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成渝经济区腹心和成都、重庆的直线中点,被誉为成渝之心,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暖春早,总面积2700平方千米的资阳市安岳县,物产丰富、人文荟萃,川渝文化的融汇之地。安岳曲剧是由四川清音、陕西郿鄠戏、四川扬琴剧融合发展形成的一个新剧种。安岳曲剧剧本惩恶扬善,彰显正义,内容健康,讥讽愚昧和无德无义。其作品思想性强,内容健康,在艺术表达形式上以轻歌曼舞题材与喜剧、灯戏为主,颂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其唱腔,或以曲艺曲牌套词,或以曲牌曲调作素材创腔作曲(特别是长段词与间奏)完成剧本要求成剧曲。剧中有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每行分老中青少、正反文武。表演按古典戏程式化结合现代歌舞手法。音乐伴奏是民族小乐队即打击乐为苏锣苏钗,其他管弦、高中低齐备。方言演唱,川味浓厚。舞美、化装、服装取越剧、黄梅戏、川剧、歌剧之长。其中最富盛名的代表作有《安安送米》《秋江》《孔雀胆》《窦娥冤》《秦香莲》《拉郎配》《唐伯虎点秋香》《三土地》《墙头记》《五女拜寿》等。2014年,安岳曲剧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
安岳曲剧根源来自民间、起源于明清时期,是一个区域性影响较广的土生土长的土根剧种艺术,具有一定弘扬道义的曲艺演出。安岳曲剧主要曲牌之清音,起于古代的“连厢”剧、“花鼓”戏,具有独特唯一性,为川渝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据1950-1986县志载:“清音、扬琴、车灯、荷叶、花鼓、洋片、快板、竹琴、金钱板、评书等曲艺在安岳流行已久,为群众喜闻乐见。”有一些历史渊源可探询。
1、《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说:“打连厢”本是一种民间舞蹈,后来发展成为“郿鄠清唱”。“‘打连厢’归于戏剧之属……是起于辽,仿于金,直到清盛时还没有亡”。《卖嫁连厢》:“打连厢发展成了郿鄠清唱,1681年后传入四川,成为‘四川清音’”。
2、“郿鄠清唱”由安岳永顺乡吕绍尧在其军官叔叔那里作文职人员时学“清唱”、弹三弦,退伍后把会唱清唱的女艺人赵金花一同带回安岳。
30年代由曲艺发展成曲剧。民国21年即1932年,吕绍尧同范文伯即李月秋师叔、田月村为县法院文书等人从外地回安岳组织成立了“小玩友会”演唱曲艺、清音剧、小调剧、灯调戏等和一些折子小戏。将“清唱”曲传授给了众多徒弟,如刘嵩云、田中玉及田月村长女等。
融合创造是生命力。吕绍尧刚成立“小玩友会”时就尝试把陕西郿鄠、桄桄曲牌、清音、小调等融入当时的县民教馆组织的联合剧团演出,在曲艺、文明戏中宣传抗日,这种尝试却与同时兴的范文伯从李月秋的师爷蒯富春学回的清唱同出一辙,徒弟上百人。吕氏“小玩友会”与范文伯、田月村的徒弟又把清音剧《秋江》《裁衣》等传到各曲艺班社,安岳曲剧日益成熟并流行开来。
1940年前安岳在“小玩友会”初见了“郿鄠清音戏”《赌钱借裤》《调叔》《伯喈思乡》。1940年政教剧团初排演曲剧,《秋江》《裁衣》《别姬》《描容》等。安岳的《裁衣》13个半调(12个曲牌加花背工一个半曲牌),与刘玉书访谈和陕西的《陕裁衣》全同。四川的《裁衣》只有十个曲牌,有所不同。有资料证明吕绍尧的《裁衣》是原汁原味陕西《裁衣》。吕氏的清音中源于陕西,而安岳曲剧起源于吕氏,由安岳“小玩友会”发起初演。
民国33年即1944年,“小玩友会”邀请了重庆扬琴剧社的王永梭、李文杰等来安岳与“小玩友会”同演清音剧、扬琴剧、文明戏等。
