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中国人口迁徙简史




「一个有情怀的     」
诗歌 | 散文 小说 | 段子 | 杂谈 | 故事


无论在一个地方定居多久,中国人总是想追溯自己的血脉来源


长江出海口的南通如皋,冒姓的血缘来自遥远的蒙古草原;云南玉溪,很多张姓人的祖先住在南京高石坎柳树湾;在安徽、湖北交界的大别山里,王家人供奉牌位上写的是“太原王氏”。


如果从族谱上追溯,中国人的迁徙史如同无数条交错的大河,从一处涌出、奔腾,然后在某一处汇聚、分叉,蔓延逶迤成支流、沟渠,乃至溪涧。在气候历史土地、粮食、财富以及各种偶然命运的驱赶下,中国人远投荒野,然后让荒野成为故乡


尽管存在大量附会、臆想和伪造,中国汉族各个姓氏的族谱,依然能够粗略勾勒出汉族人历史迁徙路线汉族的祖先生活中原,他们因为诸侯的封地而获得姓氏,然后迁移到四面八方。


中国一共有七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


第一次,永嘉之乱时期


第一次人口迁徙发生在两晋交汇时。

西晋到惠帝时,软弱无能,由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把持朝政,发生了“八王之乱”,此后西晋一路转衰之下,306年,惠帝被杀,司马越扶植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此时西晋面临内忧外患

早在惠帝继位两年前,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建立前赵,永嘉四年(310年),刘渊死,其子刘聪继立。次年四月,其将石勒歼晋军十余万人,并俘杀太尉王衍等人。同年刘聪又遣大将呼延晏率兵攻洛阳,屡败晋军,前后歼灭三万余人。六月呼延晏到达洛阳,刘曜等人带兵前来会合,攻破洛阳,纵容部下抢掠,俘虏怀帝,杀太子司马诠、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余人,并挖掘陵墓和焚毁宫殿,史称“永嘉之乱”。

原皇室成员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西晋的大量人口为避战乱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史称“衣冠南渡”。史学家考证,当时迁居到南方的中原人有70多万;大量的侨州、侨郡在国都建康周围设立,深刻地影响东晋政治面貌。同时,客观上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经济中心进一步迁往南方。

一般认为现代家人始祖,大多是来自于此时汉人规模南迁入闽的中原人,闽南人的始祖是唐以后迁去福建的。

第二次,安史之乱时期

安史之乱,是唐朝时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叛乱,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给唐王朝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为严重的是,此后中原地区陷入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相对和平的南方再次成为中原居民逃避战火的首选之地。

从湖北荆州至湖南常德一带,因移民而增加户口十倍。在太湖流域人口也有显著增加,吴县移民可能占到全县户口的三分之一。由襄州沿汉水南下经郢、复至鄂,诸州户口都有不同程度增加,连移民路线都斑斑可考。

安史之乱直接影响约100万人南迁,从根本改变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第三次,宋元之际

第三次是从北宋末年到南宋末年阶段,随着女真建立金、契丹建立辽、党项建立西夏、蒙古建立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占据中国大陆中北部,大批汉人随着汉族统治者的败退,迁居偏安江南

一是“靖康之乱”时期发生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二是“金完颜亮”时期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合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三是“蒙古南侵”时期忽必烈等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战争,主要战场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这三次北人南迁累计南下移民500万,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民族南迁,这也使得江南地区取代中原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与此同时发生的,则是北方民族以归化者或者征服者的姿态,不断进入华北、华中,甚至江南。而汉民族国家统治者,则不断调动士兵、居民,迁移到值得开发的土地,或者需要守卫的边疆

中国的史籍中,移、发、迁、徙、实、屯,这些字不绝如缕,每出现一次,就意味着一次规模或大或小的、由官方发起的移民。

第四次,明初山西大移民

明朝大移民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创伤中国北方经济衰败,而江南则人满为患。比如扬州,这座位于长江北岸、曾经最繁华的城市,在朱元璋军队占领之时,只剩下18户人家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巩固王朝统治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

这次移民规模之大,空前绝后。据《简明中国移民史》记载,明代初年,长江流域移民700万,华北地区移民490万,西北、东北和西南边疆也有150万,合计1340万,几乎占到当时全国人口的两成。

主导的山西移民填充华北平原,其中移民河南93万人,移民山东121万人,移民河北41万人。今天河南河北山东很多人都以洪洞大槐树为祖居地的,这不仅是人们代代口口相传,也见之于家谱史册。仅豫西地区,从大槐树的移民后裔就占了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古代中原的汉族人一大半在这时已经南迁。而今天的中原人有三分之一都是当时晋南移民的后裔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北方民间,这次大移民的标志记忆,是一棵大槐树。山东河南河北地区,至今有民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鹳窝。”这棵大槐树,就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据说是汉代的古槐。

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僧人众多。寺旁有一棵汉代古槐,“树身数围,荫遮数亩”,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成群的乌鸦在树上筑巢,星罗棋布。

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这样一棵雄伟的大槐树,成为移民跋涉道路上最深刻的记忆

当这些移民到达他们新的定居地之后,他们把自己的来处告诉子孙,但是时间久远,山西那一座座村庄名字,反而迷失传说中,他们的后辈无法再追溯到更早的故乡,于是祖先曾经停留的大槐树下,成为寻根祭祖终点

在那次波及全国的大移民中,并不只有一棵大槐树。云南民间流传祖先来自京城杨柳巷,戍守云南的士兵其实来自江西、浙江、湖南和河南,而他们迁出的南京,指的是包含今天江苏、安徽上海南京地区,而不仅仅是南京城

