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黄帝内经




Play_length="594000" voice_encode_fileid="MzIyODczMzUyMV8yMjQ3NDkyNzcx" data-topic_id="" data-topic_name="" data-pluginname="insertAudio" data-trans_state="1" data-verify_state="0">


黄帝内经

简介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对后世中医理论奠定有深远的影响

本期内容如下:

上卷 素问篇 气府论

上卷 素问篇 骨空论

上卷 素问篇 水热穴论

上卷 素问篇 调经论

上卷 素问篇 缪刺论

上卷 素问篇 四时刺逆从论

上卷 素问篇 标本病传论

上卷 素问篇 天元纪大论

上卷 素问篇 五运行大论

上卷 素问篇 六微旨大论

上卷 素问篇 气交变大论

上卷 素问篇 气府论

足太陽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两眉头各一,入发至项三寸半,傍五,相去三寸。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项中大筋两傍各一,风府两傍各一,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五藏之俞各五,六府之俞各六,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

足少陽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两角上各二,直目上发际内各五,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锐发下各一,客主人各一,耳后陷中各一,下关各一,耳下牙车之后各一,缺盆各一,掖下三寸,胁下至月去,八间各一,髀枢中傍各一,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

陽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额颅发际傍各三,面鼽骨空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人迎各一,缺盆外骨空各一,膺中骨间各一,侠鸠尾之外,当乳下三寸,侠胃脘各五,侠齐广三寸各三,下齐二寸侠之各三,气街动脉各一,伏菟上各一,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

手太陽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目内眦各一,目外各一,鼽骨下各一,耳郭上各一,耳中各一,巨骨穴各一,曲掖上骨各一,柱骨上陷者各一,上天窗四寸各一,肩解各一,肩解下三寸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陽明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项上各二,大迎骨空各一,柱骨之会各一,骨之会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手少陽脉气所发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眉后各一,角上各一,下完骨后各一,项中足太陽之前各一,侠扶突各一,肩贞各一,肩贞下三寸分间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项中央二。发际后中八,面中三,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

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腹脉法也。下陰别一,目下各一,下唇一,齽交一。

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侠鸠尾外各半寸至齐寸一,侠齐下傍各五分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

足少陰舌下,厥陰手中急脉各一,手少陰各一,陰陽蹻各一,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译文

足太陽膀胱经脉气所发的有七十八个逾穴;在眉头的陷中左右各有一穴,自眉头直上入发际,当发际正中至前顶穴,有神庭、上星、卤会三穴,其浮于头部的脉气,,运行头皮中的有五行,即中行、次两行和外两行,每行五穴,共行五行,五五二十五穴;下行至项中的大筋两傍左右各有一穴;侠脊自上而下至骶尾骨有二十一节,其中十五个椎间左右各有一穴;五脏肺、心、肝、脾、肾的俞穴,左右各有一穴;自委中以下至足中中趾傍左右各有井、荥、俞、原、经、合六个俞穴。

足少陽胆经脉气所发的有六十二穴:头两角上各有二穴;两目瞳孔直上的发际内各有五穴;两耳前角上各有一穴;上关左右各一穴;两而后的陷凹中各有一穴;下关左右各有一穴;两耳下牙车之后各有一穴;缺盆左右各有一穴;腋下三寸,从胁下至胁,八肋之间左右各有一穴;髀枢中左右各一穴;膝以下至足第四趾的小趾侧各有井、荥、俞、愿、经、合六穴。

陽明胃经脉气所发的有六十八穴:额颅发际旁各有三穴;颧骨骨空中间各有一穴;大迎穴在颌角前至骨空陷中,左右各有一穴;在结喉之旁的人迎,左右各有一穴;缺盆外的故空陷中左右各有一穴;膺中的骨空间陷中左右各有一穴;侠鸠尾之外,乳下三寸,侠胃脘左右各有五穴;侠脐横开三寸左右各有三穴;气冲在动脉跳动处左右各一穴;在伏菟上左右各有一穴;足三里以下到足中趾内间,左右各有八个俞穴。以上每个穴都有它一定的空穴。

手太陽小肠经脉气所发的有三十六穴:目内眦各有一穴;目外侧各有一穴;颧骨下各有一穴;耳廓上各有一穴;耳中珠子旁各有一穴;巨骨穴左右各一;曲腋上各有一穴;柱骨上陷中各有一穴;两天窗穴之上四寸各有一穴;肩解部各有一穴;肩解部之下三穴处各有一穴;肘部以下至小指端的爪甲根部各有井、荥、俞、愿、经、合六穴。

陽明大肠经脉气所发的有二十二穴;鼻孔的外侧各有一穴;项部左右各有一穴;大迎穴在下颌骨空间左右各有一穴;主骨之会左右各有一穴;髃骨之会左右各有一穴;肘部以下至十指端的爪甲根部左右各有井、荥、俞、愿、经、合六穴。

手少陽三焦经脉气所发的有三十二穴:颧骨下各有一穴;眉后各有一穴;耳前角上各有一穴;耳后完骨后下各有一穴;项中足太陽经之前各有一穴;侠扶突之外侧各有一穴;肩贞血左右各一;在肩贞穴之下三寸分肉之间各有三穴;肘部以下至手无名指之端爪甲根部各有井、荥、俞、愿、经、合六穴。

督脉之经气所发的有二十八穴:项中央有二穴;前发际向后中行有八穴;面部中央从鼻至唇有三穴;自大椎以下至尻尾傍有十五穴。自大椎至尾骨共二十一节,这是脊椎穴位计算方法

任脉之经气所发的有二十八穴:喉部中行有二穴;胸膺中行之骨陷中有六穴;自蔽骨之上脘是三寸,上脘至脐中是五寸,脐中至横骨是六寸半,计十四寸半,每寸一穴,计十四穴,这是腹部取穴的方法。自曲骨向下至前后陰之间有会陰穴;两目之下各有一穴;下唇下有一穴;上齿缝有一穴。

冲脉之经气所发的有二十二穴:侠鸠尾傍开五分向下至脐一寸一穴,左右共十二穴;自脐傍开五分向下至横骨一寸一穴,左右共十穴。这是腹脉取穴的方法

足少陰肾经脉气所发的舌下有二穴:肝足厥陰在毛际中左右各有一穴;陰蹻、陽蹻左右有一穴;四肢手足赤白肉分,鱼际之处,是脉气所发的部位。以上共计三百六十五穴。

上卷 素问篇 骨空论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陰陽。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大风汗出,灸噫嘻,噫嘻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呼噫嘻,噫嘻应手。

从风憎风,刺眉头。先枕,在肩上横骨间,折使榆臂,齐肘正,灸脊中。肋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噫嘻。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陰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鼠瘘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脆。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陰之经,侠齐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陰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陰,与巨陽中络者,合少陰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陽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尃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怀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齐下营。

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侠颐也。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机。立而暑解,治其骸关。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腘。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连胫若折,治陽明中俞髎,若别,治巨陽少陰荥。婬泺胫痠,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维,在外上五寸。

辅骨上横骨下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腘。腘上为关,头横骨为枕。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一在龂基下,一在项后中复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数髓空在面侠鼻,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两旉骨空在旉中之陽。臂骨空在臂陽,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股骨上空在股陽,出上膝四寸。胫骨空在辅骨之上端。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尻骨空在脾骨之后相去四寸。扁骨有渗理,凑无髓孔,易髓无空。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视背俞陷者灸之,举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间灸之,胫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掌束骨下灸之,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陽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灸之。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凡当灸二十九处。伤食灸之,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陽者,数刺其俞而药之。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风邪是许多疾病的起始原因,怎样用针法来治疗?岐伯回答说:风邪从外侵入,使人寒战、出汗、头痛、身体发重、怕冷。治疗用府穴,以调和陰陽正气不足就用补法,邪气有余就用泻法。

感受风邪较重而颈项疼痛,刺风府穴。风府穴在椎骨第一节的上面。若感受风邪较重而汗出,灸一噫嘻穴。噫嘻穴在背部第六椎下两旁距脊各三寸之处,用手指按振,使病人感觉疼痛而呼出“噫嘻”之声,噫嘻穴应在手指下疼处。

见风就怕病人,刺眉头攒竹穴。失枕而肩上和横骨之间的肌肉强痛,应当使病人曲臂,取两肘间相合在一处的姿势,然后在肩胛骨上端引一直线,正当脊部中央的部位,给以灸治。从络季胁牵引到少腹而痛胀的,刺噫嘻穴。腰痛而不可以转侧动摇,痛而筋脉挛急,下引睾丸,刺八髎穴与疼痛的地方。八髎穴在腰尻骨间空隙中。噫嘻发寒热,刺寒府穴。寒府在膝上外侧骨与骨之间的孔穴中。凡取膝上外侧的孔穴,使患者弯腰,成一种拜的体位;取足心涌泉穴时,使患者坐跪的体位。

任脉经起源于中极穴的下面,上行经过毛际再到腹部,再上行通过关元穴到咽喉,又上行至颐,循行于面部而入于目中。冲脉经起源于气街穴,与足少陰经相并,侠其左右上行,到胸中而散。任脉经发生病变,在男子则腹内结为七疝,在女子则有带下和瘕聚之类疾病。冲脉经发生病变,则气逆上冲,腹中拘急疼痛。

督脉发生病变,会引起脊柱强硬反折的症状。督脉起于小腹之下的横骨中央,在女子则入内系于廷孔。廷孔就是尿道的外端。从这里分出的络脉,循着陰户会合于陰部,再分绕于肛门的后面,再分歧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陰经与足太陽经中的络脉,与足少陰经相结合上行经骨内后面,,贯穿脊柱,连属于肾脏;与足太陽经共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部,左右交会于巅顶,内入联络与脑,复返还出脑,分别左右颈项下行,循行与脊膊内,侠脊抵达腰中,入内循膂络于肾。其在男子则循陰颈,下至会陰,与女子相同。其从少腹直上的,穿过脐中央,再上贯心脏,入于喉,上行到颐并环绕口唇,再上行系于两目中央之下。督脉发生病变,症状是气从少腹上冲心而痛,大小便不通,称为冲疝,其在女子不能怀孕,或为小便不利、痔疾、遗尿、咽喉干燥等症。总之,督脉生病治督脉,轻者至横骨上的曲骨穴,重者则至在脐下的陰交穴。

病人气逆上而呼吸有声的,治疗取其喉部中央的天突穴,此穴在两缺盆的中间。病人气逆上充于咽喉的,治疗取其大迎穴,大迎穴在面部两旁夹颐之处。膝关节能伸不能屈,治疗取其股部的经穴。坐下而膝痛,治疗取其环跳穴。站立时膝关节热痛,治疗取其膝关节处经穴。膝痛,疼痛牵引到拇指,治疗取其膝弯处的委中穴。坐膝痛如有东西隐伏其中的,治疗取其承扶穴。膝痛而不能屈伸活动治疗取其背部足太陽经的俞穴。如疼痛连及尻骨象折断似的,治疗取其陽明经中的俞髎三里穴;或者别取太陽经的荥穴通谷、少陰经的荥穴然谷。湿渍水湿之邪日久而胫骨酸痛无力不能久立,治取少陽经的别络光明穴,穴在外踝上五寸。

辅骨之上,腰横骨之下叫“楗”。髋骨两侧环跳穴处叫“机”。膝部的骨缝叫“骸关”。侠膝两旁的高骨叫“连骸”。连骸下面叫“辅骨”。辅骨上面的膝弯叫“腘”。腘之上就是“骸关”。头后项部的横骨叫“枕骨”。

治疗水病的俞穴有五十七个:尻骨上有五行,每行各五穴;伏兔上方有两行,每行各有五穴;其左右又各有一行,每行各五穴;足内踝上各一行,每行各六穴。髓穴在脑后分为三处,都在颅骨边际锐骨的下面,一处在龈基的下面,一处在项后正中的复骨下面,一处在脊骨上空的风府穴的上面,脊骨下空在尻骨下面孔穴中。又有几个髓空在面部侠鼻两旁,或有骨空在口唇下方与两肩相平的部位。两肩膊骨空在肩膊中的外侧。臂骨的骨空在臂骨的外侧,离开手腕四寸,在尺、桡两骨的空隙之间。股骨上面的骨空在股骨外侧膝上四寸的地方。尻骨的骨空在辅骨的上端。骨际的骨空在陰毛中的动脉下面。尻骨的骨空在尻骨的后面距离四寸的地方。扁骨有血脉尻灌的纹理聚合,没有直通骨髓的孔穴,骨髓通过灌的纹理内外交流,所以没有骨空。

灸寒热症的方法,先针灸项后的大椎穴,根据病人年龄决定艾灸的壮数;其次灸尾骨的尾闾穴,也是年龄艾灸的壮数。观察背部有凹陷的地方用灸法,上举手臂在肩上有凹陷的地方(肩髃)用灸法,两侧的季胁之间(京门)用灸法,足外踝上正取绝骨穴处用灸法,足小趾与次趾之间(肩髃)用灸法,凹陷处的经脉(承山)用灸法,外踝后方(昆仑)用灸法,缺盆骨上方按之坚硬如筋而疼痛的地方用灸法,胸膺中的骨间凹陷处(天突)用灸法,手腕部的横骨之下(大陵)用灸法,脐下三寸的关元穴用灸法,陰毛边缘的动脉跳处(气冲)用灸法,膝下三寸的两筋间(三里)用灸法,足陽明经所行足跗上的动脉(冲陽)处用灸法,头巅顶上(百会)亦用灸法。被犬咬伤的,先在被咬处灸三壮,再按常规的治伤病法灸治。以上针灸治寒热症的部位共二十九处。因于伤食而使用灸法,病仍不愈的,必须仔细观察其由于陽邪过盛,经脉移行到络脉的地方,多刺其俞穴,同时再用药物调治。

上卷 素问篇 水热穴论

黄帝问曰:少陰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

岐伯对曰:肾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岐伯曰:肾者,牝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浮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

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陰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浮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陰这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陰络,水之所客也。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

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

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

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陽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陽脉也。

帝曰:秋取经俞,何也

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陽气在合,陰气初胜,湿气及体,陰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写陰邪,取合以虚陽邪,陽气始衰,故取于合。

帝曰:冬取井荥,何也

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陽气衰少,陰气坚盛,巨陽伏沉,陽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荣以实陽气。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此之谓也。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处,因闻其意

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陽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写四支之热也;五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

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译文

黄帝问道:少陰为什么主肾?肾又为什么主水?

