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历史上的神童




「一个有情怀的     」
诗歌 | 散文 小说 | 段子 | 杂谈 | 故事


所谓神童就是指才赋出众的儿童,在诗文音乐或某些技艺上的表现较同年龄的小朋友优越。


在我国古代,人们喜欢把那些幼而敏慧,少而老成的幼儿同一般幼儿区别开来,把他们称之为神童,以给予特别重视


中国自古不缺神童,关于神童故事源源不断,而且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类型神童


那些被称为神童的人,到底真是假,后来都怎么样了?



01



君王到谋臣

先秦神童的神迹



神童是什么?其实就是成人化的“小大人”。


垂髫孩童人小鬼大,做出了一些成年才能做的事,人们觉得很了不起,就称之为“神童”。


中国,“神童崇拜”已经有悠久的历史,甚至对一些原本不是神童的大人物人们愿意相信,他们小时候是神童


最早的神童天团,是史书记载的上古君王,如五帝之首黄帝、夏的开创者禹、商的始祖契、周的始祖后稷等,他们都是神童的面貌横空出世,要么出生经历离奇,要么从小智慧超群


在古代史书中,黄帝下来没多久就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知


这类记载其实出于先民“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的心理,由于神灵信仰自然崇拜,人们相信,这些伟大的领袖必然神明有某些关系,甚至是神的儿子。这一类神童,更像是“神化的儿童”,在后世宗教神话帝王传说中依旧屡见不鲜。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传说老子母亲怀老子真正八十一年才生下他,老子出生这个孩子就是老头,他指着门口的李树为姓,并走到院子里,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很有神话色彩

老子十多岁的时候就很有见识。当时楚国征服了宋国,声势浩大,李耳却说:“这不一定是件好事楚国以前弱小,所以没有注意,才得以休养生息,发展壮大。现在打了胜仗,树大招风,从此就不得安宁了。”

一年之后,发生了楚晋城濮之战,楚国惨败人们记起李耳的话,都认为他有未卜先知神力。周襄王要李耳传授其未卜先知本领。李耳说:“我并非未卜先知世间事物,都有内在的规律;一切事物都是相辅相成,可以互相转化的,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周襄王很佩服,就留李耳在朝中做官。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这时候人们需要礼义型神童,于是有了“项橐七岁为孔子师”的故事


孔子曾到周游列国到达莒国,在城门遇到玩耍的项橐,短暂交流辩论之后,孔子被项橐的智慧所折服,觉得这孩童不但才华过人,而且深知孝道。礼贤下士的孔子便和这孩子结下忘年之交,拜他为师。项橐的故事不知道是真是假,被后世称为“圣公”。


战国时期合纵连横,这时候人们需要谋略神童,于是有了“甘罗十二岁官拜上卿”的故事


甘罗,战国时楚国下蔡人,从小聪明过人,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政治家。他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担任秦国的左丞相


“将门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深受家人的喜爱。后来,甘茂受到别人的排挤,被迫逃离秦国,不久就死于魏国。甘罗十二岁时,就投奔秦国丞相吕不韦的门下,做他的才客。


后来甘罗出使赵国,不费一兵一卒,为秦国讨回河间五座城池。秦王就封12岁的甘罗为上卿,并把当年封给甘茂的土地赏给他。由于当时丞相和上卿的官阶差不多,民间因此演绎出甘罗12岁为丞相说法


孟尝君也是有名的神童。孟尝君本名叫田文,是齐国丞相田婴的儿子,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田文为田婴其中一个小妾所生,出生于五月初五。由于当地的风俗认为,这个日子出生婴儿会对父亲不利,所以田婴就叫田文的母亲婴儿拿去扔掉,并告诉她说:“不要养活他。”可是母亲把他偷偷养了下来


孟尝君五岁生日那年,田父知道了这个秘密大发雷霆,但聪明的孟尝君通过一番简单而深刻的大道理把他父亲说服了。后来其父开始喜欢他,慢慢的让他操持家务,孟尝君也通过自己卓越的社交能力,在各诸侯国之间扬名,成为战国四君子之一。


先秦的神童故事,大部分经不起推敲的。


有道是人怕出名,作为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神童之一,甘罗的故事早就被“辟谣”了。


电影《甘罗传》剧照



02



汉魏神童能言善辩



学者认为,汉代是中国古代神童巅峰


汉代察举制,是由地方官在当地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的选官制度,其中的“举童子郎”,就是专门为神童准备的入仕途径。


很多年少有为的人才都会被冠以“神童”称号,比如:“任延年十二为诸生,显名太学中,号为‘任圣童’。张堪年十二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生送其号‘圣童’。杜安十三入太学,号‘奇童’。”


