛心火,改善睡眠。神门穴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按揉2分钟或艾灸10分钟。一到夏天天气一热,人肯定会浮躁一些,容易生舌疮。按摩神门穴,可以祛心火、养心安神。夏天是一个容易失眠季节,夏天气温高,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会比较兴奋,难以入睡。此时按摩神门穴就能调整睡眠按摩到位的话很快就能进入甜蜜的梦乡。

(2)极泉穴缓解心悸。夏天是心阳最旺时,加上高温出汗量多,“汗为心之液”,心气受到扰动后就出现身体不适,心悸是这段时间工作人群易发的一种情况。极泉穴位于腋窝顶点,属心经,对于各种情况的心悸均有缓解按摩时,用一只手的中指指尖按压另一侧腋窝正中的陷凹处,有特别酸痛感觉。再用同样方法按压另一侧穴位,先左后右,每天早晚各按1次,每次揉1~3分钟。

(3)少府穴。按少府穴能通脉养心,宁心止痛。少府穴位于第四、五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端与无名指端之间。按揉2-3分钟或艾灸10分钟。



夏至节古时又称夏节,是中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朝廷都要举行隆重祭神仪式,以祈求消灾年丰。除了祭祀外,朝廷还用歌舞礼乐的方式,祈祝国泰民安。在清代以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而宋代百官还会在夏至时放假三天,辽代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驱热,香囊可驱蚊抑臭,可见古人对夏至的重视。夏至以后天气炎热潮湿,这个时节养生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重在养心调心,补益气血,养心安神,还要适当避酷热。

aria-hidden="true">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