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缯、郑、卫、晋等诸侯驱逐犬戎后,立原来的太子宜臼为王,这就是平王,平王东迁,定都洛邑(河南洛阳),开启东周。与此同时,虢公翰等立王子余臣为王,史称携王,这样便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但诸侯绝大多数只承认周平王,而不承认周携王。公元前750年,晋文侯杀周携王,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综合来看,整个春秋时期,四方是维的郑庄公、尊王攘夷的齐桓公、春秋大义的宋襄公、制霸中原的晋文公、称霸西戎的秦穆公、续霸中原的晋襄公与晋景公、问鼎中原的楚庄王、独霸中原的晋悼公、纵横江淮的吴王阖闾、争霸中原的吴王夫差、称雄东南的越王勾践,这12个人串联起了,他们共同见证了这数百年的兴衰荣辱。
公元前475年,周元王继位,史学家一般作为春秋结束,战国开始的标志。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是为“田氏代齐”。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王室,是为“三家分晋”。从此,齐、楚、燕、韩、赵、魏、秦的七雄争霸格局形成。
西晋后期,政风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大量游牧部落在西晋时内迁中原,其中尤以“五胡”匈奴、鲜卑、羯(匈奴分支)、羌、氐为盛,不同文化的碰撞加深了民族间的交流,但同时也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的乱象埋下了伏笔。
公元304年,李雄在汉地巴蜀首先建立成国、刘渊在中原建立汉赵。
公元313年,晋怀帝在平阳遇害,在长安的晋愍帝下令司马睿、刘琨等的七十万大军分三路合击平阳。公元316年,长安失守,西晋灭亡。而匈奴控制了几乎整个中原,长达一百多年的大动乱开始。而后,匈奴(前赵、北凉、夏)、鲜卑(前燕、后燕、西秦、南凉、南燕)、羯(后赵)、羌(后秦)、氐(前秦、后凉、成)、汉族(前凉、西凉、北燕)等陆续在北方建立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其实北方并非仅十六国,所谓的十六国只是北方所有政权中选出国祚较长、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和四川地区。
而在十六国之外,还有汉人冉闵建立的冉魏、丁灵翟氏建立的翟魏、武都氐帅杨氏建立的仇池国、鲜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汉人谯纵在蜀地所建的谯蜀、高句丽族建立的北燕、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代及北魏等政权,总计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政权。
与此同时,西晋灭亡后,公元317年,镇守建康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琅琊榜》上所说的“江左梅郎”,即是此意。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统一北方。至此,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也就是南北朝时期。
北朝依次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朝依次是刘宋、萧齐、萧梁、南陈。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各地的藩镇乘机囤兵囤粮,做大做强。而黄巢之乱以后的唐朝更是出现了“极目千里、无复烟火”的局面。乱事波及两淮江南地区,当地群雄纷起抗敌,十国中的南吴(公元前902年)与南楚(公元907年)乘机建立。
公元923年,盘踞太原的晋王Likeyong.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
郭威篡后汉建立后周,后周世宗柴荣苦心经营,使后周隐隐有一统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
十国方面,江南地区初期以南吴最强,而后被李昪篡位,建立南唐(南唐国力最强,先后攻灭闽国、南楚,但多次用兵使得国力衰退,最后败于后周),其次有吴越国与闽国等。
蜀地有前蜀、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然而耽于安乐,最后亡于中原。
北汉是十国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国,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祟所建。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与其弟赵匡义相继扫荡群雄,最后于979年攻灭北汉,十国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