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川蜀民俗非遗文化(59):“安安送米”民间传说


#民俗#非遗文化#安安送米#德孝城

川蜀民俗非遗文化(59):“安安送米”民间传说

《安安送米》是明朝传奇跃鲤记》的一折,一个感动人心民间孝子传说故事。《安安送米》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雒县(今广汉市)汛乡(今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民间传说属于二十四孝之一。《安安送米》是德阳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民俗项目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安送米》又名《柳林会》 ,在《后汉书烈女传》的汉刘向《孝子传》,明陈罴[pí]斋《跃鲤记》传奇,昆曲《芦林会》。故事讲东汉姜诗和妻子庞三春、儿子姜石泉(小名安安)一门三孝的感人故事。姜母病重,庞三春尽孝,书生姜诗误信邻妇谗言三娘诅咒姜母早死,姜母听后愤怒,要儿休妻,迫于母命,将妻庞三娘休弃。三娘无颜回归母家,只得寄居尼姑庵中。其子安安年方七岁,思母情切,瞒过祖母,负米至庵奉母,并一再求母回家。三娘虽有爱子之心,但迫于封建礼法,欲归不得,只得婉劝安安回家母子洗泪而别。德阳把安安送米确定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标准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突出孝道价值,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出色地运用传统工艺技能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中国自古以孝为先,安安送米更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优秀典范。2007年3月,安安送米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安安送米故事大概


《安安送米》讲述东汉时期被荐为孝廉的姜诗和妻子庞三春孝敬老人儿子安安孝敬母亲故事。庞三春为治婆婆眼疾,每天跑很远的路到江里担水为婆婆清洗病眼和煎药,还为即将出嫁小姑子尽心尽力赶制嫁妆。可是,生性刁钻的姜秋姑却在母亲面前挑拨离间,还在药内下毒陷害三春。姜母偏听偏信,逼儿姜诗休妻,将其赶出家门。三春满腔冤屈无处申诉,走投无路,欲跳江轻生,被小尼姑救后无奈入白云庵栖身。三年后,安安长大得知母亲尚在人世。安安思母心切,每日减少饭量忍饥挨饿积攒粮食,数月后冒着风雪径自寻母,将米送给母亲探母返回后,安安跪在奶奶膝前,含泪母亲求情,又把母亲将陪嫁的金簪交给爹爹变卖为奶奶抓药买米的事情说了出来婆婆得知真相后,带着知错悔改的秋姑到白云庵跪求三春原谅。一番言语后,消除误会,不计前嫌,合家团圆,皆大欢喜,开启生活



汉时生员姜诗,侍母至孝,妻庞三娘甚贤,全家和睦。邻妇秋香狡诈而羡慕,夜于姜家花园冒充三娘诅咒姜母早死。姜母听之,信以为真,驱走三娘。姜诗姑母怜而收留,因姑母家贫难济,其子安安日日送米奉母。姜母患病,三娘托灵姑送去新鲜鱼肉,揭明秋香恶行,冤事大白。遂接回三娘,全家重新和好



东汉时候,孝泉地属广汉郡,良田万顷,民风淳朴。有一姜姓人家父亲姜文俊,母亲姓陈,家中有一个聪明活泼、文质彬彬的儿子姜诗。姜诗品高行佳,为人正直,深得县名人庞盛的赏识,将女庞三春许配给他。后来,庞三春生下了一个男孩,姜诗给他取名叫姜石泉,小名安安。

丈人庞盛向朝庭举荐。不久,皇上下诏任命姜诗为江阳(今泸州)县令。姜诗上任后,爱民如子,为政清谦。几年后,父亲病故。姜母眼睛患病,见风就烂。姜诗夫妇侍奉母亲愈加勤勉,体贴入微。

有天夜里,姜母梦见神仙告诉他孝泉临江的水有清目治病功效可以治愈。姜母醒来,把梦中情景一一诉说给姜诗。



姜诗是个孝子,为治母亲眼疾,当即挂印而去。因家里经济拮据,婆媳矛盾尖锐,关系不和,逼着姜诗一纸休书,把庞三春撵出家门。

安安长大后,放学回家得知母亲被休,痛哭流涕,朝思暮想。邻居告知其母迁居在白衣庵。安安想去看妈妈,又觉得妈妈孤身一人,生活清苦,便决定妈妈送米去,让妈妈吃顿饱饭。

安安每天都要带上米在老师家寄吃一顿午饭,上学途中,路过土地庙,安安就抓上一把米,放入口袋,磕个头,藏在土地爷爷背后。安安的米,鸟儿不啄,老鼠不吃,仿佛被安安一片孝心感动了似的。



