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分类
人文
听书
话题
站长说
VIP
输入关键词
搜索
APP下载
|
在线客服
首页
分类
人文
听书
话题
站长说
ViP
导航菜单
首页
分类
人文
听书
话题
站长说
VIP
热门推荐
子分类01
子分类02
儒释道
催眠音乐
冥想静心解压
子分类02
生活智慧
传世经典
栏目分类
category
国学频道
donghua
AI听书
dongman
话题广场
Tag
苏东坡突围
「一个
有情
怀的
」
诗歌
|
散文
|
小说
|
段子
|
杂谈
|
故事
导读
《
苏东坡
突围》是
余秋雨
文集《山居
笔记
》中的一篇,
苏东坡
因“乌台诗案”被贬官之后,他的政敌、私敌甚至一些泼皮无赖都一哄而上,对他的
人格
进行
无耻的
诽谤
攻击
,东坡
先生
像一个被
敌人
围困在狭小
空间
的
战士
,忍受着
精神
与
肉体
的巨大痛苦
进行
突围。
一个倒了霉的
大学
者、大
诗人
,
就像
一面
镜子
,一下子照出了那么多的妖
魔鬼
怪,有那么多丑恶的
灵魂
显影,反倒衬托出被
诽谤
者的高风亮节。
中国
当代著名
学者
、《
苏东坡
传》的
作者
林语堂
曾说:“像
苏东坡
这样的
人物
,是
人间
不可
无一难能有二的。”2000年,法国《
世界
报》
组织
评选公元1001年—2000年间的“千年
英雄
”,全
世界
一共评出12位,
苏东坡
名列
其中,是唯一
入选
的
中国
人。
住在
这
远离
闹市的半山居所里,
安静
是有了,但寂寞也
来了
,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在深更半夜。只得独个儿在
屋子
里转着圈,
拉下
窗帘,隔
开窗
外壁立的悬崖和翻卷的海潮,
眼睛
时不时地瞟着床边那乳白色的电话。
它竟响了,急忙冲
过去
,是
台北
《
中国
时报》社打来的,一位不相识的女记者,说我的《
文化
苦旅》一书在
台湾
销售
情况
很好,因此要作越洋电话采访。问了我许多
问题
,
出身
、
经历
、
爱好
,无一遗漏。
最后
一个
问题
是:“在
中国
文化
史上,您最
喜欢
哪一位
文学
家?”我
回答
:
苏东坡
。她又问:“他的
作品
中,您最
喜欢
哪几篇?”我
回答
:在黄州写
赤壁
的那几篇。记者
小姐
几乎
没有
停顿就接口道:“您是说《念奴娇·
赤壁
怀古》和前、后《
赤壁
赋》?”
我说对,心里立即为
苏东坡
高兴,他的
作品
是
中国
文人
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
平生
。
放下
电话,我
脑子
中立
即
出现
了黄州
赤壁
。去年
夏天
刚
去过
,
印象
还很深刻。
记得
去那儿之前,
武汉
的一些
朋友
纷纷来劝阻,
理由
是著名的
赤壁
之战并
不是
在那里打的,
苏东坡
怀古怀错了
地方
,现在我们再跑去认真凭吊,说得好听一点是将错就错,说得难听一点是错上加错,天那么热,路那么远,何苦呢?
