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中养心不仅涉及心脏本身健康,还包括精神情志稳定。中医养心不是单纯调养心脏,而是指精神、情志,养心主要是保持愉快而稳定情绪,切忌大喜大悲,要戒燥戒怒,以免以热助热,火上浇油。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藏神,主神志。穴位按压可疏通经络,养心益神,有助睡眠。静坐中医养生,往往力求简单。每天简单静坐10-20分钟,可以对心神的宁静起到很好的作用。敲打心包经心包经是保养心脏的一条十分重要经络,经常敲打其上穴位,有益于养心。晒太阳可以进行慢跑、散步等运动,让心气活络起来。
中医养心经络疏通方法,包括穴位按摩和其他中医疗法,可帮助缓解心脏相关症状,如心悸、失眠等。
1、通里穴的按摩。通里穴位于手腕内侧,靠近小指一侧。这个穴位是心经的俞穴,通过按摩可以调节心经气血,缓解心悸、心慌、失眠等症状。
艾灸:使用艾条对通里穴进行温和的加热,每次持续10-15分钟。
按摩:用拇指按压或轻揉通里穴,每次持续3-5分钟,早晚各一次。
2、神门穴的按摩。神门穴位于手腕内侧,手腕横纹下方。这个穴位是心经的原穴,按摩此穴可以帮助缓解烦躁不安、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用右手的大拇指尖稍微用点力掐按左手腕的穴位,然后进行轻微的拍打。拍打完一侧后,两手互换,每侧各做三分钟以上。
3、极泉穴的按摩。极泉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按摩此穴可以缓解情绪紧张、心烦口渴等症状,对冠心病、腹胀等有缓解作用。伸出左臂,用右手拇指伸入左侧腋窝内,用力弹拨腋窝顶点的极泉穴。弹拨时会有条索感,手指用力向内勾按,直到有明显的酸麻感并向肩部、上肢发散。
4、少府穴的按摩。少府穴位于小指指尖,按摩此穴可以缓解心里烦闷、胸中胀痛等症状。对于心脏病的急救,少府穴也有重要作用。大拇指点在少府穴上,用于保健养生点揉3分钟即可。用于泻心火时,多点按时间,每次每穴至少5分钟。用于急救时,用力掐1分钟。
5、肚脐按摩肚脐即神阙穴,每晚睡前用食指按压5~7分钟,可以敛心静气、安然入睡,并可治疗大便秘结。
6、耳部按摩。经常按摩双耳,对神经衰弱、耳鸣、头晕、心悸、失眠效果很好。
具体做法是:先将双手摩擦发热,然后用双手掌同时轻轻揉搓耳廓2~4分钟,再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揉捏耳垂2~4分钟,接着向下有节奏地反复牵拉耳垂40~50次,直到耳廓有热胀感为止。每天5~8次,可促进血液循环,养心安神。
7、涌泉法按摩。失眠、心悸者可于临睡前擦涌泉穴法治疗,此法有一定效果。
方法是:两手搓热后,用右手中间三指擦左足心,至足心发热为止。然后依法用左手擦右足心。一般以擦四次为佳。按摩涌泉穴,有助于失眠、心悸症状的缓解。
方法仅供参考,具体效果因人而异。在进行任何自我治疗之前,尤其是涉及穴位按摩和艾灸等操作,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或医疗专业人员,以确保安全和效果。通过这些中医经络疏通方法,可以帮助养心安神,改善心脏健康及相关症状。
心有病多可从经络治疗,主要从心经、心包经取穴,所谓“心烦心痛找心经,失眠多梦寻心包”。
1、内关穴(安眠穴)。属心包经,主治失眠、心悸、心动过速,可助敛心神。
取穴方法:手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凹陷处。
2、委中穴(治腰背穴)。属膀胱经,主治腰、腿、下肢疾患,所谓“腰背委中求”。
取穴方法:腘窝中点。
3、三阴交(第三长寿穴及妇科穴)。属脾经,主治肝、脾、肾三阴经病。
取穴方法:内踝尖上3寸。
取穴方法:腋窝正中处。
取穴方法:掌后锐骨之端凹陷处。
6、大椎穴(第一强壮穴)。属督脉,主治寒热咳嗽、五劳七伤、虚损。
取穴方法: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7、劳宫穴(第三急救穴,是长寿穴)。属心包经穴,可用于急救。
取穴方法: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8、神阙穴(第二救命穴)。属任脉,可用于急救虚脱等症,灸之。
9、合谷穴(治头面要穴)。属大肠经,可治头面疾病。
取穴方法:两手交叉,大拇指所按第2掌骨中点即是该穴。
10、膻中穴(救心穴)。属任脉穴,主治胸闷、憋气、心悸、心痛等症,按揉和叩击该穴有明显效果。
取穴方法:两乳头中点,胸骨上取之。
对人体而言最重要是气血调和、流动。随着年龄增长,血液通道由充盈的多个车道变成了两个车道,血流不畅,速度减慢,就会产生沉积的杂质,这些杂质会影响到人体健康,从而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养心就显得格外重要,中医将养心法普及,希望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