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他7下西洋,比哥伦布早87年,被誉为“世界航海第一人”



当年朱棣入京城的时候,建文帝朱允炆烧毁了宫殿,但是朱棣没有找到文帝的下落,为了寻找文帝朱棣派出两路人马,一路在国内秘密寻找,一路到海外寻找就是郑和

郑和和他的无敌舰队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壮举,名留青史,千古流芳,是中国人的海上传奇,梁启超评价郑和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王侯将相有很多,但是郑和只有一个,今天就让我们来介绍这位伟大的航海波澜壮阔的一生

大明权宦

洪武十四年,明军占领云南战争过来,很多儿童成了战俘,当时对待儿童战俘有一个惯例,就是阉割,一个叫马三保的十一岁孩子在列

洪武十八年,征讨云南大军换防北平马三保再次随军。也就在这一年,马三保被送进了北平朱棣的燕王府中服役。

明初的小宦官,普遍是穷苦人家出身文化素质不高。这个叫马三保孩子原为云南贵族子弟,自幼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且聪明伶俐,所以很快就得到朱棣的赏识,被朱棣带在身边。

明军图卷
朱棣侄子朱允炆生死较量的“靖难之役”中,马三保在郑村坝战疫立下大功,被朱棣赐姓“郑”,郑和之名也就是这个时候来的。
永乐元年朱棣对靖难功勋论功行赏,郑和放在了内官监太监位置
内官监相当于皇帝宫中的大管家,监管协理宫中一切事宜。比如皇家仓库,皇家档案,宫廷采买,宫廷礼仪,后妃用度,皇家工程,宫中人事调动,宫人俸禄发放,宫中内务事宜的对外协调等等,内官监都能够上手
郑和能够坐在这个位子上,充分说明朱棣对他的信任,也侧面反映郑和不俗的个人能力
可为什么下西洋的任务最后会落在郑和身上呢?

佳人

明朝郑和西洋之前与之后,皇帝派遣使者远航到东南亚国家的事,一直都有。建文四年九月,朱棣登基,就派人把自己即位的消息传谕给琉球,安南,锁里,苏门答腊等国;永乐元年,派遣马彬出使苏门答腊,派遣尹庆出使柯枝(印度西南)。
所以郑和不是永乐时期唯一为皇帝出使西洋宦官只是郑和西洋规模和次数是最大最多的。
郑和西洋,不单单只是奉命下西洋郑和本人也主动希望能够作为皇帝特使出海远航。
首先,郑和宗教信仰
郑和是穆斯林,并且郑和父亲据传是到过圣城麦加的。去圣城朝拜几乎是每一位穆斯林心中的神圣理想,这个理想同样留存在郑和心中。而借用明朝廷的力量完成这个梦想,无疑是最安全最稳妥的一种方式

姚广孝
而在朱棣看来,郑和除了是一位穆斯林以外,同样也信仰佛教道教。比如在永乐元年郑和就曾经刊印佛经,并请姚广孝(道衍和尚撰写题记,郑和自己更是姚广孝弟子
明代同时信仰多种宗教现象其实很普遍。而西洋之行,途径诸国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文化体系,这就需要一位能够包容各种文化同时存在不会因为信仰问题产生个人主观偏见的领导者。郑和无疑是满足这点的。
其次,郑和的近侍身份
郑和作为朱棣家里的大管家,虽然并不涉及外朝政务,但也算是朱棣的自己人。朱棣要派人出海做事肯定要找一个信得过的人。而郑和身为朱棣的近侍,与朱棣朝夕相处,又反过来能够影响朱棣使者人选的抉择
最后郑和个人职务与胸中抱负
郑和是内官监太监,内官监在当时又负责皇家采买。下西洋的同时,肯定也要为皇室采买各种珍稀宝物,郑和的这个官职是不二人选。
郑和是懂军事的,从后来远洋途中的几次军事行动来看郑和军事能力非常强。毕竟是跟着朱棣造反起家的,毕竟是立过军功的。
郑和虽然贵为内官监太监,但没有统军的机会。你就看朱棣这个狂热的军事爱好者动不动亲征找蒙古人打架,再加上一群靖难功勋在后面排队,郑和这个宦官机会真的不多。
所以能够带领几万将士作为正使出航,作为皇帝钦差大臣,手握军政大权,这种机会郑和怎么会错过你别忘了,他原来就是云南贵族子弟,建功立业的热血从来不曾冷却。