我
知道
多数
历史
学家不
相信
那里是真的打
赤壁
之战的
地方
,他们大多说是在嘉鱼县打的。但最近几年,湖北省的几位中
青年
历史
学家持
相反
意见,
认为
苏东坡
怀古没怀错
地方
,黄州
赤壁
正是
当时
大战
的主
战场
。
对于这个争论我一直兴致勃勃地
关心
着,不管争论
前景
如何,黄州我
还是
想去
看看
的,
不是
从
历史
的
角度
看古
战场
的
遗址
,
而是
从
艺术
的
角度
看
苏东坡
的
情怀
。大
艺术
家即便错,也会错出
魅力
来。
好像王尔德说过,在
艺术
中
只有
美丑而无
所谓
对错。于是我
还是
去了。
这
便是
黄州
赤壁
。赭
红色
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
可以
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
仰望
,
地方
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
气势
,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
视觉
空间
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
价值
。
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
可能
,而不同的游
人才
使这种
可能
获得
不同
程度
的
实现
。
苏东坡
以自己的
精神
力量
给黄州的
自然
景物
注入
了意味,而
正是
这种意味,使无
生命
的
自然
形式
变成
美。因此不妨说,
苏东坡
不仅是黄州
自然
美的
发现
者,而且
也是
黄州
自然
美的
确定
者和
构建
者。
但是,
事情
的复杂性
在于
,
自然
美也可倒
过来
对人
进行
确定
和
构建
。
苏东坡
成全
了黄州,黄州也
成全
了
苏东坡
,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
关系
。
苏东坡
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
宣告
着黄州
进入
了一个新的美学
等级
,也
宣告
着
苏东坡
进入
了一个新的
人生
阶段
,两
方面
一起
提升
,谁也
离不开
谁。
苏东坡
走过
的
地方
很多,其中不少
地方
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
还能
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
历史
意味和
人生
意味投注给黄州呢?黄州为什么
能够
成为
他
一生
中最重要的
人生
驿站呢?
这一切,
决定
于他来黄州的
原因
和
心态
。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
流放
罪犯
的
身份
走来,他带着官场和
文坛
泼给他的
浑身
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
他被人押着,
远离
自己的
家眷
,
没有
资格
选择
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
地方
,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
汴梁
、过
河南
、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
没有
给他预备任何
住所
,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
他擦一把脸,喘
一口气
,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
朋友
也
没有
,他闭上
眼睛
摇了摇头。他
不知
道,此时此刻,他
完成
了一次永载
史册
的
文化
突围。黄州,
注定
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
进行
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
对话
。
人们
有时也许会傻想,像
苏东坡
这样让
中国
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
应该
是他所处的
时代
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
小心
地
珍惜
他,虔诚地
仰望
他,总不
愿意
去找他的麻烦吧?
事实
恰恰
相反
,越是超
时代
的
文化
名人
,往往越
不能
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
时代
。
中国
世俗
社会
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
方面
愿意
播扬和轰传一位
文化
名人
的声誉,
利用
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
方面
从
本质
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
化为
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
源于
自卑而狡黠的觊觎
心态
,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
文化
氛围南辕北辙。
苏东坡
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
文学
史家
称为
“乌台诗狱”的案件中,这个案件的具体
内容
是特殊的,但集中
反映
了
文化
名人
在
中国
社会
的普遍
遭遇
,很
值得
说一说。搞清了这个案件中各种人的
面目
,
才能
理解
苏东坡
到黄州来究
竟是
突破
了一个
什么样
的包围圈。
为了不使
读者
把
注意
力耗费在案件的具体
内容
上,我们不妨先把案件的底交代
出来
。即便站在
朝廷
的
立场
上,这也完全是一个莫须有的可笑
事件
。
一群大
大小
小的
文化
官僚硬说
苏东坡
在很多诗中流露了对政府的不满和不敬,
方法
是对他诗中的
词句
和意象作上纲
上线
的推断和
诠释
,搞了半天连神宗
皇帝
也不太
相信
,在将信将疑之间几乎
不得
已地判了
苏东坡
的罪。
在
中国
古代的
皇帝
中,
Songs
henzong.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宋神宗绝对是不算坏的,在他
内心
并
没有
迫害
苏东坡
的任何企图,他深知
苏东坡
的
才华
,他的
祖母
光献太皇
太后
甚至竭力要保护
苏东坡
,而他又
是非
常
尊重
祖母
意见的,在这种
情况
下,
苏东坡
不是
非常安全吗?
然而,完全不以神宗
皇帝
和太皇
太后
的
意志
为转移,名震九州、
官居
太守
的
苏东坡
还是
下了大狱。这一股强大而邪恶的
力量
,就很
值得
研究
了。
这
件事
说来话长。在专制制度下的
统治
者也常常会摆出一种
重视
舆论的姿态,有时甚至还设立专门在各级
官员
中找岔子、寻
毛病
的
所谓
谏官,
充当
朝廷
的
耳目
和喉舌。乍
一看
这是一件
好事
,但实际上弊端甚多。
这些
具有
舆论
形象
的谏官
所说
的话,别人无法声辨,也
不
存在
调查机制和仲裁机制,一切都要赖仗于他们的私
人品
质,但对私
人品
质的考察机制同样也不具备,因而
所谓
舆论云云常常
成为
一种歪曲
事实
、
颠倒
是非
的
社会
灾难
。
这
就像
现代
的报纸如果
缺乏
足够的职业
道德
又
没有
相应的法规制约,信马由缰,随意褒贬,
受伤
害者无处
可以
说话
,
不知
情者却误
以为
白纸黑字是舆论
所在
,这
将会
给
人们
带来
多大的混乱!