岐伯回答说:肾属于至陰之脏,至陰属水,所以肾是主水的脏器。肺属于太陰。肾脉属于少陰,是旺于冬令的经脉。所以水之根本在肾,水之标末在肺,肺肾两脏都能积聚水液而为病。黄帝又问道:肾为什么能积聚水液而生病?岐伯说:肾是胃的关门,关门不通畅,水液就要停相聚而生病了。其水液在人体上下泛溢于皮肤,所以形成浮肿。浮肿的成因,就是水液积聚而生的病。黄帝又问道:各种水病都是由于肾而生成的吗?岐伯说:肾脏在下属陰。凡是由下而上蒸腾的地方属于肾,因气化而生成的水液,所以叫做“至陰”。呈勇力而劳动(或房劳)太过,则汗出于肾;出汗遇到风邪,风邪从开泄之腠理侵入,汗孔骤闭,汗出不尽,向内不能入于脏腑,向外也不得排泄于皮肤,于是逗留在玄府之中,皮肤之内,最后形成浮肿病。此病之本在于肾,病名叫“风水”。所谓玄府,就是汗孔。

黄帝问道:治疗水病的俞穴有五十七个,它们属哪脏所主?岐伯说:肾俞五十七个穴位,是陰气所积聚的地方也是水液从此出入地方。尻骨之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这些是肾的俞穴。所以水病表现在下部则为浮肿、腹部胀大,表现在上部为呼吸喘急、不能平卧,这是肺与肾标本同病。所以肺病表现为呼吸喘急,肾病表现为水肿,肺病还表现为气逆,不得平卧;肺病与肾病的表现各不相同,但二者之间相互输应、相互影响着。之所以肺肾都发生了病变,是由于水气停留于两脏的缘故。伏兔上方各有两行,每行五个穴位,这里是肾气循行的重要道路肝脾经交结在脚上。足内踝上方各有一行,每行六个穴位,这是肾的经脉下行于脚的部分,名叫太冲。以上共五十七个穴位,都隐藏人体下部或较、深部的脉络之中,也是水液容易停聚的地方

黄帝问道:春天针刺,取络脉分肉之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春天木气开始当令,在人体,肝气开始发生;肝气的特性是急躁,如变动的风一样很迅疾,但是肝的经脉往往藏于深部,而风刚赶发生,尚不太剧烈,不能深入经脉,所以只要浅刺络脉分肉之间就行了。

黄帝问道:夏天针刺,取盛经分腠之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夏天火开始当令,心气开始生长壮大;如果脉形瘦小而搏动气势较弱,是陽气充裕流溢于体表,热气熏蒸于分肉腠理,向内影响于经脉,所以针刺应当取盛经分腠。针刺不要过深只要透过皮肤而病就可痊愈是因为邪气居于浅表部位的缘故。所谓盛经,是指丰满充足的陽脉。

黄帝问道:秋天针刺,要取经穴和输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秋气开始当令肺气开始收敛肃杀,金气渐旺逐步盛过衰退的火气,陽气在经脉的合穴,陰气初生,遇湿邪侵犯人体,但由于陰气未至太盛,不能助湿邪深入,所以针刺取经的“输”穴以泻陰湿之邪,取陽经的“合”穴以泻陽热之邪。由于陽气开始衰退而陰气位至太盛,所以不取“经”穴而取“合”穴。

黄帝说:冬天针刺,要取“井”穴和“荥”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冬天水开始当令,肾气开始闭藏,陽气已经衰少,陰气更加坚盛,太陽之气浮沉于下,陽脉也相随沉伏,所以针刺要取陽经的“井”穴以抑降其陰逆之气,取陰经的“输”穴以充实不足之陽气。因此说:“冬取井荥,春不衄”,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道:先生说过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俞穴,我已经知道其大概,但还不知道这些俞穴的部位,请告诉我它们的部位,并说明这些俞穴在治疗上的作用

岐伯说:头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能泄越诸陽经上逆的热邪。大杼、膺俞、缺盆、背俞这八个穴位可以泻除胸中的热邪。气街、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这八个穴位可以泻出胃中的热邪。云门、肩髃、委中、贿空这八个穴位可以泻出四肢的热邪。以上共五十九个穴位,都在治疗热病的俞穴。

黄帝说:人感受了寒邪反而会传变为热病,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寒气盛极,就会郁而发热。   

上卷 素问篇 调经论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遂,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外溢,则络有留血。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陽经;不足则补其陽络。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帝曰: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气血以并,陰陽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陰,气并于陽,故为惊狂;血并于陽,气并于陰,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陰,气并于陽,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岐伯曰:夫陰与陽,皆有俞会。陽注于陰,陰满之外,陰陽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其生于陽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陰者,得之饮食居处,陰陽喜怒。

帝曰:风雨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伤人奈何

岐伯曰:寒湿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善。陰之生实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陰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陽气走之,故曰实矣。

帝曰:陰之生虚奈何

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实

帝曰:经言陽虚则外寒,陰虚则内热,陽盛则外热,陰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陽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帝曰:陰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陽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腑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陰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帝曰:陰与陽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陰陽相倾,补泻奈何

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帝曰:补虚奈何

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淬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刺法》上说,病属有余的用泻法,不足的用补法。但怎样是有余,怎样是不足呢?

岐伯回答说:病属有余的有五种,不足的也有五种,你要问的是哪一种呢?

黄帝说:我希望你能全部讲给我听。

岐伯说:神有有余,有不足;气有有余,有不足;血有有余,有不足;形有有余,有不足;志有有余,有不足。这些共计十种,它们的气各不相同。

黄帝说: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而发生百病。但百病发生,都有虚实的不同。现在先生说病属有余的有五种,病属不足的也有五种,是怎样发生的呢?

岐伯说:五种有余不足,都是生于五脏。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由五脏所藏之神、气、血、肉、志,组成了人的形体。但必须保持志意通达,内与骨髓联系,始能使身形与五脏成为一个整体五脏相互联系的道路都是经脉,通过经脉以运行血气,人若血气不和,就会变化发生各种疾病。所以诊断治疗均以经脉为依据

黄帝说:神有余和神不足会是什么症状呢?

岐伯说:神有余的则喜笑不止,神不足的则悲哀。若病邪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还未见或笑或悲的现象,此时邪气仅客于形体之肤表,病人觉得寒栗起于毫毛,尚未侵入经络,乃属神病微邪,所以叫做“神之微”。

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说:神有余的应刺其小络使之出血,但不要向里深推其针,不要中大经,神气自会平复。神不足的其络必虚,应在其虚络处,先用手按摩,使气血实于虚络,再以针刺之,以疏利其气血,但不要使之出血,也不要使气外泄,只疏通其经,神气就可以平复。

黄帝说:怎样刺微邪呢?

岐伯说:按摩时间要久一些,针刺时不要向里深推,使气移于不足之处,神气就可以平复。

黄帝说:好。气有余和气不足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岐伯说:气有余的则喘咳气上逆,气不足则呼吸虽然通利,但气息短少。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皮肤,而发生皮肤微病,使肺气微泄,病情尚轻,所以叫做“白气微泄”。

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说:气有余的应当泻其经髓,但不要伤其经脉,不要使之出血,不要使其气泄。气不足的则应补其经隧,不要使其出气。

黄帝说:怎样刺其微邪呢?

岐伯说:先用按摩时间要久一些,然后拿出针来给病人看,并说:“我要深刺”,但在刺时还是适中病处即止,这样可使其精气深注于内,邪气散乱于外,而无所留,邪气从腠理外泄,则真气通达,恢复正常。

黄帝说:好。血有余和不足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岐伯说:自有余的则发怒,血不足的则恐惧。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孙络,孙络盛满外溢,则流于经脉,经脉就会有血液留滞。

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说:血有余的应泄其充盛的经脉,以出其血。血不足的应察其经脉之虚者补之,刺中其经脉后,久留其针而观察之,待气至而脉转大时,即迅速出针,但不要使其出血。

黄帝说:刺流血时应当怎样呢?

岐伯说:诊察血络有流血的,刺出其血,使恶血不得入于经脉而形成其他疾病

黄帝说:好。形有余和形不足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岐伯说:形有余的则腹胀满,大小便不利,形不足的则四肢不能运动。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肌肉,使肌肉有蠕动的感觉,这叫做“微风”。

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说:形有余应当泻足陽明的经脉,使邪气从内外泻,形不足的应当补足陽明的络脉,使气血得以内聚。

黄帝说:怎样刺微风呢?

岐伯说:应当刺其分肉之间,不要刺中经脉,也不要伤其络脉,使卫气得以恢复,则邪气可以消散。

黄帝说:好。志有余和志不足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岐伯说:志有余的则腹胀飧泄,志不足的则手足厥冷。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骨,使骨节间如有物震动的感觉

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说:志有余的应泻然谷以出其血,志不足的则应补复溜穴。

黄帝说:当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邪气仅客于骨时,应当怎样刺呢?

岐伯说:应当在骨节有鼓动处立即刺治,但不要中其经脉,邪气便会自然去了。

黄帝说:好。关于虚实的症状我已经知道了,但还不了解它是怎样发生的。

岐伯说:虚实发生,是由于邪气与气血相并,陰陽失去协调而有所偏倾,致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各离其所,便形成一虚一实的现象。如血并于陰,气并于陽,则发生惊狂。血并于陽,气并于陰,则发生热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则发生心中烦闷而易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则发生精神散乱而善忘。

黄帝说:血并于陰,气并于陽,象这样血气各离其所的病证,怎样是实,怎样是虚呢?

岐伯说:血和气都是喜温暖而恶寒冷的,因为寒冷则气血滞涩而流行不畅,温暖则可使滞涩的气血消散流行。所以气所并之处则血少而为血虚,血所并之处则气少而气虚。

黄帝说:人身的重要物质是血和气。现在先生说血并的是虚,气并的也是虚,难道没有实吗?

