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处暑,2024年第十四个节气暨秋季第二个节令事宜


#二十四节气#处暑#传统文化

处暑,2024年第十四个节气暨秋季第二个节令事宜


2024年8月22日处暑交节时间22:54:48


处暑是一个反映气温变化节气,处暑即“出暑”,高温天气将逐渐退场。处暑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南退,随着太阳高度继续降低,所带来热力随之减弱。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暑热消退是一个缓慢过程,并不是暑气下降马上就凉爽了,真正开始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之后。处署表示酷热难熬天气到了尾声,暑气开始消退,这就是处暑名称由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说文解字》说:“处,止也。”“处”的意思是止息、停留,处含有躲藏、终止,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是廿四节气中一个反映气候变化节气,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达150°,当太阳运行到这个度数之时,就是天气变凉开始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即小暑、大暑、处暑,按顺序分别为初暑、中暑、末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立秋之后才是处暑,酷暑时间比较长。暑热长对于农作物长势和产量有利。古人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时段称之为“长夏”。 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到了处暑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处暑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向南撤退,暑意渐消。处暑,已到了高温天气“三暑”之“末暑”,气温不会异峰突起,酷热难熬天气到了尾声。处暑节气后雷暴活动不及炎夏那般活跃,各地暴雨总趋势减弱



一、历史渊源及气候

处暑随着太阳高度继续降低,所带来热力随之减弱。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结束气候现象。处暑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下半月。处暑节气过后,气温逐步走低趋势进一步明显。炎热酷暑已渐消退,虽暑气呈退减趋势,气温不会异峰突起,但此期间仍然会出现短期回热天气,并未开始凉爽,真正开始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即小暑、大暑、处暑三个节气,按顺序分别为初暑、中暑、末暑。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初秋炎热将结束。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暑热时间比较长。暑天长对于农作物长势和产量有利。古人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时段称之为“长夏”。三暑(小暑至处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极端天气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表现基本一致: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元代文人吴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结束。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节气后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控制的南方地区,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短期回热天气“秋老虎”。秋老虎发生立秋之后,属短期回热天气。一般发生在8月~9月之间,每年秋老虎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气温虽高,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气温相差不会太高。形成老虎原因控制中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照强烈,气温回升。



处暑节气期间,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小露锋芒。雷暴活动不及炎夏那般活跃,全国各地暴雨总趋势减弱的。处暑节气期间是华南雨量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换的前期。西南和华西地区处在副热带高压边缘,加之山地作用,雷暴活动比较多。进入9月,中国大部开始进入少雨期,华西地区秋雨偏多,中国西部地区秋季的一种特殊天气现象。在冷高压控制下,形成下沉、干燥冷空气,中国北方的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雨季(“七下八上”)结束

处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逐渐增大,白天气温仍较高。产生这一现象原因,一是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小露锋芒

处暑时节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一般年辰处暑节气内,华南日照仍然比较充足,除了华南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处暑时节,中国部分地区林果和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农民加紧采摘,抢抓农时,进行水稻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处暑以后,气温日夜差别增大,夜寒昼暖,作物白天吸收的养分到晚上储存,因而庄稼成熟很快。“处暑和田连夜变”“处暑三日无肯谷”“处暑三朝稻有孕”“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等,都说明处暑节气后,作物很快要收获了。



古代一个节气分为三候,每候五天。每个候对应辨识度高的自然、生物活动现象称为“物候”。处暑三候对应“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鹰乃祭鸟”是鹰捕捉到鸟以后的祭祀仪式。处暑时节到来之后,天高云淡,老鹰十分活跃,开始了大量捕捉鸟类。古人观察老鹰在猎捕鸟类后不会马上吃掉而是回家,整整齐齐摆在窝前,像是举行祭祀仪式。古人认为老鹰这种举行祭祀的行为是一种义举实际大多数鹰都是当场扑杀猎物并且吃掉,但是有很多鹰类抓取动物,高空掠飞,给人的感觉,是它们将这些食物带回家,并不马上吃掉,仿佛是要经过某些仪式一样。天地始肃”是天地万物开始凋零处暑时节树叶渐渐开始凋零万物开始沉寂。这种肃杀之气,在处暑二候的时期可以感知出来“禾乃登”是谷物开始成熟。“禾”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统称,“登”的意思就是成熟,如“五谷丰登”。进入处暑时节,黍、稷、稻、粱类农作物开始成熟,农民开始进入收割、打晒的收获时期


