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文明法治社会提升,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现代意识形态更明朗,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价值呈现一些新情况,出现了一些社会反常现象,让人觉得不可言表。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弘扬,而一些消极负面的情况层出不穷,有的现象不得不引起人们重视,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一定恐慌或者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影响人们的幸福生活。 社会变化太快,网络发达,资讯丰富,人们思想意识跟不上时代步伐,人们的普遍认知处于一种不能辨证看待问题的思维,往往以表面现象而加以揣测或跟从,现如今许多本不应存在的怪现象,很多人不仅见怪不怪,反而习以为常,值得人们警惕性防范。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消失对社会有着深远影响,传统文化和习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民族、宗教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信息,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在10~30年内实现,中国社会家庭关系出现重大变化在所难免。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须以国内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重要实践指向,做好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传播工作。
一、守住文化传承根脉,筑牢文化底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保护好文化、传承好文化,才能更好凝聚起磅礴的力量。今天,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历史地落在了当代中国人的肩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守住文化传承根脉,厚植文化底色,谱写现代文明华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但不能割离历史文化传统,而且还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获得解决现代化难题的重要启示。
2024年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厚流光,蕴含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所在,是深刻影响世界人类文明的文化存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才能更好地助力中华民族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在现代化进程中交出精妙绝伦的“中国答卷”。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是中国摆脱西方现代化模式,走出现代化新路的宝贵文化资源。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靠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走出自己的复兴之路。西方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诸多启示参考,但它根植于西方文明,基于西方历史文化传统形成,其发展理念、发展路径与中国式现代化截然不同。而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文明,建基于中华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一条人口规模巨大,以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以人民至上为根本立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和平发展的人类现代化新道路。可见,中西方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表现出整体系统性、普惠共享性、协调互促性、持续共生性、包容多元性等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符合中国国情,民族特色鲜明,为世界展示了人类文明新图景。
守住文化传承根脉,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民族国家富有凝聚力的保障。不自信就会迷失方向,不自信就没有创新动力。纵观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历经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薪火传承和中华民族高度文化自信。新“赶考路”上,应当从文化传承中汲取奋进力量,从这片热土的璀璨文明中汲取丰厚滋养,坚定文化自信,为人民群众做好价值引领,以此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构建好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中国已经迈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优秀传统文化仍未过时,蕴藏着关涉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治国理政和国际关系等现代化问题的精髓要义。譬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以克己慎独的修身理念提升公民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以讲信修睦的价值思想润泽社会风气,以为政以德的政治智慧服务治国理政实践,以和而不同的包容心态推动中国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漫长的历史进路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中华民族绵延5000多年,其承载的文化基因厚重深远。这些优秀文化基因是经由历史反复淬炼的指导范型,隐含解决现代化难题的文化途径,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功用。赓续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基因是中国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应挖掘并吸收文化传统的思想精华,结合时代的现实需要,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铸就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两个结合”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两个结合”形成新文化生命体,带来华夏大地随处可见的历史进步和文化进步。守住文化传承根脉,坚守“两个结合”。