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学
王通(584年—617年),字仲淹,道号文中子,隋朝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人,隋朝教育家、思想家。王通从小受家学熏陶,精习《五经》。王通的六部著作:《续书》、《续诗》、《元经》、《礼经》、《乐论》、《赞易》,在唐代就全部失传了。
《止学》是一部深谙处世哲学的杰作,它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揭示了适时停止行动的智慧。在这部书中,作者王通以“止”字为核心,探讨了人生成败荣辱的关键,提出了“大智知止,小智惟谋”的观点,即大智慧的人知道何时停止,而小聪明的人则只知谋划。
王通,这位隋朝的大儒,他的著作被视为道家思想论处世之道的典范之作。他不仅讨论了在适当的时候停止行动的重要性,还强调了“止”是“进”的必要补充和另一种形式,解决了人们究竟“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成败难题。
《止学》的内容涵盖了智计、权势、私利等方面,分析了“知止”与“不止”对成功和失败的影响。书中提出,人们往往因为不知进退而失败,而真正的智慧在于知道何时停止。此外,《止学》还提供了关于如何在进与止之间保持平衡的建议,这对于避免人生中的陷阱和沼泽地至关重要。
《止学》共分为智卷、用势卷、辩卷、誉卷、情卷、蹇卷、释怨卷、修身卷等十卷,每卷都围绕如何在特定情境下做出正确的停止决定展开,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处世智慧和人生指导。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智慧的宝库,更是一本实用的生活指南,帮助我们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走出一条明智的人生之路。
智卷一
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
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智慧到了极点,就会变得愚蠢。圣人并不担心智慧不够,而是担心道德有所缺失。
才华高超并不等于智慧,智慧的人并不炫耀。地位尊贵实际上很危险,智慧的人不会追求。有大智慧的人懂得适可而止,只有小智慧的人才会不断谋划,智慧有尽头而道路却是无尽的。
谋划他人的人,因为智慧而成功,也可能因为智慧而失败。为了自己谋划的人,依靠自己的智慧,有时也要放弃自己的智慧。智慧有不足之处,要深刻记住自己的敌人,谨慎一点可以减少灾祸。
智慧不够却要谋划大事的人会失败,智慧无穷却要谋划长远的人会遭遇逆境。智慧的人谈论智慧,愚蠢的人谈论愚蠢,用愚蠢来掩饰智慧,用智慧来制止智慧,这就是智慧。
用势卷二
势莫及君子,德休与小人。君子势不於力也,力尽而势亡焉。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众成其势,一人堪毁。强者凌弱,人怨乃弃。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势态是变化无常的,仁爱的人不要依赖它。势态隐藏着危险,智慧的人不会自负。
势态不会偏向君子,道德不会停留在小人身上。君子的势态不在于力量,力量耗尽时势态也就消失了。小人的势态不会惠及他人,追逐它必然招致灾祸。
众人可以形成一种势态,一个人也可以摧毁它。强者欺凌弱者,当人们怨恨时,就会被抛弃。势态达到顶点时不退让的人会被人怀疑,地位尊贵却不谦恭的人会被人忌恨。
势态有时会失去,名声有时会被诽谤,但怨恨较少的人有机会再次获得。势态最终会消失,人最终会死去,但那些不自负的人会留下恩惠给后代。
利卷三
惑人者无逾利也。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天贵於明,动之有戒也。
众见其利者,非利也。众见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利无独据,远有兴衰,存畏警焉。
迷惑人的没有超过利益的了。利益不追求就不会获得,道德不施行就不会积累。
众人追逐利益,但富有的总是少数,贤人让功,名声却很高。大利伤身,小利惠人,选择利益时应该谨慎。天道贵在明理,行动时应该有所戒备。
众人看到的利益,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利益。众人看到的害处,有时反倒是利益。君子重义轻利,小人贪利而远离诚信,利益可以驾驭小人,却无法驾驭君子。
辩卷四
物朴乃存,器工招损。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事物保持朴素才能长久,器械过于精致则容易损坏。言语笨拙时,含义可能不被人理解;言辞过于充分时,锋芒毕露。
如果你的见识不超过别人,就不要轻易下断言。如果你的权势不如别人,就不要轻易忌讳谈论。如果你的力量不如别人,就不要轻易逞强。
誉卷五
