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老城区的三苏祠博物馆,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及祠堂,是三苏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地。元代改宅为祠,经过历年添修,现占地百余亩,是蜀中久负盛名的名人祠堂和古典园林。眉山文化盛于宋代,在“唐宋八大家”中“三苏”父子占了三席,作为三苏故里的眉山市有大量与三苏相关的遗址遗迹、文化遗产,而三苏祠便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三苏祠占地106亩,有东厢房、飨殿、古井、启贤堂、三苏书房和东坡百世陈列展等地,保存有多处古建筑、古井、洗砚池等苏家遗迹,收藏上万件文物和文献资料,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三苏纪念祠堂,为集中保护三苏历史文化遗产等做出了巨大贡献和努力。 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堪称中国古代文坛最著名的“父子档”,“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是清朝名臣张鹏翮为“三苏祠”所题的门联,父子三人均位列枋上的这副对联高度评价了三苏父子的文学成就。步入三苏祠院内,两棵600多年的银杏树和一棵千年老榕树依然在萌发新枝,祠内保存很多清代建筑,园林中的东坡盘陀像颇具豪放之气。父子三人的文学成就,尤以苏东坡成就最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诗题材广泛。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挥洒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人们喜爱苏东坡,不仅在于他艺术成就之高,更在于他的家国情怀。三苏祠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吟诗作赋、书画展览等,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的良好平台。三苏文化,既是巴蜀人文的艺术结晶,良好家风家教家训的典范和望子成龙的教育成功学标签,还是中华文明的一座丰碑。
一、三苏文化内涵深厚
苏洵、苏轼和苏辙三父子为代表形成的三苏文化产生于北宋,经南宋、元、明、清、近代的衍生发展,形成眉山最具有代表性的名人文化。眉山素有“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州”之称,曾是宋代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乡。嘉祐元年即1056年,21岁的苏东坡从眉山出发,走向世界,成为人尽皆知的“千年英雄”。走进眉山,随处可见东坡文化的浓厚氛围,仿佛回到了另一个文化精神家乡。从苏轼的千面人生到东坡文化对于后世的重要影响,为现代广大人们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和文化大餐。 三苏精神以苏轼为代表,即是苏东坡以民为本、坚忍不拔的文人精神和对后世的影响。三苏文脉和东坡文化赋予眉山厚重的文化内涵,城中千年文脉随处可观可感。
1、三苏文化的家风激励精神。三苏精神是三苏文化的影响激励进步的力量,通常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三苏”的思想精神价值。三苏精神突出家风中“读书正业、教慈仁爱、修身立德、非义不取、为政清廉、豁达乐观”的精髓。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三苏家风已经载入了中国人的口碑,成为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精神力量”。广大人民群众要品悟“三苏”家风之“道”,从中涵养“爱国家风、为民家风、读书家风、清廉家风”,树立新时代家庭良好家风。三苏精神是指“三苏”家风中的精髓,即读书正业、教慈仁爱、修身立德、非义不取、为政清廉、豁达乐观。三苏精神尤以苏轼为代表,其以民为本、洁身清廉、为民请命、坚韧不拔、乐观旷达的精神与文人风骨,影响着一代代中华儿女。
2、三苏文化的特质。三苏文化是综合仁爱、旷达和博大精神特质的中华文化。三苏文化强调人的修养、修身养性、追求卓越以及家族的精神传承。三苏文化核心理念是“以文化人”,即通过文化的力量来感化和教育人们,使其修身养性,追求卓越。三苏文化在当今乃至世界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3、三苏文化特色突出。三苏文化是三苏父子在接受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孕育的提炼、在博通经史的过程中创造,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就是仁爱、旷达、博大。“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就是爱人,即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亲戚朋友、爱平民百姓、爱天地万物。苏轼从小学习儒家经典、接受儒家思想,“仁”是他的思想内核,“仁政”是他的政治理想。
