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毛泽东:论持久战




「一个有情怀的     」
诗歌 | 散文 小说 | 段子 | 杂谈 | 故事


问题的提起


(一)伟大抗日战争的一周年纪念,七月七日,快要到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敌人作英勇的战争,快一年了。这个战争,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将是伟大的,全世界人民关心这个战争。身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生存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日不在渴望战争胜利。然而战争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都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这些问题不是个人解决了的,甚至是大多数人至今没有解决的。于是失败主义亡国论者跑出来人们说:中国会亡,最后胜利不是中国的。某些性急的朋友们也跑出来人们说:中国很快就能战胜,无需乎费大气力。这些议论究竟对不对呢?我们一向都说:这些议论是不对的。可是我们说的,还没有为大多数人所了解。一半因为我们的宣传解释工作还不够,一半也因为客观事变的发展没有完全暴露其固有的性质,还没有将其面貌鲜明地摆在人们之前,使人们无从看出其整个的趋势前途,因而无从决定自己的整套的方针和做法。现在好了,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尽够击破毫无根据的亡国论,也尽够说服急性朋友们的速胜论了。在这种情形下,很多人要求做个总结性的解释。尤其是对持久战,有亡国论和速胜论的反对意见,也有空洞无物的了解。“卢沟桥事变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中国的。”这样一种公式,在广大的人们流行着。这个公式是对的,但有加以充实的必要。抗日战争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每一个有良心的人,都应向他们表示敬意。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为了使每个共产党员在抗日战争能够尽其更好和更大的努力,也有着重地研究持久战的必要。因此,我的讲演就来研究持久战。和持久战这个题目有关问题,我都准备说到;但是不能一切都说到,因为一切的东西不是在一个讲演中完全说得了的。


(二)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


(三)抗战以前,存在着许多亡国论的议论。例如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如果抗战,必会作阿比西尼亚。”抗战以后,公开亡国没有了,但暗地是有的,而且很多。例如妥协的空气时起时伏,主张妥协者的根据就是“再战必亡”。有个学生从湖南写信来说:“在乡下一切都感到困难。单独一个人宣传工作,只好随时随地找人谈话。对象不是无知无识的愚民,他们多少也懂得一点,他们对我的谈话很有兴趣。可是碰了我那几位亲戚,他们总说:''中国打不胜,会亡。''讨厌极了。好在他们还不去宣传,不然真糟。农民对他们的信仰当然要大些啊!”这类中国必亡论者,是妥协倾向的社会基础。这类人中国各地都有,因此,抗日阵线中随时可能发生妥协问题,恐怕终战争之局也不会消灭的。当此徐州失守武汉紧张的时候,给这种亡国论痛驳一驳,我想不是无益的。


(四)抗战十个月以来,各种表现急性病的意见也发生了。例如在抗战初起时,许多人有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他们把日本估计过低,甚至以为日本不能打到山西。有些人轻视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战略地位,他们对于“在全体上,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部分上,游击战是主要的,运动战是辅助的”这个提法,表示怀疑。他们不赞成八路军这样的战略方针:“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认为这是“机械的”观点上海战争时,有些人说:“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苏联一定出兵战争就可解决。”把抗战的前途主要地寄托在外国援助上面。台儿庄胜利之后,有些人主张徐州战役应是“准决战”,说过去的持久战方针应该改变。说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最后挣扎”,“我们胜了,日阀就在精神上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平型关一个胜仗,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台儿庄再一个胜仗,冲昏了更多的人的头脑。于是敌人是否进攻武汉成为疑问了。许多人以为:“不一定”;许多人以为:“断不会”。这样的疑问可以牵涉到一切重大的问题。例如说:抗日力量是否够了呢?回答可以肯定的,因为现在的力量已使敌人不能再进攻,还要增加力量干什么呢?例如说: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是否依然正确呢?回答可以是否定的,因为统一战线的现时状态已够打退敌人还要什么巩固和扩大呢?例如说:国际外交和国际宣传工作是否应该加紧呢?回答可以是否定的。例如说:改革军队制度,改革政治制度,发展民众运动,厉行国防教育镇压汉奸托派,发展军事工业,改良人民生活是否应该认真去做呢?例如说:保卫武汉、保卫广州、保卫西北和猛烈发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口号,是否依然正确呢?回答可以是否定的。甚至某些人在战争形势稍为好转时候,就准备在国共两党之间加紧磨擦一下,把对外的眼光转到对内。这种情况,差不多每一个较大的胜仗之后,或敌人进攻暂时停顿之时,都要发生。所有上述一切,我们叫它做政治军事上的近视眼。这些话,讲起来好像有道理,实际上是毫无根据、似是而非的空谈。扫除这些空谈,对于进行胜利的抗日战争应该是有好处的。


(五)于是问题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六)这些问题的主要论点,还在两年之前我们就一般地指出了。还在一九三六年七月十六日,即在西安事变前五个月,卢沟桥事变前十二个月,我同美国记者斯诺先生的谈话中,就已经一般地估计了中日战争的形势,并提出争取胜利的各种方针。为备忘计,不妨抄录几段如下:

 

问: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实力呢?

答: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


问:你想,这个战争要延长多久呢?

答:要看中国抗日统一战线实力和中日两国其他许多决定因素如何而定。即是说,除了主要地看中国自己的力量之外,国际间所给中国的援助和日本国内革命的援助也很有关系。如果中国抗日统一战线有力地发展起来,横的方面和纵的方面都有效地组织起来,如果认清日本帝国主义威胁他们自己利益各国政府和各国人民能给中国以必要的援助,如果日本的革命起来得快,则这次战争将迅速结束中国将迅速胜利。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很快实现战争就要延长。但结果还是一样,日本必败,中国必胜。只是牺牲会大,要经过一个很痛苦的时期


问:从政治上和军事上来看,你以为这个战争前途会要如何发展

答:日本的大陆政策已经确定了,那些以为日本妥协,再牺牲一些中国的领土主权就能停止日本进攻的人们,他们的想法只是一种幻想。我们确切地知道就是扬子江下游和南方各港口,都已经包括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大陆政策之内。并且日本还想占领菲律宾、暹罗、越南、马来半岛和荷属东印度,把外国中国切开,独占西南太平洋。这又是日本海洋政策。在这样的时期中国无疑地要处于极端困难地位。可是大多数中国相信,这种困难能够克服的;只有各大商埠的富人失败论者,因为他们害怕损失财产。有许多人想,一旦中国海岸被日本封锁中国不能续作战。这是废话。为反驳他们,我们不妨举出红军的战争史。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所占的优势,比内战时红军的地位强得多。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就是日本占领中国一万万至二万万人口区域,我们离战败还很远呢。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力量日本作战,而日本在整个战争中须得时时在其后方作防御战。中国经济的不统一、不平衡,对于抗日战争反为有利。例如将上海中国其他地方割断,对于中国的损害,绝没有将纽约和美国其他地方割断对于美国的损害那样严重。日本就是中国沿海封锁中国的西北、西南和西部,它是无法封锁的。所以问题的中心点还是中国全体人民团结起来,树立举国一致的抗日阵线。这是我们早就提出了的。


问:假如战争拖得很长,日本没有完全战败共产党能否同意讲和,并承认日本统治东北

答:不能中国共产党全国人民一样,不容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


问:照你的意见,这次解放战争,主要的战略方针是什么?

答: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这并不是说要放弃一切重要的军事地点,对于这些地点,只要有利,就应配置阵地战。但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要是运动战。阵地战虽也必需,但是属于辅助性质的第二种的方针。在地理上,战场这样广大,我们作最有效的运动战,是可能的。日军遇到我军的猛烈活动,必得谨慎。他们的战争机构很笨重,行动很慢,效力有限。如果我们集中兵力在一个狭小的阵地上作消耗战的抵抗,将使我军失掉地理上和经济组织上的有利条件,犯阿比西尼亚的错误战争的前期,我们要避免一切大的决战,要先用运动战逐渐地破坏敌人军队精神战斗力


除了调动有训练军队进行运动战之外,还要农民组织很多的游击队。须知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仅仅是表示全国农民所能动员抗战的潜伏力量的一小部分中国农民有很大的潜伏力,只要组织和指挥得当,能使日本军队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时,使之疲于奔命。必须记住这个战争是在中国打的,这就是说,日军要完全被敌对的中国人所包围;日军要被迫运来他们所需的军用品,而且要自己看守;他们要用重兵去保护交通线,时时谨防袭击;另外,还要有一大部力量驻扎满洲和日本内地。


战争过程中,中国能俘虏许多的日本兵,夺取许多的武器弹药来武装自己;同时,争取外国的援助,使中国军队的装备逐渐加强起来。因此,中国能够战争的后期从事阵地战,对于日本占领进行阵地的攻击。这样,日本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它的经济行将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将颓靡。中国方面,则抗战的潜伏力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所有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来,就使我们能够日本占领地的堡垒和根据地,作最后致命攻击,驱逐日本侵略军出中国。(斯诺:《西北印象记》)


抗战十个月的经验,证明上述论点的正确,以后也还将继续证明它。


(七)还在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一个多月,即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就在它的《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中,清楚地指出:卢沟桥的挑战和平津的占领不过是日寇大举进攻中国本部的开始。日寇已经开始全国的战时动员。他们的所谓“不求扩大”的宣传不过是掩护其进攻的烟幕弹。七月七日卢沟桥的抗战,已经成了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中国政治形势从此开始了一个新阶段,这就是实行抗战的阶段。抗战的准备阶段已经过去了。这一阶段的最中心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由于当前的抗战还存在着严重的弱点,所以在今后的抗战过程中,可能发生许多挫败、退却,内部的分化、叛变,暂时和局部妥协等不利的情况。因此,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但我们相信,已经发动的抗战,必将因为我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冲破一切障碍物而继续地前进和发展。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同样证明了上述论点的正确,以后也还将继续证明它。


(八)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但是人们错误观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本错误,带一贯性,这是难于纠正的;另一类是偶然的错误,带暂时性,这是易于纠正的。但既同为错误,就都有纠正的必要。因此,反对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问题的根据


(九)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最后胜利为什么是中国的呢?根据在什么地方呢?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分别地说来,战争双方有如下互相反对的许多特点


(一○)日本方面:第一,它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这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基本条件战争不可避免中国不能速胜,就建立在这个日本国家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上面。然而第二,由于日本社会经济帝国主义性,就产生日本战争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时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帝国主义,由于内外矛盾,不但使得它不得不举行空前大规模冒险战争,而且使得它临到最后崩溃的前夜。从社会行程说来,日本不是兴旺的国家战争不能达到日本统治阶级所期求的兴旺,而将达到它所期求的反面——日本帝国主义死亡。这就是所谓日本战争的退步性。跟着这个退步性,加上日本又是一个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这一特点,就产生了它的战争的特殊的野蛮性。这样就要大地激起它国内的阶级对立、日本民族中国民族的对立、日本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对立。日本战争的退步性和野蛮性是日本战争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还不止此,第三,日本战争虽是在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但同时又是在其先天不足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虽强,但这些力量之量的方面不足。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战争日本统治者想从战争解决这个困难问题,但同样,将达到其所期求的反面,这就是说,它为解决这个困难问题发动战争结果将因战争增加困难战争将连它原有的东西消耗掉。最后,第四,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却又不能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这后一种力量将逐渐地增长,终究不但将把前者的援助力量抵消,并将施其压力日本自身。这是失道寡助的规律,是从日本战争本性产生出来的。总起来说,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这些就是日本方面特点


(一一)中国方面:第一,我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直至北伐战争,一切为解除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革命的或改良的运动,都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因此依然保留下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我们依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显得不如敌人战争不可避免中国不能速胜,又在这个方面有其基础。然而第二,中国近百年的解放运动积累到了今日,已经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各种内外反对力量虽给了解放运动以严重挫折,同时却锻炼了中国人民。今日中国军事经济政治文化不如日本之强,但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却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因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就是这种进步因素代表中国今天的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种进步基础得到了持久战和最后胜利可能性。中国是如日方升的国家,这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没落状态恰是相反的对照。中国战争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中国战争的正义性。因为这个战争是正义的,就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第三,中国又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这同日本又是一个相反对比最后,第四,由于中国战争进步性、正义性而产生出来的国际广大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总起来说,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这些都是中国特点


(一二)这样看来,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时代,其战争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这些,就是中日战争互相矛盾着的基本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战争就是这些特点的比赛。这些特点战争过程中将各依其本性发生变化,一切东西就都从这里发生出来。这些特点事实存在的,不是虚造骗人的;是战争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残缺不全的片段;是贯彻于双方一切大小问题和一切作战阶段之中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观察中日战争如果忘记了这些特点,那就必然要弄错;即使某些意见一时有人相信,似乎不错,但战争的经过必将证明它们是错的。我们现在就根据这些特点说明我们所要说的一切问题


