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1年,唐朝名将高仙芝在怛罗斯之战败于阿拉伯人390年之后,中华文明再一次来到中亚的土地上挑战伊斯兰文明。
代表中华文明出征的是西辽帝国的开创者耶律大石,他的对手是塞尔柱帝国苏丹桑贾尔率领的十万伊斯兰大军。耶律大石在中亚被称作“菊儿汗”,但他更重要的身份是大辽的“天佑皇帝”。
“大辽”是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于916年建立的国家,曾经统治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契丹一词意为“镔铁”。耶律大石是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他从祖先那里继承了铁一般的意志。
耶律大石从小接受了良好的贵族教育。他精通汉文与契丹文,也是一位娴熟的骑手与射手。1115年,耶律大石进京赶考进士及第,故被称为是“状元皇帝”。
就在同一年,中国东北的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反辽称帝。“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不坏”,女真人因此定国号为“金”。此时的女真人还处在渔猎氏族阶段,女真战士常在东北的密林里捕杀野猪、熊与老虎,十分彪悍,因此有着“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说法。
在女真人打击之下辽国节节败退,大片国土相继沦陷。辽国如此拉胯,他们的首领天祚皇帝要承担首要责任。这位亡国之君酷爱打猎,不恤国事,导致本就衰落的辽国一步步迈向了覆亡。
1122年,金军攻克了辽国西京,天祚帝出逃杳无音讯。至此辽国五京中仅剩下燕京(今北京)还在契丹人的手中。当年三月,辽国贵族在燕京拥立耶律淳登基,史书中将该政权称作“北辽”。
与此同时,与金国订立了“海上之盟”,相约夹攻辽国的北宋终于平定了方腊起义。宋徽宗立即派童贯领兵进攻幽州,试图收复燕云。不料宋军主力刚到白沟河一带便遭遇两千契丹骑兵的进攻,经过激战数万宋军惨败几乎全军覆没。辽军甚至一路追击到了宋朝境内。这支辽军的统帅便是耶律大石。
然而对宋朝的军事胜利不足以挽救辽国,不久金国即发兵攻打幽州。耶律大石深知难以抵抗金兵的锋芒,恰巧此时他听说天祚帝并没有死,而是在内蒙一带召集人马准备反攻。于是大石便带领军队离开了幽州,前去投奔天祚帝。
此时的天祚帝正迫切希望能够收复失地。当他看到耶律大石率部前来,顿感如虎添翼。然而大石却认为目前金国势不可挡,辽国应当退守漠北地区,先保住半壁河山,待养精蓄锐天下有变之后再图反攻。
耶律大石见天祚帝与自己意见不合,矛盾不断加剧,又担心自己曾参与另立皇帝一事迟早会遭到天祚帝秋后算账。大石于是下定决心要离开天祚帝大营,率领本部铁骑二百人独自去往了漠北。
耶律大石的目的地是位于大漠深处的可敦城,在今天蒙古国境内。辽国建立后,将这里作为北方战略后备军的驻地,常年驻扎有两万骑兵。耶律大石到达可敦城后收编了这里的军队,“养兵待时而动”。经过五年的休养生息,大石部已有颇有实力。
大石曾计划以可敦城为基地,积极联络辽国残余势力、西夏与北宋共同抗击金国。不料想短短几年之内西夏便归附了金国,北宋徽钦二帝和辽天祚帝都成了金国的俘虏。
审时度势的耶律大石认为,金国国力正处于上升期,短期内难以为敌;自己目前势单力孤,久居大漠之中也难有更大的发展;西边的西域地区目前没有任何强国。当下应当避强趋弱,以西方作为自己的扩张方向,等建立一块根据地之后再行光复辽国。
1130年,耶律大石率部开始西征,开启了中华历史的一段新篇章。此时的大石未曾想到的是,自己这一去就要埋骨异乡,再也无缘回到故土了。
面对耶律大石的数万精锐,地处西域的高昌回鹘立即便归附了。1132年,耶律大石在起尔漫称帝,国号为“大辽”。中国史书称之为西辽,国外称之为哈刺契丹。
称帝后的耶律大石将扩张的矛头指向了“河中地区”,即中亚地区锡尔河、阿姆河流域一带,大致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与哈萨克斯坦西南部。那里有西迁的回鹘人所建立的东喀喇汗王朝和西喀喇汗王朝两个主要国家。
1134年,耶律大石以“帮助”东喀喇汗王朝平叛为名,率领数万大军开进了其首都巴拉沙衮(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自此东喀喇汗王朝归附于大石。西辽占据了其首都巴拉沙衮,更名为“虎思斡耳朵”作为自己的新都城。
定都虎思斡耳朵后,大石将西辽的年号由“延庆”改为了“康国”。他这是在提醒手下众人,西征的目的并非是迁徙更不是流亡,而是要重建辽国。大石可不是说说而已。就在这一年,耶律大石以青牛白马祭天,发布了东征的号令“朕率尔众,远至朔漠,期复大业,以光中兴。此非朕与尔世居之地。”
