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即为“小热”,意味着开启桑拿和蒸烤模式将穿插在生活中,此时虽然已经能够感受到天气炎热,只是炎炎夏日的开始,但是并未达到一年内最热。小暑,是二十四节气第十一个节气及夏季五个节令,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斗指辛,太阳到达黄经105度,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所谓是“夏至三庚数头伏”。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小暑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我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我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时节。小暑这个时节虽然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对于农作物来讲,雨热同期有利于成长。在过去我国南方地区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在北方地区有头伏吃饺子的传统,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饺子的外形像元宝,有“元宝藏福”的意思,吃饺子象征着福气满满。“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如果在小暑这一天没有太阳,整体都是阴天或者阴雨天气的话,那么到了大暑便会更加炎热。如果小暑那天有太阳的话,大暑不会特别热。“伏”是伏藏之意,《汉书·郊祀志》中有注云:“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伏”意味着炽热中暗暗隐藏了阴气,是一种比较危险气候,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小暑开始进入伏天的开始,“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时段。
一、小暑气候特点
时至小暑,开始进入伏天,大地便不再有一丝凉风,风中还会带着热浪。小暑时,我国南方地区已是盛夏,部分地方进入雷暴最多时节,常伴随着大风、暴雨。从小暑开始,人们做好了迎接酷暑准备。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能准确反映自然节律、气候特点变化,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
小暑时节北半球日照时间逐步缩短,为何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仍然节节攀升。这是因为太阳直射点虽然在南移,仍然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是收大于支,这一段时间内气温还会继续上升。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根据黄河流域周边地区景物结合二十四节气特点,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分成三候。小暑三候为第一候温风至。小暑后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气,就连风都是温热。二候蟋蟀居宇。生活在田野地头的蟋蟀,太过炎热,而迁徙到篱笆庭院墙角以躲避暑热。三候鹰始鸷。而雏鹰在雄鸟与雌鸟的带领下,飞到更高更清凉的空中,练习飞行以及捕食的技巧。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八月即是夏历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炎热,蟋蟀离开田野,到庭院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前后,华南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在地势起伏较大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在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歉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
小暑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须注意预防。
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小暑就进入三伏天高温、高湿天气是中国南方地区气候特点,北方地区高温、干燥。
二、小暑传统习俗
民间小暑有“食新”“吃饺子”“吃炒面”等习俗。在农历六月初六这天,民间有晒书画、衣物的习俗。据说此日晾晒后,可避免被虫蛀,有“六月六,晒红绿”的说法。三伏习俗对于人们而言是顺时调整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的重要提示。
1、食新习俗。在过去,我国南方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食新是将新打的米、麦等磨成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同时这些新货要准备一份祭祀祖先,恳请保佑风调雨顺。
2、喝粥或汤。“热在三日”,小暑是福田之始,天气炎热时要多喝粥,如荷叶、茯苓、扁豆、薏米、粥、泽泻、木棉等清凉夏日的汤或粥,甜的或咸的,都非常适合这个节气。多吃水果对预防中暑也有好处,但不要吃太多,以免增加肠胃负担,引起腹泻。
3、吃饺子。在我国北方地区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饺子长期以来都是北方广大地区老百姓最爱的吃食。俗语:“好吃不过饺子“。
4、吃莲藕。还有小暑吃莲藕习俗。清咸丰年间,藕被定为御膳贡品。莲藕与“偶”读音相同,人们用莲藕来祝愿婚姻美满。莲藕和莲花一样,出泥不染,被视为诚信正直的象征。
5、吃鳗鱼(黄鳝)。俗话说:小树黄鳝赛人参。黄鳝生于水岸泥洞中,夏鳝在小夏暑前后一个月最滋补美味。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鳗鱼性温甘甜,具有补中益气、补肝健脾、祛风湿、强身健体的作用。筋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夏最适合吃的食物是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含量是鲤鱼黄鱼的两倍多,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可防止动脉硬化引起心血管疾病,对积食引起的腹泻有很好的疗效。