亡国


(一三)亡国论者看到敌我强弱对比一个因素,从前就说“抗战必亡”,现在又说“再战必亡”。如果我们仅仅说,敌人虽强,但是小国中国虽弱,但是大国,是不足以折服他们的。他们可以搬出元朝灭宋、清朝灭明的历史证据,证明小而强的国家能够灭亡大而弱的国家,而且是落后的灭亡进步的。如果我们说,这是古代,不足为据,他们又可以搬出英灭印度事实证明小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能够灭亡大而弱的落后国家。所以还须提出其他的根据,才能把一切亡国论者的口封住,使他们心服,而使一切从事宣传工作人们得到充足的论据去说服还不明白和还不坚定人们巩固其抗战的信心。


(一四)这应该提出的根据是什么呢?就是时代特点。这个特点的具体反映日本的退步和寡助,中国进步和多助。


(一五)我们的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中日两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战争。在我们的敌人方面,首先,它是快要死亡帝国主义,它已处于退步时代,不但和英灭印度时期英国还处于资本主义进步时代不相同,就是和二十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也不相同。此次战争发动世界帝国主义首先是法西斯国家崩溃的前夜,敌人正是为了这一点才举行这个带最后挣扎性的冒险战争。所以,战争结果灭亡不会中国而是日本帝国主义统治集团,这是无可逃避的必然性。再则,当日本举行战争时候正是世界各国或者已经遭遇战争或者快要遭遇战争时候,大家都正在或准备着为反抗野蛮侵略而战,中国这个国家又是同世界多数国家和多数人民利害相关的,这就是日本已经引起还要加深地引起世界多数国家和多数人民反对根源


(一六)中国方面呢?它已经不能和别的任何历史时期相比较。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是它的特点,所以被称为弱国。但是在同时,它又处于历史上进步的时代,这就是足以战胜日本的主要根据。所谓抗日战争进步的,不是说普通一般的进步不是说阿比西尼亚抗意战争的那种进步,也不是太平天国或辛亥革命的那种进步而是说今天中国进步。今天中国进步在什么地方呢?在于它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国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了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共产党领导中国红军,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十七年的经验。这些经验,教育中国人民教育中国政党,今天恰好作了团结抗日的基础。如果说,在俄国,没有一九○五年的经验就不会有一九一七年的胜利;那末,我们也可以说,如果没有十七年以来的经验,也将不会有抗日的胜利。这是国内的条件


国际的条件,使得中国战争不是孤立的,这一点也是历史上空前的东西历史上不论中国战争也罢,印度战争也罢,都是孤立的。惟独今天遇到世界上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空前广大和空前深刻的人民运动及其对于中国的援助。俄国一九一七年的革命也遇到世界的援助,俄国的工人和农民因此胜利了,但那个援助的规模没有今天广大,性质也没有今天深刻。今天的世界人民运动,正在以空前的大规模和空前的深刻性发展着。苏联的存在,更是今天国际政治上十分重要的因素,它必然以极大的热忱援助中国,这一现象,是二十年前完全没有的。所有这些,造成了和造成着为中国最后胜利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条件。大量的直接的援助,目前虽然还没有,尚有待于来日,但是中国进步大国条件能够延长战争时间,促进并等候国际的援助。


(一七)加上日本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国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这一个条件,于是在强弱对比之外,就还有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这就是中国不会亡的根据。强弱对比虽然规定日本能够中国有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然而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又规定日本不能横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失败中国不会亡,必然取得最后胜利


(一八)阿比西尼亚为什么灭亡了呢?第一,它不但是弱国,而且是小国。第二,它不如中国进步,它是一个古老的奴隶制到农奴制的国家没有资本主义没有资产阶级政党,更没有共产党没有中国这样的军队,更没有如同八路军这样的军队。第三,它不能等候国际的援助,它的战争是孤立的。第四,这是主要的,抗意战争领导方面错误。阿比西尼亚因此灭亡了。然而阿比西尼亚还有相当广大的游击战争存在,如能坚持下去,是可以在未来的世界变动中据以恢复祖国的。


(一九)如果亡国论者搬出中国近代解放运动的失败史来证明“抗战必亡”和“再战必亡”的话,那我们的答复也是时代不同一句话。中国本身、日本内部、国际环境都和过去不相同。日本过去更强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地位依然未变,力量依然颇弱,这一点是严重的情形。日本暂时还能控制其国内的人民,也还能利用国际间的矛盾作为侵华工具,这些都是事实。然而在长期战争过程中,必然发生相反变化。这一点现在还不是事实,但是将来必然成为事实的。这一点,亡国论者就抛弃不顾了。中国呢?不但现在已有新的人、新的政党、新的军队和新的抗日政策,和十余年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这些都必然会向前发展。虽然历史上的解放运动屡次遭受挫折,使中国不能积蓄更大的力量用于今日的抗日战争——这是非常可痛惜的历史的教训,从今以后,再也不要自己摧残任何的革命力量了——然而就在既存的基础上,加上广大的努力,必能逐渐前进,加强抗战的力量。伟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是这种努力的总方向。国际援助一方面,眼前虽然还看不见大量的和直接的,但是国际局面根本已和过去两样,大量和直接的援助正在酝酿中。中国近代无数解放运动的失败都有其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都不能比拟今天的情况。在今天,虽然存在着许多困难条件规定了抗日战争是艰难的战争,例如敌人之强,我们之弱,敌人困难还刚在开始,我们的进步还很不够,如此等等,然而战胜敌人的有利条件是很多的,只须加上主观的努力,就能克服困难争取胜利。这些有利条件历史没有一个时候可和今天比拟,这就是抗日战争不会历史上的解放运动同归失败理由


妥协还是抗战?腐败还是进步


(二○)亡国论之没有根据,俱如上述。但是另有许多人,并非亡国论者,他们是爱国志士,却对时局怀抱甚深的忧虑。他们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惧怕对日妥协,一是怀疑政治不能进步。这两个可忧虑的问题在广大的人们中间议论着,找不到解决的基点。我们现在就来研究这两个问题


(二一)前头说过,妥协问题是有其社会根源的,这个社会根源存在妥协问题不会发生。但妥协不会成功的。要证明这一点,仍不外向日本中国、国际三方面找根据。第一是日本方面还在抗战初起时,我们就估计有一种酝酿妥协空气的时机会要到来,那就是敌人占领华北和江浙之后,可能出以劝降手段。后来果然来了一手;但是危机随即过去原因之一是敌人采取了普遍的野蛮政策,实行公开的掠夺。中国降了,任何人都要做亡国奴。敌人的这一掠夺的即灭亡中国政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方面都是普遍地施之于中国人的;不但是对下层民众,而且是对上层成分,——当然对后者稍为客气些,但也只有程度之别,并无原则之分。大体上,敌人是将东三省的老办法移植于内地。在物质上,掠夺普通人民的衣食,使广大人民啼饥号寒;掠夺生产工具,使中国民族工业归于毁灭和奴役化。在精神上,摧残中国人民民族意识。在太阳旗下,每个中国只能当顺民,做牛马,不许有一丝一毫的中国气。敌人的这一野蛮政策还要施之于更深的内地。他的胃口很旺,不愿停止战争。一九三八年一月十六日日本内阁宣言的方针,至今坚决执行,也不能执行,这就激怒了一切阶层的中国人。这是根据敌人战争的退步性野蛮性而来的,“在劫难逃”,于是形成了绝对的敌对。估计到某种时机,敌之劝降手段又将出现,某些亡国论者又将蠕蠕而动,而且难免勾结某些国际成分(英、美、法内部都有这种人,特别是英国的上层分子),狼狈为奸。但是大势所趋,是降不了的,日本战争的坚决性和特殊的野蛮性,规定了这个问题的一方面


(二二)第二是中国方面中国坚持抗战的因素有三个:其一,共产党,这是领导人民抗日的可靠力量。又其一,国民党,因其是依靠英美的,英美不叫它投降,它也就不会投降。又其一,别的党派,大多数是反对妥协、拥护抗战的。这三者互相团结,谁要妥协就是站在汉奸方面人人得而诛之。一切不愿当汉奸的人,就不能不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到底妥协就实际上难于成功


(二三)第三是国际方面。除日本盟友和各资本主义国家上层分子中的某些成分外,其余都不利于中国妥协而利于中国抗战。这一因素影响中国希望。今天全国人民有一种希望认为国际力量必将逐渐增强地援助中国。这种希望不是空的;特别是苏联的存在,鼓舞了中国的抗战。空前强大的社会主义的苏联,它和中国是历来休戚相关的。苏联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上层成分之唯利是图者根本相反,它是以援助一切弱小民族和革命战争为其职志的。中国战争之非孤立性,不但一般地建立在整个国际的援助上,而且特殊地建立在苏联的援助上。中苏两国地理接近的,这一点加重了日本危机,便利了中国的抗战。中日两国地理接近,加重了中国抗战的困难。然而中苏的地理接近,却是中国抗战的有利条件


(二四)由此可作结论:妥协危机存在的,但是能够克服。因为敌人政策即使可作某种程度改变,但其根本改变是不可能的。中国内部有妥协社会根源,但是反对妥协的占大多数。国际力量也有部分赞助妥协,但是主要的力量赞助抗战。这三种因素结合起来就能克服妥协危机坚持抗战到底


(二五)现在来答复第二个问题。国内政治的改进,是和抗战的坚持不能分离的。政治越改进,抗战越能坚持;抗战越坚持政治就越能改进。但是基本上依赖坚持抗战。国民党的各方面的不良现象是严重地存在着,这些不合因素历史积累,使得广大爱国志士发生很大的忧虑和烦闷。但是抗战的经验已经证明,十个月的中国人民进步抵得上过去少年进步并无使人悲观的根据。历史积累下来的腐败现象,虽然很严重地阻碍人民抗战力量增长的速度,减少了战争胜利招致战争损失,但是中国日本世界大局不容中国人民进步。由于阻碍进步因素即腐败现象存在,这种进步是缓慢的。进步进步的缓慢是目前时局的两个特点,后一个特点战争的迫切要求很不相称,这就是使得爱国志士们大为发愁的地方。然而我们是在革命战争中,革命战争是一种抗毒素,它不但将排除敌人的毒焰,也将清洗自己的污浊。凡属正义的革命的战争,其力量是很大的,它能改造很多事物,或为改造事物开辟道路。中日战争将改造中日两国只要中国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就一定能把旧日本化为日本,把旧中国化为中国,中日两国人和物都将在这次战争中和战争获得改造。我们把抗战和建国联系起来看,是正当的。说日本也能获得改造,是说日本统治者的侵略战争将走到失败,有引起日本人民革命之可能日本人民革命胜利之日,就是日本改造之时。这和中国的抗战密切地联系着,这一个前途应该看到的。


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


(二六)我们已把强弱大小进步退步、多助寡助几个敌我之间矛盾着的基本特点,作了比较研究,批驳了亡国论,答复了为什么不易妥协和为什么政治可能进步问题亡国论者看重了强弱一个矛盾,把它夸大起来作为全部问题的论据,而忽略了其他的矛盾。他们只提强弱对比一点,是他们的片面性;他们将此片面的东西夸大起来成全体,又是他们的主观性。所以在全体说来,他们是没有根据的,是错误的。那些并非亡国论者,也不是一贯的悲观主义者,仅为一时候和一局部的敌我强弱情况或国内腐败现象所迷惑,而一时地发生悲观心理人们,我们也得向他们指出,他们的观点来源也是片面性和主观性的倾向。但是他们的改正容易只要提醒就会明白,因为他们是爱国志士,他们的错误是一时的。


(二七)然而速胜论者也是不对的。他们或则根本忘记强弱这个矛盾,而单单记起了其他矛盾;或则对于中国的长处,夸大得离开了真实情况变成另一种样子;或则拿一时一地强弱现象代替了全体中的强弱现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总之,他们没有勇气承认敌强我弱这件事实。他们常常抹杀这一点,因此抹杀了真理的一方面。他们又没有勇气承认自己长处之有限性,因而抹杀了真理的又一方面。由此犯出或大或小的错误来,这里也是主观性和片面性作怪。这些朋友们的心是好的,他们也是爱国志士。但是“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的看法则不对,照了做去,一定碰壁。因为估计不符合真相行动就无法达到目的;勉强行去,败军亡国结果失败主义没有两样。所以也是不得的。


(二八)我们是否否认亡国危险呢?不否认的。我们承认中国面前摆着解放和亡国两个可能前途,两者在猛烈地斗争中。我们的任务在于实现解放而避免亡国实现解放的条件,基本的是中国进步,同时,加上敌人困难世界的援助。我们和亡国论者不同,我们客观地而且全面地承认亡国和解放两个可能同时存在,着重指出解放的可能优势达到解放的条件,并为争取这些条件而努力。亡国论者则主观地和片面地只承认亡国一个可能性,否认解放的可能性,更不会指出解放的条件和为争取这些条件而努力。我们对于妥协倾向和腐败现象也是承认的,但是我们还看到其他倾向和其他现象,并指出二者之中后者对于前者将逐步地占优势,二者在猛烈地斗争着;并指出后者实现条件,为克服妥协倾向和转变腐败现象而努力。因此,我们并不悲观,而悲观的人们则与此相反


(二九)我们也不是喜欢速胜,谁也赞成明天一个早上就把“鬼子”赶出去。但是我们指出,没有一定的条件,速胜只存在于头脑之中,客观上是存在的,只是幻想和假道理。因此,我们客观地并全面地估计到一切敌我情况,指出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而排斥毫无根据的速胜论。我们主张为着争取最后胜利所必要的一切条件而努力,条件多具备一分,早具备一日,胜利的把握就多一分,胜利时间就早一日。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缩短战争过程,而排斥贪便宜尚空谈的速胜论。


为什么是持久战?