在这个时代,衡量神童标准,除了才智超群还要有孝悌廉让之德,这也是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结果


孔融是比较典型的汉代神童


孔融让梨的故事妇孺皆知这是一种兄友弟恭的谦让精神符合汉代神童道德标准


更能体现孔融小时候才思敏捷的是另一个故事


《后汉书记载孔融10岁时,跟着他爸到洛阳见世面。时任司隶校尉李膺是天下皆知的名士,平时不轻易见客。孔融跑到李膺府上,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元礼的亲戚。”


守门人觉得朋友说的好像没毛病,就把孔融放了进去,让他跟李膺见面。


李膺当然不认孔融,问他:“你的祖辈曾经与我有过交情吗?”


孔融淡定地回答:“是啊,我的先祖孔子跟您的先人老子为师友关系,我孔融跟您是累世通家呀。”


此言一出,满座无不称奇。刚好进门的太中大夫陈韪却不以为然,说:“小时聪明长大了未必有大用。”孔融无端遭人贬低,立马进行回击,接着陈韪的话说:“照您这么说,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一时无言以对。最怕空气突然安静,李膺用大笑缓解尴尬,并对孔融说:“你将来会大有出息的。”


孔融让梨,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


另一个神童曹冲,为我们留下曹冲称象的故事曹冲称象,可说是一次成功的“神童营销”。


后世看到的,往往只是神童曹冲的机智,可在当时,此类事迹就是在积攒入仕资本不过曹冲虽然深得曹操喜爱,却只活了13岁。曹冲死后,当曹操次子曹丕前来安慰父亲时,曹操还说:“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幸运。”


文姬,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文学家。蔡文姬自小就能诗善文,尤好琴瑟之音。六岁时,父亲弹琴就能发现其中问题,后来创作了著名的《胡笳十三拍》。


关于诸葛亮的传说太多了,有这么一则:诸葛小时候曾拜水镜先生为师。有一天,水镜先生对学生说:“从现在起到午时三刻,谁能得到我的允许走出水镜庄,谁就可以出师。”别的同学使尽办法,都未能说服老师让他们离开诸葛亮走到老师面前说:“你故意出难题害我们,我不当你的学生了,快把三年来的学费还给我!”老师诸葛亮如此无礼放肆,十分生气,马上命人把他赶出水镜庄

诸葛亮一出庄子便大笑起来,他跑回学堂,跪在老师面前说:“我刚才是为了走出庄子,才出言不逊的,请老师罚我吧。”老师这才恍然大悟,马上转怒为笑,让他出师了。诸葛长大后更成为著名的谋略家。


北朝时有个叫元嘉的孩子,因为能在同一时间进行多件事情,被称为神仙童子。元嘉曾做过这样的表演:双手均拿著笔,左圆右方的画著,口中则一字不漏地背诵文章,同时也能准确无误地数著正在吃草的羊群数目。他的脑子没有闲著,正构思著一首五言诗,并用脚夹著笔把这首五言诗工工整整地写在在地面的纸上。他同时做著这六件不同的事,每一件都完成得非常好,目睹者无不惊讶万分。


汉魏两晋的神童为人机敏,长于思辨,在《世说新语》中也有体现。这部著作主要记载东汉到魏晋的轶事,所录36门1219则故事中,有上百则与儿童有关,约占8%的比例。这在中国古籍中实属罕见,可见神童现象在汉魏两晋的兴盛。


这一时期神童出现,主要是满足汉代察举制与魏晋九品中正制的需要。绝大多数的神童不是出自名门望族,就是官宦世家。



03



唐宋盛产文学神童



唐宋科举童子科,儿童参加这类考试叫做“应神童举”。唐朝规定“凡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每卷诵十通者予官,通七者与出身”。前者得官,后者就赐出身,虽然人数极少,但比汉魏的神童硬核多了。


唐宋科举考诗赋,神童都会写诗


骆宾王的《咏鹅》,是7岁写的,现在很多人最早学习唐诗之一。全诗天真浪漫、朗朗上口:“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唐诗三百首里面有一首七岁女做的诗,名字叫《送兄》,写的很有韵味: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李贺,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李贺在六、七岁的时候就能诗作对。当时著名的文学韩愈十分赞赏他的诗文,便亲自到李家去见李贺,并让他以自己来访为题,即席写一首诗。李贺想了想便挥笔疾书起来,不一会儿,就写成了一篇古体诗《高轩过》。韩愈一看,只见全诗流畅自然,极具文采,写出了韩愈出访的声势,赞扬了韩愈文学上的成就,还道出了诗人的远大志向。

韩愈十分欣赏李贺才华,便徵得李父的同意,带他回家,亲自教他写诗作文。后来李贺诗文精进,写下“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等诗句成为"诗鬼"。

三字经》中藏着另一个大唐神童:“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己仕。有为者,亦若是。”


唐朝著名的理财家、宰相刘晏7岁时应神童举,授官秘书省正字,当时正是玄宗在位。


《明皇杂录》记载,有一天,玄宗在勤政楼举办伎乐表演,召刘晏上楼,说:“卿为正字,正得几字?”