物候现象中国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这些现象都是太阳黄经到达150度之后所表现出来特点。如果到了处暑节气,这些特点没有出现,就为不顺。《月令采奇》中说:“鹰不祭鸟,师旅无功。天地不肃,君臣乃失。禾不登谷,暖气为灾”。处暑期间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



二、处暑时节传统习俗

处暑是我国24节气中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暑节气前后民俗大多都与迎秋有关。处暑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

1、祭祖迎秋。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祝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主体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2、拜土地爷。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穗子上。传说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要到后土进行祭祀。



3、开渔节。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常会在此节气举行多种形式活动欢送渔民出海,期盼渔业丰收。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开渔节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自1998年浙江省象山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开渔节后,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开渔节不仅有庄严肃穆的祭海仪式,还开展各种文化旅游、经贸活动吸引了无数海内外客商、游客前往。使他们不仅领略到当地热烈的渔文化品尝了鲜美的海产品。


4、放河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在水中放河灯,任其漂流,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5、煎药茶。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区街头专门有卖酸梅汤的茶摊,故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制作酸梅汤很简单,在夜间用开水冲泡晒干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凉后,装进木制有盖的冰桶中,使其温度降低。喝起来酸中带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

6、吃鸭子。“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处暑这天,老北京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要端一碗送给邻居,“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7、吃龙眼配稀饭。老福州在处暑的时候要吃龙眼配稀饭,因为夏天时候天气比较热,人体消耗了很多的热量,吃龙眼能补充热量。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老一辈的吃法就是剥一碗龙眼,混着稀饭一起吃。老福州在处暑吃的另一种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简单,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



三、处暑养生知识

进入处暑之后,夏季渐远,迎来秋季,大家从衣食住行各方面进行更换。在到了处暑节气时要多吃清热安神食物“病从口入”,饮食疾病容易“挂钩”。从养生角度来看,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这些食物都很合适,不可以贪多。

1、精神调养。时至处暑,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处暑时节宜安静性情,在精神调养上,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使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常可多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安神定志的课外活动

2、早睡早起进入秋季后,人体出汗减少,人的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水盐代谢开始恢复原来的平衡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缓解,肠道功能日渐正常,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应。一些在夏季时潜伏的症状就会出现,机体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秋乏。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人体阴阳之气盛衰随之转换。此时人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



3、吃粥补充水分与润燥。秋天早餐若能吃些温热粥或药膳粥,可说是养生一大良方,尤其是脾胃虚、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差的人,吃粥有助健脾胃、补中气。百合粥、银耳粥、杏仁粥、莲子粥、坚果粥与芝麻糊等,都是很好的养生早餐中医提醒老年人、体质较虚弱者,或是每年冬天都会明显感觉不舒服的人,应该从秋天就开始调理保养身体多喝水、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4、多吃清热安神食物。从养生角度来看,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少食多餐。随着气侯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

5、多喝水去秋燥。想去秋燥必须养阴,而养阴的重点在于留住水分。除了多吃平润的食物外,水分的摄取也不可少。建议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以让整个消化系统苏醒过来,肠子开始蠕动,就会想上厕所,当然也就不会便秘了。千万不要喝冷水,人的脾胃喜温忌寒,低于室温的水多喝反而有害健康。



6、护肠养胃。处暑之后,早晚温差变化开始明显,肠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热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和适应就会随之降低,这时候容易出现一些肠胃病,患有慢性肠胃病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加之饮食不当,这种不适的情况还会进一步加重,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谨慎。消化功能低下的人来说,除了及时治疗、尽量不喝酒避免冷饮冷食、避免过度刺激的辣椒等调味品、少吃伤害消化系统药物之外,还要消除不利于消化吸收各种不良习惯,要按时吃饭。烹调方法尽量采用蒸、煮、炖等,不要过于担心加热到软会破坏营养素,即便损失一点维生素,比吃了不消化要好。维生素可以用丰富食物品种方法弥补

7、多喝蜂蜜水少吃姜。营养学家说,季节进入秋天,要多喝蜜,少吃姜。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人体就必须经常给自己“补水”,多喝水就成了对付“秋燥”的一种必要手段专家建议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可防止因秋燥而引起便秘。



8、益肾养肝多吃咸。处暑节气,炎热夏天即将过去,处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逐渐增大,白天气温仍较高。饮食调养方面宜益肾养肝,润肺养胃。饮食上宜多吃咸味食物如荸荠、沙葛、粉葛等。