3、安岳曲剧与其它地区曲剧的不同。南充曲剧的差异如《秋江》《尼姑下山》,南充是扬琴坐唱,而安岳是月调连套曲体舞台表演曲剧。据蒋守文《半方斋》记:月调是从陕西“郿鄠”调传入四川。由此可见,安徽的 “清音戏”由曲艺发展成为舞台剧,而四川安岳曲剧主要曲牌清音,起于古代的“连厢”剧和“花鼓”戏,发展成“郿鄠清唱”,直接由赵金花同吕绍尧传来安岳。吕氏“小玩友会”与范文伯、田月村的徒弟,又把清音剧《秋江》、《裁衣》等传到各曲艺班社(班社名单于后),而逐渐形成并流行开来。
4、1944年,杨青山创办第一个曲剧班历史背景是为永清大地主陈长宏祝寿、收干女白乐天,其母等要 “换个味”看曲剧而那时叫清音小调戏,客观上起到了支持推动曲剧发展。
杨青山教徒带徒拖棚子,由永清乡起的坐唱到1945年,扎雨班在龙台等地排“清音戏”、“小调戏”。1945年冬被选为高升乡哥老会会首,成立“长乐班”大演三天曲艺、曲剧,推进了安岳曲剧的发展,直到1949年告一段落。1946年,王永梭、李文杰、毛伯翥回安岳演出扬琴剧、清音戏时,对安岳杨青山的曲剧班又起到进一步的催化促进作用。这就为解放初期即1951年3月,组织县曲艺组、宣传土改、演出曲剧《新陪嫁》等,在全川公演曲剧奠定了基础。1951年,县文化馆组织县曲艺组后,在重庆、川东南演了几年。1956年更名为“曲艺队”,更是红火。1960年与文工团合并又继续上演了大批曲剧。直到1981年剧团撤销,安岳曲剧被湮灭。
5、安岳曲剧的复兴。2006年11月,胡锦涛在全国文代会上讲话后,以邹连科为首的安岳曲剧艺人才恢复了安岳曲剧。2009年参加“和谐中国”全国艺术人才大赛,安岳曲剧受到中央电视台副总导演王平安等五位专家评委一致好评,他们说:“我们还不知道四川还有这么好一个剧种,看了你们的演出,给我们开了眼界”。嘱拖“赶快申报非遗”。2014年,安岳曲剧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代表性项目。
安岳曲剧源起明清,在四川清音、陕西郿鄠戏、四川扬琴剧等优秀地方曲种孕育下诞生。据蒋守文《半月斋》记载月调自从陕西“郿鄠”调传入四川,便不断被安岳曲剧吸收发扬。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好项目、好剧种的中国的文化,反映安岳历史文化的一个依据,安岳曲剧申报成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1、安岳曲剧特点。安岳曲剧伴奏有“民族小乐队”之称,其由许多中国传统乐器共同组成。安岳曲剧是歌词性更强的清音月调曲牌连套,南充的曲剧是扬琴坐唱。在化装、服装、舞台美术等方面以及舞蹈、 台步等与歌剧、话剧比较相近。
传统安岳曲剧健康朴实、乡情浓郁,由四川清音、陕西郿鄠戏、四川扬琴剧等戏曲相互融合发展而来,并不断吸纳京剧、川剧及民间戏曲、歌舞的元素,通过历代艺人的创造、传承,最终形成厚重清醇、刚柔兼备的鲜明区域文化特色。
安岳曲剧在原汁原味的曲艺曲牌里融入京剧、川剧及民间戏曲、歌舞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厚重清醇刚柔兼备的韵味。安岳曲剧表演形式上受川剧艺术影响较深,同时吸收了京剧,越剧的表演技巧,但较少受戏曲传统程式的限制。在化妆、服装、舞台美术等方面以及舞蹈、台步等与歌剧、话剧比较相近。
2、安岳曲剧演出内容健康。安岳曲剧自赵金花同吕绍尧将其传来安岳之后,便有许多的曲剧艺人不断融合完善成。演出曲剧很多,据县志统计演了四十二场大戏。像《双狮图》《柳荫记》《拉郎配《茶瓶记》等,还演了几十个小型的曲剧,比如说像《秋江》《尼姑下山》《假报喜》。数百年的沧海桑田令安岳曲剧独具特色,即便是同样的曲目演绎出不同的风味,如《秋江》《尼姑下山》等传统曲目。安徽“清音戏”是由曲剧发展成舞台剧。
