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圣教序



Play_length="1029000" voice_encode_fileid="MzIyODczMzUyMV8yMjQ3NDkxODg2" data-topic_id="" data-topic_name="" data-pluginname="insertAudio" data-trans_state="1" data-verify_state="3">

圣教

圣教序》的由来

唐代僧人玄奘法师西行取经 ,历尽千辛万苦,冒生命危险,才到达印度。在他取经回归长安时,举国为之震动,太宗对于玄奘艰苦取经的伟大精神非常感动,并谓“胜朝盛事”,对于他在佛学方面成就,也极端推崇,于是在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梵经。并为其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予序文,这便是圣教序》的由来

圣教序》成文以后,为了永垂后世,昭示天下,乃筹备将其刻于碑石流传,又因为太宗皇帝深爱羲之书法,故大家认为这篇碑文,非书圣王羲之书法“不足贵”,然羲之乃晋人,不可再起而书之,于是请弘福寺沙门怀仁担任集字拼文工作释怀仁原是一名擅长王羲之书法僧人,据说他还是王羲之后裔,怀仁用集字的方法王羲之书法拼就《圣教序》全文太宗为了方便怀仁的集字工作,特地准许将宫中收藏的大批王羲之字迹供给钩摹缀集。

圣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一首经三个部分,怀仁经过了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足见《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集大成也。此碑广采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帖”是从王氏书迹中经过挑选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书的精华,可称最佳典范。

清人蒋衡在《拙存堂题跋》中说:“沙门怀仁乃右军裔孙,得其家法,故《集字圣教序》一气挥洒,神采奕奕,与《兰亭序》并驱,为千古字学之祖”。《集字圣教序》问世后,宋、明、清以来的历代书家对这一作品评价甚高,称之为”百代模楷。模仿羲之书,必自怀仁始。”的确,这一碑刻充分地表现出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美典雅和灵动多姿。

因碑首刻七佛像,又称《七佛圣教序》。咸亨三年(672)建于京城长安弘福寺。《三藏圣教序》是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太子李治高宗)并为附记,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碑石高9.4尺,宽4.2尺。共30行,行80余字不等。现在陕西西安碑林。

“集王”一格,首推《圣教序》。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时25年集募而成,故为世所重。碑文选自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当然这种集字的做法也有相当的局限性。如重复的字较少变化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自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书或其它大书法家书的字集为碑刻不断出现,如僧大雅集《兴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译金刚经》等均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圣教序》最为成功

释文

大唐三藏聖教序

太宗皇帝製 

弘福寺沙門懷仁集。

晉右將軍王羲之書。

蓋聞二儀有像。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是以窺天鑒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然而天地苞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像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故知像顯而徵。虽愚不惑。形潛莫覩。在智猶迷。况乎佛道崇虗。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御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大之則弥於宇宙。細之則攝於毫釐。無滅無生。歷千劫而不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則莫測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投其旨趣。能無疑或者焉。然則大教之興。基乎西土。騰漢庭而皎夢。照東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常現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歸真。迁儀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麗象開圖。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廣被。拯含類於三途。遺訓遐宣。導群生於十地。然而真教難仰。莫能一其旨歸。曲學易遵。耶正於焉紛糾。所以空有之論。或習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時而隆替。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僊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隻千古而無對。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遲。栖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截偽續真。開玆後學。是以翹心凈土。往游西域。乘危遠邁。杖策孤征。積雪晨飛。途間失地。驚砂夕起。空外迷天。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蹤。诚重劳輕。求深愿達。周游西宇。十有七秊。窮歷道邦。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風。鹿菀鷲峰。瞻奇仰異。承至言於先聖。受真教於上賢。探赜妙門。精窮奥業。一乘五津之道。馳驟於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濤於口海。爰自所歷之國。總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宣揚勝業。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垂。聖教缺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濕火宅之乾焰。共拔迷途。朗愛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緣昇。昇墜之端。惟人所託。譬夫桂生高嶺。雲露方得泫其花。蓮出渌波。飛塵不能污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凈。則濁類不能沾。夫以卉木無知。猶資善而成善。况乎人倫有識。不緣慶而求慶。方冀兹經流施。將日月而無窮。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朕才謝珪璋。言慚博達。至於内典。尤所未閑。昨製序文。深為鄙拙。唯恐穢翰墨於金簡。標瓦礫於珠林。忽得來書。謬承褒讚。循躬省慮。彌益厚顏。善不足稱,空勞致謝。