9、轻松运动。饭后散步,或者饭后做点轻松家务,对于处暑后养生是个好习惯。刚吃完饭并不适合剧烈运动,不适合快走,不意味着连慢悠悠的散步可以出门散步好处,很大程度在于让人精神放松。如果不散步,可能会看电视、看电脑、看杂志等,而脑力活动不利于消化吸收。在饭后两小时之后,可以做些不太累的运动,快走、慢跑、跳操、瑜伽等都可以。适度运动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对消化吸收能力帮助

10、多睡一小时专家表示增加睡眠小时保证质量的午觉,让人保持精神,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尤其是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在晚上提早入睡坚持午睡的好习惯,即使睡不着,但闭目养神也是身体好处的。



11、避免过早添加衣物。秋季养生常识提示说,“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夜里外出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早晚比较凉了,要注意增加衣服

12、通风透气,早晚添衣。处暑时节,正值初秋,暑热尚未退尽,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觉不过为准,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适应能力。秋冻还要因人而异,老人和孩子抵抗力弱,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更应及时增减衣服一定要确保室内通风,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就不宜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风涤荡暑期热潮留在房内湿浊之气。睡觉时腹部盖薄被以防脾胃受凉。


出伏和处暑节气都是天气变凉的开始,处暑节气代表着暑气终止,而三伏天是暑气强盛之时。处暑节气农业怕刮大风、下大雨、又怕冰雹等,高温天气容易形成这种气候特征。俗话说:“处暑有雨万人愁”,“立秋有雨万物收,处暑有雨万物丢”,“处暑下雨烂谷萝”,“处暑禾乃登,晴雨定收成”。处暑养生应重点防“秋乏”“秋燥”“霉菌”,可从饮食着手调理,加之健康的睡眠习惯,辅之以适度的运动、适时添衣,可收获不错的养生效果



处暑养生重三防,衣食住行保健康。古人有“处暑寒来”,夏天暑气开始逐渐消退,但天气还未真正变凉,人们还会感受到“秋老虎”的余威。处暑养生首先要重视“三防”。防秋乏,出伏之后一直到处暑节气,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阴阳之气盛衰随之转换,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尤其是老年人。要及时改变作息规律,减少晚睡。午睡是处暑时的养生之道,有利于缓解秋乏。防秋燥,处暑时节气候逐渐干燥,燥邪易灼伤肺津,此时饮食宜多食用具有养阴润肺作用的食物,防止燥邪伤害人体阴液。防霉菌,处暑以后气温下降,雨水增多,给霉菌创造了适宜繁殖条件,应经常开窗使空气流动。处暑时节需从日常的衣、食、住、行做起。衣要适时增减。处暑时节,天气刚刚转凉,但暑气尚未完全消散,可适当“秋冻”以激发人体防御机能。一般着装以感到凉爽,不觉寒冷为准,要注意脐部保暖,女性不穿或少穿露脐装。处暑节气气温不稳定,白天仍旧高温,入夜后转凉,昼夜温差大,要随温度变化增减衣物。食要滋阴润肺。处暑干燥,饮食上宜多食具有滋阴润燥、收敛肺气作用的食物,如银耳、玉米、百合、莲子等食物。同时要少食花椒、辣椒、大料、桂皮之类辛热香燥食物。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及豆制品等。多吃水果、多喝有利于提神醒脑,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如西红柿、葡萄、土豆、梨,有生津润燥、清热通便的功效,对改善燥气具有不错功效。住要早睡早起。处暑夜间气温较低,甚至有凉意,应在晚上10点前入睡,并保证早睡早起防止上班上学犯困。“早卧”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多。具体来说,每个人应比平时增加1小时睡眠为好。如果白天觉得困倦,中午仍可延续夏季的午睡习惯,以半小时到一个小时为宜。睡觉应关好门窗,用薄被覆盖腹部,防止夜间凉气使脾胃受凉。行要适度锻炼。根据自己体质,早晚可进行适当运动锻炼,如慢跑、登山、郊游等户外运动,但运动不要过于激烈,做好准备活动避免伤筋。锻炼项目以慢跑、做操、打拳、散步为宜,避免锻炼强度过大,伤到阳气。伸懒腰可缓解秋乏,特别是下午,工作学习时间长了,感到特别疲乏,这时候伸个懒腰,马上就会全身舒展。



aria-hidden="true">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