苏东坡
早就
看出
这个
问题
的严重性,
认为
这种
不受
任何制约的
所谓
舆论和
批评
,足以
改变
朝廷
决策者的
心态
,又
具有
很大的
政治
杀伤
力(“言及乘舆,则
天子
改容,事关廊庙,则
宰相
待罪”),必须予以
警惕
,但神宗
皇帝
由于自身
地位
的不同无法
意识
到这一点。
没想到,
正是
苏东坡
自己尝到了他
预言
过的
苦果
,而神宗
皇帝
为了维护自己
尊重
舆论的
形象
,当
批评
苏东坡
的言论几乎不约而同地聚合
在一起
时,他也
不能
为
苏东坡
讲什么话了。
那么,
批评
苏东坡
的言论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聚合
在一起
呢?我想最简要的
回答
是他
弟弟
苏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
文人
比得有点狼狈,
引起
一
部分
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
不可
避免
的。在这场可耻的
围攻
中,一些品格低劣的
文人
充当
了急
先锋
。
例如舒亶[dǎn]。这人可称之为“检举揭发
专业
户”,在揭发
苏东坡
的同时他还揭发了另一
个人
,那人
正是
以前
推荐
他做官的大恩人。这位大恩人给他写了一封信,拿了
女婿
的课业请他提意见、辅导,这本是
朋友
间非常正常的
小事
往来。
没想到他竟然忘恩
负义
地给
皇帝
写了一封莫名其妙的检举揭发信,说我们两人
都是
官员
,我又在舆论领域,他让我辅导他
女婿
总不大妥当。
皇帝
看了他的检举揭发,也就降了那
个人
的职。这简直是东郭
先生
和狼的
故事
。
就是
这么一个让人恶心的人,与何正臣
等人
相呼应,写
文章
告诉
皇帝
,
苏东坡
到湖州
上任
后
写给
皇帝
的
感谢
信中“有讥切时事之言”。
苏东坡
的这封
感谢
信
皇帝
早已看过,没
发现
问题
,舒亶却苦口婆心地一款一款
分析
给
皇帝
听,
苏东坡
正在反您呢,反得可凶呢,而且已经反到了“流俗翕然,争相传诵,
忠义
之士,无不愤惋”的
程度
!“愤”是愤
苏东坡
,“惋”是惋
皇上
。有多少
忠义
之士在“愤惋”呢?
他说是“无不”,也
就是
百分之百,无一遗漏。这种
数量
统计完
全无
法
验证
,却
能使
注重
社会
名声的神宗
皇帝
心头一咯噔。
又如李定。这是一个曾因母丧之后
不服
孝而
引起
人们
唾骂的
高官
,对
苏东坡
的
攻击
最凶。他归纳了
苏东坡
的许多
罪名
,但我仔细鉴别后
发现
,他特别
关注
的是
苏东坡
早年的贫寒
出身
、现今在
文化
界的
地位
和
社会
名声。
这些都
不能
列入
犯罪
的范畴,但他似乎压抑
不住
地对这几点
表示
出最大的愤慨。说
苏东坡
“起于草野垢贱之余”,“初无
学术
,滥得时名”,“
所为
文辞,虽不中理,亦足以鼓动流俗”,等等。
苏东坡
的
出身
引起
他的
不服
且不去说它,硬说
苏东坡
不学无术、文辞不好,实在使我惊讶不已。但他不这么说也就无法断言
苏东坡
的
社会
名声和世俗鼓动力是“滥得”。
总而言之,李定的
攻击
在种种表层
动机
下显然埋
藏着
一个最深秘的原素:妒忌。无论如何,
诋毁
苏东坡
的
学问
和
文采
毕
竟是
太愚蠢了,这在当时加不了
苏东坡
的罪,而在以后却成了千年笑柄。但是妒忌一深
就会
失控,他只会找自己最痛恨的部位来
攻击
,已顾
不得
哪怕是装装
样子
的可信性和合
理性
了。
又如王珪。这是一个跋扈和虚伪的
老人
。他凭着资格和
地位
自
认为
文章
天下
第一,实际上他
写诗
作文
绕来绕去都
离不开
“金玉锦绣”这些字眼,大家暗暗掩口而笑,他还自我
感觉
良好。
现在,一个后起之秀
苏东坡
名震
文坛
,他当然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对付。有一次他对
皇帝
说:“
苏东坡
对
皇上
确实有
二心
。”
皇帝
问:“何以见得?”他举出
苏东坡
一首写桧树的诗中有“蛰龙”二字为证,
皇帝
不解,说:“
诗人
写桧树,和我有什么
关系
?”