皇帝在春宫述三藏聖記。

夫顯揚正教。非智無以廣其文。崇闡微言。非賢莫能定其旨。蓋真如聖教者。諸法之玄宗。眾經之軌躅也。綜括宏遠。奥旨遐深。极空有之精微。體生滅之機要。詞茂道曠。尋之者。不究其源。文顯義幽。履之者。莫測其際。故知聖慈所被。業無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緣無惡而不翦。開法網之綱紀。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扃。是以。名無翼而長飛。道無根而永固。道名流慶。歷遂古而镇常。赴感應身。經塵劫而不朽。晨鐘夕梵。交二音於鷲峰。慧日法流。轉雙輪於鹿菀。排空寶蓋。接翔雲而共飛。莊野春林。與天花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上玄資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敛衽而朝萬國。恩加朽骨。石室歸貝葉之文。澤及昆蟲。金匱流梵說之偈。遂使阿耨達水。通神甸之八川。耆闍崛山。接嵩華之翠嶺。竊以。法性凝寂。靡歸心而不通。智地玄奥。感墾誠而遂顯。豈謂重昏之亱。燭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澤。於是百川異流。同會於海。萬區分義。摠成乎實。豈與湯武校其優劣。堯舜比其聖德者哉。玄奘法師者。夙懷聰令。立志夷簡。神清齠齔之年。體拔浮華之世。凝情定室。匿迹幽巖。栖息三禪。巡逰十地,超六塵之境。獨步迦維。會一乘之旨。隨機化物。以中華之無質。尋印度之眞文。遠涉恒河。終期满字。频登雪嶺。更獲半珠。問道往還。十有七載。備通释典。利物為心。以貞觀十九年九月六日。奉敕于弘福寺。翻譯聖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塵勞而不竭。傳智燈之長焰。皎幽闇而恒明。自非久值勝緣。何以顯揚斯旨。所謂法相常住。齊三光之明。 

我皇福臻。同二儀之固。伏見御製。眾經論序。照古騰今。理含金石之聲。文抱風雲之潤。治輒以輕塵足岳。墜露添流。略舉大綱。以為斯記。

治素無才學。性不聰敏。内典諸文。殊未觀攬。所作論序。鄙拙尤繁。忽見來書。褒揚讚述。撫躬自省。慙悚交并。勞師等遠臻。深以為愧。 貞觀廿二年八月三日内(府)。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沙門玄奘奉詔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眞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般羅揭諦。

