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第24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第24


血气形志》篇讲述了六经中的气血分布,表里关系五脏腧穴的位置,形志苦乐不同的病因及其治疗方法本篇所论有两个重点:一是六经气血多少以及出血、出气的治疗方法,二是形志苦乐所得的各种病证及其治疗方法。二者合称为血气形志”。主要讨论了六经的气血量、形体精神疾患,以及治疗方法五脏俞穴的取穴方法。该篇内容包括生理方面内容、形志苦乐所致不同疾病治疗方法以及手足经脉的表里关系人体在生理情况下,六经气血各有多少,此为临证针刺补泄的依据之一。说明形志苦乐造成疾病各有不同,其治疗方法亦宜区别指出了五脏腧穴在背部的部位,并说明取穴的计算方法。一个正常的人六经气血是什么情况,以此作为针刺补泻的依据形体和情志的苦乐疾病发生关系及相应的治疗法则。《血气形志作为黄帝内经》中的一篇重要篇章,不仅深入探讨人体六经气血的差异和形志苦乐疾病关系,还详细阐述了五脏俞穴的取穴方法。这些论述不仅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内容,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参考。通过学习理解血气形志》中的这些中医理论可以更好地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从而更有效地预防治疗疾病



一、《血气形志原文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二、《血气形志译文参考    


     人体各经脉气血多少,是有一定正常数量比例:太阳经脉常多血少气,少阳经脉常少血多气,阳明经脉常多气多血,少阴经脉常少血多气,厥阴经脉常多血少气,太阴经脉常多气少血,这是先天给予正常人的气血数量比例。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互为表里,这是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互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互为表里,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互为表里,这是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


  当知道疾病发生在十二经脉的那一条经脉,凡是治疗疾病的针刺方法就是,(血脉雍盛的,)必须先刺出其血,以减轻其病苦,再诊察其病情的虚实,然后泻其有余之实邪,补其不足(虚)的气血。



  要知道背部五脏俞穴的位置,先用草梗一根,度量两乳之间的距离,再从正中对折,另一草梗与前草梗同样长度,折掉一半之后,拿来支撑第一根草梗的两头,就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用它丈量病人的背部,使其一个角朝上,和脊背部大椎穴相平,另外两个角在下,其下边左右两个角所指部位,就是肺俞穴所在。再把上角移下一度,放在两肺俞连线的中点,则其下左右两角的位置是心俞的部位。再移下一度,左角是肝俞,右角是脾俞。再移下一度,左右两角是肾俞。这就是五脏俞穴的部位,为针刺、艾炙的取穴方法


  形体安逸但精神苦闷的人,病多发生在血脉,治疗时宜用针刺或艾炙(祛除血脉中的阻滞病症)。形体安逸而精神也愉快的人,病多发生肌肉治疗时宜用针刺或砭石刮痧(来疏通阻滞的气血)。形体劳苦但精神很愉快的人,病多发生在筋膜,治疗时宜用热敷或导引(以解除劳累奔波生病患)。形体劳苦而精神又很苦恼的人,病多发生咽喉部,治疗时宜用药物。屡受惊恐的人,经络因气机紊乱而不通畅,病多为麻木不仁,治疗时宜用按摩和药酒。以上是形体精神方面发生的五种类型疾病


  刺阳明经,可以出血出气。刺太阳经,可以出血,而不宜伤气。刺少阳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太阴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少阴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厥阴经,只宜出血,不宜伤气。



三、血气形志解读


血气形志》是《黄帝内经·素问》的一篇重要篇章,详细论述了人体六经气血的差异、形志苦乐疾病关系,以及五脏俞穴的取穴方法中医理论


1、六经气血的差异。《血气形志》首先指出人身各经气血多少是有一定常数,这是先天禀赋之常数。

太阳经常多血少气。
少阳经常少血多气。
阳明经常多气多血。
少阴经常少血多气。
厥阴经常多血少气。
太阴经常多气少血。
这些六经气血的差异,为中医临证针刺补泄提供了重要依据



2、形志苦乐疾病关系。《血气形志》还论述了形志苦乐形体精神状态疾病关系,指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1)形乐志苦即形体安逸而情志郁苦,病多生于脉,治之以灸刺。


(2)形乐志乐即形体安逸且精神愉快,病多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3)形苦志乐即形体劳苦但精神愉快,病多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即古代的一种热熨法。



(4)形苦志苦即形体劳苦且精神苦恼,病多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


(5)形数惊恐即经常受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即麻木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即药酒按摩


这些论述体现中医对身心健康的全面关注,以及针对不同病因病机的个体治疗方法



3、五脏俞穴的取穴方法。《血气形志》还详细介绍五脏俞穴在背部的位置及其取穴方法


一是先度量两乳之间的距离,并从正中对折。


二是另取一与前草同样长度的草,折掉一半后支撑第一根草的两头,形成一个三角形。


三是用这个三角形量病人的背部,使其一个角朝上并与脊背部大椎穴相平,另外两个角在下。


四是其下边左右两个角所指部位即为肺俞穴所在


五是依次下移,可找到心俞、肝俞、脾俞和肾俞等五脏俞穴的位置



这些取穴方法中医针灸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定位依据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