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一生俯首拜阳明




「一个有情怀的     」
诗歌 | 散文 小说 | 段子 | 杂谈 | 故事


五百年来
唯一做到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之圣人




01


21世纪将是阳明的世纪


1905年,日俄战争

 

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用装备处于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的日本舰队,全歼俄国波罗的海舰队,成为闻名日本战争英雄

 

因作战有功,天皇召他回日本任命为海军军令部部长,并为他举行了庆功宴。在庆功宴上,众人对东乡交口称赞,一片谀词。

 

唯有东乡本人,默不作声,只是拿出腰牌,展示众人。上面写道:

 
一生伏首拜阳明
 
阳明就是阳明他在中国大众忽视,但被无数日本人视为偶像。他提出的“致良知”、“知行合一”,一直被日本当做思想宝藏
 
蒋中正曾说:“日本窃取‘致良知哲学的唾余,便改造了衰弱萎靡的日本统一了支离破碎的封建国家,竟成了一个今日称霸民族。”
 
可以说,没有阳明可能没有后来强大的日本当代儒学大家、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也预言:“21世纪将是阳明的世纪”




02


不容实现理想:做圣人

阳明家世显赫,老爹王华考上过状元,还当过南京吏部尚书。既然出身官宦世家,家里人对他的期望也很简单:考科举、当大官。
 
阳明,没打算让家里人省心。直到五岁,阳明都还不会说话,急得家里人团团转。但到了七八岁时,阳明竟然能把他爷爷曾经读过的书的内容全部下来
 
惊得阳明爷爷下巴都差点掉下来。阳明解释说:“祖父读书时候,孙儿时常在旁边听诵,就暗自背下来了。”

家里人欢喜成一团,都以为阳明是天才,将来必定能考中进士。十一岁的时候,有人想试一下他的才华,让他以《蔽月山房》为题写诗,没想到阳明张口就来: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小小年纪,就有这等见识和境界赢得满堂喝彩。家里人也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看来再过十年,王家又要多一个状元郎了。可惜状元郎,从不是阳明理想
 
阳明曾问私塾老师:“天下何事才是第一等事呢?”私塾老师说:“像你父亲那样,考取功名高中科举才是人生中最大的事情。”
 
阳明以为意:“考取功名是常有的事,怎么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呢?”

私塾老师:“那你这辈子最想做什么?"阳明不假思索:“读书圣人。”
 
私塾老师没有憋住笑,我们不知道;阳明老爹知道这话后,倒是哭笑不得:这孩子到底是疯了,还是傻了?
 
千年来,中国出了592名状元,却没出几个圣人。做圣人,这是世界上最不可实现理想。但阳明,却做到了。
 
阳明说:“志不立,天下可成之事。”立下大志,是一切大事业的起点。志有多大,未来的可能性就有多大。
 




03


可能走通的成功路:专注

阳明想当圣人梦想,是认真的。可怎样才能圣人,他也在摸索。
 
起初他想走学武报国这条路。小小年纪,就研读兵法,练习骑射,还和家人不告而别,私自翻出居庸关,到鞑靼人的地盘上,考察军事地理
 
当时明朝灾害连连,叛乱四起,他不知轻重,向朝廷上书:“愿领精兵一万,征战沙场,直捣逆贼巢穴,使海内共享太平。”
 
吓得他老爹赶紧出面制止,连声斥责他:“太过狂妄!”
 
阳明老爹怕他惹祸,左思右想,只想出一个招来:让他早点结婚以为结了婚,会让他变得规矩于是,十七岁的阳明,被打发到南昌,在那里,他将和姓诸的姑娘完婚。
 
但到了洞房花烛的时候阳明不见了踪影,急得他老丈人,派人到处寻找,一直追查到深山老林的一座道观中,才找到他。原来他正和一名老道士,相谈正酣。
 
众人长舒一口气阳明倒不慌不急,解释说:“昨晚偶遇高人,言语投机,聊着聊着就把时间忘了。”
 
原来是聊天太过专注,以致于忘了洞房花烛。结婚以后,阳明还是放弃圣人理想。在明朝人的眼中,离他们最近的圣人,当属宋朝朱熹
 
朱夫子的教诲是“格物致知”,从外部事物中探究原理获得真知阳明欲成圣贤,当然要效法先贤。准备尝试“格竹”:对着庭院里的竹子,苦苦思索了七天七夜,也没探究出什么大真理,反倒还大病一场。
 
换来的经验教训是:朱子学说,未必都对。他的心里,已隐隐有了另外一条道路开始转向对内心体悟
 
这场七天七夜的专注,是阳明哲学起点也是他所有成就的起点
 
阳明说:“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阳明又说:“人需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专注在眼前事,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事方能做到极致专注在心头志,矢志不渝,不舍不弃,志方能得偿所愿。
 




04


最洒脱的境界不动心,不烦恼

阳明人生其实不是那么顺遂。
 
第一次参加科举会试,信心满满,结果意外落榜朋友都来安慰他:“你文采出众,今年意外落第,没关系,来年一定能金榜题名。这样吧,不如你先试着做一个《来科状元赋》吧?”
 