(三○)现在我们来把持久战问题研究一下。“为什么是持久战”这一个问题只有依据全部敌我对比的基本因素才能得出正确的回答。例如单说敌人帝国主义的强国,我们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就有陷入亡国论的危险。因为单纯地以弱敌强,无论在理论上,在实际上,都不能产生持久的结果。单是大小或单是进步退步、多助寡助,也是一样。大并小、小并大的事都是常有的。进步国家事物,如果力量不强,常有被大而退步的国家事物所灭亡者。多助寡助是重要因素,但是附随因素,依敌我本身的基本因素如何而定其作用大小。因此,我们说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是从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敌强我弱,我有灭亡的危险。但敌尚有其他缺点,我尚有其他优点。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是,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后胜利避免灭亡,敌则将最后失败,而不能避免整个帝国主义制度的崩溃


(三一)既然敌之优点只有一个,余皆缺点,我之缺点只有一个,余皆优点,为什么不能得出平衡结果,反而造成了现时敌之优势我之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呢?很明显的,不能这样形式地看问题事情是现时敌我强弱程度悬殊太大,敌之缺点一时还没有不能发展到足以减杀其强的因素之必要的程度,我之优点一时也没有不能发展到足以补充其弱的因素之必要的程度,所以平衡不能出现,而出现的是不平衡


 (三二)敌强我弱,敌是优势而我是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这种情况,虽因我之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努力而有所变化,但是还没有产生基本的变化。所以,在战争的一定阶段上,敌能得到一定程度胜利,我则将遭到一定程度失败。然而敌我都只限于这一定阶段内一定程度上的胜或败,不能超过而至于全胜或全败,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一则敌强我弱之原来状况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二则由于我之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努力,更加造成这种相对的形势。拿原来状况来说,敌虽强,但敌之强已为其他不利的因素所减杀,不过此时还没有减杀到足以破坏敌之优势的必要的程度;我虽弱,但我之弱已为其他有利的因素所补充,不过此时还没有补充到足以改变我之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的必要的程度。于是形成敌是相对的强,我是相对的弱;敌是相对优势,我是相对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双方强弱优劣原来都不是绝对的,加以战争过程中我之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努力,更加变化了敌我原来强弱优劣的形势,因而敌我只限于一定阶段内的一定程度上的胜或败,造成了持久战的局面


(三三)然而情况继续变化的。战争过程中,只要我能运用正确的军事的和政治策略,不犯原则错误,竭尽最善的努力,敌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将随战争之延长而发展,必能继续改变着敌我强弱的原来程度继续变化着敌我的优劣形势。到了新的一定阶段时,就将发生强弱程度上和优劣形势上的大变化,而达到敌败我胜的结果


(三四)目前敌尚能勉强利用其强的因素,我之抗战尚未给他以基本的削弱。其人力、物力不足的因素尚不足以阻止其进攻,反之,尚足以维持其进攻到一定的程度。其足以加剧本国阶级对立和中国民族反抗因素,即战争之退步性和野蛮性一因素,亦尚未造成足以根本妨碍其进攻的情况敌人的国际孤立的因素也方在变化发展之中,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孤立。许多表示助我的国家的军火资本家和战争原料资本家,尚在唯利是图地供给日本以大量的战争物资,他们的政府亦尚不愿和苏联一道用实际方法制日本。这一切,规定了我之抗战不能速胜,而只能是持久战。中国方面,弱的因素表现军事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虽在十个月抗战中有了某种程度进步,但距离足以阻止敌之进攻及准备我之反攻的必要的程度,还远得很。且在量的方面,又不得有所减弱。其各种有利因素,虽然都在起积极作用,但达到足以停止敌之进攻及准备我之反攻程度则尚有待于巨大的努力。在国内,克服腐败现象增加进步速度;在国外,克服助日势力增加反日势力,尚非目前的现实。这一切,又规定战争不能速胜,而只能是持久战。


持久战的三个阶段


(三五)中日战争既然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那末,就可以合理地设想,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但依目前条件来看战争趋势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客观现实的行程将是异常丰富和曲折变化的,谁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战争的“流年”来;然而给战争趋势描画一个轮廓,却为战略指导所必需。所以,尽管描画的东西不能尽合将来的事实,而将为事实所校正,但是为着坚定地有目的进行持久战的战略指导起见,描画轮廓的事仍然是需要的。


(三六)第一阶段,现在还未完结。敌之企图是攻占广州武汉兰州三点,并把三点联系起来。敌欲达此目的,至少出五十个师团,约一百五十万兵员,时间一年半至两年,用费将在一百万万日元以上。敌人如此深入,其困难是非常之大的,其后果将不堪设想。至欲完全占领粤汉铁路和西兰公路,将经历非常危险的战争,未必尽能达其企图。但是我们的作战计划,应把敌人可能占领三点甚至三点以外之某些部分地区可能互相联系起来作为一种基础,部署持久战,即令敌如此做,我也有应付之方。这一阶段我所采取战争形式,主要的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阵地战虽在此阶段之第一期,由于国民军事当局的主观错误把它放在主要地位,但从全阶段看,仍然是辅助的。此阶段中,中国已经结成了广大的统一战线实现了空前的团结。敌虽已经采用过并且还将采用卑鄙无耻的劝降手段,企图不费大力实现其速决计划,整个地征服中国,但是过去的已经失败,今后的也难成功。此阶段中,中国虽有颇大的损失,但是同时却有颇大的进步,这种进步成为第二阶段继续抗战的主要基础。此阶段中,苏联对于我国已经有了大量的援助。敌人方面,士气已开始表现颓靡,敌人陆军进攻的锐气,此阶段的中期已不如初期,末期将更不如初期。敌之财政和经济开始表现其竭蹶状态人民和士兵的厌战情绪开始发生战争指导集团的内部已开始表现其“战争的烦闷”,生长着对于战争前途的悲观。


(三七)第二阶段可以名之曰战略的相持阶段。第一阶段之末尾,由于敌之兵力不足和我之坚强抵抗敌人不得决定在一定限度上的战略进攻终点,到达此终点以后,即停止战略进攻,转入保守占领地的阶段。此阶段内,敌之企图是保守占领地,以组织伪政府的欺骗办法据之为己有,而从中国人民身上尽量搜括东西,但是在他的面前又遇着顽强的游击战争。游击战争在第一阶段中乘着敌后空虚将有一个普遍的发展建立许多根据地,基本上威胁到敌人占领地的保守,因此第二阶段仍将有广大的战争。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时中国尚能保有大量的正规军,不过方面因敌在其占领的大城市大道中取战略守势,一方面中国技术条件一时未能完备,尚难迅即举行战略反攻。除正面防御部队外,我军将大量地转入敌后,比较地分散配置,依托一切敌人未占区域配合民众武装,向敌人占领地作广泛的和猛烈的游击战争,并尽可能地调动敌人于运动战中消灭之,如同现在山西的榜样。此阶段战争是残酷的,地方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做得好,可能使敌只能保守占领地三分之一左右的区域,三分之二左右仍然是我们的,这就是敌人的大失败中国的大胜利。那时,整个敌人占领地将分为三种地区:第一种是敌人的根据地,第二种是游击战争的根据地,第三种是双方争夺的游击区。这个阶段时间长短,依敌我力量增减变化程度如何及国际形势变动如何而定,大体上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这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经济困难汉奸捣乱将是两个很大的问题敌人将大肆其破坏中国统一战线活动,一切敌之占领地的汉奸组织将合流组成所谓统一政府”。我们内部,因大城市的丧失和战争困难动摇分子将大倡其妥协论,悲观情绪将严重地增长。此时我们的任务,在于动员全国民众,齐心一致,绝不动摇坚持战争,把统一战线扩大和巩固起来,排除一切悲观主义妥协论,提倡艰苦斗争,实行新的战时政策,熬过这一段艰难的路程。此阶段内,必须号召全国坚决地维持一个统一政府,反对分裂,有计划增强作战技术,改造军队,动员全民准备反攻。此阶段中,国际形势将变到更于日本不利,虽可能有张伯伦一类的迁就所谓“既成事实”的“现实主义”的调头出现,但主要的国际势力将变到进一步地援助中国日本威胁南洋和威胁西伯利亚,将较之过去更加严重,甚至爆发新的战争敌人方面,陷在中国泥潭中的几十个师团抽不出去。广大的游击战争人民抗日运动将疲惫这一大批日本军,一方面大量地消耗之,又一方面进一步地增长其思乡厌战直至反战的心理,从精神瓦解这个军队日本中国的掠夺虽然不能说它绝对不能有所成就,但是日本资本缺乏,又困于游击战争,急遽的大量的成就是可能的。这个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残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城市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中国抗战的三幕戏,这是第二幕。由于全体演员的努力,最精彩的结幕便能很好地演出来


(三八)第三阶段,是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收复失地,主要地依靠中国自己在前阶段准备着的和在本阶段继续地生长着的力量。然而单只自己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还须依靠国际力量和敌国内部变化的援助,否则是不能胜利的,因此加重了中国的国际宣传和外交工作的任务。这个阶段战争不是战略防御,而将变为战略反攻了,在现象上,并将表现战略进攻;已不是战略内线,而将逐渐地变为战略外线。直至打到鸭绿江边,才算结束了这个战争。第三阶段是持久战的最后阶段所谓坚持战争到底就是要走完这个阶段的全程。这个阶段我所采取的主要的战争形式仍将是运动战,但是阵地战将提到重要地位。如果说,第一阶段的阵地防御,由于当时的条件不能看作重要的,那末,第三阶段的阵地攻击,由于条件改变和任务的需要,将变成颇为重要的。此阶段内的游击战,仍将辅助运动战和阵地战而起其战略配合作用,和第二阶段之变为主要形式者不相同。


(三九)这样看来,战争长期性和随之而来的残酷性,是明显的。敌人不能整个地吞并中国,但是能够相当长期占领中国的许多地方中国不能迅速地驱逐日本,但是大部分土地将依然是中国的。最后是敌败我胜,但是必须经过一段艰难的路程。


(四○)中国人民在这样长期和残酷的战争中间,将受到很好的锻炼。参加战争的各政党也将受到锻炼和考验。统一战争必须坚持下去只有坚持统一战线才能坚持战争只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战争才能最后胜利。果然是这样,一切困难就能够克服。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自然逻辑


(四一)三个阶段中,敌我力量变化将循着下述的道路前进。第一阶段敌是优势,我是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我之这种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须估计抗战以前到这一阶段末尾,有两种不同的变化。第一种是向下的。中国原来的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经过第一阶段消耗将更为严重,这就是土地人口经济力量军事力量文化机关等的减缩。第一阶段的末尾,也许要减缩到相当大的程度,特别是经济方面。这一点,将被人利用作为亡国论和妥协论的根据。然而必须看到第二种变化,即向上变化。这就是战争中的经验,军队进步政治进步人民的动员,文化的新方向发展,游击战争出现,国际援助的增长等等。在第一阶段,向下的东西是旧的量和质,主要地表现在量上。向上东西是新的量和质,主要地表现在质上。这第二种变化,就给了我们以能够持久和最后胜利的根据。


(四二)第一阶段中,敌人方面也有两种变化。第一种是向下的,表现在:几十万人的伤亡,武器和弹药的消耗,士气的颓靡,国内人心的不满,贸易的缩减,一百万万日元以上的支出,国际舆论的责备等等方面。这个方面,又给予我们以能够持久和最后胜利的根据。然而也要估计到敌人的第二种变化,即向上变化。那就是他扩大了领土、人口资源。在这点上面,又产生我们的抗战是持久战而不能速胜的根据,同时也将被一些人利用作为亡国论和妥协论的根据。但是我们必须估计敌人这种向上变化的暂时性和局部性。敌人是行将崩溃帝国主义者,他占领中国土地是暂时的。中国游击战争的猛烈发展,将使他的占领区实际上限制在狭小的地带。而且,敌人中国土地占领产生了和加深了日本外国矛盾。再则,根据东三省的经验,日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般地只能是支出资本时期不能收获时期。所有这些,又是我们击破亡国论和妥协论而建立持久论和最后胜利论的根据。


(四三)第二阶段,上述双方变化继续发展,具体的情形不能预断,但是大体上将是日本继续向下,中国继续向上。例如日本的军力、财力大量地消耗中国的游击战争,国内人心更加不满,士气更加颓靡,国际更感孤立。中国政治军事文化人民动员将更加进步,游击战争更加发展经济方面也将依凭内地的小工业和广大的农业而有某种程度的新发展,国际援助将逐渐地增进,将比现在的情况大为改观。这个第二阶段,也许将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内,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巨大的相反变化中国将逐渐上升日本则逐渐下降。那时中国将脱出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日本则脱出优势,先走到平衡地位再走到优劣相反地位。然后中国大体上将完成战略反攻准备而走到实行反攻、驱敌出国的阶段应该重复地指出:所谓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为优势完成反攻准备,是包括中国自己力量的增长、日本困难的增长和国际援助的增长在内的,总合这些力量就能形成中国优势完成反攻准备


(四四)根据中国政治经济平衡状态,第三阶段战略反攻,在其前一时期不是全国整齐划一的姿态,而是带地域性的和此起彼落的姿态。敌人采用各种分化手段破裂中国统一战线的企图,此阶段中并不会减弱,因此,中国内部团结的任务更加重要,务不令内部不调致战略反攻半途而废。此时期中,国际形势将变到大有利于中国中国的任务,就在于利用这种国际形势取得自己的彻底解放,建立独立的民主国家,同时也就是帮助世界的反法西斯运动。


(四五)中国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到平衡优势日本优势平衡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过程,中日战争必然趋势


(四六)于是问题和结论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


(四七)讲到这里,亡国论和妥协论者又将跑出来说:中国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到平衡需要有同日本相等的军力和经济力;由平衡优势需要超过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结论是不正确的。


(四八)这就是所谓“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中的机械论,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的意见。我们的意见与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武器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掌握的。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末,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它不是优势,那末,掌握比较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的军力和经济力的中国,不就成了优势吗?没有疑义,中国只要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其军力和经济力是能够逐渐地加强的。而我们的敌人,经过长期战争和内外矛盾削弱,其军力和经济力又必然要起相反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中国不能变成优势吗?还不止此,目前我们不能把别国的军力和经济力大量地公开地算作自己方面力量,难道将来也不能吗?如果日本敌人不止中国一个,如果将来有一国或几国以其相当大量的军力和经济公开地防御或攻击日本公开地援助我们,那末,优势不更在我们一方面吗?日本小国,其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孤立;中国大国,其战争进步的和正义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多助。所有这些,经过长期发展,难道还不能使敌我优劣的形势确定发生变化吗?