无论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是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都要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深刻把握,做到坚守“两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历史智慧,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浓厚的文化底蕴,为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赋予强劲的文化动能。优秀传统文化理论根底“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的民本传统能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社会治理理念,“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大同思想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滋养,“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等价值观念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精神资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共生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源泉,“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文化传统有利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向世界展示独特精神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静水流深,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精神支撑与动力保障。
文化从来都是国家强大的基础,从来都是民族兴盛的源泉。守住文化传承根脉,坚持以文化人。“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新时代坚持以文化人,最根本的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资源,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
二、社会反常现象值得反思
传统文化消失现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随着全球化加速,许多古老传统、艺术和价值观正受到侵蚀,导致失去身份和遗产的连续性。传统文化逐渐消逝确实令人担忧,这些文化遗产是维系社会团结的根基,为人民提供了一种连续性和与祖先的联系。诸如传统艺术、音乐和手工艺等,它们蕴含了前辈智慧和创造力,不应任其无影无踪地消失。习俗传承的消失是一种文化演变的正常现象,但同时可能带来一些潜在影响。文化传承的消失可能会导致传统文化知识的丧失。在传统文化和习俗中,有很多独特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如果缺乏文化传承,这些知识和技能可能会失去传承和保护,最终可能会消失。文化传承的消失可能会导致社会关系的变化。在传统文化和习俗中,亲情关系、家庭责任和尊重长辈都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如果年轻人不再遵循这些传统价值观,可能会导致家庭关系变化和疏离。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消失可能会对旅游和文化产业产生影响。许多传统文化和习俗已经成为旅游景点和文化品牌,但如果这些文化和习俗不再被传承,可能会对旅游和文化产业产生负面影响。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变化可能引发文化冲突和社会矛盾。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具有独特的价值和观念,如果年轻人对这些价值和观念的消失持不同意见,可能会引发文化冲突和社会矛盾。
1、幸福感不足。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不用担心衣食住行,能吃饱喝足,能住上好房子,慢慢拥有了小车代步工具,可以说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不像以前吃饭也成为一个担忧的问题,时常担心吃了上顿就没下顿,衣服、鞋子舍不得买,缝缝补补,哪怕出门不舍得花钱坐公交车,宁可走几小时路程要省下那几毛一块钱。但如今人们却感觉不到快乐反而是觉得生活压力会比以前大,幸福感却不断下降。
2、忽视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过度追求西方文化,忽视甚至贬低传统文化。他们盲目跟风,失去自我,让人惋惜。而另一些人则借传统文化之名,大肆宣扬封建迷信,误导民众。随着家庭、家族观念的弱化,年轻一代对先人的祭拜活动逐渐淡化。祭祀是指祭神、祭祖,根据宗教或者社会习俗进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系列行动或仪式。同时祭祀又是儒教礼仪的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在春节、清明、端午、重阳、中元等传统节日,中国各地百姓都会采取各种不同形式,对先人、祖先进行祭祀活动。现如今,父母去世后,子女一般就守孝三到七天,而祖父母去世后,孙子孙女都不一定到场,遑论其它。而随着国家大力提倡环保,给过世的亲人送纸钱、送元宝、送寒衣等烧纸行为,逐步被送鲜花以及网上的点蜡烛所代替。
到了现代,科技发展剥开了迷信的外衣,快节奏生活,让一些传统文化活动仪式逐步简化。若是再过几十年,家庭人口越来越少,家族越来越小型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利益化,科技发展让生活更加快速便捷。现在人们对祖父辈还有多少记忆,对先祖还有多少传统文化活动,再过三、四十年,社会进步、观念转变,孙辈对先辈怎么做都是可以理解,传统文化活动和仪式会有人传承吗?
3、网络世界鱼龙混杂,搅乱价值观。科学家不如网红有粉丝,网络直播泛滥,网络谣言肆虐,粉丝文化疯狂。在互联网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令人咋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散布谣言,误导民众,引发社会恐慌。而许多网友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盲目转发、评论,进一步扩大了谣言的恶劣影响。当今社会,粉丝文化愈发疯狂。一些明星的粉丝为了追捧自己的偶像,不惜一切代价。他们疯狂购买周边产品,甚至威胁、攻击其他粉丝。这种现象让人无法理解,让人担忧。如今网络直播已经成为一种产业,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直播来展示自己的才华。直播内容的低俗、恶趣味却让人无法直视。一些主播为了吸引眼球,不择手段地挑战道德底线,让人惊愕不已。网红明星赚钱快,收入高过科学家。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如果问他喜欢哪个明星,他说得头头是道;要是问他崇拜哪位科学家,他可能一脸懵逼。网红明星赚钱轻而易举,拍一集电视剧片酬几千万,直播一场带货上亿元。明知他们赚钱极易不缺钱,何必拿微薄月薪给打赏?
