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传统文化在农村的尴尬状态


传统文化农村的尴尬状态


中国乡村传统文化在一个村庄里是维持日常家庭、族里、生活生产、邻里关系秩序的综合性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文化反映到点点滴滴的生活里面都得具有一定规矩和对个人行为约束力。中国乡村城市化和信息时代潮流裹挟,使得传统文化乡村文明的样态已经沦陷,整个村庄已是传统文化废墟乡村习俗荒漠地带,乡村无论是在地理还是文化样态上都处于坍塌和被抛弃状态传统文化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美德,在村庄里面是非常淡漠和遗失丧尽,更多人不知道这些美德。现代文明社会从制度层面到普遍、普通的观念层面,都对乡村抛弃,是对所谓传统文化的一种抛弃和不肖一顾。农村出现传统文化丧失问题应当是当前农村中普遍存在可以总括为文化失调的问题,当前农民之苦不是苦于物质匮乏,不是苦于劳动繁重,而更是苦于他们在生活中丧失了价值感。农村传统文化传播途径受限,互联网日益普及完善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逐渐提高,但农村传统文化传播途径仍然受限。农村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和上网不便捷,许多农民无法上网获得新的资讯。农村网络内容以娱乐为主,缺乏农村传统文化传播和推广,农村传统文化现代进程中正面临着严重挑战。为了保护和传承农村传统文化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如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加大对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等。农村传承精华传统文化不能断了世代相传的香火。


一、当前农村存在问题


当前中国农村存在的主要传统文化问题不是农民收入太低、劳动太重,而是消费不合理、闲暇无意义,是社会关系失衡,是基本价值的失准,是传统文化的失调。


1、道德方面农村社会道德观念一度是淳朴而坚定,然而现实却残酷地告诉人们,一些农村地区道德沦丧的现象居然比娶妻难的问题还要严重。当城镇化大浪潮席卷而来时,农村传统道德观念面临严峻考验,不孝敬父母、迷信盛行、拜金主义等一些农村道德失范问题,严重侵蚀着传统乡村秩序。这些怪现象包括私自放纵谎言泛滥、道德失范等,极大地损害了社会正常秩序和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在农村人财物外流的情况下,村庄传统结构力量解体,基层组织体系功能弱化,农村社会产生了各种问题。在现代经济政策社会不良风气刺激下,农村德高望重的老人几乎没有传统美德老人的话当成耳边风。农村老年作为弱势群体成了各种社会问题最后承受者,并由此产生了严重的道德问题,其中最典型的是老年自杀问题。在某些农村,尤其集中于长江流域中部地区农村老年人非正常死亡情况十分普遍,甚至有老年人说现在农村没有正常死亡老年人。农村老年人非正常死亡不全都是因为子女虐待,其中相当一部分老年父母身体不好的时候担心拖累子女选择自杀


乡村利用节日活动、特殊时间节点进行色情表演的事情频频发生,尽管屡被打击,但仍无法阻断其蔓延与发展事实上,乡村脱衣舞只是乡村道德失范问题的一个缩影。随着时代发展,有悖于村规民约、伦理道德怪象不止于此。


老一辈对神明信仰是无可厚非,人们为何还是祭祖,拜佛等原因。但是一些人为了展示自己的实力和财力,庙会讨吉利放无数炮仗,在炮仗上不输气场,通常一场炮仗就烧掉好几千。


农村传统文化中诚信、孝顺、友爱、团结、包容、厚德、忍耐、吃苦、互助、勤劳等传统道德观念一直是农民行为准则社会发展进步,一些传统道德观念受到挑战,如重男轻女、拜金主义、好吃懒做、进城不努力而在城市穷困潦倒、回村炫耀思想逐渐盛行。


