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丘陵、平坝、山脉、高土、江河湖海隔离,海拔气候温度差异,民族心理语言饮食习惯等,形成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人文特色民俗文化。各地不同习俗文化,形成了地方特点,蛴蟆节起源于四川南充一方的送瘟神活动,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给予人们一种健康期盼和向往无病痛的心理,而在西充河流域一带流行开来。这个节日的传说与明朝末年张献忠在川北的活动有关,当时战乱频繁,导致瘟疫流行,人们认为瘟疫是由蛴蟆即蟾蜍引起,因此称之为蛴蟆瘟。蛴蟆 qí má,即是青蛙、蟾蜍,蛴蟆就是人们熟知的青蛙,蛴蟆以南瓜、豆芽、红薯等为食而繁殖快。蛴蟆节历经演变,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成为南充市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晚,在嘉陵区、西充县多个乡镇,数万名群众举着蛴蟆灯,把一盏盏灯插在离场镇两公里外的小河边,祈福风调雨顺,场面十分壮观。各种传说给蛴蟆节增添了一些不可告知性而显得神秘感十足,让人们感受到一份神奇力量一般信仰。无论起源如何,蛴蟆节现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传统,成为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蛴蟆节的传说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和西充县江河流域一带流行蛴蟆节,这个节日主要由来与驱除瘟疫和祈福有关。在很久以前,一到农历正月十四这一天就会爆发大规模的瘟疫,来势凶猛,许多孩子夭折,当地老百姓痛苦不堪。有人说是村民得罪了蛙神,于是便兴起了祭祀蛙神的蛴蟆节,以此来祈求上天保佑村里的孩子。瘟疫果然从此不再蔓延,由此这一传统的地方民俗节日便保留至今了。南充蛴蟆节,每年正月十四日贺万岁,是一种具有深厚民俗文化特色的节日。关于蛴蟆节来历或起源,民间流传着多个版本故事。
1、明末清初的说法。当时战乱和瘟疫流行,百姓生活困苦,特别是小儿咳嗽病例增多,村民们感到非常恐慌而无计可施。据传,有一位云游的得道高人向村民指出是蛴蟆瘟在作祟,指引人们如何制作蛴蟆灯和进行送瘟神仪式,以送走蛴蟆瘟,从而带走瘟疫。此后,每年正月十四,村民们都会举行送蛴蟆瘟的活动,通过送灯仪式将瘟疫神赶走,从而结束了瘟疫的流行,逐渐形成了这一地方性民俗文化节日。
据传,大约在明末清初,三会镇等地当年的春节还没过完,好多村民就突然染上了瘟疫,咯血而亡。此时恰有一名道士云游此地,经他点拨,人们才知道是西溪里的蛴蟆即类似于蟾蜍的瘟神窜出作怪。为驱走蛴蟆瘟神,百姓们按照道士指点,将竹子砍了做蛴蟆灯,点上蜡烛,插到西溪河边。蛴蟆瘟神果然逃遁,从此村子远离病痛和灾害,年年五谷丰登。
2、张献忠说。据说,在明末清初,张献忠在川北地区战败后,当地流行起了瘟疫。据传,一位道士指点张献忠的军队制作蛴蟆灯,通过一定仪式将瘟疫送走。清军入关灭掉南明政权后,派兵进攻四川。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立大西政权不到两年,面对强敌压境,处境艰难,决定放弃成都,北上迎击清军。1646年农历十一月,张献忠率军来到川北嘉陵江一带。很快,大西军与清军相遇,双方展开激战,张献忠中箭身亡。双方激战后,死伤无数,血流成河,又无人打扫战场,导致瘟疫流行,户户有人死,家家做丧事,百姓苦不堪言。时值正月开春,万物复苏,田间地头出现了冬眠后的蛴蟆。蛴蟆满身疙瘩的蟾蜍,俗称癞疙宝。人们讨厌蛴蟆,觉得它丑陋、肮脏,是不祥之物。瘟疫流行,人们找不到原因,认为是蛴蟆导致了瘟疫,蛴蟆本是无辜,只是出现得太不是时候了,把瘟疫称作蛴蟆瘟,蛴蟆成了最可怕的瘟神。那么多的蛴蟆怎么能消灭得掉,一个云游到这里的道人得知此事后说,瘟疫流行,都是因为战乱、秽气浊血触怒了河神,河神降蛴蟆来祸害人间。道人又说,正月十五月圆之夜的前一天,将蛴蟆送走,祈福消灾去百病,家家户户才能从正月十五开始平安无事。经过道人一番指点,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正月十四这天,大家用竹子做成蛴蟆灯。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点起蛴蟆灯,敲锣打鼓,自发地朝河边走去,把蛴蟆灯插在田边或放进河里,祈祷求告送瘟神。经过这么一搞整后,瘟疫果然渐渐消去。由此每年正月十四,形成了送蛴蟆的习俗,并流传到方圆近百里的乡镇,一直延续到现在。
3、青蛙崇拜说。有一种观点认为蛴蟆节起源于对青蛙的崇拜,这种崇拜在春秋时期甚至更早时代就已经存在。青蛙象征着强大生育能力和与雨水密切相关季节变化,这与西充河流域的农耕文化紧密相关。
4、清朝年间的说法。当时,一场蛴蟆瘟袭击了当地村民,一位高僧指点人们用蛴蟆灯和火把等举行祭奠仪式,赶走瘟疫。据说三百多年前的清朝,川北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瘟疫,许多孩童都在这场瘟疫中夭折,村民痛苦不堪。后经一个神秘高人指点,才知道是由于蛙神没有得到人们的祭祀,大为震怒,才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四降此瘟疫。于是受到高人指点后的人们每到农历正月十四便兴起了这祭祀蛙神的蛴蟆节,以此来祈求蛙神保佑村里的孩子平平安安,年复一年,瘟疫果然不再来临,拜祭蛙神的蛴蟆节却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