他说:“
写到
了龙还
不是
写
皇帝
吗?”
皇帝
倒是
头脑
清醒,反驳道:“未必,
人家
叫
诸葛
亮还叫卧龙呢!”这个王珪用心如此低下,
文章
能好到哪儿去呢?更不必说与
苏东坡
来较量了。几缕
白发
有时
能够
冒充师长、掩饰邪恶,却
欺骗
不了
历史
。
历史
最终
也
没有
因为
年龄
把他的
名字
排列在
苏东坡
的前面。
又如李宜之。这又是另一种特例,做着一个芝麻绿豆小官,在
安徽
灵璧
县
听说
苏东坡
以前为当地一个园林写的一篇园记中有劝人不必
热衷于
做官的
词句
,竟也写信给
皇帝
检举揭发,并
分析
说这种
思想
会
使人
们
缺少
进取心,也会
影响
取士。
看来这位李宜之除了
心术
不正之外,智力也大成
问题
,你看他连诬陷的口子都找得不伦不类。但是,在
没有
理性
法庭的
情况
下,再愚蠢的指控也能
成立
,因此对散落
全国
各地的李宜之们
构成
了一个鼓励。
为什么
档次
这样低下的人也会挤
进来
围攻
苏东坡
?当代
苏东坡
研究
者李一冰
先生
说得很好:
“他也来插上
一手
,无他,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官,若能参
加一
件
扳倒
名人
的
大事
,足使自己增重。”
从某种
意义
上说,他的这种
目的
确实也
部分
地
达到
了,例如我今天写这篇
文章
竟然还会
写到
李宜之这个
名字
,便完全
是因为
他
参与
了对
苏东坡
的
围攻
,否则他
没有
任何
理由
被哪怕是同一
时代
的人
写在
印刷品里。
我的一些
青年
朋友
根据他们对当今世俗
心理
的多
方位
体察
,
觉得
李宜之这样的人未必是为了留名于
历史
,
而是
出于
一种可称作“砸窗了”的
恶作剧
心理
。晚上,一群
孩子
站在一座大楼前指指点点,看谁家的窗子亮就拣一块石子扔
过去
,谈不上什么
目的
,只图在几个小
朋友
中间出点风头而已。
我
觉得
我的
青年
朋友
们把李宜之看得过于
现代
派、也过于
城市
化了。李宜之的
行为
主要
出于
一种
政治
投机,
听说
苏东坡
有点麻烦,就把麻烦闹得大一点,反
正对
内
不会
负
道义
责任
,对外
不会
负
法律
责任
,乐得投井
下石
,撑
顺风
船。
这样的人倒是
没有
胆量像李定、舒亶和王珪那样首先向一位
文化
名人
发难,说
不定
前两天
还在
到处吹嘘在什么
地方
有幸
见过
苏东坡
、硬把
苏东坡
说成是自己的
朋友
甚至
老师
呢。
又如——我真不想写出这个
名字
,但再一想又
没有
讳避的
理由
,
还是
写
出来
吧:
沈括
。
这位在
中国
古代
科技
史上
占有
不小
地位
的著名
科学
家也因忌妒而
陷害
过
苏东坡
,用的
手法
仍然是检举揭发
苏东坡
诗中有讥讽政府的倾向。如果他与
苏东坡
是政敌,那倒也罢了,
问题
是他们曾是好
朋友
,他所检举揭发的
诗句
,
正是
苏东坡
与他分别时手录近作
送给
他留作
纪念
的。
这实在太
不是
味道了。
历史
学家们
分析
,这大概与
皇帝
在沈括面前说过
苏东坡
的好话
有关
,沈括心中
产生
了一种默默的
对比
,不想让
苏东坡
的
文化
地位
高于
自己。
另一种
可能
是他深知
王安石
与
苏东坡
政见不同,他投注投到了
王安石
一边。但
王安石
毕竟
也是
一个
讲究
人品
的
文化
大师
,
重视
过沈括,但
最终
却得出这是一个
不可
亲近的
小人
的结论。当然,在
人格
人品
上的
不可
亲近,并不
影响
我们对沈括
科学
成就
的
肯定
。
围攻
者
还有
