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上古中国人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既理性又浪漫



上古时代是一片“洪荒世界”。华夏先民们一边享受着大自然慷慨的恩赐,大踏步地向着文明时代迈进,一边又承受着大自然无时无刻带给人们各种各样的生命威胁。

可以说那时候人们人生征途当中遍布着死亡,用“朝生暮死”来形容先民们的生活一点都不过分。可能早上一个人还好好的,告别了自己的族人出门去采集一些野果,结果路上不幸遇到了一条蛇,便再也回不来了

死亡到底什么?这令刚刚迈入文明门槛华夏先民们感到十分之迷惑、恐惧与悲伤。迷惑的是,人死后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悲伤的是,原本活生生的亲人突然之间就说话也不再进食了,过不了多久他的肉身开始朽坏,直至最终化为乌有;恐惧的是,人在这个世间拥有和牵挂的一切美好,随着生命逝去将会离自己而去

了解死亡意义,也为了缓解人对于死亡的恐惧,世界上大多数文明诞生之初,都虚构出了一个死后的世界。在希腊神话中,宙斯和他的两个兄弟波塞冬与哈得斯,分管着陆、海、冥三界;在西方人圣经里,描绘出了天堂的神圣美好,以及罪人永恒受苦赎清自己罪责的可怕地狱景象。

然而与其他文明不同的是,华夏先民们原初没有产生冥界或者地狱观念。直至佛教印度神话等外来元素的传入,才为中国人对于死后世界想象注入了这些新的内容事实上,上古中国人对于死后世界想象充满理性且十分之浪漫。

时候中国认为,人、神和鬼是叠交在一起,共同生活在我们这个现实世界当中的,没有一个明确的天界、人界和冥界之分。    

先民们认为,在人的身体存在着一种独立于肉体而单独存在精神要素,那便是灵魂人们产生出这样的观念,来源于先民们对于做梦这种生理现象观察理解。先民们发现,每当人做梦时候精神便不同于清醒时要受到各种时空条件约束而是可以独立的在幻想世界当中随心所欲

既然人在做梦时,灵魂可以独立于人体而单独存在,那么在人死之后也是亦然。死亡意味着魂魄离体,死亡不是一切的终结而是一段人生新旅程的开始,这便是所谓的“灵魂不灭”。“灵魂不灭”观念产生帮助了先民们极大克服了对于死亡的恐惧。

在先秦时代,当一个人刚刚死去的时候人们要为他举行“复礼”,也就是所谓的“招魂仪式”。人们希望于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将死者的魂魄指引回自己的身体里,以实现所谓的“死而复生”。只有当“招魂失败以后,死者才算是正式被宣告了死去。

在“灵魂不灭”观念影响下,中国人将生与死看作是一件事物的两种不同形态,这其中蕴含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对立统一哲学观念。这种思想一直延续下来影响后世道家哲学流派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死亡肉体生命终结便是无,而人死后以灵魂形式继续存在,则是有。

人死后如果仅仅是以灵魂形式继续飘荡在世间,那只能算是孤魂野鬼。然而人鬼毕竟殊途活着的人既看不到自己先祖的形象,也无法感知他们真实的存在,这样一点都不浪漫。于是乎了不起的华夏先民在“灵魂不灭”的基础上,又进而发展出了“化生”观念

“化生”指的是人类、动物、植物等各种大自然造物之间可以实现形态转变通过“化生”,人死之后的灵魂可以变为某种动植物形象,以一种实实在在的形式重返人间。在中国的上古神话当中,有着大量的“化生”内容盘古完成开天辟地以后便倒了下来,他以自己的肉身化作世间万物黄帝之孙帝颛顼死后立即复生,化作了一条“鱼妇”等等。    

最为有名的“化生”神话便是“精卫填海”。根据山海经》记载:有一天炎帝神农不在家,他的女儿“女娃”想到太阳升起地方——东海去看一看。于是她独自乘坐一只小船向东海划去。然而不幸的是,海上突然掀起风暴如山高般的海浪瞬间没了女娃的小船,女娃被溺死在了海里。