(四九)速胜论者则不知战争力量的竞赛,在战争双方力量对比没有起一定的变化以前,就要举行战略的决战,就想提前到达解放之路也是没有根据的。其意见实行起来,一定不免于碰壁。或者只是空谈快意,并不准备真正去做。最后则是事实先生跑将出来,给这些空谈家一瓢冷水,证明他们不过是一些贪便宜、想少费气力多得收成的空谈主义者。这种空谈主义过去和现在已经存在,但是还不算很多,战争发展到相持阶段反攻阶段时,空谈主义可能起来。但是在同时,如果第一阶段中国损失较大,第二阶段时间拖得很长,亡国论和妥协论更将大大地流行。所以我们的火力应该主要地向着亡国论和妥协方面,而以次要的火力反对空谈主义的速胜论。


(五○)战争长期性是确定了的,但是战争究将经过多少年月则谁也不能预断,这个完全要看敌我力量变化程度才能决定。一切想要缩短战争时间人们,惟有努力于增加自己力量减少敌人力量之一法。具体地说,惟有努力于作战多打胜仗,消耗敌人军队,努力于发展游击战争,使敌之占领限制于最小的范围,努力于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团结全国力量,努力于建设新军和发展新的军事工业,努力于推动政治经济文化进步,努力于工、农、商、学各界人民的动员,努力于瓦解敌军和争取敌军的士兵,努力于国际宣传争取国际的援助,努力于争取日本人民及其他被压迫民族的援助,做了这一切,才能缩短战争时间,此外不能有任何取巧图便的法门


犬牙交错的战争


(五一)我们可以断言,持久战的抗日战争,将在人类战争史中表现光荣的特殊的一页。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就是颇为特殊的一点,这是由于日本的野蛮和兵力不足,中国进步土地广大这些矛盾因素产生出来的。犬牙交错的战争,在历史也是有过的,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三年内战,就有过这种情形。但其在中国特点,是其特殊的长期性和广大性,这将是突破历史纪录的东西。这种犬牙交错的形态表现在下述的几种情况上。


(五二)内线和外线——抗日战争是整个处于内线作战的地位的;但是主力军和游击队的关系,则是主力军在内线,游击队在外线,形成夹攻敌人的奇观。各游击区的关系亦然。各个游击区都以自己为内线,而以其他各区为外线,又形成了很多夹攻敌人的火线。在战争的第一阶段战略上内线作战的正规军是后退的,但是战略上外线作战的游击队则将广泛地向着敌人后方大踏步前进,第二阶段将更加猛烈地前进,形成了后退和前进的奇异形态


(五三)有后方和无后方——利用国家的总后方,而把作战线伸至敌人占领地之最后限界的,是主力军。脱离总后方,而把作战线伸至敌后的,是游击队。但在每一游击区中,仍自有其小规模的后方,并依以建立非固定的作战线。和这个区别的,是每一游击区派遣出去向该区敌后临时活动的游击队,他们不但没有后方,也没有战线。“无后方的作战”,是新时代中领土广大、人民进步、有先进政党和先进军队的情况之下的革命战争特点没有可怕而有大利,不应怀疑而应提倡


(五四)包围和反包围——从整个战争看来,由于敌之战略进攻和外线作战,我处战略防御和内线作战地位,无疑我是在敌之战略包围中。这是敌对于我之第一种包围。由于我以数量优势的兵力,对于从战略上的外线分数路向我前进之敌,采取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作战方针,就可以把各路分进之敌的一路或几路放在我之包围中。这是我对于敌之第一种反包围。再从敌后游击战争的根据地看来,每一孤立的根据地都处于敌之四面或三面包围中,前者例如五台山,后者例如晋西北。这是敌对于我之第二种包围。但若将各个游击根据地联系起来看,并将各个游击根据地和正规军的阵地也联系起来看,我又把许多敌人都包围起来,例如在山西,我已三面包围了同蒲路(路之东西两侧及南端),四面包围了太原城;河北山东等省也有许多这样的包围。这又是我对于敌之第二种反包围。这样,敌我各有加于对方的两种包围,大体上好似下围棋一样,敌对于我我对于敌之战役和战斗的作战,好似吃子,敌的据点(例如太原)和我之游击根据地(例如五台山),好似做眼。如果把世界性的围棋也算在内,那就还有第三种敌我包围,这就是侵略阵线与和平阵线的关系。敌以前者来包围中、苏、法、捷等国,我以后者反包围德、日、意。但是我之包围好似如来佛的手掌,它将化成一座横亘宇宙五行山,把这几个新式孙悟空——法西斯侵略主义者,最后压倒在山底下,永世不得翻身。如果我能在外交上建立太平洋反日阵线,把中国作为一个战略单位,又把苏联及其他可能国家也各作为一个战略单位,又把日本人民运动也作为一个战略单位,形成一个使法西斯孙悟空无处逃跑的天罗地网,那就是敌人死亡之时了。实际上,日本帝国主义完全打倒之日,必是这个天罗地网大体布成之时。这丝毫也不是笑话而是战争必然趋势


(五五)大块和小块——一种可能,是敌占地区将占中国本部之大半,而中国本部完整的区域只占一小半。这是一种情形。但是敌占大半中,除东三省等地外,实际只能占领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依重要性说是一等的,依面积和人口来说可能只是敌占区中之小半,而普遍地发展的游击区,反居其大半。这又是一种情形。如果超越本部的范围,而把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算了进来,则在面积上中国未失地区仍然是大半,而敌占地区包括东三省在内,也只是小半。这又是一种情形。完整区域当然是重要的,应集大力去经营,不但政治军事经济方面文化方面也要紧。敌人已将我们过去文化中心变为文化落后区域,而我们则要将过去文化落后区域变为文化中心。同时,敌后广大游击区的经营也是非常之要紧的,也应把它们的各方面发展起来,也应发展文化工作。总起来看,中国将是大块的乡村变为进步光明地区,而小块的敌占区,尤其是大城市,将暂时地变为落后和黑暗地区


(五六)这样看来,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这个战争,不但将影响到中日两国,大大推动两国进步,而且将影响世界推动各国首先是印度等被压迫民族进步。全中国人都应自觉地投入这个犬牙交错的战争中去,这就是中华民族自求解放的战争形态,是半殖民地大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和四十年代举行的解放战争的特殊的形态


为永久和平而战


(五七)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同争取中国世界的永久和平,是不能分离的。没有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像今天一样,战争是接近于永久和平的。由于阶级的出现,几千年来人类生活充满战争,每一个民族不知打了几多仗,或在民族集团之内打,或在民族集团之间打。打到资本主义社会帝国主义时期,仗就打得特别广大和特别残酷。二十年前的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在过去历史上是空前的,但还不是绝后战争只有目前开始了的战争,接近于最后战争就是说,接近于人类的永久和平。目前世界上已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进入战争,你们看,一个意大利,又一个日本,一个阿比西尼亚,又一个西班牙,再一个中国参加战争的这些国家共有差不多六万万人口,几乎占了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目前的战争特点是无间断和接近永久和平的性质。为什么无间断?意大利同阿比西尼亚打了之后,接着意大利西班牙打,德国也搭了股份,接着日本又同中国打。还要接着谁呢?无疑地要接着希特勒同各大国打。“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一点也不错。目前的战争发展世界大战之间,是不会间断的,人类战争灾难不可避免。为什么又说这次战争接近于永久和平?这次战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已开始世界资本主义危机发展基础发生的,由于这种总危机,逼使各资本主义国家走入新的战争,首先逼使各法西斯国家从事于新战争冒险。我们可以预见这次战争结果,将不是资本主义获救而是它的走向崩溃。这次战争,将比二十年前的战争更大,更残酷,一切民族将无可避免地卷入进去战争时间将拖得很长,人类将遭受很大的痛苦。但是由于苏联的存在世界人民觉悟程度提高,这次战争中无疑将出现伟大的革命战争,用以反对一切反革命战争,而使这次战争带着为永久和平而战的性质。即使尔后尚有一个战争时期,但是已离世界的永久和平不远了。人类一经消灭了资本主义,便到达永久和平时代,那时候便再也不要战争了。那时将不要军队,也不要兵船,不要军用飞机,也不要毒气。从此以后,人类将亿万斯年看不见战争。已经开始了的革命的战争,是这个为永久和平而战的战争的一部分。占着五万万以上人口的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在这个战争中将占着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的解放将从这个战争中得来。将来的被解放了的新中国,是和将来的被解放了的新世界不能分离的。因此,我们的抗日战争包含着为争取永久和平而战的性质。


(五八)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我们共产党反对一切阻碍进步的非正义的战争,但是不反对进步的正义的战争。对于后一类战争,我们共产党人不但不反对,而且积极地参加。前一类战争,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双方都是为着帝国主义利益而战,所以全世界共产党人坚决地反对那一次战争反对方法,在战争爆发前,极力阻止爆发;既爆发后,只要可能,就用战争反对战争,用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日本战争阻碍进步的非正义的战争,全世界人民包括日本人民在内,都应该反对,也正在反对。我们中国,则从人民到政府,从共产党国民党,一律举起了义旗,进行了反侵略民族革命战争。我们的战争是神圣的、正义的,是进步的、求和平的。不但求一国的和平,而且求世界和平,不但求一时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欲达此目的,便须决一死战,便须准备着一切牺牲坚持到底,不达目的,决不停止牺牲虽大,时间虽长,但是永久和平和永久光明的新世界,已经鲜明地摆在我们的前面。我们从事战争信念,便建立在这个争取永久和平和永久光明的新中国和新世界的上面。法西斯主义帝国主义要把战争延长到无尽期,我们则要把战争在一个不很久远的将来给以结束。为了这个目的人类大多数应该拿出极大的努力。四亿五千万的中国人占了全人类的四分之一,如果能够一齐努力,打倒了日本帝国主义创造了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对于争取世界永久和平的贡献,无疑地是非常伟大的。这种希望不是空的,全世界社会经济的行程已经接近了这一点,只须加上多数人的努力,几十年工夫一定可以达到目的


能动性在战争


(五九)以上说的,都是说明为什么是持久战和为什么最后胜利中国的,大体上都是说的“是什么”和“不是什么”。以下,将转到研究“怎样做”和“不怎样做”的问题上。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这就是以下要答复的问题。为了这个,我们将依次说明下列的问题:能动性在战争中,战争政治,抗战的政治动员,战争目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歼灭战,消耗战,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战争的决战问题,兵民是胜利之本。我们现在就从能动性问题说起吧。


(六○)我们反对主观地看问题,说的是一个人思想,不根据和不符合于客观事实,是空想,是假道理,如果照了做去,就要失败,故须反对它。但是一切事情要人做的,持久战和最后胜利没有人做就不会出现。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我们必须发扬这样的思想行动,必须发扬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抗日战争是要赶走帝国主义,变旧中国为新中国,必须动员全中国人民,统统发扬其抗日的自觉的能动性,才能达到目的。坐着不动只有灭亡没有持久战,也没有最后胜利


(六一)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特点人类战争中强烈地表现出这样的特点战争胜负,固然决定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诸条件,然而不仅仅决定于这些;仅有这些,还只是有了胜负可能性,它本身没有胜负。要分胜负,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的能动性。