岐伯说:多余的就是实,缺乏就是虚。所以气并之处则血少,为气实血虚,血并之处则气少,血和气各离其所不能相济而为虚。人身络脉和孙脉的气血均输注于经脉,如果血与气相并,就成为实了。譬如血与气并,循经上逆,就会发生“大厥”病,使人突然昏厥如同暴死,这种病如果气血能得以及时下行,则可以生,如果气血壅于上而不能下行,就要死亡

黄帝说:实是通过什么渠道来的?虚又是通过什么渠道去的?形成虚和实的道理希望能听你讲一讲。

岐伯说:陰经和陽经都有俞有会,以互相沟通。如陽经的气血灌注于陰经,陰经的气血盛满则充溢于外,能这样运行不已,保持陰陽平调,形体得到充足的气血滋养,九候的脉象也表现一直,这就是正常的人。凡邪气伤人而发生病变,有发生于陰的内脏,或发生于陽的体表。病生于陽经在表的,都是感受风雨寒暑邪气的侵袭;病生于陰经在里的,都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房事过度、喜怒无常所致。

黄帝说:风雨之邪伤人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风雨之邪伤人,是先侵入皮肤,有皮肤而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注于大经脉。血气与邪气并聚于分肉腠理之间,其脉必坚实而大,所以叫做实证。实证受邪部的表面多坚实充满不可触按,按之则痛。

黄帝说:寒湿之邪伤人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寒湿邪气伤人使人皮肤失却收缩功能肌肉坚紧,营血滞涩,卫气离去,所以叫做虚证。虚证多见皮肤松弛而有皱折,卫气不足,营血滞涩等,按摩可以致气,使气足能温煦营血,故按摩则卫气充实,营血畅行,便觉得爽快而不疼痛了。

黄帝说:好。陰分所发生的实证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人若喜怒不加节制,则使陰气上逆,陰气上逆则必虚于下,陰虚者陽必凑之,所以叫做实证。

黄帝说;陰分所发生的虚证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人若过度喜乐则气易下陷,过度悲哀则气易消散,气消散则血行迟缓,脉道空虚;若再寒凉饮食,寒气充满于内,血气滞涩而气耗,所以叫做虚证。

黄帝说:医经上所说的陽虚则生外寒,陰虚则生内热,陽盛则生外热,陰盛则生内寒。我已听说过了,但不知是什么原因产生的。

岐伯说:诸陽之气,均承受于上焦,以温煦皮肤分肉之间,现寒气侵袭于外,使上焦不能宣通,陽气不能充分外达以温煦皮肤分肉,如此则寒气独留于肌表,因而发生恶寒战栗。

黄帝说:陰虚则生内热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过度劳倦则伤脾,脾虚不能运化,必形气衰少,也不能转输水谷的精微,这样上焦即不能宣发五谷气味,下脘也不能化水谷之精,胃气郁而生热,热气上熏于胸中,因而发生内热。

黄帝说:陽盛则生外热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若上焦不通利,可使皮肤致密,腠理闭塞,汗孔不通,如此则卫气不得发泄散越,郁而发热,所以发生外热。

黄帝说:陰盛则生内寒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若寒厥之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下泄,寒气不泻,则陽气必受耗伤,陽气耗伤,则寒气独留,寒性凝敛,营血滞涩,脉行不畅,其脉搏必见盛大而涩,所以成为内寒。

黄帝说:陰与陽相并,气与血相并,疾病已经形成时,怎样进行刺治呢?

岐伯说:刺治这种疾病,应取其经脉,病在营分的,刺治其血,病在卫分的,刺治其气,同时还要根据病人形体的肥瘦高矮,四时气候的寒热温凉,决定针刺次数的多少,取穴部位的高下

黄帝说:血气和邪气已并,病已形成陰陽失去平衡的,刺治应怎样用补法和泻法呢?

岐伯说:泻实证时,应在气盛的时候进针,即在病人吸气时进针,使针与气同时入内,刺其俞穴以开邪出之门户,并在病人呼气时出针,使针与气同时外出,这样可使精气不伤,邪气得以外泄;在针刺时还要使针孔不要闭塞,以排泄邪气,应摇大其针孔,而通利邪出之道路,这叫做“大泻”,出针时先以左手轻轻切按针孔周围,然后迅速出针,这样亢盛的邪气就可穷尽

黄帝说:怎样补虚呢?

岐伯说;以手持针,不要立即刺入,先安定其神气,待病人呼气时进针,即气出针入,针刺入后不要摇动,使针孔周围紧密与针体连接,使精气无隙外泄,当气至而针下时,迅速出针,但要在病人吸气时出针,气入针出,使针下所至的热气不能内还,出针后立即按闭针孔使精气得以保存。针刺侯气时,要耐心等待,必俟其气至而充实,始可出针,这样可使以至之气不致散失,远处未至之气可以导来,这叫做补法。

黄帝说:先生说虚证和实证共有十种,都是生于五脏,但五脏只有五条经脉,而十二经脉,每经都能发生疾病先生为什么只单独谈了五脏?况且十二经脉又都联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也必然波及到经脉,经脉所发生疾病,又都有虚有实,这些虚证和实证,又怎样和五脏的虚证和实证岐相结合呢?

岐伯说:五脏和六腑,本有其表里关系经络和肢节,各有其所发生的虚证和实证,应根据其病变所在,随其病情的虚实变化,给予适当的调治。如病在脉,可以调治其血;病在血,可以调治其络脉;病在气分,可以调治其卫气;病在肌肉可以调治其分肉间;病在筋,可以调治其筋;病在骨,可以调治其骨。病在筋,亦可用焠针劫刺其病处,与其筋脉挛急之处;病在骨,亦可用焠针和药烫病处;病不知疼痛,可以刺陽蹻陰蹻二脉;身有疼痛,而九侯之脉没有病象,则用缪刺法治之。如果疼痛在左侧,而右脉有病象,则用巨刺法辞之。总之,必须祥审地诊察酒侯的脉象,根据病情,运用针刺进行调治。只有这样,针刺的技术才算完备。

上卷 素问篇 缪刺论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

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陰陽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

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帝曰:愿闻缪刺奈何?取之何如

岐伯曰:邪客于足少陰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五日已。

邪客于手少陽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

邪客于足厥陰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于足太陽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客于手陽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客于臂常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邪客于足陽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

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陰之脉,下伤少陰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惊不乐,刺如右方。

邪客于手陽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

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复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是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

邪客于足陽明之络,令人鼽衄,上齿寒,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少陽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复刺如法。

邪客于足少陰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太陰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月少,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为痏数,以针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太陽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

邪客于足少陽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

治诸经刺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耳聋,刺手陽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齿龋,刺手陽明;不已,刺其脉人齿中,立已。

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足陽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于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少陰锐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剃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有一种“缪刺”,但不知道它的意义,究竟什么叫缪刺?

岐伯回答说:大凡病邪侵袭人体,必须首先侵入皮毛;如果逗留不去,就进入孙脉,再逗留不去,就进入络脉如还是逗留不去,就进入经脉,并向内延及五脏,流散到肠胃;这时表里都受到邪气侵袭,五脏就要受伤。这是邪气皮毛而入,最终影响五脏的次序。象这样,就要治疗其经穴了。如邪气皮毛侵入,进入孙、络后,就逗留而不去,由于络脉闭塞不通,邪气不得入于经脉,于是就流溢于大络中,从而生成一些异常疾病邪气侵入大络后,在左边的就流窜到右边,在右边的就流窜到左边,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但只影响到络脉而不能进入经脉之中,从而随大络流布到四肢;邪气流窜无一定地方,也不能进入经脉俞穴,所以病气在右而症见于左,病气在左而症见于右,必须右痛茨左,左痛刺右,才能中邪,这种刺法就叫做“缪刺”。

黄帝道:我想听听缪刺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道理是怎样的?它和巨刺法怎么区别

岐伯说:邪气侵袭到经脉,如果左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右边经脉,或右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左边经脉;但也有左右相互转移的,如左边疼痛尚未好,而右边经脉已开始有病,象这样,就必须用巨刺法了。但是运用巨刺必定要邪气中于经脉,邪气留脉决不能运用,因为它不是络脉的病变。因为络病的病痛部位与经脉所在部位不同,因此称为“缪刺”。

黄帝道:我知道缪刺怎样进行,怎样用于治疗病人

岐伯说:邪气侵入足少陰经的络脉,使人突然发生心痛,腹胀大,胸胁部胀满但并无积聚,针刺然谷穴出些血,大约过一顿饭的工夫,病情就可以缓解;如尚未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新近发生的病,针刺五天就可痊愈

邪气侵入手少陽经的络脉,使人发生咽喉疼痛痹塞,舌卷,口干,心中烦闷,手臂外侧疼痛,抬手不能至头,针刺手小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那样远处的关冲穴,各刺一针。壮年人马上就见缓解老年人稍待一会儿也就好了。左病左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如果是新近发生的病,几天就可痊愈

邪气侵袭足厥陰经的络脉,使人突然发生疝气,剧烈疼痛,针刺足大趾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大敦穴,左右各刺一针。男子立刻缓解女子稍待一会儿也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袭足太陽经的络脉,使人发生头项肩部疼痛,针刺足小趾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至陰穴,各刺一针,立刻就缓解。如若不缓解,再刺外踝下的金门穴三针,大约一顿饭的工夫也就好了。左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袭手陽明经的络脉,使人发生中气满,喘息而胁肋部撑胀,胸中发热,针刺手大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那样远处的商陽穴,各刺一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一顿饭的工夫也就好了。

邪气侵入手厥陰经的络脉,使人发生臂掌之间疼痛,不能弯曲,针刺手腕后方,先以手指按压,找到痛处,再针刺。根据月亮的圆缺确定针刺的次数,例如月亮开始生光,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二针,以后逐日加一针,知道十五日加到十五针,十六日又减为十四针,以后逐日减一针。

邪气侵入足部的陽蹻脉,使人发生眼睛疼痛,从内眦开始,针刺外踝下面约半寸后的申脉穴,各刺一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如人步行十里路的工夫就可以好了。

人由于堕坠跌伤,淤血停留体内,使人发生腹部胀满,大小便不通,要先服通便导淤的药物。这是由于坠跌,上面伤了厥陰经脉,下面伤了少陰经的络脉。针刺取其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的血脉,刺出其血,再刺足背上动脉处的冲陽穴;如果病不缓解,再刺足大趾三毛处的大敦穴各一针,出血后病立即就缓解。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假如有好悲伤或惊恐不乐的现象,刺法同上。

邪气侵入手陽明经的络脉,使人耳聋,间断性失去听觉,针刺手大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那样远处的商陽穴各一针,立刻就可以恢复听觉;再刺中指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中冲穴,马上就可听到声音。如果是完全失去听力的,就不可用针刺治疗了。假如耳中鸣响,如有风声,也采取上述方法进行针刺治疗。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凡是痹证疼痛走窜,无固定地方的,就随疼痛所在而刺其分肉之间,根据月亮盈亏变化确定针刺的次数。凡有用针刺治疗的,都要随着人体在月周期中气血的盛衰情况确定用针的次数,如果用针次数超过其相应的日数,就会损耗人的正气,如果达不到相应的日数,邪气不得泻除。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病好了,就不要再刺;若还没有痊愈,按上述方法再刺。月亮新生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二针,以后逐日加一针,知道十五日加到十五针,十六日又减为十四针,以后逐日减一针。

邪气侵入足陽明经的络脉,使人发生鼻塞,衄血,上齿寒冷,针刺足中趾侧的次趾爪甲上方与皮肉交接处的历兑穴,各刺一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入足少陽经的络脉,使人胁痛而呼吸不畅,咳嗽而汗出,针刺足小趾侧的次趾爪甲上方与皮肉交接处的窍陰穴,各刺一针,呼吸不畅马上就缓解出汗也就很快停止了;如果有咳嗽的要嘱其注意衣服饮食的温暖,这样一天就可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疾病很快就可痊愈。如果仍未痊愈,按上述方法再刺。

邪气侵入足少陰经的络脉,使人咽喉疼痛,不能饮食,往往无故发怒,气上逆直至门之上,针刺足心的涌泉穴,左右各三针,共六针,可立刻缓解。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如果咽喉肿起而疼痛,不能饮食,想咯(kǎ卡)吐痰涎又不能出来,针刺然骨前面的然骨穴,使之出血,很快就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入足太陰经的络脉,使人腰痛连及少腹,牵引至胁下,不能挺胸呼吸,针刺腰尻部的骨缝当中及两旁肌肉上的下尻穴,这是腰部的俞穴,根据月亮圆缺确定用针次数,出针后马上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入足太陽经的络脉,使人背部拘急,牵引胁肋部疼痛,针刺应从项部开始沿着脊骨两旁向下按压,在病人感到疼痛处周围针刺三针,病立刻就好。

邪气侵入足少陽经的络脉,使人环跳部疼痛,腿骨不能举动,以毫针刺其环跳穴,有寒的可留针久一些,根据月亮盈亏的情况确定针刺的次数,很快就好。

治疗各经疾病用针刺的方法,如果经脉所经过的部位未见病变,就应用缪刺法。耳隆针刺手陽明经商陽穴,如果不好,再刺其经脉走向耳前的听宫穴。蛀牙病刺手陽明经的商陽穴,如果不好,再刺其走入齿中的经络,很快就见效

邪气侵入到五脏之间,其病变表现为经脉牵引作痛,时痛时止,根据其病的情况,在其手足爪甲上进行缪刺法,择有血液郁滞的络脉,刺出其血,隔日刺一次,一次不见好,连刺五次就可好了。陽明经脉有病气交错感传而牵引上齿,出现唇齿寒冷疼痛,可视其手背上经脉有郁血的地方针刺出血,再在足陽明中趾爪甲上刺一针,在手大拇指侧的次趾爪甲上的商陽穴各刺一针,很快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入到手少陰、手太陰、足少陰、足太陰、和足陽明的络脉,这五经的络脉都聚会于耳中,并上绕左耳上面的额角,假如由于邪气侵袭而至此五络的真气全部衰竭,就会使经脉都振动,而形体失去知觉,就象死尸一样,有人把它叫做“尸厥”。这时应当针刺其足大趾内侧爪甲距离爪甲有韭菜叶宽那么远处的隐白穴,然后再刺足心的涌泉穴,再刺足中趾爪甲上的历兑穴,各刺一针;然后再刺手大指内侧距离爪甲有韭菜叶宽那么远处的少商穴,再刺手少陰经在掌后芮骨端的神门穴,各刺一针,当立刻清醒。如仍不好,就用竹管吹病人两耳之中,并把病人左边头角上的头发下来,取一方寸左右,烧制为末,用好酒一杯冲服,如因失去知觉而不能饮服,就把药酒灌下去,很快就可恢复过来

大凡刺治的方法,先要根据所病的经脉,切按推寻,评审虚实进行调治;如果经络不调,先采用经刺的方法;如果有病痛而经脉没有病变,再采用缪刺的方法,要看皮肤不是否有郁血的络脉,如有全部把郁血刺出。以上就是缪刺的方法

上卷 素问篇 四时刺逆从论

厥陰有余,病陰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涩则病少腹积气。少陰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涩则病积,溲血。太陰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涩则病积,心腹时满。陽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涩则病积,时善惊。太陽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涩则病积,善时巅疾。少陽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帝曰:余愿闻其故?