安徽、湖北移民,只记得江西瓦屑坝,苏北人则往往宣称祖先来自苏州阊门。这样一些小地方自然可能供养出众多人口,它们和大槐树一样,只是他们的祖先对途中一个汇集地的记忆

经过明代初年的大移民,华北、华中地区经济得到恢复。在后来的记载中,往往可以看到“国朝初,人稀少”的记载,而到永乐年间,土地渐次开垦。北京开封、河间等城市逐渐恢复了昔日的繁荣。

后来靖难之役,北方又经历了一次补充北京河北人口的移民。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这座全国都会人口绝大部分是移民,土著居民不过十分之一。


明朝出现江西填湖广事件,在洪武年间(早期)湖北地区的174万总人口(不包括施州地区的少数民数人口)中,土著人口占43%,移民人口占57%。根据各府的移民原籍作一统计,在湖北的98万移民人口中, 江西籍移民约为69万,占总人口的70%。

第五次,湖广填川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区区一个分字,就意味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张献忠入川,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大开杀戒;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据官方统计,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成都全城只剩下7万人,一些州县原有人口剩下10%或20%。

康熙二年(1663),顺天府尹张德地被擢升为四川巡抚,此时的四川重庆城中不过数百家,州县居民也往往只有数十家乃至十几家,有的甚至只有一二户。人口稀少,结果之一是四川境内老虎横行。顺治年间,南充县招来500多人开垦定居,被老虎吃掉228人。

面对如此残局,张德地上书请求移民四川:“四川张献忠乱后,地旷人稀,请招民承垦。”康熙七年(1668),又再提移民之事。

四川的移民在政府鼓励下开始了,奖励也颇为诱人:移民入川,五年内不用土地税。三藩之乱平息之后,清朝政府宣布,入川移民可以入籍,可应科举。一对夫妇,给水田三十亩,或旱地五十亩,有可作为丁壮劳力儿子,再加拨四亩。每户给银十二两,作为定居的置产费用。

于是移民蜂拥而至,那一次浩大的移民,被称为“湖广填四川”。湖北、湖南居民沿江而上进入川东;广东人则大批进入四川盆地西部和南部,给四川带来客家话。

此外,还有来自福建江西广西的移民。他们以乡邻、亲戚为纽带,结成数百人队伍,向未知之地跋涉。

与此同时,湖广人还继续向北,进入四川毗邻的陕西南部。等到乾隆后期,那些曾经被荒草覆盖的地区,一县人口已经增加到上千户甚至万户,山岩和深谷中,都有了居民。

这里的湖广填川是个大地理概念,包括两湖、两广、江西福建等南方省份。在一个世纪内,四川接纳移民达600多万人。当代四川人口中80%以上的家庭是清代“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后裔,总数达六、七千万人之巨,在成都,这个比例更高,达95%以上。如朱德在《我的母亲》中介绍祖先就是湖广填四川广东迁移过来的,陈毅、聂荣臻的先祖来自湖南,吴玉章、郭沫若的先祖来自福建,刘伯承、罗瑞卿的先祖来自湖北,邓小平的回籍祖来自广东等。

第六次,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转入近代,中国还有三波移民潮,人们习惯称之为“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跟“湖广填四川”不同,这三次移民,都是民间自发的。

一是闯关东。关,是山海关;关东,也就是今天的东北三省康熙年间,东北实行封禁,不许汉民进入“龙兴之地”垦殖、采矿,但是私闯关卡,到禁区开垦土地农民,依然难以禁绝。到咸丰末年,长达200多年的封禁政策解除,鼓励移民垦荒,关内移民开始大批进入东北清亡之后,闯关东的移民潮越来越高涨,每年移到关外的民众多达数十万,最高时,一年有上百万河北山东的居民举家迁往东北。在整个闯关东的大潮中,华北地区居民向东北移居的多达3700万,东北三省成为中国移民人口最多的地区。今天东北超过8成人祖先都是那个时期的移民。

二是走西口。西口,狭义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走出山西虎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地区。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三是下南洋。福建广东一带的居民,则一批批远渡重洋,到东南亚谋生。《瀛寰志略》中记载,“闽、广之民,造舟涉海,趋之如鹜。竟有买田娶妇,留而不归者,如吕宋、噶罗巴(爪哇)诸岛,不下数十万人。”这些地区大致在今天的菲律宾群岛的北部。这一批向海洋开拓的移民,也成为最早拥有近代化思维的一批华人。自清代晚期以来,南洋华人中的杰出人士不断反哺大陆,开办中国最早的民营企业,慷慨捐助海防,拓展海外贸易,许多南洋子弟回到中国,投身革命与抗战。抗战期间,仅在滇缅公路服务的华侨就多达3000人,其中三分之一牺牲在那里。据统计,东南亚的印尼两亿人口中,约一千万是华人;马来西亚两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六百万;泰国六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二千万,占了将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三百多万人,华人多达90%,是海外华人所在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国家

第七次,区域中心城市聚集

到了现代,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大量人口分别涌向东北、华北、东南、华南、西南的区域中心,截至目前我们国家已经有重庆上海北京成都广州深圳天津西安苏州等19个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称之为“超大城市”。

1000万是什么概念,我们可以做一横向对比,整个欧洲只有两座超过1000万人口城市,一个是伊斯坦布尔,一个是莫斯科。都说人口就是生产力,相信我们聚集在超大城市的大量劳动力只要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资源配置优势释放人口红利,对于带动城市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