(六二)指导战争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胜利战争指挥员活动舞台,必须建筑在客观条件的许可之上,然而他们凭借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很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戏剧来。在既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之上,抗日战争的指挥员就要发挥他们的威力,提挈全军,去打倒那些民族敌人改变我们这个被侵略被压迫的社会国家状态造成自由平等的新中国,这里就用得着而且必须用我们的主观指导能力。我们不赞成任何一个抗日战争的指挥员,离开客观条件,变为乱撞乱碰的鲁莽家,但是我们必须提倡每个抗日战争的指挥员变为勇敢而明智的将军。他们不但要有压倒敌人的勇气,而且要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能力。指挥员在战争大海中游泳,他们要不使自己沉没,而要使自己决定地有步骤地到达彼岸作为战争指导规律战略战术就是战争大海中的游泳术。


战争政治


(六三)“战争政治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抗日战争全民族的革命战争,它的胜利离不开战争政治目的——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离不开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总方针,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动员,离不开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等项政治原则离不开统一战线政策的良好执行离不开文化的动员,离不开争取国际力量和敌国人民援助的努力。一句话,战争一刻也离不了政治。抗日军人中如有轻视政治的倾向,把战争孤立起来,变为战争绝对主义者,那是错误的,应加纠正。


(六四)但是战争有其特殊性,在这点上说,战争不即等于一般的政治。“战争政治的特殊手段继续”。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例如中国的半独立地位,是日本帝国主义政治发展的障碍,日本扫除它,所以发动侵略战争中国呢?帝国主义压迫,早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障碍,所以有了很多次的解放战争,企图扫除这个障碍。日本现在用战争来压迫,要完全断绝中国革命的进路,所以不得不举行抗日战争决心扫除这个障碍。障碍既除,政治目的达到战争结束。障碍没有扫除得干净,战争仍须继续进行,以求贯彻。例如抗日的任务未完,有想求妥协的,必不成功;因为即使因某种缘故妥协了,但是战争仍要起来,广大人民必定不服,必要继续战争,贯彻战争政治目的。因此可以说,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六五)基于战争的特殊性,就有战争的一套特殊组织,一套特殊方法,一种特殊过程。这组织就是军队及其附随的一切东西。这方法就是指导战争战略战术。这过程就是敌对的军队互相使用有利于不利于敌的战略战术从事攻击或防御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形态。因此,战争的经验是特殊的。一切参加战争人们,必须脱出寻常习惯,而习惯战争方能争取战争胜利


抗日的政治动员


(六六)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抗日以前,没有抗日的政治动员,这是中国的大缺陷,已经输了敌人一着。抗日以后,政治动员也非常之不普遍,更不说深入。人民的大多数,是从敌人的炮火和飞机炸弹那里听到消息的。这也是一种动员,但这是敌人替我们做的,不是我们自己做的。偏远地区不到炮声的人们,至今还是静悄悄地在那里过活。这种情形必须改变,不然,拚死活的战争就得不到胜利。决不可以再输敌人一着,相反,要大大地发挥这一着去制胜敌人。这一着是关系绝大的;武器等等不如人尚在其次,这一着实在是头等重要。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要胜利就要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然而一切这些,离不开动员老百姓。要胜利忽视政治动员,叫做“南其辕而北其辙”,结果必然取消了胜利


(六七)什么是政治动员呢?首先是把战争政治目的告诉军队人民。必须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抗日战争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必须把这个目的告诉一切军民人等,方能造成抗日的热潮,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贡献一切给战争。其次,单单说明目的还不够,还要说明达到目的步骤政策就是说,要有一个政治纲领。现在已经有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又有了一个《抗战建国纲领》,应把它们普及于军队人民,并动员所有的军队人民实行起来没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政治纲领,是不能动员全军全民抗日到底的。其次,怎样去动员?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现在国民统治地区有的一些,沧海一粟,而且方法不合民众口味,神气和民众隔膜,必须切实地改一改。其次,不是一次动员就够了,抗日战争政治动员是经常的。不是政治纲领背诵给老百姓听,这样的背诵没有人听的;要联系战争发展情况,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生活,把战争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这是一件绝大的事,战争首先要靠取得胜利


战争目的


(六八)这里不是战争政治目的,抗日战争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说的,是作为人类流血的政治所谓战争,两军相杀的战争,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战争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消灭敌人就是解除敌人的武装,也就是所谓“剥夺敌人抵抗力”,不是要完全消灭其肉体)。古代战争,用矛用盾:矛是进攻的,为了消灭敌人;盾是防御的,为了保存自己。直到今天的武器还是这二者的继续。轰炸机、机关枪、远射程炮、毒气,是矛的发展;防空掩蔽部、钢盔,水泥工事、防毒面具,是盾的发展。坦克,是矛盾二者结合为一的新式武器。进攻,是消灭敌人的主要手段,但防御也是不能废的。进攻,是直接为了消灭敌人的,同时也是为了保存自己,因为如不消灭敌人,则自己将被消灭。防御,是直接为了保存自己的,但同时也是辅助进攻或准备转入进攻的一种手段。退却,属于防御一类,是防御的继续;而追击,则是进攻的继续应该指出:战争目的中,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因为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因此,作为消灭敌人之主要手段的进攻是主要的,而作为消灭敌人之辅助手段作为保存自己之一种手段的防御,是第二位的。战争实际中,虽有许多时候以防御为主,而在其余时候以进攻为主,然而通战争的全体来看,进攻仍然是主要的。


(六九)怎样解释战争提倡勇敢牺牲呢?岂非与“保存自己”相矛盾?不相矛盾,是相反相成的。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是要付代价的,有时是极大的代价部分的暂时的牺牲(不保存),为了全体的永久的保存。我们说,基本上为着消灭敌人的进攻手段中,同时也含了保存自己的作用理由就在这里。防御必须同时有进攻,而不应是单纯的防御,也是这个道理


(七○)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目的就是战争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从技术行动起,到战略行动止,都是贯彻这个本质的。战争目的,是战争的基本原则,一切技术的、战术的、战役的、战略原理原则,一点也离不开它。射击原则的“荫蔽身体发扬火力”是什么意思呢?前者为了保存自己,后者为了消灭敌人。因为前者,于是利用地形地物,采取跃进运动,疏开队形,种种方法发生了。因为后者,于是扫清射界,组织火网,种种方法发生了。战术上的突击队、钳制队、预备队,第一种为了消灭敌人,第二种为了保存自己,第三种准备情况使用于两个目的——或者增援突击队,或者作为追击队,都是为了消灭敌人;或者增援钳制队,或者作为掩护队,都是为了保存自己。照这样,一切技术战术、战役、战略原则,一切技术战术、战役、战略行动,一点也离不开战争目的,它普及于战争的全体,贯彻于战争的始终。


(七一)抗日战争的各级指导者,不能离开中日两国之间各种互相对立的基本因素指导战争,也不能离开这个战争目的指导战争两国之间各种互相对立的基本因素展开战争行动中,就变成互相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而斗争。我们的战争在于力求每战争取不论大小胜利在于力求每战解除敌人部分武装,损伤敌人部分人马器物。把这些部分地消灭敌人成绩积累起来成为大的战略胜利达到最后驱敌出国,保卫祖国,建设新中国政治目的


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


(七二)现在来研究抗日战争中的具体的战略方针。我们已说过了,抗日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战,是的,这是完全对的。但这是一般的方针,还不是具体的方针。怎样具体地进行持久战呢?这就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我们的答复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即敌之进攻和保守阶段中,应该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在第三阶段中,应该战略的反攻战


(七三)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强国,我们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日本采取战略进攻方针的,我们则居于战略防御地位日本企图采取战略的速决战,我们应自觉地采取战略的持久战。日本用其战斗力颇强的几十个师团的陆军(目前已到了三十个师团)和一部分海军,从陆海两面包围和封锁中国,又用空军轰炸中国。目前日本陆军占领从包头到杭州的长阵线,海军则到了福建广东形成了大范围的外线作战。我们则处于内线作战地位。所有这些,都是由敌强我弱这个特点造成的。这是一方面的情形。


(七四)然而在另一方面,则适得其反。日本虽强,但兵力不足。中国虽弱,但地大、人多、兵多。这里就产生了两个重要的结果。第一,敌以少兵临大国,就只能占领部分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由是,在其占领区域,则空出了广大地面无法占领,这就给了中国游击战争以广大活动的地盘。在全国,即使敌能占领广州武汉兰州之线及其附近的地区,但以外的地区是难于占领的,这就给了中国进行持久战和争取最后胜利的总后方和中枢根据地。第二,敌以少兵临多兵,便处于多兵的包围中。敌分路向我进攻,敌处战略外线,我处战略内线,敌是战略进攻,我是战略防御,看起来我是很不利的。然而我可以利用地广和兵多两个长处,不作死守的阵地战,采用灵活的运动战,以几个师对他一个师,几万人对他一万人,几路对他一路,从战场的外线,突然包围其一路而攻击之。于是敌之战略作战上的外线和进攻,在战役和战斗的作战上,就不得变成内线和防御。我之战略作战上的内线和防御,在战役和战斗的作战上就变成了外线和进攻。对其一路如此,对其他路也是如此。以上两点,都是从敌小我大这一特点发生的。又由于敌兵虽少,乃是强兵(武器人员教养程度),我兵虽多,乃是弱兵(也仅是武器人员教养程度不是士气),因此,在战役和战斗的作战上,我不但应以多兵打少兵,从外线打内线,还须采取速决战的方针。为了实行速决,一般应不打驻止中之敌,而打运动中之敌。我预将大兵荫蔽集结于敌必经通路之侧,乘敌运动之际,突然前进,包围而攻击之,打他一个措手不及,迅速解决战斗。打得好,可能全部或大部或一部消灭他;打不好,也给他一个大的杀伤一战如此,他战皆然。不说多了,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像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地沮丧敌人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这样,我之战略的持久战,到战场作战就变成速决战了。敌之战略的速决战,经过许多战役和战斗的败仗,就不得不改为持久战。


(七五)上述这样的战役和战斗的作战方针,一句话说完,就是:“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这对于我之战略方针“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说来,是相反的;然而,又恰是实现这样的战略方针之必要的方针。如果战役和战斗方针也同样是“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例如抗战初起时期所为,那就完全不适合小我大、敌强我弱这两种情况,那就决然达不到战略目的,达不到总的持久战,而将为敌人击败。所以,我们历来主张全国组成若干个大的野战兵团,其兵力针对着敌人每个野战兵团之兵力而二倍之、三倍之或四倍之,采用上述方针,与敌周旋于广大战场之上。这种方针,不但是正规战争用得着,游击战争用得着,而且必须要用它。不但适用于战争的某一阶段,而且适用于战争的全过程战略反攻阶段,我之技术条件增强,以弱敌强这种情况即使完全没有了,我仍用多兵从外线采取速决的进攻战,就更能收大批俘获的成效。例如我用两个或三个或四个机械化的师对敌一个机械化的师,更能确定地消灭这个师。几个大汉打一个大汉容易打胜,这是常识包含真理


(七六)如果我们坚决地采取战场作战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就不但在战场改变着敌我之间的强弱优劣形势,而且将逐渐地变化着总的形势。在战场上,因为我是进攻,敌是防御;我是多兵处外线,敌是少兵处内线;我是速决,敌虽企图持久待援,但不能由他作主;于是在敌人方面强者变成了弱者,优势变成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我军方面反之,弱者变成强者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变成优势。在打了许多这样的胜仗之后,总的敌我形势便将引起变化。这就是说,集合了许多战场作战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胜利以后,就逐渐地增强了自己,削弱敌人,于是总的强弱优劣形势,就不能不受影响发生变化。到那时,配合着我们自己的其他条件,再配合敌人内部的变动和国际上的有利形势,就能使敌我总的形势走到平衡,再由平衡走到我优敌劣。那时,就是我们实行反攻驱敌出国的时机了。


(七七)战争力量的竞赛,但力量战争过程变化其原来的形态。在这里,主观的努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是决定因素。客观因素具备着这种变化可能性,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候,主观作用决定的了。


主动性,灵活性,计划


(七八)上面说过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中心点在于一个进攻;外线是说的进攻的范围,速决是说的进攻的时间,所以叫它做“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这是实行持久战的最好的方针,也即是所谓运动战的方针。但是这个方针实行起来,离不了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我们现在就来研究这三个问题


(七九)前面已说过了自觉的能动性,为什么又说主动性呢?自觉的能动性,说的是自觉的活动和努力,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这种人的特点,特别强烈地表现战争中,这些是前面说过了的。这里说的主动性,说的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是用以区别于被迫处于不自由状态的。行动自由是军队的命脉,失了这种自由,军队就接近于被打败或被消灭。一个士兵被缴械,是这个士兵失了行动自由被迫处于被动地位结果。一个军队战败也是一样。为此缘故,战争双方,都力争主动,力避被动。我们提出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以及为了实现这种进攻战的灵活性、计划性,可以都是为了争取主动权,以便逼敌处于被动地位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目的。但主动或被动是和战争力量优势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分不开的。因而也是和主观指导的正确或错误分不开的。此外,也还有利用敌人的错觉和不意来争取自己主动和逼敌处于被动的情形。下面就来分析这几点。