2、传统习俗逐渐消失。我国农村一直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承载阵地,保存着许多传统风俗文化。近几年能明显发现,即便是农村有很多的习俗已经慢慢的消失,甚至已经无人遵守。在过去农村的年味儿主要来自于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等。过年失去了以前的热闹,以往在农村过年是一件非常热闹喜庆的事情,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欢声笑语充斥着每一个角落。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这些传统习俗逐渐被遗忘。同时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参与推动农村发展传统文化保护。个人要有意识传承弘扬传统习俗,让年味儿回归农村


过去农村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有丰富的民间活动习俗。随着农村人口的外流,这些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逐渐被商业化、娱乐化所取代,传统民间活动习俗逐渐被遗忘。


农村传统戏曲、曲艺等文化现形式,曾经是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农村选择观看电影、电视剧等现代娱乐方式传统戏曲、曲艺等文化现形受到冲击,逐渐失去市场。


婚丧嫁娶是每个人都要经历事情自然有着很大的规矩。但是现在结婚、葬礼越来越趋向于西方化,但是这种西方的方式却将咱们国家很多传统规矩和仪式抛弃,甚至有的时候会强行结合造成一些恶劣影响


农村许多传统工艺如编织、刺绣、剪纸等都是代代相传的技艺现代进程的推进,许多年轻人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纷纷离开农村,这些传统工艺逐渐失传


农村消失风俗实在太多,从身边小事生活中的大事,几乎各方各面都有传统风俗消失。而这些风俗消失原因,除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之外,还有人口流动、思想变化以及对经济层次追求造成


3、消费层面过度膨胀。当前农村存在一个很大问题是消费不合理,盲目跟风比较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 世纪以来,农民家庭收入持续增长,绝大多数农户家庭都已经摆脱贫困,到2015年全国贫困人口只有5000万左右,2020年底全国基本实现全面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


当前农村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消费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各种不合理、不理性消费快速增长。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消费增长速度。在一些贫困山区,比如湖北秭归,农民收入的大约1/4 要用于人情开支,一个普通农户家庭一年的人情开支就要上万元,人均达到3000 元左右,人情仪式支出的同时,事主方要办酒席,酒席铺张浪费情况很惊人。川渝贵云等西南农民在村里要建漂亮气派楼房不住,城里要买房,城里有房的办酒席租大巴车到村里把亲戚朋友拉到城里住酒店吃宴席,送礼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浙江农村办酒席,一桌酒席花三四千元很正常,条件稍好的家庭办酒席,三四十桌的情况很普遍,婚丧嫁娶办一次酒席就要花费十多万元。


4、人情冷暖。现在农村的人情味远没有以前农村厚重,以前人们见面之后会互相打招呼问好,没事的时候会互相串门,现在的人们在街上遇见之后,不打招呼就算了,甚至有的人还会专门躲着对方,人情味越来越淡。走亲戚变得冷淡,亲情疏远。过年本是亲朋好友团聚的时刻,但如今走亲戚已经变得越来越冷淡。一方面是因为人生活节奏加快,很难抽出时间拜访亲戚;另一方面是因为亲情的疏远和交流的减少。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城市存在问题,在农村同样普遍存在农村人情与村庄社会资本,当前中国有一些农村地区深受人情债的压力之苦,尤其是长江流域重庆、湖北、湖南的一些地区东北农村农民收入的相当部分要用于人情支出。


一些农村出现了严重利用人情来敛财的现象。刚开始时,婚丧嫁娶办酒席,收取的人情钱多于花费,办酒席有盈余。在传统时期,这种盈余可以算作亲朋邻里对举办人生大事村民家庭经济支持。在农村社会快速变化村庄结构力量弱化的情况下,有农户家庭连续办了多次婚丧嫁娶酒席,收了多次人情。


有些农户若干年都只送出了人情却没有办酒席收回人情的机会就会在之前相对约定俗成的酒席范围之外办酒席,收人情。这样的事情有了开头就有人跟风,在过去约定俗成的酒席以外,各种名目的酒席就大量产生,以至于办酒席都不用说明原因,这就是所谓无事酒”。出现了酒席越办越多、人情越来越高,所有村民都因人情支出受到巨大压力问题