6、绘画、书法、服装。在小暑时节,还有晒书画衣服的习俗。民间花轿店、服装店、皮具店、二手书店、书画店、药店和各式各样的店铺,都需要晒干各种商品。城乡里民人要晾晒被褥。
7、吃芒果。在小树吃芒果,意味着这个季节是芒果成熟多产的时期。相传,当时一位虔诚的信徒将自己的芒果园奉献给释迦牟尼,让他在树荫下休息。
8、小暑之旅。我国很多地方都有每年夏天“闲逛”的习俗。每年夏天,家家户户都要扶老少少,外出游玩,赏山野花,赏大自然野草。“福”字与“福”字读音相同,“有福”就是“有福”,是“福”的意思。
9、小暑晾衣、晒物好时节。小暑近农历六月初六。传说六月六是龙王晒鳞的日子,民间也有在此日晒书、晒经卷、晒衣的习俗,称为“晒伏”或“晒霉”。人们趁着伏天的阳光,将家中字画、藏书拿到庭院中晒,祛除霉味,驱除书虫。各地寺院有晒经的习俗。传说当年唐僧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经书掉入江中浸湿,便是在此日晒干,寺院便以农历六月六为“晒经日”。
晒书习俗东晋便有,不过当时此习俗在农历七月七。《世说新语·排调》记载了“郝隆晒腹”的故事。东晋人郝隆于晒伏日袒露着肚皮在烈日下暴晒。别人来问缘故,答曰“晒书”。郝隆胸中有墨,满腹经纶,晒腹即是晒书。
寻常人家则忙着晒起了衣裳,俗谚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又有“六月六,家家晒龙袍”。明明是晒衣服,怎么变成晒龙袍了呢?这里有个有趣的传说:当年乾隆皇帝南巡到了扬州,游至城南古运河南岸恰逢大雨,弄湿了龙袍,只能在当地一座庙宇中待雨停后,晒干龙袍继续前行。这一日恰是六月六,于是江南民间便留下了“六月六,晒龙袍”之说。百姓们自然没有龙袍,家家户户翻箱倒柜把积存的冬衣拿出来在烈日下暴晒,驱除潮湿和霉味。这在江南家庭主妇的生活中是件大事,正如女作家张爱玲在《更衣记》开头所写:“六月里晒衣裳,这是一件辉煌热闹的事情罢。”
小暑时节的习俗活动反映了中国人顺天应时的文化精神。唐代诗人白居易有《销暑》诗云:“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提醒了人们在酷暑季节保持心的宁静,对于现代人颇具启发意义。
三、小暑养生调理事宜
小暑时节炎热,人体消耗大,所谓“无病三分虚”,会有精神疲惫、口苦苔腻、胸腹胀闷等征象,此时强调解热防暑,补充体力。按照中医说法,小暑时节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人们在工作劳动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小暑时节虽不是最热,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大暑。
1、情绪调节。调养情志要注意调整心态、把控情绪,养生重点突出“心静”,平心静气以养心,防止喜怒不节伤脏。根据中医“四时养生”理论,夏季与火有关,易出现烦躁、乏力、胸闷、睡眠不佳、头痛、心悸等症状。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人体体温过高,容易引起内分泌变化和精神不稳定,使人烦躁不安、思维障碍、易怒、易怒甚至行为异常,表现为失眠、健忘、抑郁、食欲不振等。有规律的作息可使心情平静。如果失眠可在仰卧或侧卧时放松全身肌肉,或者注意腹式呼吸的起伏。
2、饮食管理。夏季瓜类水果非常丰富,可多吃水果,吃水果时要注意水果的属性,了解自己的体质,避免不必要麻烦。比如脾胃虚弱的人,要少吃西瓜、梨等凉性水果。易发怒的人要少吃龙眼、荔枝等水果。芒果和菠萝对过敏的人有害。
3、预防感冒。夏季,人体阳气浮于体表,随汗出外泄,导致卫气不足,抵抗力下降。夏天的感冒有很多种:风寒感冒,发烧甚至不明显,流鼻涕,打喷嚏,打喷嚏。此时应立即服用2袋感冒清热颗粒。每2-3小时再喝一次,大部分症状会明显缓解。如果体温快速升高,并伴有恶寒、咽喉不适等,多为风热感冒,大家要注意预防保健。
4、日常作息。天气炎热时,心脏血量明显下降,各器官供氧量明显减弱,一定要注意滋养“心”。有规律生活,适当运动,多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利用小睡来弥补夜间睡眠不足。晨练不宜过早,以免影响睡眠。夏季人体消耗大量能量,运动时要控制好强度,运动后不要喝冷饮来降温。中暑是仲夏最常见情况,中暑主要是环境温度高、通风条件差,身体热量来不及向外散发,平时注意多喝水少出门避暑。
5、不要长时间坐在露天。民间有这样说法:“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夏季过后,气温高,湿度大。椅子、凳子等木头,长时间露天放置,暴露在露水和雨水中后,水分很多,表面看起来很干燥。久而久之,可诱发痔疮、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要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头上。
随着小夏节气到来,各地气温会越来越高。大汗淋漓的同时,大家要做好自己的健康管理,保持身体健康。炎热夏季,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上劳累,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饮食上要多吃苦味和酸味食物,如莴苣、生菜、芹菜、苦瓜、萝卜叶等,但要适量。高温天气,可多吃番茄、柠檬、草莓、葡萄、菠萝、芒果、猕猴桃等。健身方面,应以强度小运动为主,同时加强补水,运动前适当补水,运动中宜少量、多次补水,运动后也是“少量多次”。现代人消夏方式与古时已大有不同。现代人消夏方式,常常是怒吹空调,暴食冷饮,要比古人简单和“暴力”得多,许多古时悠然消夏方式已很难与快节奏现代生活形成交集。
自古以来,人们根据节气来治人事,形成了传统民俗活动,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点,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特色。小暑这一天的节、气、候与这一年的气运有密切关系,在古代是重要的祭祀节日,是劝农备耕的重要时节,逐渐演变为流传千古的民俗。《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人不能脱离天地而存在,人体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肉、经络窍穴等机能活动,无一不受节气变化影响。只有不违天时,顺道而行,才能保证有好运相伴。小暑民俗汇集了这个节气里的主要特色民俗活动和节气谚语,古人总结出的每个节气里居家、出行、办事的准则性内容都可以提高小暑健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