(八○)主动是和战争力量优势不能分离的,而被动则和战争力量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分不开。战争力量优势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是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战略的主动地位自然战略的进攻战为较能掌握发挥,然而贯彻始终和普及各地的主动地位,即绝对的主动权,只有以绝对优势对绝对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才有可能。一个身体壮健者和一个重病患者角斗,前者便有绝对的主动权。如果日本没有许多不可克服的矛盾,例如它能一下出几百万至一千万大兵,财源比现在多过几倍,又没有民众和外国的敌对,又不实行野蛮政策招致中国人民拚死命反抗,那它便能保持一种绝对的优势,它便有一种贯彻始终和普及各地的绝对的主动权。但在历史上,这类绝对优势事情,在战争和战役的结局存在的,战争和战役的开头则少见。


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屈服的前夜,这时协约国变成了绝对优势,德国则变成了绝对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结果德国失败,协约国获胜,这是战争结局存在着绝对的优势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之例。又如台儿庄胜利的前夜,这时当地孤立的日军经过苦战之后,已处于绝对的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我军则造成了绝对的优势结果敌败我胜,这是战役结局存在着绝对的优势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之例。战争或战役也有相对的优劣或平衡状态结局的,那时,在战争出现妥协,在战役则出现对峙。但一般是以绝对的优劣而分胜负居多数。所有这些,都是战争或战役的结局,而非战争或战役的开头。中日战争最后结局可以预断,日本将以绝对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而失败中国将以绝对优势而获胜;但是在目前,则双方的优劣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日本因其具有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这个有利因素,对于我们弱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占了优势,因而造成了它的主动权的基础。但是因为它的军力等等数量不多,又有其他许多不利因素,它的优势便为它自己的矛盾所减杀。及到中国,又碰到了中国的地大、人多、兵多和坚强的民族抗战,它的优势再为之减杀。于是在总的方面,它的地位变成一种相对优势,因而其主动权的发挥和维持就受了限制,也成了相对东西中国方面,虽然在力量的强度上是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因此造成战略上的某种被动姿态,但是在地理人口和兵员的数量上,并且又在人民军队的敌忾心和士气上,却处于优势,这种优势再加上其他的有利因素,便减杀了自己军力、经济力等的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的程度,使之变为战略上的相对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因而也减少了被动的程度,仅处于战略上的相对的被动地位。然而被动总是不利的,必须力求脱离它。军事上的办法,就是坚决地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发动敌后的游击战争,在战役的运动战和游击战中取得许多局部的压倒敌人优势和主动地位。通过这样许多战役的局部优势局部主动地位就能逐渐地造成战略优势战略的主动地位战略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和被动地位就能脱出了。这就是主动和被动之间、优势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之间的相互关系


(八一)由此也就可以明白主动或被动和主观指导之间的关系。如上所述,我之相对战略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和战略被动地位,是能够脱出的,方法就是人工地造成我们许多的局部优势局部主动地位,去剥夺敌人的许多局部优势局部主动地位,把他抛入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和被动。把这些局部东西集合起来,就成了我们的战略优势战略主动,敌人战略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和战略被动。这样的转变,依靠主观上的正确指导。为什么呢?我要优势和主动,敌人也要这个,从这点上看,战争就是两军指挥员以军力财力等项物质基础作地盘,互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竞赛结果,有胜有败,除了客观物质条件的比较外,胜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正确,败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错误。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24〕,仍是科学真理错误由于对彼己的无知,战争特性使人们在许多的场合无法全知彼己,因此产生战争情况战争行动的不确实性,产生错误失败。然而不管怎样的战争情况战争行动,知其大略,知其要点,是可能的。先之以各种侦察手段,继之以指挥员的聪明推论判断,减少错误实现一般的正确指导,是做得到的。我们有了这个“一般地正确的指导”做武器就能多打胜仗,就能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这是主动或被动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之间的关系


(八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优势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观于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历史事实而益信。中外历史上这类事情是多得很的。中国如晋楚城濮之战,楚汉成皋之战,韩信破赵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外国拿破仑的多数战役,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内战,都是以少击众,以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对优势而获胜。都是先以自己局部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在原占优势和主动之敌则反是;由于其主观错误和内部矛盾可以将其很好的或较好的优势和主动地位,完全丧失,化为败军之将,亡国之君。由此可知战争力量的优劣本身,固然是决定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但还不是主动或被动的现实事物,必待经过斗争,经过主观能力的竞赛,方才出现事实上的主动或被动。在斗争中,由于主观指导的正确或错误可以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也可以优势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化主动为被动。一切统治王朝打不赢革命军,可见单是某种优势没有确定主动地位,更没有确定最后胜利。主动和胜利,是可以根据真实的情况,经过主观能力的活跃,取得一定的条件,而由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和被动者从优势和主动者手里夺取过来的。


(八三)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因而有计划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错觉是什么呢?“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之一例。“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在优越的民众条件具备,足以封锁消息时,采用各种欺骗敌人方法,常能有效地陷敌于判断错误行动错误的苦境,因而丧失其优势和主动。“兵不厌诈”,就是指的这件事情。什么是不意?就是准备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懂得这一点,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常可对敌举行不意的攻势,把优势打败。我们说运动之敌好打,就是因为敌在不意即无准备中。这两件事——造成敌人的错觉和出以不意的攻击,即是以战争的不确实性给予敌人,而给自己以尽可能大的确实性,用以争取我之优势和主动,争取我之胜利。要做到这些,先决条件是优越的民众组织。因此,发动所有一切反对敌人的老百姓,一律武装起来,对敌进行广泛的袭击,同时即用以封锁消息,掩护我军,使敌无从知道我军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攻击他,造成他的错觉和不意的客观基础是非常之重要的。过去土地革命战争时代中国红军,以弱小的军力而常打胜仗,得力于组织起来和武装起来了的民众是非常之大的。民族战争规矩应比土地革命战争更能获得广大民众的援助;可是因为历史错误,民众是散的,不但仓卒难为我用,且时为敌人利用只有坚决地广泛地发动全体的民众,方能战争的一切需要上给以无穷无尽的供给。在这个给敌以错觉和给敌以不意以便战而胜之的战争方法上,也就一定能起大的作用。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我们要把敌人眼睛耳朵可能地封住,使他们变成瞎子和聋子,要把他们的指挥员的心尽可能地弄得混乱些,使他们变成疯子,用以争取自己的胜利。所有这些,也都是主动或被动和主观指导之间的相互关系。战胜日本是少不了这种主观指导的。


(八四)大抵日本在其进攻阶段中,因其军力之强和利用我之主观上的历史错误和现时错误,它是一般地处于主动地位的。但是这种主动,已随其本身带着许多不利因素及其在战争中也犯了些主观错误(详论见后),与乎我方具备着许多有利因素,而开始部分减弱。敌之在台儿庄失败山西困处,就是显证。我在敌后游击战争的广大发展,则使其占领地的守军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虽则敌人此时还在其主动的战略进攻中,但他的主动将随其战略进攻的停止结束。敌之兵力不足,没有可能作无限制的进攻,这是他不能继续保持主动地位的第一个根源。我之战役的进攻战,在敌后的游击战争及其他条件,这是他不能停止进攻于一定限度和不能继续保持主动地位的第二个根源。苏联的存在及其他国际变化,是第三个根源。由此可见敌人的主动地位是有限制的,也是能够破坏的。中国如能在作战方法坚持主力军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猛烈地发展敌后的游击战争,并从政治上大大地发动民众,我之战略主动地位便能逐渐树立起来


(八五)现在来说灵活性。灵活性是什么呢?就是具体地实现主动性于作战中的东西就是灵活地使用兵力。灵活地使用兵力这件事,是战争指挥的中心任务,也是不容做好的。战争事业,除了组织教育军队组织教育人民等项之外,就是使用军队于战斗,而一切都是为了战斗的胜利组织军队等等固然困难,但使用军队则更加困难,特别是在以弱敌强的情况之中。做这件事需要极大的主观能力需要克服战争特性中的纷乱、黑暗和不确实性,而从其中找出条理、光明和确实性来,方能实现指挥上的灵活性。


(八六)抗日战争战场作战的基本方针,是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执行这个方针,有兵力的分散和集中、分进和合击、攻击和防御、突击和钳制、包围和迂回、前进和后退种种的战术方法懂得这些战术容易的,灵活地使用和变换这些战术,就不容易了。这里有时机、地点、部队三个关节。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不得于部队之情况,都将不能取胜。例如进攻某一运动中之敌,打早了,暴露了自己,给了敌人预防条件;打迟了,敌已集中驻止,变为啃硬骨头。这就是时机问题突击点选在左翼,恰当敌之弱点,容易取胜;选在右翼,碰在敌人的钉子上,不能奏效。这就是地点问题。以我之某一部队执行某种任务,容易取胜;以另一部队执行同样任务,难于收效。这就是部队情况问题。不但使用战术,还须变换战术攻击变为防御,防御变为攻击,前进变为后退,后退变为前进,钳制队变为突击队,突击队变为钳制队,以及包围迂回等等之互相变换,依据敌我部队、敌我地形情况,及时地恰当地给以变换,是灵活性的指挥之重要任务。战斗指挥如此,战役和战略指挥也是如此。


(八七)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做灵活性,这是聪明的指挥员的出产品。灵活不是妄动,妄动是应该拒绝的。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这个势,包括敌势、我势、地势等项)而采取及时的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即是所谓运用之妙”。基于这种运用之妙,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就能较多地取得胜利就能转变敌我优劣形势,就能实现我对于敌的主动权,就能压倒敌人而击破之,而最后胜利属于我们了。


(八八)现在来说计划性。由于战争特有的不确实性,实现计划性于战争,较之实现计划性于别的事业,是要困难得多的。然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胜利战争没有绝对的确实性,但不是没有某种程度相对的确实性。我之一方是比较地确实的。敌之一方很不确实,但也有朕兆可寻,有端倪可察,有前后现象可供思索。这就构成所谓某种程度相对的确实性,战争计划性就有了客观基础。近代技术(有线电、无线电、飞机、汽车、铁道、轮船等)的发达,又使战争计划性增大了可能。但由于战争只有程度颇低和时间颇暂的确实性,战争计划性就很难完全和固定,它随战争的运动(或流动,或推移)而运动,且依战争范围大小而有程度的不同。战术计划,例如小兵团和小部队的攻击或防御计划,常须一日数变。战役计划,即大兵团的行动计划,大体能终战役之局,但在该战役内,部分改变是常有的,全部改变也间或有之。战略计划,是基于战争双方总的情况而来的,有更大的固定的程度,但也只在一定的战略阶段内适用,战争向着新的阶段推移,战略计划便须改变战术、战役和战略计划之各依其范围情况确定改变,是战争指挥的重要关节,也即是战争灵活性的具体的实施,也即是实际的运用之妙。抗日战争的各级指挥员,对此应当加以注意


(八九)有些人,基于战争的流动性,就从根本否认战争计划战争方针之相对的固定性,说这样的计划或方针是“机械的”东西。这种意见是错误的。如上条所述,我们完全承认:由于战争情况只有相对的确实性和战争是迅速地向前流动的(或运动的,推移的),战争计划或方针,也只应给以相对的固定性,必须根据情况变化战争的流动而适时地加以更换或修改,不这样做,我们就变成机械主义者。然而决不能否认一定时间内的相对地固定的战争计划或方针;否认了这点,就否认了一切,连战争本身,连说话的人,都否认了。由于战争情况行动都有其相对的固定性,因而应之而生战争计划或方针,也就必须拿相对的固定性赋予它。例如,由于华北战争情况和八路军分散作战的行动有其在一定阶段内的固定性,因而在这一定阶段内赋予相对的固定性于八路军的“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这种战略的作战方针,是完全必要的。战役方针,较之上述战略方针适用的时间要短促些,战术方针更加短促,然而都有其一定时间的固定性。否认了这点,战争就无从着手成为毫无定见,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或者这也是、那也是战争相对主义了。没有否认就是在某一一定时间内适用的方针,它也是在流动的,没有这种流动,就不会有这一方针的废止和另一方针的采用。然而这种流动是有限制的,即流动于执行一方针的各种不同的战争行动范围中,而不是一方针的根本性质的流动,即是说,是数的流动,不是质的流动。这种根本性质,在一定时间内是决不流动的,我们所谓一定时间内的相对的固定性,就是指的这一点。在绝对流动的整个战争长河中有其各个特定阶段上的相对的固定性——这就是我们对于战争计划战争方针的根本性质的意见。


(九○)在说过了战略上的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和战役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又说过了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之后,我们可以起来说几句。抗日战争应该是有计划的。战争计划战略战术的具体运用,要带灵活性,使之能适应战争情况。要处处照顾化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以便改变敌我之间的形势。而一切这些,都表现于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同时也就表现战略上的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之中。