5、年轻人流失,老年化严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现在随着人口流失和乡村振兴政策推行,许多农村变得冷清起来。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上学只有老人留在家中度过寂寞的春节,这导致农村老龄化问题严重加剧。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努力解决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不能坐视不管。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设施,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


6、政治方面。当前中国农村出现一个大问题是,保持了千年稳定村庄社会结构面临解体。之前相对封闭的村庄变得开放农民可以村庄以外获取收入,并且越来越多地从村庄以外获取收入


过去约束村庄搭便车行为结构力量解体,越来越多村民学习搭便车,甚至越来越多村民借国家项目村庄落地机会当钉子户获利。村庄缺少约束“刁民”的力量,“刁民”成为村庄中“堂堂正正”的力量,“刁民”得到好处成为示范就有越来越多村民变成“刁民”。“刁民”泛滥蔓延的结果就是不仅村庄内部为公共利益进行集体行动陷入困境,而且国家要为村庄做好事会处处遇到钉子户刁难,好事不好办,好事办不好。


7、地方方言缺失方言是跟大地气候、空气,跟整个当地的文化最相一致的,是从土地生产出来语言。如果要把这种语言强行地消除的话,就意味着消除跟这片土地关系只能过一种公共、普遍的生活,而没有地方生活


8、终极价值方面中国传统农村从事农业农民宗旨是传宗接代、光宗耀祖。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围绕生儿育女来完成人生任务,获得人生意义认为是理所应当正是有了明确的传宗接代任务,农民所有行为都有目标,所有辛苦都有理由。这样终极价值农民可以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在有限的生命实现无限的子孙延续意义。当前农村快速的变动不仅彻底打破农民对传宗接代终极价值信仰,而且让农民失去进行村庄社会性竞争的稳定条件,从而在农村中普遍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正是本体性价值的丧失造成村庄中激烈的社会价值竞争,以及随之而来价值荒漠化。农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活着意义是什么,有什么活法才对。


9、赌博泛滥。农村赌博情况十分普遍,六合彩在农村更是长期流行。在川渝麻将、斗地主更是常事,有些在外辛苦一年回到家里,好不容易有数万块钱,经不住诱惑约起打牌一夜就会输的精光,连过年都没有钱


面对这些问题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不能袖手旁观。保护传统习俗解决老龄化问题恢复走亲访友的热情、重拾过年的热闹氛围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努力。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农村过年重新焕发出温暖和喜庆的气息,一起努力让农村过年变得更加美好。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不合理、不理性的消费造成农民生活困难。与其说农民之苦是收入太低,不如说是消费不合理。农民缺少了由人与人之间稳定联系所形成的相互期待合作,无法从闲暇中生产出有品质的生活,反而产生出来各种低俗的伤害身心的恶习。乡村建设的重点是文化建设,突出优良作风,有勤俭节约持家美德。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文化振兴意义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心问题成为促进乡村道德建设、推动乡村治理发展乡村文明的重要途径。从乡村文化建设经验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文化振兴能够推动乡村思想文化、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传统乡村文化现代化转型。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育乡村思想文化。我国乡村思想文化建设仍面临许多挑战,一些不良的传统乡村文化仍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民文化生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农民方面攀比物质生活,甚至为了物质利益而投机取巧、走所谓捷径等,丢掉了艰苦奋斗、朴素勤劳的优良传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文化振兴建设,能够乡村思想文化增添新活力。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乡间音乐风俗习惯文化资源包含仁者爱人人道精神、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等,是构筑乡村居民思想观念的重要保障,能够促进乡村文明建设,通过开展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乡村居民转变陈旧的、腐朽的、错误思想观念,培养有文化、有素质、有目标的新农民