一些,我想举出这几个也就差不多了,
苏东坡
突然
陷入
困境
的
原因
已经
可以
大致
看清
,我们也
领略
了一组有
可能
超越
时空
的“
文化
群小”的典型。
他们中的任何一
个人
要单独搞倒
苏东坡
都是
很难的,但是在
社会
上
没有
一种强大的反
诽谤
、反诬陷机制的
情况
下,一
个人
探头探脑的
冒险
会很
容易
地招来一堆凑热闹的人,于是七嘴八舌地
组合
成一种伪舆论,
结果
连神宗
皇帝
也对
苏东坡
疑惑
起来
,下旨说查查
清楚
,
而去
查的
正是
李定这些人。
苏东坡
开始
很不
在意
。有人偷偷
告诉
他,他的诗被检举揭发了,他先是一怔,后来还潇洒、幽默地说:“今后我的诗
不愁
皇帝
看
不到
了。”但事态的
发展
却越来越不潇洒,1079年
7月
28日,
朝廷
派人到湖州的州衙来逮捕
苏东坡
,
苏东坡
事先
得知
风声,立即
不知
所措。
文人
终究是
文人
,他完全
不知
道自己犯了什么罪,从
气势
汹汹的
样子
看,估计会
处死
,他
害怕
了,躲在后屋里
不敢
出来
,
朋友
说躲着
不是
办法,
人家
已在前面等着了,要躲也躲
不过
。
正要
出来
他又犹豫了,
出来
该穿什么服装呢?已经犯了罪,
还能
穿官服吗?
朋友
说,什么罪还
不知
道,
还是
穿官服吧。
苏东坡
终于穿着官服出
来了
,
朝廷
派来的差官装模作样地半天不
说话
,故意要演一个压得
人气
都透不
过来
的
场面
出来
。
苏东坡
越来越慌张,说:“我大概把
朝廷
惹恼了,看来总得死,请
允许
我
回家
与
家人
告别
。”差官说“还不至于这样”,
便叫两个差人用绳子捆扎了
苏东坡
,像驱赶鸡犬一样上路了。
家人
赶来,号啕
大哭
,湖州城的 市民也在路边流泪。
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
可惜
当时几乎
没有
什么
传播
媒介,沿途
百姓
不认
识这
就是
苏东坡
。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
世界
级的伟大
诗人
,一步步行进。
苏东坡
在示众,整个
民族
在
丢人
。
全部
遭遇
还
不知
道半点
起因
,
苏东坡
只怕株连亲朋
好友
,在途经
太湖
和
长江
时都想投水
自杀
,由于看守严密而未成。当然也很
可能
成,那末,江湖淹没的将是一大截特别明丽的
中华
文明
。
文明
的脆弱性就在这里,一步之差
就会
全盘改易,而把
文明
的
代表
者逼到这一步之差
境地
的则是一群
小人
。一群
小人
能做成如此
大事
,
只能
归功于
中国
的独特国情。
小人
牵着
大师
,
大师
牵着
历史
。
小人
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
大师
和
历史
全都成了罪孽的
化身
。一部
中国
文化
史,有很长
时间
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
法官
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
小人
。
究
竟是
什么罪?审
起来
看!怎么审?打!
一位
官员
曾关在同一监狱里,与
苏东坡
的牢房
只有
一墙之隔,他
写诗
道: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
通宵侮辱、摧残到了其他
犯人
也听不
下去
的地步,而侮辱、摧残的
对象
竟然
就是
苏东坡
!