4、三苏文化的博大精深。以东坡文化为代表的三苏文化内涵丰富,已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当代影响力至今未泯。在仁爱与旷达之间,仁爱是基础,旷达需要超然物外,没有仁爱,如何旷达;在仁爱与博大之间,仁爱是基础,博大需要兼收并蓄,没有仁爱,如何包容;在旷达与博大之间,旷达是基础,博大需要天地情怀,没有旷达,如何博大。合而言之,只有综合来看仁爱、旷达和博大,才能窥见三苏文化的精神特质。总之三苏文化是综合仁爱、旷达和博大精神特质的中华文化。
5、三苏文化影响深远。三苏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三苏文化影响中国上千年历史,古往今来文坛不计其数的文人学者,对苏轼留下的文化遗产如痴如醉,他们诠释、演绎、研究,都没有把苏轼说全、说完、说透。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是多层次、全方位的艺术巨匠。他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阅历,在中华文明、世界文化的璀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东坡文化既囊括“民者,天下之本”的民本思想、“君子为国,正其纲纪,治其法度”的法治观念、“丰凶皆病”的忧患意识,还包含“不残鸟雀”的朴素生态观,其“视天下如一家”的治国理政思维,具有永不褪色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优秀传统文化的三苏文化是一种家风家教的出色思想宝藏,现代人们能从中获得一些新的启迪而受用。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清朝名臣张鹏翮为“三苏祠”所题的门联。一家之中出了三个著名的词人,而且还在历史上以文章著称的四大家中占了三席。这在中国历史上,甚至在世界文坛上,都绝无仅有的现象。其一是被称为“老苏”的苏洵,其二是被称为“大苏”的苏轼,其三是被称为“小苏”的苏辙,就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文学家“三苏”。其中,苏轼与苏辙为兄弟俩,而苏洵则是他们的父亲。三苏在文学创作上,不只限于文章,其诗词歌赋无一不精,而苏轼同时还是一位开创了自己书体的一代书法大师。
(一)苏洵的中年始发奋及老辣纯厚
《三字经》里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苏老泉即苏洵,人生传奇色彩较两个儿子苏轼、苏辙更为浓厚和奋发图强。
苏洵的文风与两个儿子比起来,有着自己的特色。相对苏轼,他的文风更加老辣而务实。相对苏辙,他的文字又多了些锋芒毕露。
苏洵自幼是个极为聪慧之人,不喜好读书,而父亲苏序对他更是采用了放养的方式,几乎不管不问,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在外为非作歹即可。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环境中长大的苏洵,在当地人的眼中,一直都是个不学无术之人,特别是在北宋崇尚文人的氛围下,更是被众人所讥笑与不齿。可苏洵偏偏对这些非议充耳不闻,平日里不是呼朋唤友,就是游山玩水,即便是娶妻之后也并未收敛。苏洵虽然并没有沉下心来读书,平日里与朋友往来之间,也常有些应景之作,虽然入不了别人的眼,自己却孤芳自赏,自鸣得意。
公元1037年,就是苏轼出生的第二年,苏洵突然生出了考举入仕的念头,便兴冲冲地离妻别子,前往京城参加会考,结果榜上无名。若是论起苏洵开始正式苦读的时间,应该是他参加会试的头一年,为了在礼部会试上取得个好名次,已经27岁的苏洵破天荒地开始了“经史子集”的研读,甚至连以往与写的诗文都焚烧殆尽,以此来鞭策自己。这种临阵磨枪的做法,并没有显出太大的成效,他不仅在次年的会试上落榜,过了一年之后,又再一次折在了“茂才异等”科的考试上,连续两次的打击,彻底摧毁了苏洵的信心。
自此后他便断了科举入仕的念想。此时的苏洵苏老泉,便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到了苏轼与苏辙两个儿子身上,有了强烈的“望子成龙”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之下,他依旧坚持苦读,因为他要首先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教育两个儿子,在父亲榜样力量的带动之下,加上父亲本身的才学加持,以及教导有方,苏轼与苏辙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地优秀起来。
公元1057年,是北宋几年一次会考的日子,提前一年苏洵便带着19岁的苏轼与17岁的苏辙前往京城参加会试,既想通过两个儿子实现自己没有完成的入仕抱负,想验证一下自己在两个儿子身上的教育成果。皇榜放榜当日,苏洵看到了两个儿子不仅同时进士及第,而且还都在进士前几名之列时,其欣喜与兴奋之情难以言表,而此事也造成了整个汴京全城轰动,苏家三父子自此名声大噪。