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


(九一)作为战争内容战略内线、战略持久、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在战争形式上就表现为运动战。运动战,就是正规兵团在长的战线和大的战区上面,从事于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形式。同时,也把为了便利于执行这种进攻战而在某些必要时机执行着的所谓“运动性的防御”包括在内,并且也把起辅助作用的阵地攻击和阵地防御包括在内。它的特点是:正规兵团,战役和战斗的优势兵力,进攻性和流动性。


(九二)中国版图广大,兵员众多,但军队技术教养不足;敌人则兵力不足,但技术教养比较优良。在此种情形下,无疑地应以进攻的运动战为主要的作战形式,而以其他形式辅助之,组成整个的运动战。在这里,要反对所谓“有退无进”的逃跑主义,同时也要反对所谓“有进无退”的拚命主义


(九三)运动战的特点之一,是其流动性,不但许可而且要求野战军的大踏步的前进和后退。然而,这和韩复榘式的逃跑主义没有相同之点的。战争的基本要求是:消灭敌人;其另一要求是:保存自己。保存自己的目的在于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又是保存自己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运动战决不能被韩复榘一类人所借口,决不是只有向后的运动,没有向前的运动;这样的“运动”,否定了运动战的基本的进攻性,实行的结果中国虽大,也是要被“运动”掉的。


(九四)然而另一种思想也是不对的,即所谓有进无退的拚命主义。我们主张以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内容的运动战,其中包括了辅助作用的阵地战,又包括了“运动性的防御”和退却,没有这些,运动战便不能充分地执行。拚命主义军事上的近视眼,其根源常是惧怕丧失土地。拚命主义不知道运动战的特点之一是其流动性,不但许可而且要求野战军的大踏步的进退。积极方面,为了陷敌于不利而利于我之作战,常常要求敌人在运动中,并要求有利于我之许多条件,例如有利的地形、好打的敌情、能封锁消息的居民、敌人的疲劳和不意等。这就要敌人的前进,虽暂时地丧失部分土地而不惜。因为暂时地部分地丧失土地,是全部地永久地保存土地恢复土地代价。消极方面,凡被迫处于不利地位根本上危及军力的保存时,应该勇敢地退却,以便保存军力,在新的时机中再行打击敌人。拚命主义不知此理,明明已处于确定了的不利情况还要争一城一地得失结果不但城和地俱失,军力也不能保存。我们历来主张“诱敌深入”,就是因为这是战略防御中弱军对强军作战的最有效的军事政策


(九五)抗日战争的作战形式中,主要的是运动战,其次就要算游击战了。我们说,整个战争中,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说的是解决战争命运,主要是依靠正规战,尤其是其中的运动战,游击战不能担负这种解决战争命运的主要的责任。但这不是说: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不重要。游击战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仅仅次于运动战,因为没有游击战的辅助,也就不能战胜敌人。这样说,是包括了游击战向运动战发展这一个战略任务在内的。长期的残酷的战争中间,游击战不停止于原来地位,它将把自己提高到运动战。这样,游击战的战略作用就有两方面:一是辅助正规战,一是把自己也变为正规战。至于就游击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空前广大和空前持久的意义说来,它的战略地位是更加不能轻视的了。因此,在中国,游击战的本身,不只有战术问题还有它的特殊的战略问题。这个问题,我在《抗日游击战争战略问题一文里面已经说到了。前面说过,抗日战争三个战略阶段的作战形式,第一阶段,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和阵地战是辅助的。第二阶段,则游击战将升到主要地位,而以运动战和阵地战辅助之。第三阶段,运动战再升为主要形式,而辅之以阵地战和游击战。但这个第三阶段的运动战,已不全是由原来的正规军负担,而将由原来的游击军从游击战提高到运动战去担负其一部分,也许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从三个阶段来看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将在人类战争上演出空前伟大的一幕。为此缘故,在全国的数百万正规军中间,至少指定数十万人,分散于所有一切敌占地区发动配合民众武装,从事游击战争,是完全必要的。被指定的军队,要自觉地负担这种神圣任务,不要以为少打大仗,一时显得不像民族英雄,降低了资格,这种想法错误的。游击战争没有正规战争那样迅速的成效和显赫的名声,但是“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在长期和残酷的战争中,游击战争表现其很大的威力,实在是非小可事业。并且正规军分散作游击战,集合起来又可作运动战,八路军就是这样做的。八路军的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这个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反对这个方针的人们观点是不正确的。

(九六)防御的和攻击的阵地战,在中国今天的技术条件下,一般都不能执行,这也就是我们表现弱的地方。再则敌人利用中国土地广大一点,回避我们的阵地设施。因此阵地战就不能用为重要手段,更不待说用为主要手段。然而在战争的第一第二两阶段中,包括于运动战范围,而在战役作战上起其辅助作用局部的阵地战,是可能的和必要的。为着节节抵抗以求消耗人和争取余裕时间目的,而采取半阵地性的所谓“运动性的防御”,更是属于运动战的必要部分中国须努力增加新式武器,以使在战略反攻阶段能够充分地执行阵地攻击的任务。战略反攻阶段,无疑地将提高阵地战的地位,因为那时敌人坚守阵地,没有我之有力的阵地攻击配合运动战,将不能达到收复失地之目的。虽然如此,第三阶段中,我们仍须力争以运动战为战争的主要形式。因为战争领导艺术和人的活跃性,临到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期以后西欧地区那样的阵地战,就死了一大半。然而在广大版图的中国境内作战,在相当长的时间中国方面又还保存技术贫弱这种情况,“把战争从壕沟里解放”的事,就自然出现。就在第三阶段中国技术条件虽已增进,但仍不见能够超过敌人,这样也就被逼着非努力讲求高度的运动战,不能达到最后胜利目的。这样,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不会以阵地战为主要形式,主要和重要的形式是运动战和游击战。在这些战争形式中,战争领导艺术和人的活跃性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机会,这又是我们不幸中的幸事啊!


消耗战,歼灭战


(九七)前头说过,战争本质战争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然而达此目的战争形式,有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三种,实现时的效果就有程度的不同,因而一般地有所消耗战和歼灭战之别。


(九八)我们首先可以说,抗日战争消耗战,同时又是歼灭战。为什么?敌之强的因素尚在发挥战略上的优势和主动依然存在没有战役和战斗的歼灭战,就不能有效地迅速地减杀其强的因素破坏优势和主动。我之弱的因素也依然存在战略上的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和被动还未脱离,为了争取时间,加强国内国际条件改变自己的不利状态没有战役和战斗的歼灭战,也不能成功。因此,战役的歼灭战是达到战略消耗战之目的手段。在这点上说,歼灭战就是消耗战。中国能够进行持久战,用歼灭达到消耗是主要的手段


(九九)但达到战略消耗目的的,还有战役的消耗战。大抵运动战是执行歼灭任务的,阵地战是执行消耗任务的,游击战是执行消耗任务同时又执行歼灭任务的,三者互有区别。在这点上说,歼灭战不同于消耗战。战役的消耗战,是辅助的,但也是持久作战所需要的。


(一○○)从理论上和需要上说来,中国在防御阶段中,应该利用运动战之主要的歼灭性,游击战之部分的歼灭性,加上辅助性质的阵地战之主要的消耗性和游击战之部分消耗性,用以达到大量消耗敌人战略目的。在相持阶段中,继续利用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歼灭性和消耗性,再行大量地消耗敌人。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战局持久,逐渐地转变敌我形势,准备反攻条件战略反攻时,继续用歼灭达到消耗,以便最后地驱逐敌人


(一○一)但是在事实上,十个月的经验是,许多甚至多数的运动战战役,打成了消耗战;游击战之应有的歼灭作用,在某些地区,也还未提到应有程度。这种情况好处是,无论如何我们总算消耗敌人,对于持久作战和最后胜利其意义,我们的血不是白流的。然而缺点是:一则消耗敌人的不足;二则我们自己不免消耗的较多,缴获的较少。虽然应该承认这种情况的客观原因,即敌我技术和兵员教养程度的不同,然而在理论上和实际上,无论如何也应该提倡主力军在一切有利场合努力地执行歼灭战。游击队虽然为了执行许多具体任务,例如破坏和扰乱等,不能进行单纯的消耗战,然而仍须提倡并努力实行在战役和战斗之一切有利场合的歼灭性的作战,以达既能大量消耗敌人又能大量补充自己之目的


(一○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所谓外线,所谓速决,所谓进攻,与乎运动战之所谓运动,在战斗形式上,主要地就是采用包围和迂回战术,因而便须集中优势兵力。所以,集中兵力,采用包围迂回战术,是实施运动战即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之必要条件。然而一切这些,都是为着歼灭敌人目的


(一○三)日本军队的长处,不但在其武器还在其官兵的教养——其组织性,其因过去没有打过败仗而形成自信心,其对天皇和对鬼神的迷信,其骄慢自尊,其对中国人的轻视等等特点;这是日本军阀多年的武断教育日本民族习惯造成的。我军对之杀伤甚多、俘虏甚少的现象,主要原因在此。这一点,过去许多人是估计不足的。这种东西破坏需要一个长的过程。首先需要我们重视这一特点,然后耐心地有计划地从政治上、国际宣传上、日本人民运动上多方面地向着这一点进行工作;而军事上的歼灭战,也是方法之一。在这里,悲观主义可以据之引向亡国论,消极的军事家又可以据之反对歼灭战。我们则相反,我们认为日本军队的这种长处是可以破坏的,并且已在开始破坏中。破坏方法,主要的是政治上的争取。对于日本士兵,不是侮辱其自尊心而是了解和顺导他们的这种自尊心,从宽待俘虏的方法,引导他们了解日本统治者之反人民侵略主义。另一方面,则是在他们面前表示中国军队中国人民不可屈服的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力,这就是给以歼灭战的打击。在作战上讲,十个月的经验证明歼灭是可能的,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就是明证。日本军心已在开始动摇,士兵不了解战争目的,陷于中国军队中国人民的包围中,冲锋的勇气远弱于中国兵等等,都是有利于我之进行歼灭战的客观的条件,这些条件并将随着战争之持久而日益发展起来。在以歼灭战破坏敌军的气焰这一点上讲,歼灭又是缩短战争过程提早解放日本士兵和日本人民条件之一。世界只有猫和猫做朋友的事,没有猫和老鼠朋友的事。


(一○四)另一方面应该承认技术和兵员教养程度上,现时我们不及敌人。因而最高限度的歼灭,例如全部或大部俘获的事,在许多场合特别是在平原地带的战斗中,是困难的。速胜论者在这点上面的过分要求,也属不对。抗日战争的正确要求应该是:尽可能的歼灭战。在一切有利的场合,每战集中优势兵力,采用包围迂回战术——不能包围其全部也包围其一部,不能俘获所包围之全部也俘获所包围之一部,不能俘获所包围之一部也大量杀伤所包围之一部。而在一切不利于执行歼灭战的场合,则执行消耗战。对于前者,用集中兵力的原则;对于后者,用分散兵力的原则。在战役的指挥关系上,对于前者,用集中指挥的原则;对于后者,用分散指挥的原则。这些,就是抗日战争战场作战的基本方针。


乘敌之隙的可能


(一○五)关于敌之可胜,就是敌人的指挥方面也有基础。自古无不犯错误将军敌人之有岔子可寻,正如我们自己也难免出岔子,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从战略和战役上说来,敌人在十个月侵略战争中,已经犯了许多错误。计其大者有五。一是逐渐增加兵力。这是由于敌人中国估计不足而来的,也有他自己兵力不足的原因敌人一向看不起我们,东四得了便宜之后,加之以冀东、察北的占领,这些都算作敌人战略侦察。他们得来的结论是:一盘散沙。据此以为中国不值一打,而定出所谓“速决”的计划,少少出点兵力,企图吓溃我们。十个月来,中国这样大的团结和这样大的抵抗力,他们是没有料到的,他们把中国已处于进步时代中国存在着先进的党派、先进的军队和先进的人民这一点忘掉了。及至不行,就逐渐增兵,由十几个师团一次又一次地增至三十个。再要前进,非再增不可。但由于同苏联对立,又由于人财先天不足,所以日本的最大的出兵数和最后的进攻点都不得不受一定的限制。二是没有主攻方向。台儿庄战役以前,敌在华中、华北大体上是平分兵力的,两方内部又各自平分。例如华北,在津浦、平汉、同蒲三路平分兵力,每路伤亡了一些,占领地驻守了一些,再前进就没有兵了。台儿庄败仗后,总结了教训,把主力集中徐州方向,这个错误算是暂时地改了一下。三是没有战略协同。敌之华中、华北两集团中,每一集团内部是大体协同的,但两集团间则很不协同。津浦南段打小蚌埠时,北段不动;北段打台儿庄时,南段不动。两处都触了霉头之后,于是陆军大臣来巡视了,参谋总长来指挥了,算是暂时地协调了一下。日本地主资产阶级和军阀内部存在着颇为严重的矛盾,这种矛盾正在向前发展着,战争的不协同是其具体表现之一。四是失去战略时机。这点显著地表现南京太原两地占领后的停顿,主要的是因为兵力不足,没有战略追击队。五是包围多歼灭少。台儿庄战役以前,上海南京沧州保定、南口、忻口、临汾诸役,击破者多,俘获者少,表现其指挥的笨拙。这五个——逐渐增加兵力,没有主攻方向没有战略协同,失去时机,包围多歼灭少,是台儿庄战役以前日本指挥的不行之点。台儿庄战役以后,虽已改了一些,然根据其兵力不足和内部矛盾因素,求不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且得之于此者,又失之于彼。例如,将华北兵力集中于徐州,华北占领地就出了大空隙,给予游击战争以放手发展机会。以上是敌人自己弄错,不是我们使之错的。我们方面,尚可有意地制造敌之错误,即用自己聪明而有效的动作,在有组织的民众掩护之下,造成敌人错觉,调动敌人就我范围,例如声东击西之类,这件事可能性前面已经说过了。所有这些,都说明:我之战争胜利又可在敌之指挥上面找到某种根源。虽然我们不应把这点作为我之战略计划的重要基础相反,我之计划宁可放在敌人少犯错误的假定上,才是可靠的做法。而且我乘敌隙,敌也可以乘我之隙,少授敌以可寻之隙,又是我们指挥方面的任务。然而敌之指挥错误,是事实上已经存在过,并且还要发生的,又可因我之努力制造出来的,都足供我之利用,抗日将军应该极力地捉住它。敌人战略战役指挥许多不行,但其战斗指挥,即部队战术和小兵团战术,却颇有高明之处,这一点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