请
允许
我在这里把笔停一下。我
相信
一切
文化
良知
都会
在这里颤栗。
中国
几千年间有几个像
苏东坡
那样可爱、高贵而有
魅力
的人呢?但可爱、高贵、
魅力
之类往往既构
不成
社会
号召力也构
不成
自我卫护力,真正厉害的是邪恶、低贱、粗暴,它们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
无敌
。
现在,
苏东坡
被它们抓在手里搓捏着,越是可爱、高贵、有
魅力
,搓捏得越起劲。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
面对
这彻底陌生的
语言
系统
和
行为
系统
,不
可能
作任何像样的
辩驳
,他一定
变得
非常笨拙,无法调动起码的言语,无法
完成
简单的
逻辑
。
他在牢房里的
应对
,绝
对比
不过
一个普通的
盗贼
。因此审问者们愤怒了也高兴了,原来这么个大
名人
竟是
草包
一个,你平日的滔滔文辞被狗
吃掉
了?看你这副熊样
还能
写诗
作词?纯粹是抄
人家
的吧?
接着
就是
轮番扑打,
诗人
用纯银般的
嗓子
哀号着,哀号到嘶哑。这本是一个只
需要
哀号的
地方
,你写那么美丽的诗就已荒唐透顶了,还
不该
打?打,打得你淡妆浓抹,打得你乘风
归去
,打得你密州出猎!
开始
,
苏东坡
还试图拿点儿正常
逻辑
顶几句嘴,审问者咬定他的诗里有讥讽
朝廷
的
意思
,他说:“我
不敢
有此心,
不知
什么人有此心,造出这种
意思
来。”一切诬陷者都
喜欢
把自己
打扮
成某种“险恶用心”的
发现
者,
苏东坡
指出,他们
不是
发现
者
而是
制造者。
那也
就是
说,诬陷者所推断
出来
的“险恶用心”,
可以
看作是他们自己的
内心
,因此
应该
由他们自己来
承担
。我想一切遭受诬陷的人
都会
或迟或早想到这个简单的
道理
,如果这个
道理
能在
中国
普及,诬陷的
事情
一定会大大减少。
但是,在牢房里,
苏东坡
的这一
思路
招
来了
更凶猛的侮辱和
折磨
,当诬陷者和办案人完全合成一体、串成一气时,
只能
这样。终于,
苏东坡
经受
不住
了,经受
不住
日复一日、通宵达旦的连续逼供,他想闭闭眼,喘口气,唯一的办法
就是
承认
。
于是,他以前的诗中有“道旁苦李”,是在说自己不被
朝廷
重视
;诗中有“
小人
”字样,是
讽刺
当朝
大人
;特别是
苏东坡
在
杭州
做
太守
时兴冲冲去看
钱塘
潮,
回来
写了咏弄潮儿的诗“吴儿生长狎涛渊”,据说
竟是
在影射
皇帝
兴修
水利
!
这种大胆联想,连
苏东坡
这位浪漫
诗人
都
觉得
实在
不容
易跳跃
过去
,因此在
承认
时还
不容
易“一步到位”,审问者有
本事
耗
时间
一点点逼
过去
。案卷
记录
上经常
出现
的
句子
是:“逐次隐讳,不说情实,再勘方招。”
苏东坡
全招了,同时他也就
知道
必死无疑了。试想,把
皇帝
说成“吴儿”,把兴修
水利
说成玩水,而且在看
钱塘
潮时竟一心
想着
写
反诗
,那
还能
活?