以苏洵的情况,如果他继续参加会试,想必会有不错的成绩,甚至会创下父子三人同时登科的局面。可苏洵并没有参加,不仅这次没参加,甚至连宋仁宗亲自召他参加的舍人院考试,被他拒绝了。苏洵是一个极要面子的人,两个儿子高中,他已经很有面子,但是自己若是跟儿子同届登科,或是比儿子还要晚才及第,反倒有失颜面。
苏洵一生屡考不中,最后因为儿子而名声大显,顺便彰显出了自己的才华。父凭子贵,能把两个儿子培养得如此优秀,再加上他自己的文章极富才华,苏洵的名气在京城很快传播开来,引得不少朝臣向皇帝举荐。虽然未能通过科举入仕,却在北宋那个较为开明且重视人才的时期,同样被皇帝关注到了并授予了官职。苏洵一生任官职主要是一些文献编纂类的职务,这倒是他的特长所在,相比较两个儿子来说,他这种职务不介入政治倒十分安稳。
(二)苏轼狂放不羁及经历
2024年1月8日,是“宝藏文学家”苏轼的987岁生日。苏轼又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文章四大家。虽然苏轼生活的时代早已离人们远去,但他的那些“经典语录”,总是在不经意间被人们记起。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林语堂说苏轼“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苏轼,“千古第一文人”,在诗歌、散文、词赋、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在儒学经典、诸子百家、前朝历史、中医中药、佛教道教、音乐舞蹈、饮食养生、格致方技、天文博物、自然物理等文化领域,苏轼都有深湛研究和卓著成就。
苏轼是宋词中豪放派的创始人物,他的词出现之后,一改以往“花间派”与“婉约派”的小情小调与浅吟低唱,他甚至不再考虑所填之词是否吻合音律,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苏东坡为他的词作赋予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哪怕是悲伤,都不再是低声啜泣,而是仰天悲鸣。
苏东坡的一生极为坎坷,他少年苦读,有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志,却因朝廷党争不断,仕途艰难,几乎一生都耗在迁任与被贬的途中。
公元1056年,他与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沿长江水路出川,赴汴京赶考,得欧阳修赏识而进士及第。按北宋制度,进士及第后须要通过“三年京察”,此后再次参加入仕考试即“制科考试”,被评为第一,是北宋建朝以来“百年第一”。
嘉祐六年,苏轼初次任官,被派往凤翔为官,自此,苏东坡正式圆了他进入仕途为官的梦想。那年冬天,他辞别父亲、弟弟,独自一人踏上了去凤翔的赴任之旅。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和弟弟苏辙自幼一起长大,关系亲密无间。兄弟俩朝夕相处了二十多年,第一次分别,苏轼心中很是失落。赴任途中,苏轼看见雪地上留有许多鸿雁的爪印,却没有见到一只鸿雁,便写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就像飞鸿踏在雪地,停留只是偶然,下一刻又不知飞往何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家喻户晓的名句,是苏轼醉酒以后,想念弟弟苏辙有感而发。月有阴晴圆缺,聚散皆为常事,不妨珍惜当下,相逢无悔,过往无憾!
晚年,苏轼又在惠州度过贬居生活。苏轼问好友王巩的歌妓柔奴:“岭南的风土应是不好吧?”柔奴却说:“能使我心安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后来,“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也成了苏轼一生的写照。
“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因“乌台诗案”,苏轼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苏轼踏上被贬黄州的路途,之后,他“从苏轼变为了苏东坡”。去世前两个月,年逾花甲的苏轼回首一生,写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天涯海角的儋州,一次比一次远,一次比一次荒凉,可他却将失败视作功业,有一种豁达叫苏东坡。
“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即使是苦行僧般的生活,苏东坡照样过得有滋有味。被贬黄州时,苏轼用诗分享东坡肉的做法:“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惠州,苏轼不仅喜爱上荔枝,还凭借“吃货”本能,开发出羊蝎子的吃法。他兴致勃勃地向弟弟苏辙写信分享食谱:“熟煮热漉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焦食之。”
《东坡志林》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平生不足,惟饭与睡耳。他日得志,当饱吃饭了便睡,睡了又吃饭。”果然没有什么是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无论在何处,苏轼都不曾忘记热爱生活。不愧是“北宋第一美食博主”!