(一○六)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应分为三类:一切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坚决地进行决战,一切无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避免决战,赌国家命运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抗日战争不同于其他许多战争特点,又表现在这个决战问题上。在第一第二阶段,敌强我弱,敌之要求在于我集中主力与之决战。我之要求相反,在选择有利条件,集中优势兵力,与之作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上的决战,例如平型关、台儿庄以及许多的其他战斗;而避免在不利条件下的无把握的决战,例如彰德等地战役所采的方针。拚国家命运战略的决战则根本不干,例如最近之徐州撤退。这样就破坏了敌之“速决”计划不得不跟了我们干持久战。这种方针,在领土狭小的国家不到的,在政治太落后了的国家也难做到。我们是大国,又处进步时代,这点是可以做到的。如果避免战略的决战,“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虽然丧失若干土地还有广大的回旋余地,可以促进并等候国内的进步、国际的增援和敌人的内溃,这是抗日战争上策。急性病的速胜论者熬不过持久战的艰难路程,企图速胜,一到形势稍为好转,就吹起了战略决战的声浪,如果照了干去,整个的抗战要吃大亏,持久战为之葬送,恰恰中了敌人毒计,实在是下策。不决战就须放弃土地,这是没有疑问的,在无可避免情况下(也仅仅是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勇敢地放弃情况到了这种时候,丝毫也不应留恋,这是以土地时间的正确的政策历史上,俄国以避免决战,执行了勇敢的退却,战胜了威震一时的拿破仑中国现在也应这样干。


(一○七)不怕人家骂“不抵抗”吗?不怕的。根本不战,与敌妥协,这是不抵抗主义,不但应该骂,而且完全不许可的。坚决抗战,但为避开敌人毒计,不使我军主力丧于敌人一击之下,影响到抗战的继续,一句话,避免亡国,是完全必需的。在这上面发生怀疑,是战争问题上的近视眼,结果一定和亡国论者走到一伙去。我们曾经批评所谓“有进无退”的拚命主义就是因为这种拚命主义如果成为一般的风气,其结果就有使抗战不能继续最后引向亡国的危险。


(一○八)我们主张一切有利条件下的决战,不论是战斗的和大小战役的,在这上面不容许任何的消极。给敌以歼灭和给敌以消耗只有这种决战才能达到目的,每个抗日军人均须坚决地去做。为此目的部分的相当大量的牺牲是必要的,避免任何牺牲观点是懦夫和恐日病患者的观点,必须给以坚决的反对。李服膺、韩复榘等逃跑主义者的被杀,是杀得对的。在战争提倡勇敢牺牲英勇向前的精神动作,是在正确的作战计划下绝对必要的东西,是同持久战和最后胜利不能分离的。我们曾经严厉地指斥了所谓“有退无进”的逃跑主义,拥护严格纪律的执行就是因为只有这种在正确计划下的英勇决战,才能战胜强敌;而逃跑主义,则是亡国论的直接支持者。


(一○九)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于后,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些英勇战斗者的血,不是白流了吗?这是非常不妥当的发问。吃饭于前,又拉屎于后,不是白吃了吗?睡觉于前,又起床于后,不是白睡了吗?可不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呢?我想是不可以的。吃饭就一直吃下去睡觉就一直睡下去,英勇战斗就一直打到鸭绿江,这是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幻想,在实际生活里是存在的。谁人不知,为争取时间准备反攻而流血战斗,某些土地虽仍不免于放弃时间争取了,给敌以歼灭和给敌以消耗目的达到了,自己的战斗经验却取得了没有起来人民却起来了,国际地位却增长了。这种血是白流的吗?一点也不是白流的。放弃土地是为了保存军力,也正是为了保存土地;因为如不在不利条件放弃部分土地,盲目地举行绝无把握的决战,结果丧失军力之后,必随之以丧失全部土地,更说不到什么恢复失地了。资本家做生意要有本钱,全部破产之后,就不算什么资本家。赌汉也要赌本,孤注一掷,不幸不中,就无从再赌。事物是往返曲折的,不是径情直遂的,战争也是一样,只有形式主义想不通这个道理


(一一○)我想,即在战略反攻阶段的决战亦然。那时虽然敌处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我处优势,然而仍适用“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的原则,直至打到鸭绿江边,都是如此。这样,我可始终立于主动,一切敌人的“挑战书”,旁人的“激将法”,都应束之高阁,置之不理,丝毫也不为其所动。抗日将军们要有这样的坚定性,才算是勇敢而明智的将军。那些“一触即跳”的人们,是不足以语此的。第一阶段我处于某种程度战略被动,然在一切战役上也应是主动的,尔后任何阶段都应是主动。我们是持久论和最后胜利论者,不是赌汉们那样的孤注一掷论者。


兵民是胜利之本


(一一一)日本帝国主义处在革命的中国面前,是决不放松其进攻和镇压的,它的帝国主义本质规定了这一点。中国抵抗日本就不费一弹安然占领中国东四省的丧失,就是前例。中国抵抗日本就向着这种抵抗力压迫,直至它的压力无法超过中国抵抗力才停止,这是必然规律日本地主资产阶级的野心是很大的,为了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起见,采取中间突破的方针,先打中国。那些认为日本将在占领华北、江浙一带以后适可而止的人,完全没有看到发展到了新阶段迫近了死亡界线的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和历史上的日本不相同了。我们说,日本出兵数和进攻点有一定的限制,是说:在日本方面,在其力量基础上,为了还要举行别方面的进攻并防御另一方面敌人只能拿出一定程度力量中国打到它力所能及的限度为止;在中国方面,又表现了自己的进步和顽强的抵抗力,不能设想只有日本猛攻,中国没有必要的抵抗力。日本不能占领中国,然而在它一切力所能及的地区,它将不遗余力地镇压中国反抗,直至日本的内外条件使日本帝国主义发生进入坟墓的直接危机之前,它是不会停止这种镇压的。日本国内的政治只有两个出路:或者整个当权阶级迅速崩溃政权交给人民战争因而结束,但暂时无此可能;或者地主资产阶级日益法西斯化,把战争支持到自己崩溃的一天,日本走的正是条路。除此没有第三条路。那些希望日本资产阶级中和出来停止战争的,仅仅是一种幻想而已。日本的资产阶级中和派,已经作了地主和金融寡头的俘虏,这是多年来日本政治的实际。日本打了中国之后,如果中国的抗战还没有日本致命的打击,日本还有足够力量的话,它一定还要打南洋或西伯利亚,甚或两处都打。欧洲战争起来,它就会干这一手日本统治者的如意算盘是打得非常之大的。当然存在这种可能:由于苏联的强大,由于日本中国战争中的大大削弱,它不得停止进攻西伯利亚的原来计划,而对之采取根本的守势。然而在出现了这种情形之时,不是日本进攻中国放松,反而是它进攻中国的加紧,因为那时它只剩下了向弱者吞剥的一条路。那时中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的任务,就更加显得严重,更加不能丝毫懈气。


(一一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胜日本的主要条件,是全国的团结和各方面较之过去有十百倍的进步中国已处于进步时代,并已有了伟大的团结,但是目前的程度还非常之不够。日本占地如此之广,一方面由于日本之强,一方面则由于中国之弱;而这种弱,完全是百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各种历史错误积累下来结果,使得中国进步因素限制在今天的状态。现在要战胜这样一个强敌,非有长期的广大的努力是不可能的。应该努力的事情很多,我这里只说最根本的两方面军队人民进步


(一一三)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没有这一点,是不能敌人赶过鸭绿江的。军队使用需要进步的灵活的战略战术没有这一点,也是不能胜利的。然而军队基础在士兵,没有进步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有进步政治工作执行这种贯注,就不能达到真正的官长和士兵的一致,就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一切技术战术不能得着最好的基础发挥它们应有的效力。我们说日本技术条件虽优,但它终必失败,除了我们给以歼灭和消耗的打击外,就是它的军心终必随着我们的打击而动摇武器和兵员结合不稳。我们相反,抗日战争政治目的是官兵一致的。在这上面,就有了一切抗日军队政治工作基础军队应实行一定限度的民主化,主要地是废除封建主义的打骂制度和官兵生活同甘苦。这样一来,官兵一致的目的达到了,军队增加了绝大的战斗力长期的残酷的战争就不患不能支持


(一一四)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我们方面军队须有源源不绝的补充,现在下面胡干的“捉兵法”、“买兵法”,亟须禁止,改为广泛的热烈的政治动员,这样,要几百万人当兵都是容易的。抗日的财源十分困难,动员了民众,则财政也不成问题,岂有如此广土众民的国家而患财穷之理?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


(一一五)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以为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从这态度出发,于是有各种的政策方法方式。离了这态度政策方法方式也一定是错的,官兵之间、军民之间的关系便决然弄不好。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第一是官兵一致,第二是军民一致,第三是瓦解敌军。这些原则要实行有效,都须从尊重士兵、尊重人民尊重已经放下武器的敌军俘虏的人格这种根本态度出发。那些认为不是根本态度问题而是技术问题的人,实在是想错了,应该加以改正才对。


(一一六)当此保卫武汉等地成为紧急任务之时,发动全军全民全部积极性来支持战争,是十分严重的任务。保卫武汉等地的任务,毫无疑义必须认真地提出执行。然而究竟能否确定地保卫不失,不决定于主观的愿望,而决定于具体的条件政治上动员全军全民起来奋斗,是最重要的具体的条件之一。不努力于争取一切必要的条件,甚至必要条件有一不备,势必重蹈南京等地失陷之覆辙。中国的马德里在什么地方,看什么地方具备马德里的条件过去没有过一个马德里的,今后应该争取几个,然而全看条件如何。条件中的最基本条件,是全军全民的广大的政治动员。


(一一七)在一切工作中,应该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因为只有这种方针才能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才能普遍地深入地改善官兵关系、军民关系才能发动全军全民全部积极性,为保卫一切未失地区恢复一切已失地区而战,才能争取最后胜利


(一一八)这个政治上动员军民的问题,实在太重要了。我们之所以不惜反反复复地说到这一点,实在是没有这一点就没有胜利没有许多别的必要的东西固然也没有胜利,然而这是胜利的最基本的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军全民统一战线,决不仅仅是几个党派的党部和党员们的统一战线;动员全军全民参加统一战线才是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本目的


结 论


(一一九)结论是什么呢?结论就是:“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实力呢?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这个战争要延长多久呢?要看中国抗日统一战线实力和中日两国其他许多决定因素如何而定。”“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很快实现战争就要延长。但结果还是一样,日本必败,中国必胜。只是牺牲会大,要经过一个很痛苦的时期。”“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进行高度的运动战。”“除了调动有训练军队进行运动战之外,还要农民组织很多的游击队。”“在战争过程中……使中国军队的装备逐渐加强起来。因此,中国能够战争的后期从事阵地战,对于日本占领进行阵地的攻击。这样,日本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它的经济行将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将颓靡。中国方面,则抗战的潜伏力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所有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来,就使我们能够日本占领地的堡垒和根据地,作最后致命攻击,驱逐日本侵略军出中国。”(一九三六年七月与斯诺谈话)“中国政治形势从此开始了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最中心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由于当前的抗战还存在着严重的弱点,所以在今后的抗战过程中,可能发生许多挫败、退却,内部的分化、叛变,暂时和局部妥协等不利的情况。因此,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但我们相信,已经发动的抗战,必将因为我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冲破一切障碍物而继续地前进和发展。”(一九三七年八月《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这些就是结论。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意见相反: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一二○)我的讲演至些为止。伟大的抗日战争正在开展,很多人希望总结经验,以便争取全部胜利。我所说的,只是十个月经验中的一般的东西,也算一个总结吧。这个问题值得引起广大的注意和讨论,我所说只是一个概论,希望诸位研究讨论,给以指正和补充。




此中有真意,相看两不厌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