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赤峰古代文化遗址(第十章)


     







赤峰古代文化遗址(第十章)


敖汉荷叶战国主械


    位于下洼公社丰水Handa.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山大队荷叶生产队,处在教来河南岸的一片开阔的平地上,土筑,方形、长宽各80米,城墙多已风化、残高1一2米,城内建筑已难确认。地表散布有少量的战国板瓦、简瓦、“鱼骨盆”,及细绳纹灰陶敞口罐等。

    此地与哲盟奈曼旗毗邻,赤峰长城据哲盟调查,在草原上由敖汉东延到奈曼旗境内。1975年该旗善宝营子曾出土过两件秦始皇廿六年陶量,并发现了古城遗址。这一带应是长城沿线的要塞所在


喀喇沁姜家湾战国土城址


    位于娄子店公社姜家湾生产队达拉明安山下,建筑山谷中的缓坡地上。土筑,方形,城墙已全被山水冲刷与地表齐平,形制较小,长、宽约30米左右。地表散布战国陶片较多。

    燕长城由达拉明安山山脊而下,顺小城北侧,西人大山至毛金坝(茅荆坝)延至河北围场境内。城址扼守在山川谷口处。


喀喇沁刘家店战国遗址


    位于娄子店公社上烧锅大队刘家店村,当地称“土龙疙瘩山”,北距燕长城八华里。

    地表暴露大量灰烬遗迹、遗物中以陶片最多,陶质均为细泥灰陶或夹砂灰陶,器形以绳纹敞口罐为主,还有陶纺轮,灰陶豆等。还发现有战国铁制农业工具铲等。


赤峰县美丽河战国城址


    在美丽河公社美丽河大队村东一华里,当地俗称“东城子”。

    城址呈长方形,东西400、南北300米,四面城墙保存基本完整,墙基宽约10米,高2一4米,夯筑、夯土层平均10公分左右。没有发现明显的城门址,西墙正中似有一门,宽10米左右。东、南、北门不清。城内中部偏西北、及北部有建筑台址,城外东南侧有一小山、呈圆形,四周较高,中间较低,乡称“点将台”。

    城内遗物以陶片最多,石器较少。陶片以灰陶为主,烧造火候较高,质地坚硬,胎壁厚重,纹饰大多为粗篮纹、粗网格纹、粗划纹、细绳纹等,器型多为直口罐、敞口罐、鱼骨盆、灰陶豆、筒瓦等,时代延续较长。

    这是我盟南部燕国长城沿线的重要城址之一。北距长城一华里,东临老哈河,南部为开阔的平地,地势有利,便于防守。从战国到秦汉时期,均利用此城,北曾有后期加筑痕迹,过去出土兽纹、山字形纹瓦当以及合金铜镞等重要文物


敖汉小河沿战国遗址


    在小河沿公社白斯郎营子村内,遗址处在老哈河东岸的缓坡耕地中,范围不清。

    地表散布较多的灰烬遗迹和陶片,陶器中主要是绳纹灰陶,器形有罐、大瓮、盆、“鱼骨盆”等。

    1974年在发掘中,曾在村西山坡上发现过战国瓮棺葬,瓮棺形制很大,有的高达一米左右。

    遗址北距乌兰公社境内的战国土城不远,应与赤峰长城有关


敖汉老虎山战国——秦汉遗址


    位于四家子公社老虎Handa.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山大队小八盖子村,遗址处在大凌河上游支流北岸的缓坡台地上,城垣遗迹已被扰乱,难以确认。面积较大,东西300、南北500米,地表散布大量的陶片,瓦砾等。在断面上发现火烧痕迹及白灰地面,应是当时的居住房址。近几年来,先后出土过完整的秦代铁权,各种铁制生产工具鑊、铲、锄,以及数量较多的完整的铁镞、燕明刀、秦半两钱和陶、石器等。

    老虎遗址是目前在大凌河上游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较多的一处遗址,据当地群众介绍,解放前这里多次出土过秦代铁权,现已下落不明。

    这里群山环抱,地势险要,是朝阳,北票通往新惠,赤峰的必经之地。战国-当秦汉之际,应是要塞所在


赤峰县炮台山秦代遗址


    位于三眼井公社三眼井大队南二华里冲积河套西岸台地上,当地称“炮台山”,与敖包山遗址遥遥相望。

    遗址由西向东倾斜,地势较平,南北500,东西200米,据当地群众说“炮台山”原是个较高的山岗,后来因垦荒取土逐渐推平。现地表暴露很多灰烬和遗物,1975年冬曾在这里发现一件完整的秦代铁权,铸有秦始皇廿六年诏书全文。1976年试掘,没有发现完整的居住遗址,四周城垣冲刷已尽。

    试掘中发现较多的秦代铁制生产工具,主要有、锄、铲、凿等,形制与汉旗四家子秦遗址出土的非常相似。在兵器中有铜镞,多为三角形,有的带小圆銎,有的镞面有凹槽。铁铤圆形细长,直接焊在镞身上。这里可能是秦代铁器制作遗址

    陶器比较多。有灰陶豆、鱼骨盆、绳纹灰陶罐、灰陶大瓮、灰陶小碗、盆等,多为我盟习见的战国——秦代器物。

    此外还有石刀、石铲以及猪、马、牛、狍等兽骨。

    这是目前赤峰地区比较明确的有代表性的一处重要的秦代遗址。按秦代标准计量器物的发放规定,这里应是秦时辽西郡或右北平郡所辖的一个县址所在


(史料整理:哈 图)



研读昭乌达盟地方志——文物志》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