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诗经经典诗歌《关雎》《蒹葭》




诗经经典诗歌《关雎》《蒹葭》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国风?周南?关雎

《国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第一首诗。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讲述了一个君子追求淑女的故事。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的相思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Play_length="71000" voice_encode_fileid="MzIyODczMzUyMV8yMjQ3NDkxNjU3" data-topic_id="" data-topic_name="" data-pluginname="insertAudio" data-trans_state="1" data-verify_state="3">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美丽贤淑的女子真是君子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采。美丽贤淑的女子,梦中醒来难忘怀。

美好愿望实现醒来梦中都思念。想来想去思不断,翻来覆去难入眠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摘。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表亲爱。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去拔它。美丽贤淑的女子,鸣钟击鼓取悦她。

国风·秦风·蒹葭

《国风·秦风·蒹葭》是《诗经》中脍炙人口名篇,描述了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

Play_length="97000" voice_encode_fileid="MzIyODczMzUyMV8yMjQ3NDkxNjU4" data-topic_id="" data-topic_name="" data-pluginname="insertAudio" data-trans_state="1" data-verify_state="3">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拓展:诗经内容

《诗经》中的诗歌可以确定具体写作年代的不多。大致地说,《颂》和《雅》产生年代较早,基本上都在西周时期;《国风》除《豳风》及“二南”的一部分外,都产生于春秋前期和中期。

诗歌的性质来说,《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大多是民歌。只是《小雅》的一部分,与《国风》类似。但必须指出:我们在这里说的“民歌”,只是一种泛指;其特点恰与上述《雅》、《颂》的特点相反,是由无名作者创作、在社会流传的普通抒情歌曲。大多数民歌作者身份不易探究清楚。假如以诗中自述者的身份作为作者身份,则既包括劳动者、士兵,也包括相当一部分属于“士”和“君子”阶层的人物。“士”在当时属于贵族最低的一级,“君子”则是对贵族的泛称。此外仍有许多无法确定身份人物。所以只能大致地说,这种民歌是社会性的群众性的作品

由于诗歌的性质不同,其描述的内容也相应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分别选择若干重要的类型加以介绍

《颂》诗主要是《周颂》,这是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产生于西周初期。除了单纯歌颂祖先功德而外,还有部分于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际酬谢神的乐歌,反映了周民族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西周初期农业生产情况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是一组周民族史诗,记述了从周民族始祖后稷周王朝的创立武王灭商的历史。其产生的年代大致也在西周初期。从《诗经》起,就显示出中国诗歌不太重视叙事诗的倾向。

西周后期至平王东迁之际,由于戎族的侵扰,诸侯的兼并,统治秩序破坏形成社会的剧烈动荡。《大雅》、《小雅》中产生于这一时期的诗,有很多批评政治作品,均出于大夫之手。这大概就是古籍所说的“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国语·周语》)。

在这一类诗中,有些作者统治阶层内部秩序的混乱和不公正现象提出了指责。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关系正在发生激烈变化,有人升浮,有人沉降,有人无所事事却安享尊荣。

更多的政治批评诗,表达了作者对艰危时事的极端忧虑,对他们自身所属的统治集团,包括最高统治者强烈不满。

《国风》中的民间歌谣(包括《小雅》中一部分类似作品),所反映生活内容比纯粹出于社会上层的《雅》、《颂》广阔得多,生活气息也更为浓厚。

十五《国风》,以《豳风》的年代最早。其中《七月》一篇,是极古老的农事诗,一般以为生于西周初。与《周颂》中的农事诗不同,它以相当长的篇幅,叙述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并记载了当时的农业知识生产经验,像是记农历的歌谣。诗的作者,像是一个奴隶管理人,或者如一些学者所说,他是一个奴隶家庭家长,率领一群农夫和自己的妻子儿女为“公”和“公子工作。不拘哪一种,其本人的身份,也属于奴隶只是地位稍高些。所以诗中既嗟叹农夫的辛劳,又将此作为农夫应尽的义务,并为“公”和“公子”热情祝颂。诗的价值在于相当忠实而细致地描绘了从氏族公社转化来的氏族奴隶制的社会情状。

