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为了带杀人犯父亲逃亡,宁可放弃天下,这样的舜今天该怎样评价?



尧舜禹传说当中的舜,是有名的“上古贤君”。几千年来,封建专制统治的维护者们一直津津乐道于舜的“孝”。

按照今天流行说法,舜的原生家庭简直是糟糕透顶:舜的母亲早死,父亲瞽叟gǔ sǒu)是个瞎子(不一定真的是眼睛瞎了,传说可能是在讽刺他不辩善恶是非);母亲死后舜父亲续娶的后妈待他十分之刻薄;后妈生下的弟弟象几次三番想要谋害舜;父亲没有给予舜关爱和保护,对他的艰难处境选择视而不见

然而,不同于那些因为原生家庭不幸导致人生道路走偏的人,舜在长大以后能够恪守人伦纲常,践履圣王之道,被后世儒家尊奉为“人君之典范”。即便舜后来拥有天下,仍然可以不计前嫌善待自己的父亲、继母、弟弟等人《二十四孝》更是将舜的“孝行”列在了首位

关于舜的“孝”,最为有争议的事件便是窃负而逃”:舜的父亲犯下了杀人的大罪,作为天下共主的舜不但没有秉公执法,反而是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的天子地位,带着杀人父亲一起逃亡父子二人最终逃到的海滨之地,过起了逍遥快活的生活。舜为了自己的杀人父亲,彻底抛弃了曾经肩负过的天子之责与黎民苍生

这样做真的对么?他难道不是在以权谋私,将私德置于了公德之上?这样的争论一直持续了上千年。尽管有争议,然而总体而言舜的“孝行”在古代中国是被视作一种美德的。

舜的这种“孝”也体现在了封建时代法律制度里,便为“父子相隐”:当子女面对舜的那种状况时,是必须按照舜那样去做的。如果子女选择了告发,告发本身就是一种犯罪行为  

 

父子相隐”背后的逻辑是:古代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伦理关系,而父子关系是一切伦理关系当中最重要的那个。

封建时代中国人并不只有家里那一位父亲还有着一个“君父”。封建统治者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父亲”,并且是地位更高,也更为重要的那个“君父”。

如果家里的父亲“君父”发生了冲突怎么办?家里的父亲如果犯下的是谋反、谋大逆、谋叛等威胁到“君父”的罪行,那么作为子女则必须予以告发;即使子女不知情,也会因此而受到连坐,甚至于被满门抄斩。

便是所谓的“朕即国家”,封建统治者是家国不分的,是以治理家的方式治国的。作为“君父”,无论他怎样荒淫无道、穷奢极欲,也只能“再苦一苦百姓”,毕竟“天下不是父母,更无不是的君父。”

舜的“孝行”是将自己父亲利益摆在了全天下黎明苍生的前面,这同样适用于“君父”。与其说“父子相隐”是维护家庭中的人伦亲情,不如说是为了维护封建时代“朕即国家”的专制统治

一些人将“父子相隐”当做优秀传统文化认为应当继续予以弘扬。然而儒家同样讲究仁者爱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父子相隐”显然是与普遍性的仁爱相矛盾的,也是与“君为轻”相冲突的。不得令人怀疑的是,后世是否有人篡改了最早的儒家精神

近代以来,中国法律制度全面对接了西方,“父子相隐”自此成为历史。在今天,再有人去效仿舜的“孝行”,那等待他的结果一定是蹲大牢。

然而也有认为父子相隐”的背后代表着“伸家而屈国”,是将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的前面,这很符合人的本性与近代人权理念。

这些人有意忽略的一点是,现代社会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之上。父子相隐”一旦恢复,便意味着亲疏远近代替了“人人平等”。如果越来越多人去效仿舜的“孝行”,那将会破坏社会对于安全与秩序期待,损害的将是更为广泛人群的权利。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现代刑侦技术面前,舜带着自己父亲逃走的行为除了增加执法成本以外,并不会产生任何实际意义。普通老百姓又能从父子相隐”得到任何实际的利益呢?

当今社会更有可能通过包庇亲人而获取利益的,是那些掌握权力金钱所谓社会精英”。运用权力金钱来为贪污腐败、各种经济犯罪打掩护,可比带着自己父亲逃走要高明的多,也隐蔽的多。如果恢复父子相隐”,那简直是为这种行为“开了绿灯”,难道不是现代版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多优秀的部分,比如前文提到的“仁者爱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今天的人们评价舜的“孝行”时应当坚持一个前提:它背后所反应出来精神内核,是几千年来压迫中国人民限制华夏文明进步的一把大锁。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