刘晏已知朝中权相执政、朋党相争,特意以字为谏,说:“天下字皆正,唯有“朋”字未正得。”朋,指的就是朋党玄宗对这位神童赞叹不已,之后赏赐了他象牙笏与黄纹袍。


多年后,刘晏为相,进行经济改革,一度扭转了安史之乱后国家财政匮乏的状况


房玄龄生长于隋朝,当小小年纪的他就能表面的强盛看到其潜在的颓势,他对父亲说:“隋王朝根本没有造福人民只是靠愚弄百姓来维护他们的统治,而且皇室兄弟不和,互相倾轧,将来矛盾定会激化,引发天下大乱!依我看,隋亡国日子不远了。”父亲听了不禁大惊失色,吩咐儿子不要乱说。

不久,房玄龄的话便应验了。隋文帝被害杨广即位,不久义军四起,天下大乱。隋王朝不堪一击,李渊父子趁机夺去了天下。房玄龄后来做了太宗宰相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宋朝以文治天下神童举与唐朝一脉相承,选拔出了一批文学天赋优异的儿童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据说司马光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司马光砸缸”的儿童故事,在当时的东京洛阳一带就有人把这个故事画成《小儿击瓮图》广为流传


王禹偁5岁作《咏白莲诗》:“昨夜三更后,姮娥堕玉簪。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


寇准7岁作《华山》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日后写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名句一代词宗晏殊,7岁应神童举,一时名动京城。当时已是宰相寇准晏殊十分器重,特地用皇帝赐给自己的马送他回旅邸,并将马的缰辔送给他,作为进京的资费。两代神童的忘年之交,一时传为佳话。


这几位都是宋朝大咖长大后成为朝中重臣治国宰辅


但是,最经典神童悲剧发生在宋代。


王安石的《伤仲永》,记述了江西金溪一个农户家的小孩方仲永。


方仲永5岁就能写诗作文,名闻乡里,他的父亲却以此谋利,拉着儿子每天寻亲访友、求见乡达,用方仲永的诗文换取钱财,不让儿子读书学习。过了几年,方仲永的文章不再“称前时之闻”,最终泯然众人


王安石为此感慨道:“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由于缺乏后天的培养与引导,方仲永就算天赋异禀,也难以成才。


无独有偶,晏殊在给真宗儿子赵祯(即宋仁宗)授课遇到了另一个神童蔡伯俙。蔡伯俙也是一个天才,3岁应童子科考试,真宗称赞他为“三岁奇童”,考中后让他充当太子赵祯的伴读。


可是,蔡伯俙却不把他的才智用在正道上,从小就学会钻营奉迎。在东宫伴读时,宫中门槛有点儿高,赵祯每次过门,蔡伯俙就趴下来,让太子踩在自己背上跨过门槛


如此机灵的蔡伯俙后来成了一个贪鄙的官吏,他17岁出宫后到地方任职,多年来为官“不循法令”,经常被弹劾,宋仁宗念他是东宫旧臣,多次从宽发落,只是调任了事。


神童蔡伯俙几乎放弃了他的天赋,自甘堕落,白白拿着朝廷俸禄75年,一生碌碌无为,成了体制内的“方仲永”。


宋明两代,由于人为吹捧提倡,“神童”出了不少,但后来成大器者却几乎找不着;以至民谚有云:“十岁的神童,二十岁的才子,三十岁的常人,四十岁的老而不死。”


被人称为神童而又名气稍大的,当数汪洙。洙字德温,北宋人,先后写了不少五言绝句,当时就有塾师将其汇编成集,题为《汪神童诗》。诗的立意多在读书做官上,兹举数例:


年纪虽然小,文章日渐多。

待看十五六,一举便登科。

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俊英。

萤窗新脱迹,雁塔早题名。

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

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

英雄三百辈,附我步瀛洲。

天子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然而,一心想要人头地的汪洙科场考试中并不顺利,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才得以考中进士,做了个明州府学教授的小官。虽有人说他官至观文殿大学士,但此说出现于较晚的明代且于史无据,不值得采信。至于其所撰数十首“神童诗”,是不是有他人捉刀,也未可知。比如下面这一首: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这些话实在不像一个孩童所说,因为他没有那种成人经历和体验。


中国神童自古灿若星河,从小就被发掘的亦不胜枚举。为何还是很多人,走上了“伤仲永”的道路呢?