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帝曰: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

岐伯曰: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著,令人腹胀。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亻亦);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怒;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栗,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陽气竭绝,令人善忘。凡此四时刺者,大逆大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婬病焉。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

帝曰:善。刺五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伤人五脏必死,其动则依其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

译文

厥陰之气过盛,就会发生陰痹;不足则发生热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狐疝风;气血运行涩滞则形成少腹中有积气。少陰之气有余,可以发生皮痹和隐疹;不足则发生 肺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肺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和尿血。太陰之气有余,可以发生肉痹和寒中;不足则发生脾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脾风疝;气血运行涩滞 则病积聚和心腹胀满。陽明之气有余,可以发生脉痹,身体有时发热;不足则发生心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心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和不时惊恐。太陽之气有 余,可以发生骨痹、身体沉重;不足则发生肾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肾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且不时发生巅顶部疾病。少陽之气有余,可以发生筋痹和胁肋 满闷;不足则发身肝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肝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有时发生筋脉拘急和眼目疼痛等。所以春天人的气血在经脉,夏天人的气血在孙络,长夏人的气血在肌肉,秋天人的气血在皮肤,冬天人的气血在骨髓中。

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春季,天之陽气开始启动,地之陰气也开始发泄,冬天的并冰冻时逐渐融化解释,水道通行,所以人的气血也集中在经脉中 流行。夏季,经脉中气充满而流溢于孙络,孙络接受了气血,皮肤变得充实了。长夏,经脉和络脉中的气血都很旺盛,所以能充分地灌溉润泽于肌肉之中。秋 季,天气开始收敛,腠理随之而闭塞,皮肤也收缩紧密起来了。冬季主闭藏,人身的气血收藏在内,聚集于骨髓,并内通于五脏。所以邪气也往往随着四时气血的变 化而侵入人体相应的部位,若待其发生变化,那就难以预测了;但必须顺应四时经气的变化及早进行调治,驱除侵入的邪气,那么气血就不致变化逆乱了。

黄帝道:针刺违反了四时而导致气血逆乱是怎样的?

岐伯说:春天刺络脉,会使血气向外散溢,使人发生少气无力;春天刺肌肉,会使血气循环逆乱,使人发生上气咳喘;春天刺筋骨,会使血气留著在内,使人发生腹胀。夏天刺经脉,会使血气衰竭,使人疲倦懈惰;夏天肌肉,会使血气却弱于内,使人易于恐惧;夏天刺筋骨,会使血气上逆,使人易于发怒。秋天刺经脉,会使血气上逆,使人易于忘事;秋天刺络脉,但人体气血正直内敛而不能外行,所以使人陽气不足而嗜卧懒动;秋天刺筋骨,会使血气耗散与内,使人发生寒战。冬天刺经脉,会使血气虚脱,使人发生目视不明;冬天刺络脉,则收敛在内的真气外泄,体内血行不畅而成“大痹”;冬天刺肌肉,会使陽气竭绝于外,使人易于忘事。以上这些四时的刺法,都将严重地违背四时变化导致疾病发生,所以不能注意顺应四时变化而施刺;否则就会产生逆乱之气,扰乱人体生理功能生病的呀!所以针刺不懂得四时经气的盛衰疾病之所以产生道理不是顺应四时而是违背四时变化,从而导致正气逆乱于内,邪气便与精气相结聚了。一定要仔细审察九侯的脉象,这样进行针刺,正气不会逆乱了,邪气不会与精气相结聚了。

黄帝说:讲得好!如果针刺误中了五脏,刺中心脏一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噫气;刺中肝脏五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多语;刺中肺脏三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咳嗽;刺中肾脏六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喷嚏和哈欠;刺中脾脏十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吞咽之状等。刺伤了人的五脏,必致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也随所伤之脏而又各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据它来测知死亡日期

上卷 素问篇 标本病传论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

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陰陽,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陰陽、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治反为逆,治得为从。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疾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肾病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痛背膂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日失。

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骨行酸;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诸病以次是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脏止,及至三四脏者,乃可刺也。

译文

黄帝问道:疾病有标和本的分别,刺法有逆和从的不同,是怎么回事

岐伯回答说:大凡针刺的准则,必须辨别陰陽属性,联系其前后关系,恰当地运用逆治和从治,灵活地处理治疗中的标本先后关系。所以说有的病在标就治标,有的病在本就治本,有的病在本却治标,有的病在标却治本。在治疗上,有治标而缓解的,有治本而见效的,有逆治而痊愈的,有从治而成功的。所以懂得了逆治和从治的原则,便能进行真确的治疗而不必疑虑;知道了标本之间的轻重缓急,治疗就能万举万当;如果不知标本,那就是盲目行事了。

关于陰陽、逆从、标本的道理,看起来很小,而应用价值却很大,所以谈一个陰陽标本逆从的道理,就可以知道许多疾病的利害关系;由少可以推多,执简可以驭繁,所以一句话可以概括许多事物道理。从浅显入手可以推知深微,观察目前的现象可以了解它的过去和未来。不过,讲标本的道理容易的,可运用起来就比较难了。迎着病邪而泻的方法就是“逆”治,顺应经气而补的方法就是“从”治。

先患某病而后发生气血逆适的,先治其本;先气血逆乱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寒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病而后生寒的,先治其本。先有热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热而后生中满腹胀的,先治其标。先有某病而后发生泄泻的,先治其本;先有泄泻而后发生疾病的,先治其本。必须先把泄泻调治好,然后再治其他病。先患某病而后发生中满腹胀的,先治其标;先患中满腹胀而后出现烦心的,先治其本。人体疾病过程中有邪气正气的相互作用,凡是出现大小便不利的,先通利大小便以治其标;大小便通利则治其本病。疾病发作表现为有余,就用“本而标之”的治法,即先祛邪以治其本,后调理气血、恢复生理功能以治其标;疾病发作表现正气不足,就用“标而本之”的治法,即先祛以治其本,后调理气血、恢复生理功能以治其标;疾病发作表现正气不足,就用“标而本之”的治法,即先固护正气防止虚脱以治其标,后祛除邪气以治其本。总之,必须谨慎地观察疾病的轻重深浅缓解期与发作期中标本缓急的不同,用心调理;凡病轻的,缓解期的,可以标本同治;凡病重的,或发作期,应当采用专一的治本或指标的方法。另外,如果先有大小便不利而后并发其他疾病的,应当先治其本病。

大凡疾病的传变,心病先发心痛,过一日病传于肺而咳嗽;再过三日病传入肝而胁肋胀痛;再过五日病传入脾而大便闭塞不通、身体疼痛沉重;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夏天死于中午。

肺病先发喘咳,三日不好则病传于肝,则胁肋胀满疼痛;再过一日病邪传脾,则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日病邪传胃,则发生腹胀。再过十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时,夏天死于日出之时。

肝病则先头疼目眩,胁肋胀满,三日后病传于脾而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日病穿于胃,产生腹胀;再过三日病传于肾,产生腰脊少腹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时,夏天死于吃早饭的时候

脾病则先身体沉重疼痛,一日后病邪传入于胃,发生腹胀;再过二日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腰椎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日病邪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十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申时之后,夏天死于寅时之后。

肾病则先少腹腰脊疼痛,腿胫发酸,三日病邪后病邪传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三日病邪传入于胃,产生腹胀;再过三日病邪传于肝,发生两胁胀痛;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天亮夏天死于黄昏。

胃病则心腹部胀满,五日后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腰脊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三日病邪传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五日病邪传于脾,则身体沉重;再过六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之后,夏天死于午后。

膀胱发病则先小便不通,五日后病邪传于肾,发生少腹胀满,腰脊疼痛腿胫发酸;再过一日病邪传入于胃,发生腹胀;再过一日病邪传于脾,发生身体疼痛;再过二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后,夏天死于下午。

各种疾病按次序这样相传,正如上面所说的,都有一定的死期,不可以用针刺治疗;假如是间脏相传就不易再传下去,即使传过三脏、四脏,还是可以用针刺治疗的。

上卷 素问篇 天元纪大论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陰陽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道路也。水火者,陰陽征兆也。金木者,生长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如何?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

帝曰:请问所谓也。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陰陽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天以陽生陰长,地以陽杀陰藏。

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长化收藏,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欲知天地陰陽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陰陽相错,而变由生也。

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名,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鬼臾区曰: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

帝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

鬼臾区曰:昭乎哉问?明乎哉道!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臣闻之,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帝曰:其于三陰三陽,合之奈何?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陰;丑未之岁,上见太陰;寅申之岁,上见少陽;卯酉之岁,上见陽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陽;巳亥之岁,上见厥陰。少陰所谓标也,厥陰所谓终也。

厥陰之上,风气主之;少陰之上,热气主之;太陰之上,湿气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陽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

译文

黄帝问道:天有木、火、土、金、水五行,临治于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从而产生寒、暑、燥、湿、风等气候变化,人有五脏生五志之气,从而产生喜、怒、思、忧、恐等情志变化。经论所谓五运递相因袭,各有一定的主治季节,到了一年终结之时,又重新开始情况,我已经知道了。还想再听听五运和三陰三陽的结合是怎样的。鬼臾区再次跪拜回答说:你提这个问题很高明啊!五运和陰陽自然变化的一般规律,是自然万物的一个总纲,是事物发展变化基础和生长毁灭根本,是宇宙间无穷尽变化所在,这些道理哪能不通晓呢?因而事物开始发生叫做“化”,发展到极点叫做“变”,难以探测的陰陽变化叫做“神”,能够掌握运用这种变化无边的原则的人,叫做“圣”。陰陽变化作用,在宇宙空间表现为深远无穷,在人则表现认识事物自然规律,在地则表现万物的生化。物质的生化而产生五味,认识自然规律产生智慧,在深远的宇宙空间产生穷尽变化神明作用,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所以在天为无形之气,在地为有形之质,形和气互相感召,就能变化产生万物。天复于上,地载于下,所以天地万物的上下;陽升于左,陰降于右,所以左右为陰陽道路;水属陰,火属陽,所以水火陰陽象征万物生于春属木,成实于秋属金,所以金木是生成的终始。陰陽之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多少的不同,有形物质发展过程也有旺盛和衰老的区别,在上之气和在下之质互相感召,事物太过和不及的形象就都显露来了

黄帝说:我想听听关于五运分主四时是怎样的呢?鬼臾区说:五运各能主一年,不是单独只主四时。黄帝说:请你把其中的道理讲给我听听。鬼臾区说:臣久已考查过《太始天元册》,文中说:广阔无边的天空,是物质生化之本元的基础万物滋生的开始,五运行天道,终而复始,布施天地真元之气,概括大地生化的本元,九星悬照天空,七曜按周天之度旋转,于是万物陰陽不断变化,有柔刚的不同性质,幽暗和显明按一定的位次出现,寒冷和暑热,按一定的季节往来,这些生生不息之机,变化无穷之道,宇宙万物的不同形象,都表现来了。我家研究这些道理已有十世,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说:好。什么叫气有多少,形有盛衰呢?鬼臾区说:陰气和陽气各有多少的不同,厥陰为一陰,少陰为二陰,太陰为三陰,少陽为一陽,陽明为二陽,太陽为三陽,所以叫作三陰三陽。形有盛衰,指天干所主的运气,各有太过、不及的区别。例如开始是太过的陽年过后,随之而来的是不及的陰年,不及的陰年过后,从之而来的是太过的陽年。只要明白了迎之而至的是属于什么气,随之而至的是属于什么气,对一年中运气盛衰情况,就可以预先知道。凡一年的中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相符的,属于“天符”之年,一年的中运之气与岁支的五行相同的,属于“岁直”之年,一年的中运之气与司天之气及年支的五行相合的,属于“三合”之年。

黄帝说:天气地气互相感召是怎样的呢?鬼臾区说:寒、暑、燥、湿、风、火,是天的陰陽,三陰三陽上承之。木、火、土、金、水、火,是地的陰陽,生长化收藏下应之。上半年天气主之,春夏为天之陰陽,主生主长;下半年地气主之,秋冬为地之陰陽,主杀主藏。天气陰陽地气也有陰陽。因此说,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要知道天地陰陽变化情况就要了解五行应于天干而为五运,常动而不息,故五年之间,自东向西,每运转换一次;六气应于地支,为三陰三陽,其运行较迟,各守其位,故六年而环周一次。由于动和静互相感召,天气地气互相加临,陰气和陽气互相交错,而运气变化发生了。