他一心
想着
死。他
觉得
连累了
家人
,
对不起
老妻,又特别想念
弟弟
。他请一位善良的狱卒带了两首诗给苏辙,其中有这样的
句子
:
“是处
青山
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
兄弟
,又结来生未了因。”
埋骨的地点,他
希望
是
杭州
西湖
。
不是
别的,是
诗句
,把他推上了死路。我
不知
道那些天他在铁窗里
是否
抱怨
甚至痛恨
诗文
。没想到,就在这时,隐隐约约地,一种散落四处的
文化
良知
开始
汇集
起
来了
,他的
诗文
竟然在这危难时分
产生
了
正面
回应
,他的
读者
们慢慢抬起了头,要说几句对得起自己
内心
的话了。
很多人
不敢
说,但毕竟
还有
勇敢者;他的
朋友
大多躲避,但毕竟
还有
侠义人。
杭州
的父老
百姓
想起
他在当地做官时的种种美好行迹,在他入狱后
公开
做
了解
厄道场,求告
神明
保佑他;狱卒梁成
知道
他是大文豪,在审问
人员
离开
时尽力照顾
生活
,连每天晚上的洗脚
热水
都
准备
了;他在朝中的
朋友
范镇、张方平
不怕
受到
牵连,写信给
皇帝
,说他在
文学
上“实
天下
之
奇才
”,
希望
宽大;他的政敌
王安石
的
弟弟
王安礼也仗义执言,对
皇帝
说:“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语
罪人
”,如果严厉处罚了
苏东坡
,“恐
后世
谓
陛下
不能
容才”。
最有趣的是那位我们上文提到过的太皇
太后
,她病得奄奄一息,神宗
皇帝
想
大赦
犯人
来为她求寿,她竟说:“用不着去赦免
天下
的凶犯,放了
苏东坡
一人就
够了
!”最直截了当的是
当朝
左相吴充,有次他与
皇帝
谈起
曹操
,
皇帝
对
曹操
评价
不高,吴充立即接口说:“
曹操
猜忌心那么重还容得下祢衡,
陛下
怎么容不下一个
苏东坡
呢?”
对这些人,不管是狱卒
还是
太后
,我们都要深深
感谢
。他们比
研究
者们更
懂得
苏东坡
的
价值
,就连那盆洗脚水也
充满
了
文化
的热度。
据王巩《
甲申
杂记》
记载
,那个带头诬陷、调查、审问
苏东坡
的李定,整日得意洋洋,有一天与满朝
官员
一起在崇政殿的殿门外等候早朝时向大家叙述审问
苏东坡
的
情况
,他说:“
苏东坡
真是
奇才
,一二十年前的
诗文
,审问
起来
都
记得
清
清楚
楚!”
他
以为
,对这么一个轰传朝野的著名
大案
,一定会有不少
官员
感
兴趣
,但奇怪的是,他说了这番引逗别人提问的话之后,
没有
一
个人
搭腔,
没有
一
个人
提问,崇政殿外一片静默。
他有点慌神,故作
感慨
状,
叹息
几声,
回应
他的
仍是
一片静默。这静默算
不得
抗争,也算
不得
舆论,但着实透着点儿高贵。相比之下,历来许多诬陷者周围常常会
出现
一些
不负
责任
的热闹,以嘈杂助长了诬陷。
就在这种情势下,
皇帝
释放了
苏东坡
,贬谪黄州。黄州对
苏东坡
的
重要性
,
不言
而喻。
我非常
喜欢
读
林语堂
先生
的《
苏东坡
传》,前后读过多少遍都记不清了,但每次总
觉得
语堂
先生
把
苏东坡
在黄州的境遇和
心态
写得太
理想
了。
语堂
先生
酷爱
苏东坡
的黄州
诗文
,因此由
诗文
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
其实
,就我所知,
苏东坡
在黄州
还是
很凄苦的,优
美的
诗文
,是对凄苦的挣扎和
超越
。
苏东坡
在黄州的
生活
状态
,已被他自己
写给
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
清楚
。信中说:
得罪
以来,深
自闭
塞,
扁舟
草履,放浪
山水
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
为人
识。
平生
亲友
,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
知道
苏东坡
这个乐呵呵的大
名人
是有很多很多
朋友
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
生活
的基本
内容
,他一半是为
朋友
们
活着
。
但是,一旦
出事
,
朋友
们不仅不
来信
,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
知道
苏东坡
是被冤屈的,现在
事情
大体已经
过去
,却仍然不
愿意
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
安慰
话。
苏东坡
那一封封用美妙
绝伦
、
光照
中国
书法
史的笔墨
写成
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
出去
,却换不回一丁点儿
友谊
的
信息
。我
相信
这些
朋友
都
不是
坏人
,但正因为
不是
坏人
,更让我深长地
叹息
。
总而言之,原来的
世界
已在身边轰然
消失
,于是
一代
名人
也就混迹于樵夫渔
民间
不被人
认识
。本来这很
可能
换来
轻松,但他又
觉得
远处仍
有无
数双
眼睛
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
感觉
不到
这个
世界
对自己的
诗文
仍有极温暖的
回应
,
只能
在寂寞中惶恐。
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
不要
给别人看。
日常
生活
,在
家人
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
睡觉
,晚上一
个人
出去
溜达,
见到
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
不喝
多,怕醉后失言。
他真的
害怕
了吗?