般羅僧揭諦。菩提莎婆呵。

般若多心經。

太子太傅尚書左僕射燕國公。于志寧。

中書令南陽縣開國男。來濟。

禮部尚書高陽縣開國男。許敬宗

守黄門侍郎兼左庶子。薛元超

守中書侍郎兼右庶子 。李義府等。

  奉勅潤色。

咸亨三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侣建立

文林郎。諸葛神力勒石。

武騎尉。朱靜藏鐫字。

译文

大唐三藏圣教

太宗皇帝

弘福寺沙门怀仁集

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听说天地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因此观察体验天地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形状阴阳变化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没有形状的。所以天地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变化隐藏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理论治理天下佛法一旦施发神威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没有下限。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而佛教是在西土产生兴起的。流传大唐汉地就象明亮的美梦一样,照耀大唐流传着慈爱。很早很早以前天地初开的时候语言没有传播,教化还没有形成,当今人们敬慕德行懂得遵循礼仪。在漫长的等待中,人类由浑沌昏暗回归到今天正本清原的时候,世道更替,法度发生变化。早先佛祖那光辉的容颜被一种颜色所遮蔽,佛光照耀不到三千大世界之上;今朝它美好的形象才得以展开,我们似乎看到了空中端坐着佛像,甚至连它身上的三十二个显著特征都清晰可见。于是精妙的语言广为流传,才得以从生死苦难中去拯救万物。于是先辈说的有道理的话得以长久地传播,也才能在广阔的大地上引导众生度过苦难。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真的正教很难广泛流传,各种教派不能把真教的意旨精华统一归属到一起;而邪僻的不正当的学问容易使人依从,于是邪正之间就在教义上交错杂乱。所以空宗派和有宗派有了各自的观点;有时沿袭着旧俗便产生了争执。于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学说,就暂时沿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或兴或衰中交替流传。有个叫玄奘的法师,是法门领袖人物。他从小就很聪明心怀忠诚,早就能明白三空'的教义;长大后他的神情、性格又和佛教要求很是投合,他总是坚持包括'四忍'境界的佛门修行。即使是松林涧的清风、湖水中的朗月,也比不上他的清丽华美;即使是仙饮的晨露、明亮的珍珠,岂能和他的明朗润泽相比?所以他智慧超群没有牵挂,精神清透,并不显露;他超出“六空”,不同于常人,多少年没有可以和相比。他聚精会神地从内心修炼自己,常以正统佛学的衰落为悲伤;他静心钻研佛教,常因这精深的理论被谬传而感慨叹息;他想着要有条有理地分辨剖析经文,扩大佛学古代的经文典籍;取掉虚假的,保留真实的,让后辈学者从此开始不再混淆真伪。因此他向往净土,就到西域去求学。他冒着生命危险在万里征途上行进;他拄着拐杖独自远行。途中艰险无以计数,早晨的漫天飞雪,行进途中有时找不到栖身之地;傍晚的滚滚风沙,遮天蔽月难辨方向。在万里山川之上,有着他排开险阻、拨开迷雾前进的身影;在多少个严寒酷暑的季节里,留下他踩霜宿雨而前进的脚印。他凭着对佛祖的诚心,视付出的辛苦为小事,期望着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他游遍了西域各国,历时一十七年。他历经了所有经过的地方,探询追寻正教。他经双林;到八水,体会到了佛教圣地的高贵风尚;他去鹿苑,登鹫峰,瞻仰了佛祖生活过的奇珍异途。他在先贤圣人那里接受了深奥的学问。对于“一乘”“五律”的佛学教说,他很快就牢记在心中,对“八藏”“三箧”的佛学理论,他讲起来就象波涛流水,滔滔不绝。于是玄奘从所经过的大小国家中,总共搜集吸取了三藏主要著作,一共六百五十七部,翻译成汉文后在中原传布,从此这宏大的功业得以宣扬。慈仁的云朵,从西地缓缓飘来,功德无量的佛法象及时雨一样遍洒在大唐的国土上。残缺不全的佛教教义终于恢复完整,在苦难生活百姓得到幸福。熄灭了火屋里燃烧的熊熊烈火解救众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此不再迷失方向佛光普照驱散了昏暗,照耀众生到达超脱生死彼岸。因此懂得了做恶必将因果报应而坠入苦海,行善也必定会凭着佛缘而升入天堂。为什么会有升有坠,那就只有看人的所作所为。比如桂花生长在高高的山岭上,天上的雨露才能够滋润它的花朵;莲花出自清澈的湖水,飞扬的尘土就不会玷污它的叶子。这并不是说莲花原本洁净,桂花原本贞洁,的确是因为桂花所依附条件本来就高,所以那些卑贱的东西不能伤害到它;莲花依附的本来就很洁净,所以那些肮脏的东西就玷污不了它。花草树木没有知觉,尚且能凭借好的条件成就善事,更何况人类有血有肉有思维,却不能凭借好的条件寻求幸福希望这部《大唐三藏圣教》经得以流传广布,象日月一样,永放光芒;将这种福址久远地布撒人间,与天地共存,发扬广大。朕的才能不如圭璋玉质珍贵,言词不能博闻通达。至于佛典,自己尤其不熟悉。昨天所写的序文,非常拙劣,唯恐自己的笔墨将金简污秽,自己的言词象瓦砾那样混入珍珠之林。忽然收到法师的来信受到不适当的褒场赞颂。自己躬身思虑反省,更加觉得没有颜面。我的序文不值得称颂赞美,空劳法师来信致谢。