黄帝说:天气地气循环周旋没有定数呢?鬼臾区说:司天之气,以六为节,司地之气,以五为制。司天之气,六年循环一周,谓之一备;司地之气,五年循环一周,谓之一周。主运之气的火运,君火是有名而不主令,相火代君宣化火令。六气和五运互相结合,七百二十气,谓之一纪,共三十年;一千四百四十气,共六十年而成为一周,在这六十年中,气和运的太过和不及,都可以出现了。

黄帝说:先生所谈论的,上则终尽天气,下则穷究地理可以说是很详尽了。我想在听后把它保存下来,上以调治百姓的疾苦,下以保养自己的身体,并使百姓也都明白这些道理,上下和睦亲爱,德泽广泛流行,并能传之于子孙后世,使他们不必发生忧虑,并且没有终了的时候可以再听你谈谈吗?鬼臾区说:气运结合的机理,很是切近而深切,它来的时候可以看得见,它去的时候,是可以追溯的。遵从这些规律就能繁荣昌盛,违背这些规律就要损折夭亡;不遵守这些规律,而只按个人意志行事必然遇到天然的灾殃。现在请让我根据自然规律讲讲其中的至理要道黄帝说:凡是善于谈论事理的起始,也必能领会其终结,善于谈论近的,也必然知道远的。这样,气运的至数虽很深远,而其中的道理并不至被迷惑,这就是所谓明了意思。请先生把这些道理进一步加以推演,使它更有条理,简明而又不贫乏,永远相传而不至于绝亡,容易掌握不会忘记,使其能提纲挈领,至理扼要,我想听你详细地讲讲。鬼臾区说:你说的道理明白,提的问题也很高明啊!好像鼓槌击在鼓上的应声,又像发出声音立即得到回响一样。臣听说过,凡是甲己年都是土运治理,乙庚年都是金运治理,丙辛年都是水运治理,丁壬年都是木运治理,戊癸年都是火运治理

黄帝说:三陰三陽与六气是怎样相合的呢?鬼臾区说:子午年是少陰司天,丑未年是太陰司天,寅申年是少陽司天,卯酉年是陽明司天,辰戌年是太陽司天,巳亥年是厥陰司天。地支十二,始于子,终于亥,子是少陰司天,亥是厥陰司天,所以按这个顺序排列,少陰是起首,厥陰是终结。厥陰司天,风气主令;少陰司天,热气主令;太陰司天,湿气主令;少陽司天,相火主令;陽明司天,燥气主令;太陽司天,寒气主令。这就是三陰三陽的本元,所以叫做六元。黄帝说:你的论述很伟大,也很高明啊!我将把它刻在玉版上,藏在金匮里,题上名字叫做《天元纪》。

上卷 素问篇 五运行大论

黄帝明堂,始正天纲,临现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动静神明为之纪,陰陽之升降,寒暑彰其兆。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余国论之。鬼臾区曰:土主甲乙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了王,火主戊癸。子牛之上,少明主之;丑未之上,太陽主之;寅申之上,少陽主之;卯酉之上,陽明主之;后成之上,太陽主之;已亥之上,厥陰主之。不合陰陽,其故何也

歧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陰陽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陰陽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陰陽考,数之可十,谁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陰陽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帝曰:愿闻其所始也。

岐伯曰:昭乎能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教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氏昂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考,奎壁角轻则天地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帝曰:善。论言无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道路未知所谓也。

岐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陰陽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见少陰,左太陰,右厥陰;见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见少陽,在陽明,右太陰;见陽明,左太陽,右少陽;见太陽,左厥陰,右陽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帝曰:何谓下?

岐伯曰:厥陰在上,则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陽;少明在上,则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太陰在上,则太陽在下,左厥明,右陽明;少陽在上,则厥朗在下,左少朋,右太陽;陽明在上,则少陰在下,左太陽,右厥陰;太陽在上,则太陽在下,左少陽,右少阻。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上下相邀,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帝曰:气相得而病者何也

岐伯曰:以下临上,不当位也。

帝曰:动静何如

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

帝曰:余闻鬼臾区日: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天地动静,五运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峰而已,犹不能遍明。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耀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视其象,虽远可知也。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

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大虚之中者也。

帝曰:冯乎?

岐伯曰:大气举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人,故令虚而生化也。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

岐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

帝曰:间气何如

岐伯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

帝曰:期之奈何

岐伯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不当其位者病,这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陰陽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

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直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藏为肝。其性为暄,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责为限,其味为酸,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藏为心。其性为暑,其德为显,其用为躁,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虫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音播焰,其味为苦,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腔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牌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藏为脾。其性静兼,其德为孺,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保,其政为褴,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管婬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股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藏为肺,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虫介,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责苍落,其味为辛,其志为忧。忧伤肺,喜胜优;热伤皮毛,寒股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成,成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藏为肾。其性为凛,其德为寒,其用为藏,其色为黑,其化为肃,其虫鳞,其政为静,其令银雪,其变凝冽,其昏冰雹,其味为威,其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荣成伤血,甘胜成。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帝曰:病生之变何如

岐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

帝曰:主岁何如

岐伯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胞而海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海而乘之,己所胜轻而悔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

帝曰:善。

译文

黄帝坐在明堂里,开始厘正天之纲纪,考建五握运行常理,向天师岐伯请问到:在以前的医论中曾经言道,天地动静,是以自然界中变化莫测的物象为纲纪,陰陽升降,是以寒暑的更换,显示它的征兆。我也听先生将过五运的规律先生所讲的仅是五运之气各主一岁。关于六十甲子,从甲年开始定运的问题,我又与鬼叟区进一步加以讨论,鬼叟区说,土运主甲已年,金运主已庾年,水运主丙辛年,木运主丁壬年,火运主戊癸年。子午年是少陰司天,辰戌是太陰司天,巳亥年是厥陰司,这些,与以前所论的陰陽不怎么符合,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他是阐明其中的道理的,这里指的是天地运气陰陽变化。关于陰陽之数,可以数的,是人身中的陰陽,因而合乎可以数的出的陰陽之数。至于陽明变化,若进一步推演之,可以从十而至百,由千而及万,所以天地变化不能数字去类推,只能自然万象的变化中去推求。

黄帝说:我想听听运气学说是怎样创始的。

岐伯说:你提这个问题很高明的啊!我曾看到《太始天元册》文记载赤色天气,经过牛、女二宿及西北方的戊分;黄色天气,经过心、尾二宿及东南方的已分;青色的天气,经过危、室二宿与柳、鬼二宿之间;白色的天气,经过亢、氐二宿与昴、毕二宿之间;黑色天气,经过张、翼二宿与娄、胃二宿之间。所谓戊分,即奎、壁二宿所在处,己分,即角、轸二宿所在处,奎、壁正当秋分时,日渐短,气渐寒,角、轸正当春分时,日渐长,气渐暖,所以是天地陰陽门户。这是推演气候开始自然规律所在,不可以不通。

黄帝说:好。在天元纪大论中曾说:天地万物的上下,左右是陰陽道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岐伯说:这里所说的“上下”指的是从该年的司天在泉,以见陰陽所在位置所说的“左右”指的是司天的左右间气,凡是厥陰司天,左间是少陰,右间是太陽;少陽司天,左间是少陰,右间是厥陰;太陰司天,左间是少陽,右间是少陰;少陽司天,左间是陽明,右间是太陰;陽明司天,左间是太陽,右间是少陽;太陽司天,左间是厥陰,右间是陽明。这里说的左右,是面向北方所见的位置

黄帝说:什么叫做在泉?

岐伯说:厥陰司天,则少陽在泉,在泉的左间是陽明,右间是太陰;少陽司天则陽明在泉,在泉的左间是太陽,右间是少陽;太陰司天则太陽在泉,在泉的左间是厥陰,右间是陽明;少陽司天则厥陰在泉,在泉的左间是少陰,右间是太陽;陽明司天则少陰在泉,在泉的左间是太陰,右间是劂陰;太陽司天则太陰在泉,在泉的左间是少陽,右间是少陽。这里所说的左右是面向南方所见的位置。客气和主气互相交感,客主之六气互相加临,若客主之气相得的就属平和,不相得的就要生病

黄帝说:若客主之气相得而生病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气相得指的气生主气,若主气生客气,是上下颠倒叫做下临上,仍属不当其位,所以也要生病

黄帝说:天地动静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天在上,自东而西是向右运行;地在下,自东而西是向左运行,左行和右行,当一年的时间,经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及其余数四分度之一,而复会于原来的位置

黄帝说:我听到鬼叟区说:应地之气是静止而不动的。现在先生乃说:“下者左行”,不明白你的意思,我想听听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天地的运动和静止,五行的递迁和往复,鬼叟区虽然知道了天的运行情况,但是没有全面的了解。关于天地变化作用,天显示的是日月二十八宿星象,地形成了有形的物质日月五星围绕在太空之中,五行附着在大地之上。所以地载运各类有形的物质。太空布列受天之精气的星象。地之形质与天之精气的运动,就象根本和枝叶的关系。虽然距离很远,但通过对形象观察,仍然可以晓得他们的情况

黄帝说:大地不是在下面呢?

岐伯说:应该大地是在人的下面,在太空的中间。

黄帝说:它在太空中间依靠的是什么呢?

岐伯说:是空间的大气把他举起来的。燥气使它干燥,暑气使它蒸发,风气使它动荡湿气使它滋润,寒气使它坚实,火气使它温暖。所以风寒在于下,燥热在于上,湿气在于中,火气游行于中间,一年之内,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下临于大地,由于他感受了六气的影响而才化生为万物。所以燥气太过地就干燥,暑气太过地就炽热,风气太过地就动荡湿气太过地就泥泞,寒气太过地就坼裂,火气太过地就坚固。

黄帝说:司天在泉之气,对人的影响,从脉上怎样观察呢?

岐伯说:司天在泉之气,胜气和复气的发作,不表现于脉搏上。《脉法》上说:司天在泉之气的变化不能根据脉象进行诊察。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说:间气的反应怎样呢?

岐伯说:可以随着每年间气应于左右手的脉搏去测知。

黄帝说:怎样测知呢?

岐伯说:脉气与岁气相应的就平和,脉气与岁气相违的就生病,相应之脉不当其位而见于他位的要生病,左右脉互移其位的要生病,相应之脉位反见于克贼脉象的,病情危重,两手尺脉和寸脉相反的,就要死亡,左右手互相交见的,也要死亡。首先要确立每年的运气,以测知岁气与脉象相应的正常情况,明确左右间气应当出现位置,然后才可以预测人的生死和病情的逆顺。

黄帝说:寒暑燥湿风火六气,与人体是怎样应和的呢?对于万物的生化,又有什么关系呢?

岐伯说:东方应春而生风,春风能使木类生长,木类声酸味,酸味滋养肝脏,肝滋养筋膜,肝气输于筋膜,其气又能滋养心脏。六气在太天深远无边,在人为认识事物变化规律,在地为万物的生化。生化然后能生成五味,认识事物规律,然后能生成智慧,深远无边的宇宙,生成变化莫测的神,变化而生万物之气机。神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在天应在风,在地应在木,在人体应在筋,在气应在柔和,在脏应在肝。其性为温暖,其德为平和,其功用为动,其色为青,其生化为繁荣,其虫为毛虫,其政为升散,其令为宣布舒发,其变动为摧折败坏,其灾为陨落,其味为酸,其情志为怒。怒能伤肝,悲哀能抑制怒气;风气能伤肝,燥气能克制风气;酸味能伤筋,辛味能克制酸味。

南方应夏而生热,热盛则生火,火能生苦味,苦味入心,滋养心脏,心能生血,心气通过血以滋养脾脏。变化莫测的神,其具体表现为:在天应在热,在地应在火,在人体应在脉,在气应在陽气生长,在脏应在心。其性为暑热,其德为显现物象,其功用为躁动,其色为赤,其生化为茂盛,其虫为羽虫,其政为明显,其令为热盛,其变动为炎热灼烁,其灾为#灼焚烧,其味为苦,其情志为喜。喜能伤心,恐惧能抑制喜气;热能伤气,寒能克制热气;苦味能伤气,咸味能克制苦味。

中央应长夏而生湿,湿能生土,土能生甘味,甘味入脾,能滋养脾脏,脾能滋肌肉脾气通过肌肉滋养肺脏。变化莫测的神,其具体表现为:在天应于湿,在地应于土,人体应于肉,在气应于物体充盈,在脏应于脾。其性安静能兼化万物,其德为濡润,其功用为生化,其色黄,其生化为万物盈满,其虫为倮虫,其政为安静,其令为布化云雨,其变化为久雨不止,其灾为湿雨土崩,其味为甘,其情志为思。思能伤脾,仇能抑制思虑;思能伤肌肉,风能克制湿气,甘味能伤脾,酸味能克制甘味。

