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林语堂:什么样的人才能叫受过教育的人?


教育文化目的不外是在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和行为上的良好表现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个人知道何所爱何所恶,便是尝到了知识滋味世界上有一些人,心里塞满历史上的日期人物,对于俄国或捷克的时事极为熟识,可是他们的态度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在社交集会里碰到这么一个人真是再气煞人也没有的事了。


我曾碰见过这种人,觉得谈话中无论讲到甚么话题,他们总有一些事实数字可以出来,可是他们的见解是令人气短的。这种人有广博的学问,可是缺乏见识或鉴赏力。博学仅是塞满一些事实或见闻而已,可是鉴赏力或见识却是基于艺术判断力。


中国人讲到学者时候,普通是分为学、行、识的。对于历史学家,尤其是以这三点为批评标准;一部历史也许写得极为渊博,可是完全没有见识,在批判历史上的人物的事迹时,作者也许没有一点独出心裁的见解或深刻的理解力。要见闻广博,要搜集事实详情,乃是最容易事情。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有许多事实,我们要将之塞满心中,是很容易的;可是选择重要事实时所需要的见识,却是比较困难事情,因为这要看个人观点如何。



个人必须能够寻根究底,必须具有独立的判断力,必须不受任何社会学的,政治学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究的胡说所威吓,才能够有鉴赏力或见识。我们成人生活无疑地受着许多胡说和骗人东西所包围:名誉的胡说,财富的胡说,爱国的胡说,政治的胡说,宗教的胡说,以及骗人诗人骗人艺术家,骗人的独裁者,和骗人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会告诉我们说:一个人儿童时代的肠胃官能的活动,对于后来生活上的野心,进取心,和责任心,有着切实的关系,或说大便秘结造成个人的吝啬的性情;有见识的人听见这种话的时候,只好一笑置之。一个人做错了事,便是错了,用不着拿出伟大的名誉以威压人,也用不着说他曾读过许多我们不曾读过的书,以恐吓人


所以,见识和胆量是有密切的关系的,中国人往往把识和胆连在一起;而我们知道,胆量或独立的判断人类中一种多么难得的美德。我们看见一切有特殊建树思想家和著作家,在幼年时代都有这种智能上的胆量或独立性。这种人如果不喜欢一个诗人,便表示喜欢,纵使那个诗人是当时最有声望的诗人;当他确实喜欢一个诗人时,他便能够说出喜欢他的理由来,因为这是他的内心判断结果。这就是我们所谓文学上的鉴赏力。如果当时盛行的绘画学派的主张,使他的艺术本能感觉不快,他也会加以反对。这就是艺术上的鉴赏力。一种流行哲学理论或时髦的观念,纵使得到了一些最伟大的人物的赞助,他也会表示漠然的态度。他要等到自己心悦诚服,才愿相信一个作家的话;如果一个作家能使他信服,那个作家便是对的,可是如果那个作家不能使他信服,那么,他自己是对的,而那个作家是错的。这就是知识上的鉴赏力。这种智能上的胆量或独立的判断无疑地需要相当孩子气的,天真的自信力,可是这个自我便是个人唯一可以依附东西,一个研究者一旦放弃个人判断的权利,便只好接受人生的一切胡说了。



孔子似乎觉得学而不思比思而不学更为危险,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在当时一定看见过许多学而不思的学生,所以才提出这个警告;这个警告正是现代学校里极为需要的。大家都知道现代教育现代学校制度大抵是鼓励学生求学问,而忽略鉴别力,同时认为学识填满脑中,就是终极目的,好象大量的学问便能够造成一个有教育的人似的。可是学校为什么不鼓励思想呢?教育制度为什么把追求学问的快乐,歪曲而成堆塞学识的机械式的,有量度的,千篇一律的,被动的工作呢?我们为什么比较注重学问而不注重思想呢?我们怎么可以因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念完了若干规定心理学,中古史,逻辑,和“宗教”的学分,而便称他做受过教育的人呢?学校为什么要有分数和文凭呢?分数和文凭在学生们心中为什么会代替教育的真目的呢?


理由是很简单的。我们之所以有这个制度,就是因为我们是在教育大批的人,象工厂里大量生产一样,而工厂里的一切必须依一种死板的、机械的制度而运行学校为保护其名誉,使其出品标准化起见,必须以文凭为证明。于是,有文凭便有分等级的必要,有分等级的必要便有学校的分数;为着要给分数起见,学校必须有背诵,大考,和小考。这造成了一种完全合理的前因后果,无法可以避免。可是学校有了机械化的大考和小考,其后果是比我们所想象更有害的。因为这么一来,学校里所注重的是事实记忆,而不是鉴赏力或判断力的发展了。我自己也曾做过教师,我知道出一些关于历史日期问题,是比出一些含糊的问题容易的。同时批定分数也比较容易



这个制度实行之后,我们便会碰到一种危险,就是我们会忘掉我们已经背弃了教育的真理想或即将背弃教育的真理想所谓教育的真理想,我已经说过,就是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句话起来还是很有用的。世间没有所谓必修的科目,也没有什么人人必读之书,甚至莎士比亚的著作也不是必读之书。学校制度中似乎有一个愚蠢的观念以为我们可以制定一些最低限度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要做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便非念这些东西不可。我曾受过相当的教育,虽则我完全不知道什么地方西班牙的首都,而且有一个时候以为哈凡拿(Havana)是一个邻近古巴的岛屿。学校制定必修课程有一种危险,就是认为个人如果念完这些必修的课程,便自然而然知道了一个受过教育者所应知道学识。所以,一个毕业生在离开学校之后,便不再学习什么东西,也不再读什么书,这是完全合逻辑的情形,因为他已经学到应该知道东西了。



我们必须放弃知识可以衡量”的观念庄子说得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追求终究是和探索一个新大陆一样,或如佛朗士(Anatole France所说灵魂冒险”一样。如果一个虚怀若谷的,好问的,好奇的,冒险心智始终保持探索精神,那么,知识追求就会成为欢乐的事情,而不会变成痛苦的工作。我们必须放弃那种有量度的,千篇一律的,被动的填塞见闻的方法,而实现这种积极的,生长的,个人的欢乐的理想,文凭和分数的制度一旦取消或不被人们重视知识追求便可成为积极的活动,因为学生至少须问自己为什么要读书


学校现在已经替学生解答这个问题了,因为学生知道他读大学年级目的便是做大学二年级生,读大学年级目的便是做大学三年级生,心中一点疑问也没有。这一切外来的计划应该置诸不顾,因为知识追求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干。现在的学生是为注册主任而读书的,许多好学生则是为他们的父母,教师,或未来的妻子读书,使他们对得起出钱给他们读大学父母,或因为他们要使一个善待他们的教师欢喜,或希望毕业可以得到较高的薪俸以养家。我觉得这一切的思念都是道德的,知识追求应该成为个人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关,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成为一种积极的、欢乐的事情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