太宗李世民回复

显扬正确的佛教,如果不是智者不能使经文广大,崇扬微妙的言词,如果不是贤者不能确定其宗旨。因为其如圣教,是各种佛法的玄妙源泉,是各种经论的轨范。它综括弘大长远,奥旨深远,极尽了空与有的精微,体悟了生与灭的机要。言词丰茂,道理广大,探寻其中义理的人,不能究测它的源头文字显明、义理幽深,按照它去修行的人,无法探测它的边际。因此知道,佛的圣慈所包含的业感,无害而不到彼岸;佛的妙化所函盖的因缘,无恶而不被剪除。开示法网的纲纪,弘扬六度(大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掸定、智慧。)的正教,拯救生于涂炭之中,开启三藏的秘密。因此佛名没有羽翼而飞行于长空,佛道没有根基永远坚固。从佛的道、名中流出幸福经历千古而道名人不变;佛的应身赴感显现,经历尘劫而应身常住不朽。早晨的钟声、夜晚的梵呗,两种声音在鹫峰交会;慧日高照,佛法流转,佛在鹿野苑转动定慧双轮。天空排列着宝盖,与下云相连而共同飞行;庄外旷野中春天的树林,与天上仙花合成续纷的色彩

尊敬皇帝陛下,以崇尚玄理为福庆的资本,垂拱无为全国八方荒远之地得以治理;德政施于百姓,整整衣袖而万国前来朝贡;恩惠施给那些已死去的人,贝叶经文藏于石室之中;惠泽及于昆虫,梵说偈颂流入金匮金匮、石室喻国家藏书之处)之内。遂便印度的阿耨达河与中华的人条大河相通,耆者掘山与蒿山、华山的翠岭相接。我认为,佛的法性凝定静寂,没有归心于佛法不能沟通的;佛的智慧玄奥,只要诚恳感应便能显现明通。没有想到,在昏暗之夜,点燃智慧火炬之光;在家宅着火之时,降下佛法甘雨之泽。于是,百条江河虽然流向不同,都在大海中汇合;万类事物义理不同,都是成就真理的实际。这难道能与商场、周武比较优劣,自尧、舜比较圣德吗?玄奘法师,平素胸怀聪颖、立志平夷简易。儿童时期就神志清素,超拔浮华尘世心情专注于禅定,踪迹隐藏于幽深的岩谷,在三禅的境界中栖息,游心于菩萨修行的十地,超越六种感官的境地,独自在印度迦维国(佛诞生处)漫步,会通一乘佛法的奥自,随着机缘化导众生。因中华没有正确的佛法,到印度寻访佛教真经。远涉恒河之水,终于获得完满的义理。多次登临雪山,又获得雪山半倡。往还寻访佛法17年,精通全部佛教经典,以利益人类作为自己的志愿,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六日,遵照敌令于弘福寺翻译圣教657部。引来大海般的佛法流水,洗涤尘污烦劳而永不枯竭;传授智慧灯炬的永久光焰,照亮幽暗而恒久光明。如果不是长久培植善良的因缘,如何能够显扬佛教的宗旨呢?所谓法相常住不坏,与日月星辰光明齐等。