各种说法虽然细节有所不同,但都围绕着如何通过仪式驱除瘟疫、祈求平安的主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蛴蟆节由原来的宗教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一种民俗文化狂欢,不仅包含了送蛴蟆灯、祭拜龙神等传统仪式,还融入了春节和元宵节的庆祝活动,展现了独特的乡土情和文化风情。
在蛴蟆节期间,人们会制作各种形式的蛴蟆灯,包括大型的竹编蛴蟆模型,并在夜晚举行盛大的游行和仪式,将灯送到河边或插入田中,以此象征性地送走瘟疫和灾难。这个节日不仅包含了驱除瘟疫的寓意,成为了人们庆祝元宵节的一种方式,同时是南充市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多彩的蛴蟆节
川北地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间传统节目即正月十四送蛴蟆,在四川省南充市的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即西充话地区以及附近地区的嘉陵、顺庆、西充、南部及遂宁市的蓬溪、射洪一带比较盛行。历经演变,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为南充市保留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
1、蛴蟆节主要活动就是送蛴蟆灯和小孩子摇嫩竹。正月十四日一大清早,乡亲们就开始忙碌着制作蛴蟆灯。蛴蟆灯由嫩竹制作,先用细竹篾编成竹环,再取一定长度竹子将最上方两个竹节敲破,然后向中间挤压,形成纺锤状,将竹篾环编扎进去,再在灯壁下方保留一个小孔,点灯时使用。竹灯表面再糊上一层白纸,插入蜡烛就算完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式各样新奇的蛴蟆灯增多,有灯笼形、四方形、葫芦形。每年蛴蟆节中最牛的蛴蟆灯是当年的生肖灯,在人们心目中蛴蟆灯是瘟疫的象征,所以扎好的灯只能插在室外的土里,而不能带进家中。当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就点燃自家的蛴蟆灯,吹着唢呐、敲着锣鼓、抬着彩龙、挥舞火把,浩浩荡荡地朝村边的小河走去,
到了桥头,对彩龙祭祀完毕后,人们就会把蛴蟆灯插入土中或者放入河里。漫山遍野灯影晃动,密集得像夏夜天空的繁星,气势十分热闹壮观。
2、民谣。每年在农历正月十四这天晚上,在南充市西北部的许多农村,都能见到举着蛴蟆灯的大人小孩,在一同唱着这首古老而有趣的民谣。“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长(成长的长),我也长,我和嫩竹一起长。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这是流传在川北山乡正月十四过蛴蟆节的一首民谣。
蛴蟆节的民谣有很多。“蛴蟆公,蛴蟆婆,十四十五撵下河。”“蛴蟆,蛴蟆,上山去啃烂南瓜儿。”“蛴蟆,蛴蟆,过河去吃烂豆芽儿。”“金蛴蟆,银蛴蟆,过河去啃烂囊瓜儿,不吃我们的红苕,专吃人家的烂豆芽儿。”
3、节日分为四项内容。制作做蛴蟆灯、送蛴蟆、摇嫩竹、吃年夜饭。
在蛴蟆节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扎蛴蟆灯。川北农村盛产一种叫做慈竹的竹子,农家用的竹制品,大都以此为原料,蛴蟆灯不例外。
送蛴蟆,把蛴蟆笼插到远方的水里,祈求赶走蛴蟆瘟神,祈求小孩不咳嗽,祈求健康。在将蛴蟆送下河后,一定要把火把或蛴蟆灯扔掉,弃于河田或插于土,不然蛴蟆儿瘟会被带回家的,给家带来霉运。
摇嫩竹,孩子们祈求长高。摇嫩竹是孩子们的活动,孩子们在白天选好一根比自己高的嫩竹,并做上相应记号,待天黑之时寻找自己的嫩竹,找到了就唱歌诀:“十四夜,摇嫩竹,你也生,我也生,我和嫩竹打老庚。你也长,我也长,我和嫩竹一样长。”“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十四夜,摇嫩竹,嫩竹爹,嫩竹娘,我和嫩竹一样长。”这些民谣其实是一种祁祷在祁福。
吃年夜饭。标志过年最后一天,第二天即正月十五,为新年第一个工作日。
从蛴蟆节的兴起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蛴蟆节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举行,叫十四节、十四夜、十四月、小年、鬼过年等。每一年到正月十四,从早晨开始,人们便为晚上的祭祀活动忙碌开了,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扎蛴蟆灯和蛴蟆灯龙船。每年正月十四晚上,大致在18、19点左右开始,家家户户都要点燃自制的蛴蟆灯,舞着火把,燃放烟花爆竹,抬彩龙,敲罗打鼓等,举行一种祭祀祈福活动。蛴蟆节经过300多年演变,如今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