西方应秋而生燥,燥能声金,金能生辛味,辛味入肺而能滋养肺脏,肺能滋养皮毛,肺气通过皮毛而又能滋养肾脏。变化莫测的神,其具体表现为:在天应于燥,在地应于金,在人体应于皮毛,在气应于万物成熟,在脏应于肺。其性为清凉,其德为洁净,其功用为坚固,其色为白,其生化为收敛,其虫为介虫,其政为刚劲切切,其令为雾露,其变动为严酷摧残,其灾为青干而凋落,其味为辛,其情志为忧愁。忧能伤肺,喜能抑制忧愁;热能伤皮毛,寒能克制热气;味能伤皮毛,苦味能克制辛味。

北方应冬而生寒,寒能生水,水能生咸味,咸味入肾而能滋养肾脏,肾能滋养骨髓,肾气同过骨髓而能滋养肝脏变化莫测的神,其具体表现为:在天应于寒,在地应于水,在人体应于骨,在气应于物体坚实,在脏应于肾。其性为严凛,其德为寒冷,其功用为闭藏,其色为黑,其生化为整肃,其虫为鳞虫,其政为平静,其令为霰雪其变动为水冰气寒,其灾为冰雹,其味为咸,其情志为恐。恐能伤肾,思能抑制恐惧,寒能伤血,燥能克制寒气;咸味能伤血,甘味能克制咸味。

黄帝说:邪气致病所发生变化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来气与主时之方位相合,则病情轻微,来气与主时之方位相合,则病情严重。

黄帝说:五气主岁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凡气有余,则能克制自己能克制的气,而又能欺侮克制自己的气;气不足,则克制自己的气趁其不足而来欺侮,自己所能克制的气也轻蔑地欺侮自己。由于本气有余而进行欺侮或乘别气之不足而进行欺侮的,也往往要受邪,是因为它无所谓忌,而缺少防御的能力

黄帝说:好。

上卷 素问篇 六微旨大论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夫于数言谨奉天道,余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组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明治之;厥陰之右,少朋治也少明之右,太陰治之;太陽之右,少陽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少陽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阻;陽明之上,操气治之,中见太陰;太陽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陰;厥陰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陽;少朋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陽;太明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陽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

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

帝曰:善。请言其应。

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戚其应也。

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何如

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士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

帝曰:何也

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帝曰:盛衰何如

岐伯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

帝曰:何谓当位?

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上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

帝曰:非位何如

岐伯曰:岁不与会也。

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陰;火运之岁,上见少限、少朋;金运之岁,上见陽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陰;水运之岁,上见太陽,奈何

岐伯曰:天之与会也。故《天元册》回天符。

帝曰:天符岁会何如

岐伯曰:太一天将之会也。

帝曰:其贵贱何如

歧伯曰:天符为执法,岁位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人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

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帝曰:位之易也何如

岐伯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火也。

帝曰:善。愿闻其步何如

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

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

岐伯曰:位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

帝曰:求之奈何

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田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

乙丑岁,初之气无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三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五之气站于七十六封,终于六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所谓六二,天之数也。

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所谓六三,天之数也。

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所谓六四,天之数也。

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

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世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气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是故寅午成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已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

帝曰:愿闻其用也。

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

帝曰:何谓气交?

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世。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

帝曰:何谓初中?

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

帝曰:初中何也

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

帝曰:其升降何如

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愿闻其用何如

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调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帝曰:善。寒湿相道,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间乎?

岐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

帝曰:何谓邪乎?

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放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

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国盛衰之变耳。成败倚伏游乎中,何也

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帝曰:有期乎?

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

帝曰:不生化乎?

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人,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

帝曰:善。

译文

黄帝问道:天的规律非常远大呀!如仰望空中的浮云,又像看望深渊一样,渊虽深还可以被测知,仰望浮云则不知它的终极之处。先生多次谈到,要小心谨慎地尊奉气象变化自然规律,我听到以后,都怀记不下来,但是心理自有些疑惑,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请先生热情而详尽地讲讲其中的道理,使它永远流传下去,久而不致灭绝。你可以把它的规律讲给我听吗?

岐伯拜了两拜回答说: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这是由于运气秩序变更表现自然气象盛衰变化的时位。

黄帝说:我想听听关于天道六六之节的盛衰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六气司天在泉,有一定的位置,左右间气,是太陽主治;太陽的右间,是厥陰主治;厥陰的右间,是少陰主治;少陰的右间,是太陰主治;太陰的右间,是少陽主治。这就是所说的六气之标,是面向南方而定的位置。所以说,要根据自然气象变化的顺序和盛衰时间,即曰影移动的刻度,确定位置,南面正立以进行观察。这就是这个意思。少陰司天,火气主治,少陽与厥陰相表里,故厥陰为中见之气;陽明司天,燥气主治,陽明与太陰相表里,故太陰为中见之气;太陽司天,寒气主治,太陽与少陰相表里,故少陰为中见之气;厥陰司天,风气主治,厥陰与少陽相表里,故少陽为中见之气;少陰司天,热气主治,少陰与太陽相表里,故太陽为中见之气;太陰司天,湿气主治,太陰陽明相表里,故陽明为为中见之气。这就是所谓本元之气,本气之下,是中见之气,中见之下,是气之标,由于和标不同,应之于脉则有差异,而病形也就不一样。

黄帝说:六气有时至而气亦至的,有时至而气不至的,有先时而气至太过的,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时至而气亦至的,为和平之年;有时至而气不至的,是应至之气有所不及;时未至而气已至,是应至之气有余。

黄帝说:时至而气不至,时未至而气已至的会怎样呢?

岐伯说:时与气相映的是顺,时与气不相应的是逆,逆就要发生反常的变化,反常的变化就是生病

黄帝说:好,请你再讲讲其相应的情况

岐伯说:万物对六气的感应表现其生长的情况。六气对于人体影响,从脉象上可以反映出来

黄帝说:好。我想听你讲讲六气之应于地理位置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显明正当春分之时,它的右边,为君火主治之位;君火的右边,再退行一步,为相火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为土气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为金气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为水气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为木气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为君火主治之位。六气各有相克之气,承于其下,以制约之。水能制火,相火的下面,水气承之;土气承之;木能制土,,土位的下面,风气承之;陰能制陽,君火的下面,陰精承之。

黄帝说: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六气亢盛时就要为害,相承之气,可以制约它,递相制约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化,在四时之气中表现为气盛者必衰,衰者必盛,若亢盛为害则生化之机毁败紊乱,必然发生大病

黄帝说:气的盛衰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不当其位的是邪气,恰当其位的是正气邪气变化很严重,正气变化很轻微。

黄帝说:怎样叫作恰当其位呢?

岐伯说:例如木运遇到卯年,火运遇到午年,土运遇到辰、戌、丑、末年,金运遇到酉年,水运遇到子年,乃是中运之气与年之方位五行之气相同。所说的“岁会”,为运气和平之年。

黄帝说:不当其位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就是中运之气与年之方位五行之气相会

黄帝说:土运之年,遇到太陰司天;火运之年,遇到少陽、少陽司天;金运之年,遇到太陽司天;木运之年,遇到厥陰司天;水运之年,遇到太陽司天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这是中运与司天相会。所以《天元册》中叫做“天符”。

黄帝说:既是“天符”,又是“岁会”的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这叫做“太一天符”。

黄帝说:它们有什么贵贱的不同吗?

岐伯说:天符好比执法,岁会好比行令,太一天符好比贵人

黄帝说:邪气中人发病时,三者有什么区别呢?

岐伯说:中于执法之邪,发病快速而危重;中于行令之邪,发病缓慢而持久;中于贵人之邪,发病急剧而多死。

黄帝说:主气客气位置互易时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君位客气居于臣位主气之上的为顺,臣位客气,居于君位主气之上的为逆。逆者发病快而急,顺者发病慢而轻。这里主要是指君火的相火说的。

黄帝说:好。我想听听关于六部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所谓“步”,就是指六十度有零的时间,每年是六步,所以在二十四步中,也就是四年内,积每年刻度的余数共为一百刻,就成为一日。

黄帝说:六气应与五行变化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每一气所占的位置,是有始有终的,一气中又分为初气和中气,由于天气地气的不同,所以推求起来,也就有了差异

黄帝说:怎样推求呢?

岐伯说:天气始于天干之甲,地气始于地支之子,子和甲交和起来就叫“岁立”,紧密地注意交气的时间,六气变化情况,就可以推求出来

黄帝说:我想听听关于每年六气的始终早晚是怎样的?

岐伯说:你提的这个问题是很高明的啊!甲子之年,初之气,天时的刻数,开始漏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五分;二之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开始于七十六刻,终止于六十二刻五分;四之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五之气,开始于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五分;六之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这就是所说的第一个六步,天时终始的刻数。

已丑之年,初之气,天时的刻数,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五分;二之气,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漏水下至一百刻;三之气,开始于一刻,终止于八十七刻五分;四之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五之气,开始于七十六刻,终止于六十二刻五分;;六之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这就是所说的第二个六步,天时始终的刻数。

丙寅之年,初之气,天时的刻数开始于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五分;二之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五分;四之气,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漏水下至一百刻;五之气,开始于一刻,终止于八十七刻五分;六之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这就是所说的第三个六步,天时终始的刻数。

丁卯之年,初之气,天时的刻数开始于七十六刻,终止于六十二刻五分;二之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三之气,开始于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五分,四之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五之气,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五分;;六之气,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漏水下至一百刻。这就是所说的第四个六步,天时终始的刻数。

依次相推便是戊辰年,初之气又开始于一刻,经常如此,没有终时,一周之后又重新开始

黄帝说:我想听听每年的计算方法

岐伯说:你问得很详尽啊!太陽运行第一周时,天时开始于一刻;太陽运行于第二周时,天时开始于二十六刻;太陽运行于第三周时,天时开始于五十一刻;太陽运行于第四周时,天时开始于七十六刻;太陽运行于第五周时,天时又开始于一刻。天气四周大循环,就叫做“一纪”。所以寅、午、戌三年,岁时与六气会同,卯、未、亥、三年,岁时与六气会同,辰、申、子三年,岁时与六气会同,巳、酉、丑三年,岁时与六气会同,周流不息,终而复始。

黄帝说:我想听听六步的运用

岐伯说:谈论天气变化,当推求于六气的本元;谈论地气变化,当推求于六气应五行之位;谈论人体变化,当推求于气交。

黄帝说:什么是气交呢?

岐伯说:天气居于上位,低气居于下位,上下交互于气交之中,为人类所居之处。所以说:天枢以上,天气主之,天枢以下,地气主之;在气交之处,人气顺从天地之气的变化万物由此而生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说:什么是初气中气呢?

岐伯说:初气占一气中的三十度有零。中气也是这样。

黄帝说:为什么要分初期和中气呢?

岐伯说:是为了区别天气地气用事的时间

黄帝说:我想听你详尽地讲讲

岐伯说:初气为他气用事,中气天气用事。

黄帝说:它们的升降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气的升降,是天气地气互相作用结果

黄帝说:我想听听它们的互相作用是怎样的?

岐伯说:地气可以上升,但升到极点就要下降,而下降乃是天气作用天气可以下降,但降到极点就要上升,而上升乃是地气作用天气下降,其气乃流荡于地;地气上升,其气乃蒸腾于天。由于天气地气的相互招引,上升和下降的相互为因,天气地气才能不断发生变化

黄帝说:好。寒气与湿气相遇,燥气与热气相接,风气与火气相逢,会有一定的时间吗?

岐伯说:六气都有太过的胜气和胜极而复的复气,胜气和复气的不断发作,使气有正常的功用,有生化的性能,有一定的作用,有异常的变化,异常变化就要产生邪气

黄帝说:什么是邪气

岐伯说:物体的新生,是从化而来,物体到极点,是由变而成,变和化的互相斗争与转化,乃是成败根本原因。由于气有往来进退作用有缓慢与迅速,有进退迟速,就产生了化和变,并发生了六气的变化

黄帝说:气有迟速进退,所以发生六气变化,有化有变,是由于气的盛衰变化所致。成和败相互为因,潜处于事物之中,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成败互因的关键在于运动,不断的运动,就会发生不断变化

黄帝说:运动有一定的时间吗?

岐伯说:不生不化,乃是相对稳定时期

黄帝说:物有不生不化吗?

岐伯说:物体的内部存有生生不息之机,名曰“神机”,物体的外形依赖于气化的作用存在,名曰“气立”。若出入功能废止了,则“神机”毁灭,升降的作用停息了,则“气立“危亡。因此,没有出入,也就不会发生成长、壮实、衰老与灭亡没有升降,也就不会发生成长变化、收敛与闭藏。所以升降出入,是没有一种物体不具备的。因而物体就象是生化之器,若器物的形体存在了,则升降出入就要,生化之机也就停止了。因此说,任何物体,无不存有出入升降之机。不过化有大小的不同,时间远近区别,不管大小远近贵在保持正常,如果反常,就要发生灾害。所以说离开了物体的形态,也就无所谓灾害。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说:好。没有不生不化的呢?