我们从诗中看到农夫们既要在田中耕作收获又要种桑养蚕,纺麻织丝,乃至练习武功,打猎捕兽;农闲时还得到城堡里去修理房屋就是在寒冬里也不得闲,要凿取冰块藏入地窖,供“公”及“公子”们夏日里享用;一年到头,周而复始。他们吃的是什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享葵及菽,八月剥枣”;“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大抵是苦菜、野果、葫芦、麻子这一类东西。一切好物事,全归主人所有。“言私其豵,献豜于公”,打来的野猪,大的归“公”,小的才归自己;“我朱孔阳,为公子裳”,织染成朱红色漂亮的衣料,是给“公子”做衣衫;处女也归“公子”:“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只有新年时节,“公”会让人宰了嫩羊,把农夫们召去。于是众人“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公”和“公子”不但享受农夫们的'劳动成果,还驱使他们为自己高呼万岁。

这首诗不仅在社会学、历史学、农业方面是极可贵的资料,从文学来说也是后代田家诗的滥觞。

《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政治批评道德批评的诗。这些诗有些是针对特定的人物事件的,有的则带有普遍意义。总体上说,这些诗较多反映社会中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如著名的《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这首诗,以前很多人解释为劳动者对剥削者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责问,这恐怕不太确切。应该指出,在《诗经》的时代所谓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左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在社会的一般认识中,原是名正言顺,天经地义。在物质上、精神上都受到严重奴役的奴隶们,能否清醒地否定当时社会公认的这一种原则,本身是个问题;即使有人认识到并表现来了,这样的诗也不可能诸侯周王朝的乐宫照样容纳成为贵族子弟日常诵咏学习对象。《毛诗序》解此诗,谓“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食禄”,应该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诗人还是社会公认原则出发认为君子”居其位当谋其事,“无功而食禄”就成了无耻的“素餐”——白吃饭。末句“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讽刺的笔法。事实上,“君子”们尸位素餐,倒是普遍的现象。以他们声称的原则讽刺他们的行为这首诗已经很深刻,不必再加以拔高,以至脱离了原意。

“礼仪”是统治者自身制订的行为规范,而统治阶层的成员,沉湎于荒淫作乐的生活,又往往破坏了这种规范,于是诗人对他们发出尖锐的诅咒。但同时也要看到这首诗之所以写得如此尖锐而激烈,乃是因为作者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首先站在维护“礼仪”的立场,这也是社会承认的“正确”的出发点。

前面说《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我们就把这类诗同《国风》中同样主题的诗放在一起介绍。《小雅》中的《采薇》、《杕杜》、《何草不黄》,《豳风》中的《破斧》、《东山》,《邶风》中的《击鼓》,《卫风》中的《伯兮》等,都是方面名作。与叙述武功的史诗不同,这些诗歌大都从普通士兵的角度表现他们的遭遇想法,着重歌唱对于战争的厌倦和对于家乡思念,读来倍感亲切。

一切诗歌艺术风格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形成的。明朗热烈的风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产物;含蓄委曲的表达,总是感情压抑的结果。在文学发展的初期,即人们尚未自觉地追求多样艺术风格的时代,尤其如此。

《国风》中还有许多描写夫妻感情生活的诗。像《唐风·葛生》,一位死了丈夫妻子这样表示:“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她的遭遇令人同情的。但也有男子,急切地要把妻子抛弃。在那种妇女毫无地位时代,弃妇的命运令人悲哀。《邶风》中的《谷风》,《卫风》中的《氓》,是最著名的两首弃妇诗。《谷风》是一个善良柔弱的女子的哀怨凄切的哭诉,说自己如何辛辛苦苦为丈夫持家,千难万难度过贫苦的日子,家境好起来,人也衰老了,于是丈夫另有所欢,把自己赶出门去;自己离开夫家时,如何难分难舍,因为割不断往事追忆留恋。诗中所描写的,是一个贤惠忍让的中国妇女的典型。《氓》叙写了一个女子从与人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痛苦经历,一件件事情依次写来,脉络非常清楚。先是有一个男子笑嘻嘻地向她买丝,借机搭识。她答允了这桩婚事,在等待结婚日子里,她常常登上颓墙盼望他。可是成家没几年,丈夫抛弃了她。她愤怒地指责丈夫:“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又告诫其他女子不要轻信男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真实的心理,同时多少带有道德训诫的意味。

《诗经》中写恋爱婚姻问题的诗,或歌唱男女相悦之情、相思之意,或赞扬对方风采容貌,或描述幽会的情景,或表达女子的微妙心理,或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内容丰富,感情真实,是全部《诗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