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位于榆树林子公社小榆树林子大队村南、老哈河南岸台地上,地表遗物陶片中主要有夹砂灰褐陶、红陶二种,石器有耜,锄、斧等,打制者居多,磨制者一般为小型器。
小河沿遗址类型是介于红山文化晚期与青铜器文化之间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和红山类型有明显的承袭关系,又出现了大量新的因素,为确认辽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填补了一段空白。
在陶器中有红泥塑成的陶猪和陶犬,说明当时在这里家畜驯养已比较普遍。磨制石器和细石器制作都比较发达和精致。
位于白斯朗营子。在遗址采集和陶窑周围出土的陶器,以饰压印“之”字形纹和刻划纹的夹砂灰陶直腹罐、簸箕形斜口器为主,泥质陶少,主要是泥质灰陶的瓮、钵、盆等。
位于小河沿公社,四楞山遗址东北约五十华里。出土的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都较少见。细泥红陶质的彩陶锛、盆占比例较大,彩陶花纹为红山文化中习见的菱形纹、涡纹、蝌蚪纹、垂帘纹等,外表多施红衣。石器中多大型农业工具,磨制石器多而细石器少。
处在距老哈河较远的平缓台地上,位于四道湾子供销社院内,地面散布彩陶片较多,断层上可见灰烬堆积。
在采集的彩陶片中,全为细泥红陶质,陶衣色彩鲜艳,黑彩极浓,花纹有涡纹、横线或竖线纹,三角斜纹等。
在乌尔吉村南四公里,富河自东北流来,在村西汇入乌尔吉木伦河。村北有一小山坡,山坡东临富河,为陡立岩壁,南坡较缓,遗址即处在南坡半山腰间。
遗址表面散布的石器有大型石斧、刮削器、石刀、砍砸器、石磨棒等,细石器中有石钻、尖状器、长石片、多刃小石片、石核等。
富河沟门遗址于1961年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正式发掘。1964年《考古》杂志第一期发表了简报。通过发掘,不仅发现了当时人类的居住房址,还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文物。陶器中最典型的是筒形罐,灰陶,羼沙,手制,火候较低,饰之字形纹或抹点纹。其他重要遗物有:卜骨(古代占卜用的骨片、有灼无钻),石片、石镞、石锥、石核、骨柄刀,以及锄形器、尖状器、砍砸器、锛形器、骨镞、石、有齿骨器、圆刮器等。
居住在富河附近的人类,当时过着以狩猎为主、兼营农业的经济生活,其相对年代据初步测定大约距今六千年左右,是我国北方古代重要的、具有独自特征的文化类型。由于它的文化面貌既和赤峰红山后的“红山文化”有别,又与林西锅撑子山的“细石器文化”以及铜器时代的夏家店的两种文化不同,我国考古界便将富河沟门遗址的文化正式命名为“富河文化”。
乌尔吉村在乌尔吉木伦河与海楞图河汇合处。
遗址上发现的大型打制石器有石斧、刮削器、石刀、石锄、石锹、砍砸器和石锤、石磨盘、石磨棒等。细石器也较丰富,有尖状器、长石片、多刃小石叶、石核等。
陶片全为褐色粗陶,陶土未经淘洗,烧造火候较低。
位于土木富州公社中部,地处乌尔吉木伦河东岸台地上。
石器中有打制大型农业生产工具石斧、石锄、石耜等。磨制石器有石斧、石锛、石磨盘、石磨棒等。细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石叶、石镞、陶片中以夹砂灰褐陶为主,手制为主,多饰之字形纹。
沿富河东北行约二华里,便是义和屯。遗址上散布的石器中有大型打制石斧、锛、刀、凿、锤等。细石器中有石钻、尖状器、长石片、多刃石片及石核等。陶片较少,均为褐色粗陶。
在富河沟门村南三华里。地表遗物比较集中,大型打制石器有斧、锛、凿、刮削器、刀、锤等,细石器中有镞、尖状器、石叶、石核等。陶片中均为褐色粗陶。
遗址位于乌尔吉木伦河与小河汇合处之西北河岸上。遗址上发现的石器有打制斧、凿、刮削器、砍砸器及小石镞。
位于乌尔吉木伦河东岸阿古庙村东北,隔河与阿古庙相望。遗址处在台地上,地表散布有打制石斧、小石叶及磨制石锹等。这一带可能有较多的细石器文化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