岐伯说:你问得很详尽啊!能够结合自然规律适应变化的,只有真人”。

黄帝说:好。

上卷 素问篇 气交变大论

黄帝问曰:五运更治,上应天朞,陰陽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愿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闻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此上帝所贵,先师传之,臣虽不敏,往闻其旨。

帝曰: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道;然而众子哀其不终,愿夫子保于无穷,流于无极,余司其事,则而行奈何?岐伯曰:请遂言之也。《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帝曰:何谓也?岐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变化者,人事也。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

帝曰:五运之化,太过何如

岐伯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上应岁星。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化气不政,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甚而摇落,反胁痛而吐甚,冲陽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聋,中热肩背热,上应荧惑星。甚则胸中痛,胁支满胁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身热骨痛而为浸婬。收气不行,长气独明,雨水霜寒,上应辰星。上临少陰少陽,火燔焫,水泉涸,物焦槁,病反谵妄狂越,咳喘息鸣,下甚血溢泄不已,太渊绝者死不治,上应荧惑星。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甚则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瘈,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支不举。变生得位,藏气伏,化气独治之,泉涌河衍,涸泽生鱼,风雨大至,土崩溃,鳞见于陆,病腹满溏泄肠鸣,反下甚而太溪绝者,死不治,上应岁星。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肃杀而甚,则体重烦冤,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上应太白星。甚则喘咳逆气,肩背痛,尻陰股膝髀腨足皆病,上应荧惑星。收气峻,生气下,草木敛,苍干凋陨,病反暴痛,胠胁不可反侧,咳逆甚而血溢,太冲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

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陰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寒气早至,上应辰星。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大雨至,埃雾朦郁,上应镇星。上临太陽,则雨冰雪,霜不时降,湿气变物,病反腹满肠鸣,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神门绝者死不治,上应荧惑辰星。

帝曰:善。其不及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草木晚荣,肃杀而甚,则刚木辟著,柔萎苍干,上应太白星。民病中清,胠胁痛,少腹痛,肠鸣溏泄,凉雨时至,上应太白星,其谷苍。上临陽明生气失政,草木再荣,化气乃急,上应太白、镇星,其主苍早。复则炎暑流火,湿性燥,柔脆草木焦槁,下体再生,华实齐化,病寒热疮疡疿胗痈痤,上应荧惑、太白,其谷白坚。白露早降,收杀气行,寒雨害物,虫食甘黄,脾土受邪,赤气后化,心气晚治,上胜肺金,白气乃屈,其谷不成,咳而鼽,上应荧惑、太白星。

岁火不及,寒乃大行,长政不用,物荣而下,凝惨而甚,则陽气不化,乃折荣美,上应辰星。民病胸中痛,胁支满,两胁痛,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郁冒朦昧,心痛暴喑,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屈不能伸,髋髀如别,上应荧惑、辰星,其谷丹。复则埃郁,大雨且至,黑气乃辱,病鹜溏腹满,食饮不下,寒中肠鸣,泄注腹痛,暴挛痿痹,足不任身,上应镇星、辰星,玄谷不成

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飘扬而甚,秀而不实,上应岁星。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酸,善怒,藏气举事,蛰虫早附,咸病寒中,上应岁星、镇星,其谷黅。复则收政严峻,名木苍雕,胸胁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虫食甘黄,气客于脾,黅谷乃减,民食少失味,苍谷乃损,上应太白、岁星。上临厥陰,流水不冰,蛰虫来见,藏气不用,白乃不复,上应岁星,民乃康。

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庶物以茂,燥烁以行,上应荧惑星,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收气乃后,上应太白星,其谷坚芒。复则寒雨暴至,乃零冰雹霜雪杀物,陰厥且格,陽反上行,头脑户痛,延及囟顶发热,上应辰星,丹谷不成,民病口疮,甚则心痛。

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数至,上应镇星。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跗肿,藏气不政,肾气不衡,上应晨星,其谷秬。上临太陰,则大寒数举,蛰虫早藏,地积坚冰,陽光不治,民病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上庄镇星,其主黅谷。复则大风暴发,草偃木零,生长不鲜,面色时变,筋骨并辟,肉瘛,目视,物疏璺,肌肉胗发,气并鬲中,痛于心腹,黄气乃损,其谷不登,上应岁星。

帝曰:善。愿闻其时也。岐伯曰:悉哉问也!木不及,春有鸣条律畅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凉之政,春有惨凄残贼之胜,则夏有炎暑燔烁之复,其眚东,其脏肝,其病内舍胠胁,外在关节。

火不及,夏有炳明光显之化,则冬有严肃霜寒之政,夏有惨凄凝冽之胜,则不时有埃昏大雨之复,其眚南,其脏心,其病内舍膺胁,外在经络

土不及,四维有埃云润泽之化,则春有鸣条鼓拆之政,四维发振拉飘腾之变,则秋有肃杀霖霪之复,其眚四维,其脏脾,其病内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金不及,夏有光显郁蒸之令,则冬有严凝整肃之应,夏有炎烁燔燎之变,则秋有冰雹霜雪之复,其眚西,其脏肺,其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

水不及,四维有湍润埃云之化,则不时有和风生发之应,四维发埃昏骤注之变,则不时有飘荡振拉之复,其眚北,其脏肾,其病内舍腰脊骨髓,外在谿谷踹膝。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故曰:天地动静神明为之纪,陰陽之往复,寒暑彰其兆,此之谓也。

帝曰:夫子之言五气之变,四时之应,可谓悉矣。夫气之动乱,触遇而作,发无常会,卒然灾合,何以期之?岐伯曰:夫气之动变,固不常在,而德化政令灾变,不同其候也。帝曰:何谓也?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政舒启,其令风,其变振发,其灾散落。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德彰显,其化蕃茂,其政明曜,其令热,其变销烁,其灾燔焫。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德溽蒸,其化丰备,其政安静,其令湿,其变骤注,其灾霖溃。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德清洁,其化紧敛,其政劲切,其令燥,其变肃杀,其灾苍陨。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德凄沧,其化清谧,其政凝肃,其令寒,其变凛冽,其灾冰雪霜雹。是以察其动也,有德有化,有政有令,有变有灾,而物由之,而人应之也。

帝曰:夫子之言岁候,其不及太过而上应五星。今夫德化政令,灾眚变易,非常而有也,卒然而动,其亦为之变乎?岐伯曰:承天而行之,故无妄动,无不应也。卒然而动者,气之交变也,其不应焉。故曰:应常不应卒。此之谓也。

帝曰:其应奈何?岐伯曰:各从其气化也。

帝曰:其行之徐疾逆顺何如

岐伯曰:以道留久,逆守而小,足谓省下;以道而去,去而速来,曲而过之,是谓省遗过也;久留而环,或离或附,是谓议灾与其德也;应过则小,应远则大,芒而大倍常之一,其化甚;大常之二,其眚即发也;小常之一,其化减;小常之二,是谓临视,省下之过与其德也。德者福之,过者伐之。是以象之见也,高而远则小,下而近则大,故大则喜怒迩,小则祸福远。岁运太过,则运星北越,运气相得,则各行以道。故岁运太过,畏星失色而兼其母,不及则色兼其所不胜。肖者瞿瞿,莫知其妙,闵闵之当,孰者为良,妄行无征,示畏侯王。

帝曰:其灾应何如?岐伯曰:亦各从其化也。故时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顺,留守有多少,形见有善恶,宿属有胜负,征应有吉凶矣。

帝曰:其善恶何谓也?岐伯曰: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必谨察之。

帝曰:六者高下异乎?岐伯曰:象见高下,其应一也,故人亦应之。

帝曰:善。其德化政令之动静损益皆何如?岐伯曰:夫德化政令灾变,不能相加也。胜复盛衰不能相多也。往来小大,不能相过也。用之升降,不能相无也。各从其动而复之耳。

帝曰:其病生何如?岐伯曰:德化者气之祥,政令者气之章,变易者复之纪,灾眚者伤之始,气相胜者和,不相胜者病,重感于邪则甚也。

帝曰:善。所谓精光之论,大圣之业,宣明大道,通于无穷,究于无极也。余闻之,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欤!乃择良兆而藏之灵宝,每旦读之,命曰《气交变》,非斋戒不敢发,慎传也。

译文

黄帝问道:五运交替,与在天之六气相应;陰陽往来,与寒暑变化相随;真气与邪气相逼迫,因而使人体的表里相分离,六经的血气为之波动,五脏之气也失去平衡而互相倾移,出现太过、不及,专胜以及互相兼并的现象,我希望谈谈这里的起始原理,和反映人身的病变情况,能讲给我听吗?岐伯行礼回答说:您问得很明达,这是应该讲明的道理,它是往古所珍贵,并由我的老师传授下来的,我虽不聪慧,却也有机会聆听教诲获得其主要宗旨。

黄帝道:我听说遇到了适当的人而不教,就会失去传道的机会,如传授给不适当的人,则等于重视珍贵的大道。我固然是才德浅薄,不足以接受最好最高深的道理,但是民众都哀叹他们不得寿终,因此希望你能为了保护人们生命,为了医道永远流传,而把这些道理传授出来,由我来主管其事,按照规矩去做,你看怎样呢?岐伯说:我尽量谈一下。《上经》说:所谓道,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并能保持长久,说的就是这个。黄帝又问:这又怎么讲呢?岐伯说:这里的根本在于推求天地人三气的位置啊!位天,就是司天的气象;位地,就是司地的六节;通晓人气变化的是人事。所以太过的气先天时而至,不及的气后天时而至,所以说,岁运变化有常有变,而人体也随之而起变化

黄帝道:五运的气化,在太过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呢?

岐伯说:岁木之气太过,就会风气流行,脾土受到侵害,人们多患飨泄,饮食减少,肢体沉重,烦闷,肠鸣,肚腹胀满等上应天上的岁星。如果风气过度旺盛,在人体就会产生骤然发怒、头眩、眼发黑花及头部疾病。这是土气不能行其政令,木气独胜的现象,因此,风气就更猖獗起来,使天上的云物飞扬,地上的草木动摇不定,甚至枝叶摇落,在人就会发生胁痛,呕吐不止。冲陽脉绝的,大多数会死亡,无法治疗,上应天上的金星

岁火之气太过,就会暑热流行,肺金就要受到侵害,人们多患疟疾,呼吸少气,咳嗽气喘,吐血、衄血、便血,水泻如注,喉干、耳聋,胸中发热,肩背发热等病,上应天上的火星。如果火气过度旺盛,在人体就会有胸中疼痛,胁下胀满,胸膺部、背部、肩胛之间均感到疼痛,两臂内侧疼痛,身热,骨痛,因而发生浸婬疮。这是金气不行、火气独旺的现象。由于物极必反,水气乘之,因而出现雨水霜寒的变化,上应水星。如果遇到少陰、少陽司天,火热之气就会更加亢盛,好像火烧一样,以致水泉干涸,植物焦枯,人们的病,多见谵语狂乱,咳嗽气喘,呼吸有声,二便下血不止。肺脉绝的,大多数会死亡,无法治疗,上应火星

岁土之气太过,雨湿之气就会流行,肾水就要受到侵婬,人们多患腹痛,手足逆冷,情志抑郁,身体不轻快,烦闷等病,上应天上的土星。如果土气过度旺盛,在人体就会肌肉萎缩,两足痿弱不能行走,经常抽搐拘挛,脚跟痛,水邪蓄积于中,而生胀满,吃东西减少,以至四肢不能举动,水气无权、土气独旺的现象。因此泉水涌出,河水溢满,甚至干涸的池塘也生长了鱼类,甚至会发生风暴雨,使堤岸崩溃,河水泛滥,陆地出现鱼类,在人就会患肚腹胀满、大便溏泻、肠鸣、泄泻不止等症。如果太溪脉绝止的,大多死亡,无法治疗。上应天上的木星。

岁金之气太过,燥气就会流行,肝木就要受到侵害,人们多患两肋下面少腹疼痛,目赤痛,眼角痒,耳聋等病。燥金之气过于亢盛,就会身体沉重、烦闷、胸痛牵引到背部、两胁胀满,而痛势下连少腹,由于金气太过,上应天上的金星,金气过度旺盛,在人体就会有喘息咳嗽、逆气,肩背疼痛,下连股、膝、髀、腨、、足等处疼痛的病症,由于火气来复,上应火星,若是金气过于严峻,木气被它克制,草木就要呈收敛之象,以至绿叶干枯凋落,在人们疾病中,多见急剧疼痛,胠胁痛得不能转动,咳嗽气逆,甚则吐血衄血。肝脉绝止的,大多死亡,无法治愈。上应天上的太白星。

岁水之气太过,就会寒气流行,心火从而受到侵害,人们多患身热、心烦、焦躁心跳,虚寒厥冷,全身发冷、谵语、心痛等病。在气候方面是寒气早至,上应水星水气过度旺盛,在人体就会有腹水、足胫浮肿、气喘咳嗽、盗汗、怕风等病症。由于水气盛,因而大雨下降,尘雾迷肿不清,土气来复,上应土星。如遇太陽寒水司天,则会冰雹霜雪不时下降,湿气太盛,致使物变其形。在人们疾病中,多见肚腹胀满、肠鸣、溏泻、食物不化、渴而眩晕等症。心脉绝止的,大多数会死亡,无法治疗。上应水星显得很亮。

黄帝道:讲得好!那么五运不及的怎样?