4、自己不信任自己。卖菜的不吃自己卖的菜,厨师不吃自己饭店的饭。物美价廉的东西不多,卖相好的蔬菜大都打了农药,少量没用农药的留着自家吃。出口到国外的食品,没有任何添加剂,内销配料表这剂那剂则少不了。饭店后厨干不干净,只有厨师们自己知道,反正自己都觉得恶心。
5、幼儿成“祖宗”。养老院门前空无一人,幼儿园门口家长成群。说是“百善孝为先”,实际上是“爷爷活得像孙子,孙子活得像祖宗”。如今娇生惯养的孩子越来越多,多数家庭六个大人在围着一个孩子团转。为儿女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到了颐养天年的岁数还得继续忙碌,不知此乃老有所养,还是老有所为?
6、男女性格颠倒。男人像女人一样娘们儿,女人像男人一样爷们儿。如今“小鲜肉”们充斥荧屏,各路伪娘争奇斗艳,真正阳刚男子稀罕少有。与之相反“女汉子”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温婉小女子委实不多,抽烟喝酒样样在行,一言不和就撸胳膊挽袖子,就连自己男友她敢动手。
7、不愿生育。以前计划生育的时候很多人都偷偷摸摸生育二胎,但如今二胎三胎政策开放了,却不愿意生育了,人们的生育欲望下降。现在允许生二胎、鼓励生三胎,很多人连一胎都不愿意要。很多老百姓觉得生育一个孩子的压力特别大,养育费用高,不敢多要孩子。有些年轻人甚至把结婚都不愿意,丧失了生物的本能,人类还怎么延续?
8、婚恋一山更比一山高,生育观念转变。大城市“剩女”日见其多,农村里“剩男”无可奈何。“剩女”大都集中在城市,“剩男”大多分散在农村。重感情、讲人品已经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挑长相、挑学历、挑薪酬,甚至挑爸妈。城里单身大龄女青年几近泛滥成灾,农村数千万未婚小伙却讨不到老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许多年轻夫妇选择丁克,甚至不婚。而一些家庭为了生育男孩,不惜堕胎、遗弃女婴。这种现象让人深思,让人担忧。
9、价值观歪曲。以前人们总认为军人、警察有威严,老师、公务员、医生、司法人员、科学家等铁饭碗工资高。但如今时代不同,互联网飞快发展,普通低学历人有可能靠网络逆袭,一些网红、明星赚的钱比老师、公务员、警察、医生、科学家还要高,而且靠直播卖货,来钱快,一年轻轻松松上百万元。甚至有些有网红炫富,误导孩子当网红,影响孩子正确价值观。
10、低头族盛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低头族。他们时刻关注着手机屏幕,即使在行走、驾驶等关键时刻无法自拔。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人们身心健康,还导致了交通事故频发,让人惋惜。
11、“老实人”成“傻人”。以前说谁老实那是夸奖,现在说谁老实像是骂人。真正努力做事的人,基本上都不怎么会来事儿;那些会来事儿的人,基本上都没把心思用于干事。善于看人脸色行事,往往总能遇上升职加薪等好事。只知脚踏踏实干事,不仅被人瞧不起,反而要替人背黑锅,莫非这是一种社会进步?