然而深处河中的西辽毕竟距离中原路途遥远,大军需首先跨越茫茫大漠。几万西辽大军出发后很快物资消耗殆尽,牛马累死大半,只得垂头丧气撤军归来。
东征受挫的耶律大石决心继续向西扩张,进攻西喀喇汗王朝。这个国家当时已是塞尔柱帝国的附庸。当听说来自中国的佛教徒要来讨伐自己,西喀喇汗国急忙向宗主塞尔柱帝国求援,请求苏丹桑贾尔发兵保护伊斯兰世界。
1141年9月9日,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卡特万草原上,塞尔柱帝国苏丹桑贾尔率领十万伊斯兰大军,迎面撞上了高举着汉字与契丹文字所书写旗帜的“菊儿汗”军队。
耶律大石仔细察看过地形与敌方布阵后,镇定自若地鼓励己方将士: “彼军虽多而无谋,攻之,则首尾不救,我师必胜”。
受到鼓舞的西辽军队果然越战越勇,以少胜多。突厥人大败,塞尔柱苏丹狼狈逃走,丢下王后与一众大臣被西辽所俘虏。
自此西喀喇汗王朝也归附了西辽。西辽占据了包括河中地区在内约40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正是大石谋求复国的理想根据地。卡特万之战的胜利,宣告着中华文明在盛唐之后,再度兴盛于中亚地区。
塞尔柱帝国惨败的消息传到了西方世界,西方人将大石当做是东方的一位叫作“长老王约翰”的基督徒国王。受到他伟大胜利的鼓舞,西方人开始组织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今天有一些“新清史”学者认为,中国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是独立于中华文明之外的。西辽的历史足以证明这并非历史真实。西辽虽然位于中亚,远离中原地区,统治着大批穆斯林民众,但是西辽王室始终未曾接受过伊斯兰教,一直保持着中原汉文化与契丹民族传统。
耶律大石一直以华夏正统自居。见过他本人的中亚历史学家曾经描述大石“长得相貌堂堂,身着中国丝制的服装。”西辽历代君主都采用汉文尊号、年号和庙号,并以汉历纪年。
西辽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治理国家。中亚地区过去按照伊斯兰教法传统,土地税竟然可以高达收获的三分之一。西辽建国后开始实施“轻徭”与“薄赋”,将土地税率减低为“十税一”。
中亚地区过去长期实行分封制度,各个国家内部纷争不息。西辽建国后,在直辖领地内实施中央集权,比照中原王朝推行起郡县制度。
西辽定汉文与契丹文同为官方文字。近年来,吉尔吉斯斯坦出土了多枚印有“续兴元宝”汉字的西辽钱币,其形制有如唐钱。
西辽建国前,伊斯兰教已在中亚地区日渐浸漫,其他宗教几近灭绝。西辽建国后以佛教作为国教,使佛教再度兴盛于中亚地区。
契丹人在西辽毕竟不是主体民族。为了加强统治,耶律大石仿效唐代制度,发扬兼收并蓄的治国原则。
在非直辖领地,西辽施行的是属国制度。由属国的国王继续统治该地,西辽发给他们一块银牌,让他们挂在腰带上作为其归顺的标志。
西辽政权还大幅减少了中亚地区原有的商业赋税,恢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丘处机曾应成吉思汗的邀请来到中亚游历,他在一路上见到了很多生活在当地的汉人。在谦谦州,丘处机看到“汉匠千百人居之,织绫罗锦绮”。
西辽统治者虽然自己是佛教徒,但并不排斥其他宗教。穆斯林称菊尔汗是公正的,是尊重伊斯兰教的。在西辽统治期间,景教、犹太教、摩尼教等其他宗教也在帝国境内获得了发展。西辽的文化包容政策推动了丝路沿线各种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融。
1143年,耶律大石去世,庙号“德宗”。耶律大石没有像其他开国之君那样被称作“祖”,可见无论是大石本人还是他的臣属们,没有人将西辽政权视作是一个新的王朝,而仅是辽国的延续。
在历史上,很少有人能像耶律大石那样,通过向外征服如此广大的一片领土,将一个濒临灭亡的国家给挽救了回来。然而耶律大石却也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他一生所追求的都是恢复自己国家的山河,并为之南征北战戎马一生。然而当他好不容易积聚起足够的实力可以去实现复国理想时,老天却不再给他时间了。
耶律大石对于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卓著的。他扭转了唐代中后期随着吐蕃兴起与伊斯兰势力东侵,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交流为之中断的局面。西辽建国后,促进了中华文化再次在西域地区的传播,促使中亚地区出现了“汉文化的新浪潮”。
直到今天,俄语、希腊语、阿拉伯语等语言仍将中国称之为“契丹”,这个“契丹”指的正式西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