在女娃死后,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鸟,叫声仿佛是在喊“精卫、精卫”,于是人们便将这种鸟称为精卫。“女娃”尽管化作了一只鸟,但是她活着时候饱满的生命能量依旧存在:为了避免更多人同她一般被恐怖的大海吞噬,精卫鸟日复一日地衔起石块、木头等物丢入大海之中,试图将海填平。可见死亡对于她来说不是生命终点而是化为了一种更加高级的生命阶段

“化生”观念的背后,还反应出在华夏先民的眼中,世间万物各种生命形态之间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最早的中国没有认为自己作为人类,而应当在这个世界当中被赋予特殊的地位可以讲这是最为原初的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人来源于自然最终回归自然回归自然过程本身又实现人生命的延续,这与现代物理学的一些理念简直是不谋而合,是华夏文化之中理性精神的生动体现

虽然众生平等,然而在众多的“化生”对象里,令先民们最为钟爱的还是鸟。这是因为人们在活着时候感受到自己的灵魂肉体所束缚,无法像其他生灵那般上天入地下海。所以人们希望自己死后可以获得彻底的自由,能够如同飞鸟一般遨翔与天际。这便是所谓的“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任凭鸟儿是何等的自由翱翔,人们终究希望自己的灵魂可以找到一个栖身之处。华夏先民们认为灵魂最为理想的永恒归宿最在那些险恶高峻的大山之上,而不是归入地下冥界之中。其中最为理想之地便是上古神山昆仑

昆仑山在中国的上古神话之中,是居于世界中心的位置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先民们将昆仑虚构成为一个不死乐园:那里不仅住着不死神仙西王母”,还生长着不死树、不死草等神奇的植物。人只要能够到达那里,就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长生不死”。

对于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客死异乡的人们,其最大的心愿则是死后灵魂可以化作飞鸟,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根据古今注》记载:楚怀王受到秦王欺骗不肯听从屈原等人的劝告,执意要前往秦国控制下的武关。结果怀王秦国扣押为人质,至死也没能够回到楚国。在楚怀王死后,他的灵魂便化为了楚魂鸟,得以回到楚国

随着华夏先民文明进步人们对于死后“化生”的观念,也越来越轻本体生命延续,而重生精神信仰传承。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相传上古时代洪水泛滥,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鲧奉命前去治理洪水,前后历时七年,却因为方法未能得当导致最终治水无效。鲧因此而受到了天帝的惩罚,被祝融所杀。

根据山海经》中的记载:鲧被祝融诛杀于羽山之后,尸体历经三年都不腐败。直到有个人用刀切开了他的肚子,大禹才从他的肚子里爬了出来。这个传说看似十分荒诞不经,就连屈原在自己的《天问》中都发出了疑问:“男人怎么能生出孩子来呢?更何况还是在死了三年以后?   

           

事实上,鲧死后尸身不腐,是因为他生前治水的心愿未了,虽身死其与大自然抗争的勇气尚存。直到大禹诞生,既象征着治水这一伟大事业后继有人,也象征着鲧灵魂的再生。这其实是一种更高层次具有现实意义的“化生”。

这种观念传到了后世,便形成中国人的“孝文化”。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怀着祖辈们的殷切期望来到个人世间的,有必要为了他们而尽力过好自己的一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背后的含义是我们的身体其实是每一个逝去了的祖辈们留在这个世间的遗存,我们便是他们的“化生”。

可以说,中国人很早便能够直面死亡存在相较于很多其他文明中华文明诞生之初便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意义华夏先民们一方面承认死亡必然性,不执着于逃避死亡另一方面则十分看重生命价值以一种积极奋发的态度来度过自己的一生。上古中国人的死亡观是理性且浪漫的,这是他们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