12、专家意见不靠谱。专家总是提一些不靠谱的建议,越来越多老百姓不愿意再相信专家的话。为提高人们多生育欲望,专家曾提议限制独生子女继承父母财产,专家还提过一些难以让人理解的建议,暂时没有工作的先可以结婚生娃,但是没有工作没有收入谁愿意和你结婚生娃,为促进消费,专家还建议对50万以上存款的征收利息税,但这并不切实际,很多老百姓存钱不容易,况且现在生活压力大,存钱是要给孩子交学费,是要交房子的首付,还要给父母准备的养老费等。
13、借贷方颠倒地位。欠钱的主如今成了大爷,借钱的人反而成为孙子。本该是“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可现在的普遍现象是:欠钱的人像大爷一样嚣张,借钱给他的人像孙子一样卑微。借钱之前好话说尽,等钱拿到手后就变了个人,当想要回来时候,昔日朋友就变仇人。
14、老人不如宠物金贵。在以前人人都很孝顺,哪怕父母生病行动不便也会不离不弃的照顾,但如今很多儿女都希望远离父母,即使儿子成家以后也希望和父母分开居住。而在外打工的儿女也很多少打电话回家问候父母,甚至父母老了也不愿意赡养父母,不愿意给生活费,不愿意待在父母身边照顾父母。阿猫阿狗宠物成了宝贝,老爹老妈反被视为累赘。现在有些小年轻,只爱猫狗不敬老人。有钱养宠物,没钱养父母。给宠物喂进口粮,伸手问爸妈要口粮。时常给宠物洗澡,从来没给爸妈洗过脚。这样的儿女养大了没用,比养猫狗还不如。赡养父母是中国法律规定的子女应尽义务,是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孝文化主要内容。这是因为在农业社会中,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以后,不能自足自理,所以要靠养儿防老。但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少子化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天经地义的赡养父母和养儿防老的情况会出现一些非常大的变化。
15、青少年早恋成风,校园暴力频发。随着社会的开放,青少年早恋现象愈发严重。一些未成年人过早地涉足感情世界,不仅影响了学业,还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家长们对此忧心忡忡,却又束手无策。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让人痛心。一些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对同学实施欺凌、暴力,不仅伤害了受害者,还让自己陷入无尽的悔恨。
16、加友不联系。手机上好朋友好几百,真正的知心人没几个。现代通讯忒快捷,自此交流特便利。每个人的社交圈子,不知扩大了多少倍。打开手机朋友圈通信录,好友少说有好几百,其中有些人压根记不清是怎么加为好友。虽然认识的“朋友”越来越多,但能说上心里话的知己能有多少?
17、就业面临严峻, 职场竞争激烈。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普通打工者失业率上升,甚至一些铁饭碗的就业人员面临着裁员降薪等情况。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就连底层行业比如外卖员,配送员, 网约司机越来越卷。在当今社会,职场竞争愈发激烈,许多人为了求得一份好工作,不得不付出巨大的努力。在竞争过程中,一些人为了脱颖而出,不择手段地踩踏他人,让人感叹世态炎凉。
18、老年人沉迷保健品。在当今社会,老年人对保健品的痴迷程度令人咋舌。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老年人的保健心理,大肆推销虚假保健品,导致许多老年人陷入骗局,甚至危及生命。
19、楼房空置,人们表现冷淡。城市盖房子越来越多,买房子的人反而越来越少。房价一直以来居高不下,普通人经济有限,面对生活上各种各样开支经济压力大,房价却如此贵,让普通人望而止步。尽管城市房子多,但是房价不下降,普通老百姓也买不起房。
20、断亲现象。断亲是一个新社会学术语,指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亲戚之间联系减少、走动减少、甚至不再走动的现象,社会学研究者称为“断亲”。几千年来,中国家庭向以稳定和睦,家族宗亲合聚,亲戚往来频繁著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几千年来的家庭和亲戚关系,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历经三年疫情之后断亲更是普遍。“断亲”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亲戚关系冷漠、攀比炫耀、过度干涉等。其中,代际观念差异是导致“断亲”的重要原因。传统的“血缘至上”观念受到挑战,亲情不再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唯一纽带。社会结构变迁、生活节奏加快也导致亲戚之间交流减少,关系疏远。“断亲”对个人和家庭都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削弱了社会支持系统,加剧了孤独感,可能导致家庭矛盾升级,影响家庭和睦。面对“断亲潮”需进行理性反思,在坚守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构建更加适应时代的新型亲情模式。
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消失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文化消失可能导致文化多样性减少、历史和传统的遗忘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虽然文化传承和习俗的消失是一种文化演变的正常现象,需要重视其潜在影响,努力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和习俗。作为社会一员应该时刻关注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良现象,从中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不被虚假信息所蒙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共同努力,为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应该重视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传承和弘扬,保护和发展好自己的文化遗产,以确保社会的多元发展和个体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