明军图卷
所以郑和最后能够率领大明最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是皇帝郑和本人共同的意愿。

远航战略

大明出使西洋的正使人确定了,我们又不禁发问,为什么要出使西洋?我们以农耕为主的经济体,并不像欧洲诸国那样有追逐财富的内在驱动,那么郑和的下西洋的确只能政治需求解读
其一,追寻文帝的下落
说法了,朱棣安排了一内一外两个人寻找文帝。在大明境内的,是胡濙;在海外的,就是郑和。这个说法可信度高,但只能算作是郑和兼着的一个秘密任务。朱棣如此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单纯去寻找文帝,是说不通的。
其二,彰显朱棣皇位正统性
算是朱棣的一大心结了。不论他如何修饰,终究无法遮掩“靖难之役”是造反的举动。他编《永乐大典》,篡改太祖实录,甚至后来发动对安南的战争其实都有彰显自己皇位正统性的考虑

永乐大典
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途径多国,朱棣也要告诉沿途的所有人,现在大明君主是太祖四子,而大明在自己的统治下,国势蒸蒸日上,一派盛世景象。
其三,构建新的“华夷秩序
永乐十八年,朱棣派遣陈诚出使中亚,从中亚,西亚二十余个国家拉回一个六百人的外国使团。这六百来个外交官,在大明几千精锐野战部队的护卫下,来到北京城。
朱棣安排他们江苏,山东转一圈,接着又带回北京,让他们在京郊观摩了一个月的明军演习。当时大明的参演部队人数多达十万之众,三大营的主力全都上场,神机营更是把压箱底的宝贝都亮出来了
埃及的外交官回国后不久,红海海域对于东方船队的禁令就撤销了,这些国家还隔三差五地来北京朱棣问好。
这种“四夷来朝”的成就感,就是朱棣一直在追寻感觉
其四,皇家采买
这个上文说过,郑和所在的内官监也负责皇室的采买工作。但这件事情需要联系地看。永乐年间大明最大的皇家工程是什么?营造北京皇宫啊。郑和作为朱棣心腹太监自然要为朱棣去搜罗奇珍异宝,装饰皇家门面。
北京故宫的一座飞虹桥,桥上以白石制造的各种神兽石雕,据传就是郑和西洋采买的。
本世纪初年湖北的一次考古挖掘中,明代梁庄王墓中出土过一枚金锭,其上铸有铭文,明确写明该金锭是永乐十七年四月从西洋购得。

青史留名

在远洋航行的途中,郑和也把我们的中医知识传播出去27000人的出使人数,随行的船医就有200人,甚至还带着几个接生婆。
台湾的“三保姜”,满喇加的“三保井”,非洲的“拔火罐”,甚至部分印度地区至今还有把牛尿涂满全身太阳下暴晒驱病的传统疗法,这些都已经被证实与郑和的船队有关
郑和的七下西洋船队途径了亚非30多个国家,前后持续28年,也把整整一代人从英气勃发的热血青年熬成两鬓泛白的花甲老人后世很多人把他和凿空西域、促进中西交流张骞相提并论。
郑和的七下西洋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中国人的海上传奇,既促进了明朝和东南亚、印度非洲地区国家和平交流,也促进了世界贸易流通,向世界显示了一个和平开放形象,竖起了一座丰碑
对于郑和《剑桥中国明代史》有赞:
郑和不到20年的时间内跨越了半个地球,把明帝国的声威最大限度地远播到海外。在这个过程中,他进行了15世纪末欧洲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