我皇的福报,与天地一样坚固。我见到皇上写的众经论的序言,超越古今,义理上包含着金石的声音文采具有风云的润泽。李治只能用轻微尘埃附着于高高的山岳,坠落一滴露珠添入奔腾的河流。略举大纲,写成这篇序记。 

治素无才学,又无聪敏的禀性,尤其诸多佛经未曾观览所写序论粗拙繁杂。今忽见法师来书,对我褒扬称赞,自感惭恐交加,烦劳三藏法师等远道送来真是有愧有愧。

在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八月三日于内府中。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门玄奘皇帝昭令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修习般若功夫,功行已达深久而纯熟的地步,其大智如同明镜,无一物尽显其中;其智光犹如太阳无一物不能尽照。所谓五蕴,亦即作为物质的色境、随境的感受、因感受而起的思念内心意志取向以及针对世间所有万物的认知活动观念,在般若智慧的观照之下,无不显现本有的空相。由于相空,从而除去了一切妄念;由于除去了妄念,从而不生烦恼,不起业惑,因而得以度脱一切灾难苦厄。舍利子啊!那作为物质界的色本来就与空没有什么区别,那作为世间一切存在的本来之相,那作为存在之底蕴的空也与任何物质形式没有什么不同。其实,从现象反映本质角度看,色就是空;从本质依托现象角度看,空则就是色。进而可以说,五蕴的其他四者,即色之外的感受、想念、意志意识,同那作为一切事物的本相之空也是这种关系。因而也可以说,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舍利子!这世间的一切事物现象称为诸法。这一切法的本相便是空。这空相既没有生起,也没有消灭;既没有垢染,也没有清净;既不能有所增长,也不能有所减损。空是从无始以来便无动作、无变异、无生灭的。空是原本寂然,是在时间序列上无从加以分辨区别的。所以我说,从根本上看,这个空之中没有物质之色,没有感受、想念、意志意识;也没有作为认知活动依据的六种官能,即没有有眼耳鼻舌意所代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知觉;也存在作为六种认识官能的对象的色、声、味、触、法,也就是形象声音、气味、滋味、软硬冷暖等以及可以成为思想对象的一切事物;也没有六种作为认知官能的根器没有六种作为认知对象的尘境;也没有作为认知所得的六种意识。这便是从眼界开始下去,直到意识界才结束的十八界。不仅空中没有十八界,也没有十二因缘;即没有从无明开始,直到老死而再生的生命系列,也没有超越生死的老死尽这一最终环节;不仅没有十二因缘,也没有认识人生本质超越生命局限性的四谛道理,也即没有知苦、断集、修道、证灭的圣教实践过程没有根本的般若智慧,也没有凭籍此智慧要把握的任何东西。由于并存在智慧要把握的对象真理,所以菩萨修行就要实证这一无所得的境地,这也就是依止般若波罗蜜多修行法门的本意。因为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无所不了,所以心中任运自在,不再有牵挂滞碍,所以不再有恐怖畏惧,远远地离弃了关于一切事物颠倒想,离弃了关于众生所处境地的幻想,达到了究竟的涅槃境地十方三世的所有佛世尊,也都是如此,因为依止了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法门,才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据此我才说,般若波罗蜜多是神妙而不可思议的诸佛之母,是破除生死无明障碍的光明之师,是无以伦比的至尊至上的总持法门,它能解除世间一切众生苦难,它与作为一切诸法的真实而不虚妄的空相是不二而没有分别的。所以,在这里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智慧生死的总持法门,也就是宣说如下的咒语

揭帝,揭帝,波罗揭帝,波罗僧揭帝,菩提萨婆诃!

般若多心經

太子太傅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 

中书令南阳开国男来济

礼部尚书高阳县开国男许敬宗 

黄门侍郎兼左庶子薛元超

守中书侍郎兼右庶子李义府等奉

 篆刻敕润色

咸亨三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侣建立

文林郎诸葛神力勒石 

武骑尉朱静藏镌字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