岐伯说:问得真细致啊!岁木之气不及,燥气然后流行生气不能及时而来草木就要晚荣。金气亢盛,劲硬的树木就会破折如劈,柔嫩的枝叶都会萎顿枯干,上应天上的金星。在人们则多患中气虚寒、胠胁部疼痛、少腹痛、肠鸣、溏泄。在气候方面,是凉雨时至。这一切均与天上的金星相应。在谷类,则不能成熟,呈现青苍色。如遇陽明司天,木气不能行其政令,土气兴起草木再度繁茂,于是生化之气就显得峻急,而谷类也就不易结实了。因为燥、土二气俱盛,所以天的金星、土星俱明。木气受克制,则其火气来复,那么就会炎热如火,万物湿润的变为干燥,柔嫩的草木也都焦枯,枝叶从根部重新生长,以达到花实并见。在人体多患寒热、疮疡、痱疹、痈痤等疾病。相应天上的火星金星,而五谷却因火气制金,不能成熟,白露则提前下降,肃杀之气流行,寒雨非时,损害万物,甘黄的谷物为虫所食。在人则脾土受邪,火气后起,心气虽然旺起较迟,但等到火能胜金的时候,金气就会受到压制,谷物不能长熟。在人体会出现咳嗽、流鼻涕等症状,与天上的火星金星相应。

岁火之气不及,寒气就会规模流行夏天生长之气不能行其政令,植物就会由茂盛走向零落。寒凉之气过甚,陽气不能生化,因而万物的荣美也就被摧残了。相应天上的水星,在人们多患胸痛,胁部胀满,两胁疼痛,胸膺部、背部、肩胛之间以及两臂内侧都感疼痛,气都上冒,视物不清,心痛,突然失音,胸腹大,胁下与腰背互相牵引而痛,甚则病势发展到屈不能伸,髋骨与股部好像裂开一样。因为火受水气制约,所以上应天水星,五谷不成熟而其色红。水气克火,则火的土气来复,于是土湿之气上蒸为云,大雨将至,水气下降,在人多见大便溏泻,腹满,饮食不下,肚中寒冷,肠鸣和泻下如注,腹痛,突然拘挛、痿、痹而足不能支持身体。上应土星水星黑色之谷不能长熟。

岁土之运不及,风气就大规模流行,而化气就不能行其政令。风木能生万物,所以草木茂盛,但因过分飘扬,虽然外秀却不能结实。上应木星,在人们多患飨泄、霍乱、身体重、腹痛、筋骨动摇强直、肌肉掣动发酸等症,并时常发怒。寒水之气乘机行动,虫类提前伏依在土里。人们一般都患中气虚寒。上应木星,土星,在谷类,其色黄而不能结实。土受木气的克制,则其金气来复,于是秋气当令,呈现出肃杀严峻之气,因此大木凋谢,在人体就会有胸胁突然疼痛,牵引小腹,频频叹气等症。甘黄五谷都被虫食了。邪气客于脾土,黄色的谷类结实减少,人们吃得少,而且感到没有滋味。金气胜木,青色之谷受到损害,上应金星、木星。如遇厥陰司天,少陽在泉,则流水不能结冰,蛰伏的虫类又重新出现,寒水之气不能用事,金气也就不得再盛。上应木星,人们也就健康了。

岁金之气不及,火气就会流行,木气得行政令,生长之气专胜,万物因而繁茂。但火气旺盛了,气候就会干燥烁热。与此相应,天上火星光明。在人们多患肩背沉重,鼻流清涕,喷嚏,便血,泻下如注等病。金气被制,所以秋收之气后到。与此相应,天上金星失明,谷类不能成熟而呈现白色。金气被制以后,它的水气来复,于是寒雨暴至,然后降落冰雹霜雪杀害万物。在人就会为寒逆所扰,使陽气反而上行,以致头后部疼痛,连及脑顶,身体发热。上应水星红色谷类不能成熟,人们多患口中生疮,甚至发生心痛等症。

岁水之气不及,湿气就大规模流行。水气不能制火,火气反行其令,其生化很快,暑雨屡次下降。与此相应,天上土星光明。在人们多患腹部胀满,身体重,湿泄,陰性疮疡,脓液稀薄,腰股发痛,腘、股、腨、膝部都不便利,烦闷,两脚萎弱,四肢清冷,脚下疼痛,甚则浮肿,这是冬藏之气不能行其政令,肾气失掉平衡的缘故。上应水星黑色的谷类不能成熟。如遇太陰司天,寒水在泉,大的寒气常常侵袭,虫类很早就伏藏,地面上凝积厚冰,在天上的陽光不能发挥温暖作用人们多患下部寒疾,严重的就腹满浮肿。上应土星,谷类黄色之稻成熟。因为土气被水气制约,则其木气来复,就出现大风暴发,草类偃伏,木类凋零,因为风吹干裂,失去了生长的鲜泽。人的面色就也改变,筋骨拘急疼痛,肌肉跳动抽搐,两眼看物不清,有的东西看去像稍有裂纹,肌肉发出风疹。假如风气侵入胸膈里,就会产生心腹疼痛。这是木气太盛,土气受害,黄色的谷类不能成熟,而上应于木星。

黄帝道:讲得很好!希望听一下五气与四时的关系怎样。岐伯说:问得真细致啊!木运不及的,如果春天有惠风畅鸣的和气,那么秋天就有雾露清凉的正常气候;如果春天反见寒冷伤害的金气,夏天就会有炎热如火燔烧的气候。它的灾害,往往发生在东方,在人体应在肝脏,其发病部位,内在胠胁,外在关节。

火运不及的夏天,有显明的和气,那么冬天就有严肃霜寒的正常气候;如果夏天反见凄惨寒冷的气象,那么就会常常有尘埃昏蒙和大雨情况。它的灾害,往往发生在南方,在人体应在心脏,其发病部位,内在胸胁,外在经络

土运不及的,如果四维之月有埃尘云雾润泽的和气,那么春天就有风和鸟鸣草木萌芽的正常气候;如果四维之月有暴风飞扬草木摇折的异常现象,那么秋天也就有陰凉久雨不止气象。它的灾祸,往往发生在四隅,在人体应在脾脏,其发病部位,内在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金运不及的,如果夏天有显明湿蒸的和气,那么冬天就有严寒凝结的整肃之气相应;如果夏天出现炎热,如火燔烧的变化,那么秋天就会有冰雹霜雪反应。它的灾害,常常发生在西方,在人体应在肺脏,其发病部位,内在胸胁肩背,外在皮毛

水运不及的,如果四维之月有湿润埃云的正常气候,那么就会时常有和风生发的感应;如果四维之月有尘埃迷暗、暴雨如注的变化,那么就时常会有暴风飞扬、摇折草木情况。它的灾害,往往发生在北方,在人体应在肾脏,其发病部位,内在腰脊骨髓,外在谿谷踹膝。五运的作用如同权衡,太过的就加以压制,不及的就加以辅助,与正常的相应,令异常的复原。这是万物生长化成收藏自然道理,四时气序的常规,如果丢失了这些规律,则天地四时之气就会闭塞不通了。所以说,天地动静,有日月星辰运行作为参照,陰陽的往来,有寒暑的更移来显示它的征兆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道:你讲五气的变化四时的相应,可以说是很详细了。但是,气的动乱,其不发作就遇不到,而发生动乱的时间,又没有一定的常规,突然遇到发生灾害,怎样能先期知道呢?岐伯说:五气的动乱变化,固然是没有一定之规,然而各气的德化政令和变异,不同之处是可以推断的。黄帝又道: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东方生风,风能生木。它的特性是敷布和气,它的生化是使万物滋生繁荣,它的职权是使万物展开放,它的表现是风,它的变动是大风怒号,它的灾害是吹散万物使其零落。南方生热,热能生火气,它的特性光明显耀,它的生化是使万物繁多茂盛,它的职权是明亮照耀万物,它的表现是热,它的变动是火势炎炎,它的灾害是销烁万物中央生湿,湿能生土气,它的特性是湿热,它的生化是使万物丰满全备,它的职权是使万物安静,它的表现是湿,它的变动是暴雨如注,它的灾害是久雨不止、土溃泥烂。西方生燥,燥能生金气,它的特性是清洁,它的生化是使万物紧缩收敛,它的职权是使万物由干而坚强劲锐,它的表现是燥,它的变动是肃杀,它的灾害是使万物青干陨落。北方生寒,寒能生水气,它的特性是寒冷,它的生化是使万物清静,它的作用是使万物中处凝固严整,它的表现是寒,它的变动是酷寒,它的灾害是冰雪霜雹。所以观察气运动,有特性、有生化、有职权、有表现、有变动、有灾害,而万物与之相随,人也与之相应。

黄帝道:你所说五运的太过与不及,而上应五星变化。现在特性、生化、灾害、变动,不按常规发生属于突然的变化,五运是否也会随之变动呢?岐伯说:如果五运是随天道而行,那就肯定五星相应。突如其来的胜复变动,是由于气候的交相变化五星是不和它相应的。所谓“应常规而不应突然”,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又道:五星是怎样与岁运相应的呢?岐伯说:那就是各从其天运之气。

黄帝道:五星运行有慢快逆顺的不同,这都说明了什么呢?

岐伯说:在顺行的径路上久留不前,或者逆行顾盼,而光芒微小,这是在省视下属分野的情况;若去而速回,或者迂回而过,这是在省视下属分野中是否还有遗漏和过错;若久留而回环旋转,似去似不去的,这就是评议下属分野中该给予灾难还是福德气候变化近则小,远则大。若是星的光芒大于平常一倍,那气化就亢盛,大二倍的,那灾害就立即发作;小于平常一倍的,那气化就减退,小二倍的,叫做“临视”,好像是在察看在下的过与德,有德的降福,有过的降灾。因此五星呈现,若是高而远,它的胜复就小;若是下而近,它的胜复就大。因此星的光芒大,就表示喜怒的感应期近,星的光芒小,就表示祸福的降临期远。岁运太过,运星不免背越出轨运气相和,则各个按道而行。因此岁运太过,它所克制之星就会暗淡而兼见母星的颜色;若是岁运不及,则岁星就兼见其所不胜之星的颜色。总之,天的变化道理是极精微而不易审察的,谁能了解它的奥妙呢?道理是很深远而且适宜的,谁能理解它的好处呢?那无知的人,绝无征验,只是乱谈占象,以使侯王惊惧而已。

黄帝道:五星在灾害方面的征验怎样?岐伯说:也是各从岁运的气化而有所不同。所以岁时的更至有盛有衰,运星的侵犯有逆有顺,星的留守日期有长有短,星的呈象中是有好有坏,星宿所属有胜有负,征验的反应有吉有凶。

黄帝道:星象好坏怎样?岐伯说:五星呈象中是有喜、怒、忧、丧、泽、燥的不同,这是星象变化时常呈现的,应该审慎观察

黄帝道:星的喜、怒、忧、丧、泽、燥六种现象,在它所居地位高低有什么不同吗?岐伯说:星象虽然可看出高低的不同,但在应验上却是相同的,所以应在人身方面也是相同的。

黄帝说:讲得好!它们的德、化、政、令、动静、损益都是怎样的?岐伯说:德、化、政、令、灾变都有一定,是不能相互相加或相减的,胜盛复就胜,胜衰复就衰,是不能相互一方而增多的,胜复往来的日数,多少一样,是不能彼此相越的,五行陰陽的升降,是互相结合不是一方消灭的,这都是随着五气的运动而与之相对应的。

黄帝道:它对疾病发生有什么影响?岐伯说:特性和生化,是岁气的和祥,职权的表现,是岁气的昭著,变易是反复的纲纪,灾害是万物受伤原因人气和岁气相当的就平和,人气和岁气不相当的就生病,若再重感邪气,病就更要加重了。

黄帝道:讲得好!诚所谓精微高明的理论,诚所谓大圣的事业,宣讲伟大的理义,而达到无穷之境,无极之地了。我听说,善于讲天道的,必定把天道应验于人;善于讲古事的,必定把古的事应验于现在;善于讲气化的,必定把气化明确地表现万物上;善于讲感应的,就和天地的造化统一起来;善于讲生化与变动的,就要了解自然道理,除了像你这样的人,谁能演说这种至道宏论呢?于是选择了一个好时日,把它藏在灵兰书室里,每天清晨读它,命名为《气交变》,不是专心诚意的时候不敢打开,非常谨慎地流传后世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