阳明一听,文思泉涌,当即做赋一篇。在场众人莫不惊讶,连声称赞,但也引起很多人嫉妒,私下议论:“这小子绝对中不了榜,因为他太目中无人了!”
 
果然,第二次会试,被人暗中打压,还是落榜了。这回与他一同落榜的,还有不少好朋友朋友落榜后,无不唉声叹气,郁郁寡欢。阳明反倒跑去安慰朋友:“世人落榜为耻,我却以落榜动心为耻。”
 
不动心,当然不烦恼
 
三年以后,阳明如愿金榜题名,开始步入仕途。但没多久,他又卷入了一场政治风波,甚至差点丢了性命。
 
当时朝政被权宦刘瑾把持,他在皇帝面前编造谣言,将几位贤臣下狱。阳明十分愤慨,率先上疏,试图解救结果触怒刘瑾,被捕下狱,还被廷杖四十下。
 
刘瑾派心腹监督行刑,廷杖者下手极重,阳明被打得皮开肉绽,奄奄一息,几乎死去。随后一纸诏书下来,贬他去贵州龙场驿,当一个小小的驿丞。

赴任路上,刘瑾派人暗中跟随,想找机会加害,所幸阳明钱塘江边抛下衣物,装出投水自尽的假象躲过一劫,一路漂泊到福建,夜遇猛虎而不害,一道士为他卜卦“明夷”,告诉他“君子利坚贞,晦可明”。意思君子只要坚守自己的贞操,就能度过艰难,迎来光明

阳明决定先到南京探望父亲,再去赴任,离开时在寺院墙壁上题了一首诗。其中一句是“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把所遭遇的凶险艰难看成是天空中的浮云。
 
时候贵州尚属蛮荒状态,猛兽横行,荆棘丛生,瘴疠漫天,流放到龙场驿,和直接判死刑没什么区别但处境再不堪,生活再辛苦,阳明都处之淡然,从不抱怨
 
他在居所后面的山上,凿石为棺,每天都端坐棺中,凝神苦思。忽然有一天,灵台清明,猛然醒悟:“所谓格物致知,格物应该头脑中的良知,而致知是致向人生来固有的良知。”
 
心即是理。原来圣人之道,就在自己的心性之中。
 
阳明在龙场,终于大彻大悟。他赋诗云“语峰头双白鹤,野夫终不久龙场”。
 
阳明说:“我不看花时,花与我心同寂。我看花时,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我心之外。”
 
心兵不动万事从容,哪怕世间烦恼,纷扰而来,亦能超然物外,泰然处之。这可能世间,最潇洒的境界




05


最高端的处世智慧退让不争

阳明一生几经沉沦,虽屡遭奸人迫害,但最终都化险为夷,这与退让不争处世智慧大有关系
 
南昌的宁王发动叛乱阳明起兵到一举擒获宁王,花了不到十四天,可谓用兵如神。如此奇功伟业,难免引起奸臣忌妒。
 
正德皇帝的宠臣江彬,痛恨阳明平叛太快,没给他留下施展本事机会夺走属于他的功劳。
 
于是,江彬在皇帝面前进谗言:“阳明宁王是同党!只不过他听闻朝廷大军杀到,担忧谋反不成,才倒戈袭取宁王。”他想嫁祸阳明,然后借机出兵抓人。
 
得知此事,阳明赶紧找大太监张永商量:“如果退让一步,把擒获宁王的功劳让出去可以避免麻烦。否则江彬一党狗急跳墙,指不定要干出多少伤天害理的事来。”
 
阳明宁王交给张永,让张永重新报告皇帝:“宁王捉住了,全是总督军门的功劳。”搞得江彬无话可说。阳明决心辞职上书皇帝乞求告老还乡,自己一个人抛下大军,跑到寺庙静心养病。哪料皇帝不同意,坚决不准辞职
 
后来,阳明又多次向皇帝展示,他无意贪恋权位:祖母重病快要去世阳明以尽孝为由,请求朝廷让他回家诀别祖母;坐镇的江西发大水,阳明上书自我弹劾请罪。
 
几番下来皇帝终于对他放心。一场猜忌功臣的血腥戏码,根本就没来得及上演
 
阳明说:“君子求退勿迟。”
 
荣辱得失,一时之利;蝇头小利,何足挂齿。退让不争不是撤出,不是妥协而是为自己的人生,另铺一条坦途。
 




06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嘉靖七年,已经名满天下阳明,在回乡途中,病情恶化。
 
江西南安府的一条小舟中,阳明召门生至病榻前,默然良久,才缓缓睁开眼睛说:“吾将去矣!”
 
门生问他有何遗言,阳明微微一笑说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说罢,瞑目而逝在他死后,棺木过处,远近士民百姓,纷纷赶来,遮道祭拜,哭喊之声震天动地,场面十分壮观。
 
五百年来,唯一能做到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圣人只有阳明他是千古第一完人



E N D -


喜欢请点在看 分享朋友也是一种赞赏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