剧照:晏殊也是神童出身



04



神童结局



元明以后,童子科势头稍减,清朝更是彻底废除童子科,仅留科举的第一级考试童试。童试应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称为童生,考中者俗称“秀才”,神童失去入仕的捷径,却有机会老头子们一起考秀才。


但对神童推崇,并未在历史中消逝。


后人根据一些史料传说并经过加工,编撰出很多神童故事来:如:汉代的东方朔2岁即能暗诵《魏史》;南朝文学家刘孝绰6岁能文;阴铿4岁诵诗赋一日千言;徐陵7岁能文、博涉经史;王勃5岁就写出构思严密的文章,常常语惊四座,8岁写《汉书注指瑕》 杨炯9岁中神童举,后授校书郎;李白从小接受汉语突厥语二种语言,5岁时能背诵《六甲》,10岁时已读完诸子百家之书等等。


三字经》里还有几段相关的论述: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早慧的小大人依旧引人瞩目家长们也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是条街最靓的仔。读书孩子,即便是没有天赋儿童,也要从小承担繁重的课业压力所谓“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通过剥夺孩子童年,将成人意志强加于儿童身上,这样就实现了“神童”的量产。


神童这一概念,实际上否定童年,而经过包装的伪造“神童”,在摧毁童年的同时,也在散播谎言


在西方,法国启蒙思想卢梭同样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他认为儿童应该儿童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卢梭对这种压榨童年行为进行了控诉与质疑:“把他弄得那么可怜时,我们心里是怎样想法的呢?”


记得那个被鲁迅骂过的清末民国神童”江希张吗?


江希张是幸运的神童,他在最好的年华成功摆脱了包装团队控制


青年江希张


江希张从小被父亲灌输封建糟粕,他对这些知识愈发厌恶,成了一个无神论者,而且向往与其他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疯玩”。读中学时,江希张的父母相继撒手人寰。终于,在1927年春,20岁的江希张怀着科技救国的理想,远赴法国勤工俭学,考入巴黎大学,攻读化学专业


江希张回国后,在上海一家化工企业当工程师,解放后已成为国内享有盛誉的化工专家。那段清末民国时轰动全国神童传奇,渐渐被人淡忘,他也从不在人面前吹嘘。


退休后的江希张住在一幢老式西楼,过着简朴的生活,偶尔向年轻一辈的化学专业答疑解惑,直到2004年平静地离开人世享年97岁。


神童往事无人问,人们记住的,是一个将大半生精力倾注国家工业建设的科研工作者。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对神童可能会有新的了解俗语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名气愈大,压力也愈大。未成年的孩童,会有多大的承受能力?成名过早,对他们绝非好事。何况许多家长只把他们当作炫燿、邀恩或赚钱工具,再加上他们自己也不努力学习,而以“天赋”自傲,不求进取,又怎能不落到“常”乃至“痴”的境地


但愿,这不是一个需要神童”的时代




相关阅读(40篇,蓝色部分点击):
一、历史人物
张骞:睁眼看世界中国第一人
霍去病:17岁封侯,21岁封神,23岁陨落
诸葛亮:我不是妖道”,我只是个“拼命丞相
李白:天才有多努力,你怕是想象不到
苏轼:贯穿我一生的三个女人
宋恭帝赵显:得道高僧,悲情皇帝
唐伯虎:我的人生电影好看
阳明:我心光明,亦复何言
曾国藩: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徐霞客:大丈夫当朝碧海暮苍梧
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子”?
历史上的神童有哪些?
历史上的玄奘小说中的唐僧
历史上的和珅纪晓岚与刘罗锅
苦难中的千古文章四大家
历史上最伟大的三次相遇
李白遇见苏轼:一个惊艳了千年,一个温柔了岁月
纳兰容若遇见李煜:一眸擦肩,惊艳了几百年的时光
纳兰容若遇见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容若遇见仓央嘉措人生若只如初见,不负如来不负

二、历史事件
极简中华明史
一篇文章带你缕清西方文学
一篇文章带你缕清东方文学
中国人口迁徙简史
中国抗疫不完全简史
历史上的几次大地
历史上的几次大饥荒
历史上的几次大洪水
历史上的几次农民起义
历史上的几个盛世
敦煌两千年
凉州:一个被忽略文化高地
知识中国历史上的七次大叛乱
历史上的三个大分裂时期
这三个时代思想空前绝后
假如把中国4000年看成是1天
假如把地球46亿年当作为1天
假如把宇宙138亿年压缩到1年
五代十国菊花残
南北朝里多败家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