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今天徐姓的先祖,曾经称霸中国东方,是夏商周三朝心腹大患



2006年,考古学家在江西靖安发现了一座东周时期的王族大墓。这座大墓有着三大奇特之处:

第一,墓葬里有很多陪葬的殉人,然而主棺却是空空如也不见主人;第二,在殉人的头骨里发现了很多奇异的绿色晶体;第三,墓葬发现了各类遗物达到650余件。包括竹木器、青铜器、玉器、漆器 、原始瓷器等。其中的丝绸制品比500多年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要更加精美。

经过学者们的研究,这座大墓的主人春秋时期徐国的国王徐州地名正是出自于这个徐国,今天的徐姓是徐国宗族的后代。徐国在中国历史中名不见经传,但它在夏、商、周三代却有着一段传奇历史,一直都是中原王朝心腹大患。

徐国属于东夷氏族,他们的祖上也曾经阔过。在黄帝时代,东夷人出了三位了不起的领袖——蚩尤,太昊与少昊。在他们的率领下,东夷人打败了当时中原地区霸主炎帝,迫使炎帝氏族和来自西方的黄帝氏族联合在了一起。之后东夷人又同炎黄联盟在涿鹿爆发了一场影响中华文明发展进程大决战。经过激战炎黄联盟杀死蚩尤、太昊与少昊,取得了最终胜利

战败后,东夷氏族不得不和炎黄联盟走向了联合。在尧、舜时代,少昊的一位后人叫作皋陶担任了“士”的职务,传说是皋陶创设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法律制度。舜曾经赞美他“刑罚的适用导致了无刑的效果人民法律治理生活非常舒心。

皋陶有个儿子叫做伯益。根据史书的记载,伯益为大禹治水立下了大功劳。大禹曾经说过若没有伯益的帮助,自己是无法完成治水任务的。    

炎黄氏族与东夷氏族的联合,表现在两个氏族之间需要相互禅让联盟首领的位子。然而到了大禹时代情况发生变化大禹是一个十分有心机的人,他一心想把首领之职传给自己的儿子启。为了给自己儿子继位铺平道路大禹先是将十分年迈“半只脚已经迈进了棺材”的皋陶确立为自己的继承人。皋陶死后,大禹又将皋陶的儿子伯益确立为自己的继承人。

然而伯益毕竟还很年轻,自己的势力还比较薄弱。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发兵杀死了伯益,建立起“家天下”的夏王朝。至此华夏和东夷之间脆弱的联盟关系彻底分崩离析。

传说中徐国的建立者若木便是伯益的儿子,徐国建立自然夏朝为死敌。到了夏朝末年,夏桀十分昏庸无道,徐国终于看到了反夏的机会。徐国首领费昌投靠了商汤,亲自担任商汤护卫帮助商攻灭了夏朝。在灭夏的过程中徐国也发展壮大了自己,成为东夷人中的第一大国

商朝建立后,东夷人和盟友商人之间的矛盾逐渐增大,双方长期以来互有攻伐。到了商朝末年,西周正是趁着商纣大军和东夷人爆发战争的契机,采取偷袭直捣了商朝的都城朝歌灭亡了商朝。

东夷人虽然不服商人,但好歹彼此之间还有亲戚关系。对于“不讲武德”的西周王朝,东夷人是更加不服气的。武王克商之后第二年便去世了,武王兄弟周公旦摄政称王。以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为代表的殷商旧势力找准时机,联合了不服周公旦的西周贵族管叔、蔡叔一同发动叛乱。包括徐国在内的东夷十七国积极予以响应,参与了反周战争

东夷人尽管骁勇善战,无奈周公领导下的周王朝过于强大。周公发兵东征仅用了三年时间便并平定了武庚的叛乱,还灭亡山东地区的很多东夷人国家。周公将东夷人的土地分封给了齐、鲁等诸侯国。徐国因为实力强大而免于覆亡,但他们也被迫从山东地区向着淮水地区南迁,最终以今天的徐州为中心重新建立起了徐国。    

在周代,徐国出了一位颇具有神话色彩的伟大君主,他叫做徐偃王。徐偃王的故事有着许多神奇之处:

传说徐偃王活了很多年,他的故事横跨了西周中期一直到了春秋时代

传说中徐偃王长相十分之奇特。他有筋无骨,好似得了今天的软骨病;他的额头向外突出很多,以至于他可以用自己的眼睛看到自己的额头

徐偃王的降生也颇具有神话色彩。根据《博物志》记载,徐国国君的后妃怀孕却生下了一个蛋。徐妃感到十分害怕,便命令手下偷偷地将蛋给丢到了河边。没想到有一只叫作鹄仓的狗衔起了蛋,把它带了回去给孵化了出来。蛋中生下了一个小孩,这便是徐偃王。

传说中徐偃王十分好行仁义,他的道德水平完全可以孔子、周公等圣人媲美。周穆王在位时,他十分喜欢到处去巡游。有一本书叫做《穆天子传》,记载了周穆王去到了西方瑶池和西王母见了面,两个人还颇有一番暧昧关系。徐偃王得知周穆王出巡消息后,认为这是一次反周的好时机,于是下令出兵进攻中原地区

然而这个周穆王也绝非常人。他可以长期出外巡游是仰仗于他拥有盗骊、骅骝等一众好马,以及一位驾车水平超一流的司机造父。当周穆王得到徐偃王进犯中原消息后,立即坐车马不停蹄赶回了西周首都镐京,集结起西六师火速驰援洛邑。    

面对赶来支援的西周大军,徐偃王陷入了犹豫。他认为双方如果爆发一场大战,势必将尸横遍野造成生灵涂炭。仁义的徐偃王不忍心看到如此悲惨的场面,于是他果断下令撤军返回了淮南。

西周时期长江流域楚国开始强势崛起,威胁到了地区各个小国生存。由于徐偃王仁义的名声传扬在外,汉水以东地区吴国为首的三十六个国家选择归附了徐国。徐偃王俨然取代了周天子成为江淮地区各国的盟主。

这样的徐偃王自然成为楚国的眼中钉和肉中刺,于是楚国发兵前去攻打徐国。徐偃王深知敌我力量悬殊,仁义的他再一次选择保全自己的人民不受战争之苦。为此徐偃王索性投靠了楚国,徐国自此沦为楚国的附庸。

然而徐偃王的仁义却救不了徐国。春秋时代所谓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不可胜数”的大乱世。一个国家如果不选择变法革新、发愤图强,那它的结局一定是灭亡

到了春秋后期,徐国南边的吴国出了一位明君叫做阖闾。他文有伍子胥,武有孙武辅佐,吴国国力到达了巅峰。吴王阖闾下决心灭亡徐国,于是他亲率大军前去攻打徐国。

这个阖闾很有智谋,他不急于直接攻城而是先四处考察了徐国都城周围的地形情况。他发现徐都附近有一条大河,于是在孙武的建议下阖闾采用了一个在当时非常超前的攻城战术——截水泄洪。吴国的士兵们挑来了泥土沙石,开始修建起堵塞河道的堤坝。几天后河水受到堤坝的阻塞,越涨越高,终于冲毁了大堤淹没了徐国的都城。就这样,纵横中国东部一千多年的徐国,终于在公元前512年被吴国所灭。

徐国虽然灭亡了,但是它能够传承“四十有余君,享国千六百有余年”,依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传奇国家。徐国的后人们后来迁往了江南各地,很多徐氏宗族都发展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这些徐氏后人不忘自己的先祖,将徐偃王当做神灵一般祭拜,形成了十分有特色的祖先崇拜信仰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