苏轼的结发之妻王弗,16岁那年便嫁给了苏轼。王弗侍亲甚孝,对苏轼关爱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公元1065年,王弗去世,年仅27岁。深爱的妻子一同生活了11年后病逝,这对苏轼是致命的打击。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字字深情,句句悲伤,足以让后人一样“泪千行”。
“十年生死两茫茫”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22岁丧母、30岁丧妻、31岁丧父、44岁自己儿死狱中、49岁殇幼子......苏轼的一生并没有一帆风顺。可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把“生活的苟且”活成了“诗和远方”。被贬黄州的路途之中,他题诗赤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自身沉浮放入赤壁的千古风雨、万顷波涛,道尽超逸旷达之情。苏轼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同行的人都哀叹连连深感狼狈,唯有苏轼泰然处之。雨过天晴后,他写下千古名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用旷达解脱失意,不愧是“顶级洒脱”。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临江仙·送钱穆父》。
“诗酒趁年华。”——《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是大诗人,更是大生活家。他将人生比作旅店,用欢喜留住韶华。苏轼的诗通透。“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就像一间旅舍,你我都是天地间的匆匆过客。做一个行者,享受这旅程,何尝不可?f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平坦,驾起小船,从此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公元1101年8月24日即农历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仙逝于常州,走完了他豪迈奔放的一生。
(三)苏辙的静敛淡泊及成就
苏辙,1039年3月17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苏辙在文学创作方面,不似苏轼经常有感而发,即闲情偶作。苏辙文章多为应事之策略一类,而诗词方面多是些送别与唱和之作,文风方面与苏轼有着非常大的不同,较为保守与理由,但同样文采斐然。
年少苏辙看起来总是循规蹈矩,性格相对于兄长苏东坡跳脱不羁,苏辙性格更为内敛而淡泊。在政治抱负方面,不如苏东坡那般执着。苏辙希望安安静静地看书,自怡自得地写写文章,但老父苏洵却没有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他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都能入仕为官,光耀苏家门楣。
苏辙同苏轼一起被父亲苏洵带上汴京,其目的一是在京城结交些权贵人物,攀点关系,好有些向上的助力。二是父子三人一同参加当年的会试,看能否考取进士及第。
苏辙虽有些被迫,却没有令父亲失望,他不仅在首次会试上高中,而且在三年京察之后的殿试上展露了他的才华,深受宋仁宗赏识,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一职。
苏辙在仕途相对兄长苏轼的颠沛流离要稍好一些,他曾被朝廷外派,但因为在京修《礼书》的父亲苏洵年长,便向朝廷请求在京照顾,前期很长一段时间,得以留在京城,生活相对要安稳许多。
苏辙受到父兄二人的影响,对于王安石的新法极力反对,其态度之刚硬尤胜兄长苏东坡,为此曾遭遇两次贬官。苏辙虽长于政论文章,但对政治的兴致并不高,特别是眼看着自己的兄长在政治生涯中沉沉浮浮,最终又客死异乡,更是萌生的退意。
公元1103年,在苏东坡去世的两年之后,苏辙已经无心仕途,干脆直接远离了朝堂,先是私下迁往汝南,后又在颍川定居,73岁时在此病逝。
三、传承发展三苏文化浇灌传统文化土壤
三苏父子创造而留存至今的文化遗产的原创文化,留下了如苏轼的诗2700多首、词300多首、文4000余篇,书画40多件,以及苏洵、苏辙的作品等。三苏的生平、作品而衍生出来的文化遗产,有现存众多遗址遗迹、书法碑刻、文集注评、传记小说、研究专著、学术论文等。三苏创造或者衍生的以物质形态留存的文化遗产包括如古代典籍、现代书刊、遗址遗迹等。在民间口耳相传的有关三苏生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如定州秧歌《安安送米》、传说故事等。
1、三苏文化遗产众多。三苏原创的或衍生的书面语言文化遗产包括了如《苏轼诗集》《苏轼文集》《三苏全书》等。苏轼原创的书画或者衍生的书画碑刻等图象文化遗产,包括了如《黄州寒食帖》《枯木竹石图》、景苏园碑刻等。三苏生平和作品相关遗址遗迹而形成的遗址文化遗产,如眉山三苏祠、黄冈东坡赤壁、海南东坡书院、郏县三苏墓祠等;拍摄制作的与三苏相关的电影电视等电子音像文化遗产,包括了如《东坡足迹万里行》《苏东坡》的电视剧等,三苏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数不胜数,遍布各地。
2、国家领导人三苏祠视察。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视察,在眉山三苏祠,他饱含深情地说:“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把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记在心里、落在实处,让三苏文化折射出如太阳般的光芒,让全世界都能看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环。
3、传承载体多元。传承三苏文脉,弘扬东坡文化,创新是关键。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到眉山游玩,处处都能感受到‘三苏’的文化气息,足以证明这座城市千百年来都有着很好的传承。眉山人传承三苏文脉,并将“东坡文化”刻进了骨髓,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眉山城内的街头巷陌,东坡印记无处不在,人们通过书法、歌舞、美食、影视等方式表达着对“三苏”的怀念和热爱,为眉山这片文化沃土不断汇入新的生命力,城市文脉也得以赓续。