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建设淳朴乡风民风。乡风民风是特定区域乡村居民的集体行为倾向、思维模式情感道德,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原本封闭的乡村社会环境打破,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与文化侵蚀着传统乡土伦理的社会基础,使乡村社会或多或少产生金钱至上、极端利己等不良倾向,一些地方夸张丧礼、天价彩礼、人情攀比等时有出现追名逐利、酒桌文化、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较为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乡村居民移风易俗的重要依托,其赋予了乡风民风择善而纳、有所依循的标尺,能够引导乡村居民形成健康有益、丰富有趣的生活方式,促进文艺演出、读书征文、道德银行、志愿活动文化产品的开发,从而提升乡村群众的道德水准与文明素养,使农村社会形成健康文明风尚。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净化乡村精神文化。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代乡村生活中,农民职业分化加速,城乡进程加快,恃强凌弱、孝道不彰、低俗另类、消费主义问题时有发生,盲目攀比、不思进取等风气在一些地方有所抬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和而不同、孝悌忠信、与人为善、勤俭持家等精神文化特质,是中华民族社会理想生活哲学智慧体现,其能够乡村文化空间乡村文化活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衔接协调,并通过乡村居民的口口相传、耳濡目染,来弥补乡村精神文化缺陷,矫正乡村不良精神文化现象。在乡村文化建设中,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民间戏曲、民间音乐乡村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开展传统乡村文化活动能够解决时代乡村精神文化缺失问题,净化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我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涉及文化认同、文化传承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系统性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应从文化认同、文化传承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入手,推动传统乡村文化开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1、增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应培育传承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社会文化氛围。借助电视广播、短视频、直播平台等媒体渠道,打造具有教育性与时代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产品,让乡村居民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进而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情感纽带。同时,大力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以乡村公共空间为重要支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以传统描绘、戏曲演出、传统文化艺术创作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抓手,推进传统文化表演舞台传统文化学习空间传统文化主题景观建设,提升乡村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2、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引导。一方面,开展乡村居民的文化教育活动坚持走群众路线,以环境育人为重点,以科普教育为辅助,以乡村居民为受众,通过构建传统文化教育馆、乡村传统文化广场、乡村传统文化主题雕塑与墙绘艺术以及定期组织村民参与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方式提升村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与归属感,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泽乡村居民精神生活。另一方面,推进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中的传播依据当地传统文化特色,鼓励与支持学校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校内课程,建设多样化校园传统文化的体验式与比赛式活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3、保护乡村传统文化遗产。一方面,推进传统文化遗产的政策完善。针对当下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痛点与难点,与时俱进地更新现有传统文化保护制度与政策法规,构建以保护、传承振兴为重心的传统文化乡村文化法规体系确保相关政策制度能够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保驾护航。同时,既要完善传统文化申遗工作,对符合申遗条件传统文化要积极申报,也要完善非遗传承人制度,推动乡村文化非遗传承工作。另一方面,推进传统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以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技术依托运用数字技术辅助乡村传统文化遗产的搜集、保存传播工作建立传统文化数字馆、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库、传统文化网络展示空间,以此来实现传统文化遗产的共享共建。


4、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应推进传统文化的市场化开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支撑,大力发展文创工作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景观设计、图形设计、产品设计制作食品包装、明信片、纪念品等;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农业农村电商、农村旅游相关联,走出一条具有地区特色且不失文化内涵产业发展之路。同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开发,深挖传统文化乡村地域文化资源,以新媒体为传播媒介,打造出一批标识性高、地域性强的原生态文化产品品牌


5、加强乡村文化队伍建设。应挖掘培育本土文化人才,摸清乡村社会内部的“土专家”“田秀才”情况,将党政干部、教师队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吸纳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中,并构建研究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向乡村文化管理与发展队伍。此外,坚持多元主体参与原则,扩大乡村文化人才引进规模吸引大学生、社会文化业者等新兴力量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乡村振兴功能组织体系研究活动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创造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