好誉者多辱也。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
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赏誉勿轻,轻者誉贱,贱则无功也。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喜欢赞誉的人往往会遭受羞辱。赞誉过多会让主人感到惊慌,名声太高会被人忌恨。
赞誉中往往隐藏着虚假,阿谀奉承的人会利用赞誉来欺骗他人。名声不完全由自己决定,明智的人不会自我吹嘘。贪图巧取的名声,上天不会保佑。
给予赞誉不要轻率,轻率的赞誉显得廉价,廉价就没有功绩。接受赞誉要懂得谦辞,谦辞可以彰显美德,美德彰显可以消除疑虑。上下之间没有争斗,赞誉就不会消失。
情卷六
情滥无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神鬼莫测。
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上下知离,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反殃。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情存疏也,近不过己,智者无痴焉。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难。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情感泛滥会导致行为失范,欲望过多会失去法度。如果表情始终如一,那么连神鬼都难以测透。
上位者如果没有节制就会失去威严,下位者如果没有忍耐就无法立足。上下之间知道保持适当的距离,各自的位置就会安稳。君臣之间如果过于亲密,臣子反而会遭受灾祸。小人的荣华,是情感无法攀附的。
情感应该保持适度,即使关系亲近也不可过度依赖,智者不会沉迷于情感。失去的情感难以追回,逝去的事物不会回来,明智的人不会后悔。
蹇卷七
人困乃正,命顺乃奇。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天灾示警,逆之必亡;人祸告诫,省之固益。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莫阻害之蔓焉。
视己勿重者重,视人为轻者轻。患以心生,以蹇为乐,蹇不为蹇矣。
穷不言富,贱不趋贵。忍辱为大,不怒为尊。蹇非敌也,敌乃乱焉。
人们处于困境时才能显现出真正的品质,命运顺利时反而显得不寻常。用正道来化解不寻常,停下来就是关键。
事物的变化如果不是智者就难以理解,事物的本质如果不是静止的就不会存在。天灾向人们发出警告,违背它的人必然会灭亡;人祸给予告诫,反省它必然会有所益处。急躁会产生无数问题,困境会引发妄念,只有停下来才能阻止祸害的蔓延。
释怨卷八
世之不公,人怨难止。穷富为仇,弥祸不消。
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和而弗争,谋之首也。
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焉。惑不解而恨重,释惑者固自罪焉。私念不生,仇怨无结焉。
宽不足以悦人,严堪补也。敬无助於劝善,诤堪教矣。
世间的不公正,人们的怨恨难以平息。贫穷与富裕成为仇敌,祸患难以消除。
君子不记念过去的恶行,因为过去的恶行会损害道德。小人则记恨仇恨,必定报复,但报复最终会毁了自己。和睦而不争斗,是谋划事情的首要原则。
名声不正当会导致谤言四起,想要澄清名声的人必须先自我检讨。疑惑不解会使仇恨加深,解释清楚疑惑的人自然就不会感到愧疚。私心杂念不产生,仇恨和怨恨就不会凝结。
心卷九
欲无止也,其心堪制。惑无尽也,其行乃解。
不求於人,其尊弗伤。无嗜之病,其身靡失。自弃者人莫救也。
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但人的内心可以控制它。迷惑是无穷尽的,但人的行为可以解开它。
不向别人求助,自己的尊严就不会受到伤害。没有强烈的欲望,自己的身心就不会迷失。自我放弃的人,没有人能够救得了。
苦乐并没有固定的形态,它们是由内心创造的。荣辱可能不同,但贤者能够同等对待。事情尚未完成,志向尚未实现,内心没有怨恨,忧虑和祸患就不会增加。
修身卷十
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纔必曲,其人非善矣。
纳言无失,不辍亡废。小处容庇,大节堪毁。敬人敬心,德之厚也。
诚非虚致,君子不行诡道。祸由己生,小人难於胜己。谤言无惧,强者不纵,堪险其德焉。
不察其德,非识人也。识而勿用,非大德也。
使人信服的是德行。不修养德行,一个人的才能必定会有偏差,这样的人不是善良之人。
接受他人的意见就不会有过失,不停止努力就不会荒废。在小事情上能够容忍庇护,但在大节上却可能被摧毁。尊敬他人就是尊敬自己的内心,这是德行深厚的表现。
真诚不是虚假能够达到的,君子不会行诡计。灾祸往往是由自己引起的,小人难以战胜自己。对于诽谤的话不必害怕,强者不会放纵自己,能够经受住考验才是真正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