安岳曲剧作品内容健康,思想性强,其艺术表达形式多以轻歌曼舞题材、喜剧和灯戏为主,其唱腔或以曲艺曲牌套词,或以曲牌曲调作素材创腔作曲,采用川味浓厚的四川方言演唱,生、旦、净、末、丑五行齐备,代表作有《秋江》《孔雀胆》《窦娥冤》《五女拜寿》等,在全盛时期与川剧相映生辉,一度被安岳人称为“小川剧”,其戏迷则被称为“小玩友”。
安岳曲剧团创作演出内容有三小戏、《安安送米》《秋江》等,正戏如《孔雀胆》《窦娥冤》《秦香莲》等,喜剧《拉郎配》《唐伯虎点秋香》《三土地》等。惩恶扬善,扶正驱邪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如《墙头记》《五女拜寿》等传统道德教育戏。
3、安岳曲剧演出形式多样。安岳曲剧尤擅文戏,以轻歌曼舞题材与喜剧、灯戏为主,颂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无论是喜剧、灯戏、还是正戏、民间故事都由剧中那由生旦净末丑组成的小世界讲述,或以曲艺曲牌套词、或以曲牌曲调作素材创腔作曲,悠扬的曲调随着剧情起伏错落,无论是苏锣苏钗敲击的节奏,还是管弦的穿插点缀都令安岳曲剧别具韵味。
曲调由清音、扬琴、花鼓、洋片腔、小调、灯调和自创打击乐组成,形成了清醇朴实、刚柔兼备的独特风格。
歌唱性强,尤擅文戏,音乐优美动听。人物刻画性格化,非脸谱化。
表演上一直是依古典戏程式又不固守程式,适当吸收歌话剧和舞蹈表演元素,动作优美,表情丰富,语言生动朴实。
4、创新。为了最大程度搜集曲剧种类,邹连科从曲牌名到曲谱分门别类进行搜集、整理。等到他手稿装订成册汇集齐34套剧本的时候,他几乎已经走遍了四川的山山水水,他的剧本手稿里包含了古典、现代、乡村人情、社会风貌等体裁的剧目。在搜集过程中他还自己创作剧本,2009年根据安岳柠檬创作的《柠花缘》曾多次获得各种奖项。经多年演出实践,从所表现内容和戏剧形式的需要出发,安岳曲剧对一部分基本曲调进行改革,打破原曲牌的唱腔结构,创造了犯腔 、散板、清板、紧打、慢唱等板式使之适合戏曲音乐的要求,从而初步形成唱腔体系。
5、演出发展。安岳曲剧的曲种要发展,艺人、场地、传人、观众一样都不能少,为了传承老艺人和曲剧骨干,独资成立安岳县弘扬曲剧艺术团。恢复演出的同时,还免费开办了“安岳县少儿曲剧传习班”,为曲剧的传承苦苦探寻出路。
安岳曲剧团的足迹曾遍布巴山蜀水,逢年过节安岳曲剧团就在邹连科的带领奔走于市井乡间,悠悠历史将安岳曲剧的文化种子散落在乡间田野里,为喜爱传统艺术的人们带来一份不一样的过年味道。安岳曲剧演出足迹遍布巴山蜀水,常年演出之地有安岳、乐至、蓬溪、射洪、 潼南、大足、荣昌、隆昌、资中、荣县、 遂宁、雁江、内江、泸州、重庆、合川、 温江、德阳等市县内众多乡镇,厂矿、学校,但凡听得懂四川话的地方和群众都喜闻乐见安岳曲剧。从市井到乡间,邹连科的足迹行遍了安岳及其周边地区。尽管如此,安岳曲剧仍旧随着演员们老去逐渐凋零。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安岳曲剧通识普及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资阳市和安岳县文化部门的业务指导、资金帮助等支持下,安岳曲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建立健全了保障机制,挖掘整理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了优秀传统文化文艺的创作,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省市培训课程,开展传承培训等,为安岳曲剧的申遗之路开山劈石搭桥铺路。曲剧被传唱于安岳大大小小的村镇,濒临失传的曲剧在一代曲剧大师和曲剧从业者手上被“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