几个月后,安安看米存得不少了,就偷偷地到白衣庵看妈妈母子相见,又惊又喜,涕泪纵横。安安把米掏出来,让母亲高兴高兴。但妈妈脸色沉重,说:“安安,我们家里的人,历来不偷人家东西。人穷要穷得有志气,我宁愿饿死,也不吃人家的米。”安安见妈一脸愁容,不知说什么才好。庵主走过来,把安安带来的米撮出来放在手掌上,捻开仔细瞧瞧,对安安的妈说:“你看这米,颜色深浅不一,有陈有新,可能不是偷的,你可别冤枉了孩子。”

庞三春就问安安米是从哪儿来的。安安一五一十地把事情从头到尾告诉妈妈妈妈听了,转悲为喜,高兴的是有了这么一个孝顺、懂事的孩子。她抚摸着安安消瘦的脸庞,心里一阵酸楚、激动,母子俩抱在一起大哭了一场。这段佳话,人称“安安送米”。后来,历代朝庭在孝泉修建姜孝祠以教化子孙



二、安安送米的现形


《安安送米》作为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基本是以平面形式呈现,用话剧形式让观众更加深刻理解感受故事。安安送米现形式包括传统戏剧现代话剧,把这个德孝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应该传承弘扬

安安送米的故事传统戏剧有着丰富的现形式,包括晋陕豫戏曲、滇剧、花灯戏、曲剧、川剧等多种形式。这些传统戏剧通常以当地语言音乐风格进行表演,通过唱腔动作舞台布景来展现事情节和人物情感。晋陕豫戏曲中的安安送米故事,通过生动的唱词和精彩表演,展现了庞三春被休、安安送米的感人情节,以及庞三春的坚强和安安的孝心。



近年来,安安送米的故事改编现代话剧,以全新的艺术形式进行演绎。2024年1月4日,原创话剧《安安送米》在德阳市演艺中心成功首演,这是德阳本土题材的话剧,由德阳人编导,用德阳进行表演。该话剧以东汉时期“一门三孝”的故事为背景,通过现代话剧形式展现传统故事中的情感道德观念。话剧的表演充满了曲折和挑战,经过演员反复练习,成功展现角色情感内心世界,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和好评。


安安送米故事有多种现形式,其中话剧和地方小戏是两种较为知名的演绎方式。通过话剧和地方小戏等多种形式展现,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化价值



话剧《安安送米》德阳市演艺中心出品,2024年1月4日首演。该剧以现代话剧的形式重新诠释了东汉时期的“一门三孝”故事,通过舞台布景、道具使用以及方言运用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地方特色。剧中通婆媳关系的复杂性、孝道文化弘扬以及安安送米的情节,展现了深刻的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主题。《安安送米》剧情紧凑,故事精彩,富有感染力,整部话剧都采用四川演绎,独特的方言,让每一个角色都更加鲜活立体。该剧融合德阳本土文化,包括方言使用地方传统小吃的展示,使得剧目更具地方特色和时代感。


广灵秧歌《安安送米》。广灵秧歌是一种地方小戏,源自中国山西省广灵县,以“安安送米”的故事为蓝本,通过歌舞形式表达故事。该剧详细描述了安安七岁时,因母亲祖母出家门,该剧详细描绘了安安七岁时,背着一斗米去灵谷寺探望母亲情景,自己攒米探望母亲故事展现母子之间的深情和孝道精神。剧中不仅有丰富的唱腔动作,还通过具体的情节如安安背米探望母亲、与母亲相会等,生动地表现母子情深和孝道精神。剧中还通过安安与先生的问答,探讨了孝道与知识教育之间的关系广灵秧歌作为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方式为剧目增添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剧中通过安安背米的艰辛过程,生动地表现了孝道的内涵



安安送米的故事还被搬上舞台参加各种文化活动,话剧通过现代舞台艺术手段强调了孝道文化现实意义社会影响力。而地方小戏通过传统歌舞和戏剧表演,展现故事地方色彩民俗风情。这些现形式不仅丰富了“安安送米”故事演绎方式,让观众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感受这一传统故事的深刻内涵故事搬上舞台过程充满曲折和挑战,在所有人的不懈努力下,话剧完美呈现在观众面前,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和好评。通过舞台表演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感受到这一传统故事文化价值教育意义



安安送米的现形式,编剧对故事进行了创新性改编,使其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和价值观。通过现代话剧的形式弘扬了孝道文化提醒人们珍视家庭伦理和亲情的重要性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广灵秧歌《安安送米》的传承和演出,有助于保护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同时教育观众孝顺长辈重要性安安送米的现形式包括现代话剧的创新演绎地方小戏的传统展现,两者都以各自独特方式传递了孝道文化的深刻意义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