也是
也
不是
。他怕的是麻烦,而绝
不怕
大义
凛然地为
道义
、为
百姓
,甚至为
朝廷
、为
皇帝
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
明白
,一
个人
蒙受了诬陷即
便是
死也死不出一个
道理
来,你找
不到
慷慨陈词的
目标
,你抓
不住
从容赴死的
理由
。
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
英雄
,
不知
怎么一来把你
打扮
成了
小丑
;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
忏悔
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
不知
如何来提
出自
己的抗议,
发表
自己的
宣言
。
这确实很接近有的
学者
提出
的“酱缸
文化
”,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
苏东坡
怕的是这个,
没有
哪个高
品位
的
文化
人会
不怕
。但他的
内心
实在仍
有无
畏的一面,或者说
灾难
使他更无畏了。
他给李常的信中说:吾侪虽老且穷,而
道理
贯心肝,
忠义
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坛于时,
遇事
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
祸福
得丧,付与造物。
这么真诚的勇敢,这么洒脱的
情怀
,
出自
天真了大半辈子的
苏东坡
笔下
,是完全
可以
相信
的,但是,让他在何处做这篇
人生
道义
的大
文章
呢?
没有
地方
,
没有
机会
,
没有
观看
者也
没有
裁决者,
只有
一个把
是非
曲直
忠奸
善恶
染成一色的大酱缸。
于是,
苏东坡
刚刚写了上面这几句,支颐一想,又立即
加一
句:
此信看后烧毁。
这是一种真正
精神
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
文化
人,
没有
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
美的
意境
道尽了这种
精神
遭遇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
回头
,有恨
无人
省。
拣尽寒枝
不肯
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
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
人生
的喧闹,去
寻找
无言的
山水
,去
寻找
远逝的
古人
。在无法
对话
的
地方
寻找
对话
,于是
对话
也一定会
变得
异乎寻常。像
苏东坡
这样的
灵魂
竟然寂然
无声
,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
奇迹
,让这个
世界
大吃一惊。
然而,现在他即便
写诗
作文
,也
不会
追求
社会
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
过去
,
觉得
自己以前最大的
毛病
是
才华
外露,
缺少
自知
之明。一段树木
靠着
瘦瘤
取悦
于人,一块
石头
靠着
晕纹
取悦
于人,
其实
能
拿来
取悦
于人的
地方
恰恰
正是
它们的
毛病
所在
,它们的正当用途绝
不在
这里。
我
苏东坡
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
地方
也大多是我的弱项
所在
,例如从小为考
科举
学写政论、策论,后来更是津津乐道于考论
历史
是非
、直言陈谏
曲直
,做了官
以为
自己真的很
懂得
这一套了,洋洋
自得
地
炫耀
,
其实
我又何尝懂呢?
直到一下子
面临
死亡
才
知道
,我是在
炫耀
无知。三十多年来最大的弊病就在这里。现在终于
明白
了,到黄州的我是
觉悟
了的我,与以前的
苏东坡
是两
个人
(参见李端叔书)
。
苏东坡
的这种自省,
不是
一种
走向
乖巧的
心理
调整
,
而是
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
剖析
,
目的
是想
找回
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
带来
过官职、
荣誉
和名声。
他渐渐
回归
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
过程
中,
佛教
帮了他大忙,使他
习惯
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
物质
生活
,又使他
不得
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
自然
和
生命
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
苏东坡
经历
了一次
整体
意义
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
艺术
才情
获得
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
灾难
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
没有
人在他身边的
时刻
。
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
男人
来说
,
正是
最重要的
年月
,今后还
大有
可为。
中国
历史
上,许多人
觉悟
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
季节
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
带来
的恩惠,
脚步
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
苏东坡
真是
好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
音响
,一种不再
需要
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
停止
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
理会
哄闹的
微笑
,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
高度
。
勃郁的
豪情
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结果
——引导
千古
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
怀古》和前后《
赤壁
赋》马上
就要
产生
。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