4、保护力度。如今三苏祠历经史上最大规模修缮,中岩寺、蟆颐观、连鳌山等东坡遗址遗迹保护完好,成为苏迷研学圣地。三苏祠与故宫联袂推出的吾家东坡文物特展享誉四海,话剧《苏东坡》全国巡演,诗乐舞《大国芬芳》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动画片《少年苏东坡传奇》收视率屡创新高。颂东坡读经典、传承三苏好家风系列活动涵养了城市气质、滋养了百姓精神,东坡文化已成为眉山的鲜明标识。
5、东坡文化节。“拜东坡、品东坡、读东坡、写东坡。”不久前开幕的第十二届(眉山)东坡文化节期间,“家·国”三苏好家风主题书画摄影作品展、“三苏遗址遗迹主题游径”等一系列活动相继展开,立体展示了东坡文化,秀出了眉山魅力,五湖四海的嘉宾和眉山市民共享文化盛宴。
6、课题研究。传承三苏文脉,弘扬东坡文化,创新是关键。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任何一种文化都要在创新中发展,只有推陈出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眉山市还通过推进课题研究、普及东坡文化、推动文化传承等方式,邀请相关专家开展《苏轼眉山诗文评注》等课题研究。搭建“苏轼+”模式共建传播平台,举办“东坡文化讲师团第二期学员专题培训”活动;在端午节等重要时间节点,邀请苏学专家、市民代表和文学艺术界人士参加“苏轼与生活”沙龙、寿苏会等活动,丰富多彩的项目全方位展示了苏东坡伟大的人格魅力与东坡文化所承载的独有的文化内涵。
7、聚力传承弘扬。千百年来,眉山世代相传的东坡文化绽放异彩,更在历久弥新中孕育美好的未来。“说不尽、说不完、说不透的苏东坡,永远的苏东坡。”行走在眉山三苏祠里,历史的烟云洗净了尘世的悲欢,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芳香文脉。在三苏文化的代代传承中,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温良敦厚成为眉山这座城市的‘家风’底色。”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指示精神。近年来,眉山市妇联通过实施家风品牌项目,在全市着力构建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培养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弘扬风清气正的家风传统。眉山市妇联打造了“四川省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知行·悦读坊为主阵地,启动实施了“苏香·智慧堂”家风建设项目。
8、增强文化自信。党的二十大作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等战略部署,为眉山传承三苏文脉、弘扬东坡文化指明了方向。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坚信,在千年东坡文化这张响亮文化名片的影响下,眉山知名度和美誉度必将不断提升,并为眉山“三市一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9、聚焦发展东坡文化品牌。眉山的苏东坡传说、东坡泡菜制作技艺、苏东坡酒传统酿造技艺、东坡肘子制作技艺等6个项目成功申报省级非遗,建成非遗传习基地3个。打造了东坡文化学术高峰论坛、东坡国际半程马拉松、中国泡菜食品国际博览会、中国国际竹产业交易博览会、纪念苏东坡诞辰日等系列东坡特色文化节会活动;以东坡竹、东坡诗词等为主题,研发了120余款东坡文创产品,打造了“东坡故里 遗迹遗址”“东坡美食之旅”等精品文旅线路15条。
10、当地三苏文化发展策略。2023年8月30日,眉山市委五届五次全会作出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传承三苏文脉弘扬东坡文化的决定》。此后,眉山市围绕东坡文化的家国情怀、家风家教、民本思想、治国理政理念和思维等主题,遵循“务实创新、节俭节约、扎根群众、全民参与、喜闻乐见”的原则,将11月确定为全市“东坡文化月”,陆续推出了“东坡文化月”启动仪式暨“喜庆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眉山市首届文艺新作大赛优秀节目展演、“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家·国”三苏好家风主题书画摄影作品展、“千里共婵娟 万人诵东坡”、诗乐舞《大国芬芳》惠民演出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全方位立体化绽放东坡文化的璀璨光芒。
四川眉山作为三苏文脉、东坡文化发祥地,更应自觉站位“国之大者”,增强对三苏文脉、东坡文化的根脉认同,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标准抓好传承弘扬工作,进一步塑造坚定文化自信的“眉山载体”。眉Handa.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山大力传承三苏文脉、弘扬东坡文化,确立了打造东坡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和建设全球苏学研究高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知名人文旅游胜地“一心三地”目标,吹响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市的冲锋号,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三苏文化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脉,寻找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滴源头活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