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规模宏大的陶寺古城真的是尧舜之都吗?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的汾河东岸,坐落着一处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规模无比宏大的上古时代古城。它被学者们称作是“最初的中国尧舜之都”,这便是陶寺遗址

陶寺考古队的队长何驽认为,“陶寺乃是尧都平阳,它的发现明了尧舜禹时代不是传说而是信史。陶寺到底挖出来了些什么,给这些学者以如此信心,竟然可以说出这样的“大话”?

尧和舜乃是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圣王”,能作为他们的都城那绝非是平凡之地,而一定是一座“帝王之都”。目前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发现有10余处龙山时代的城址,然而它们面积都不大,多数只有一重城墙甚至压根没有城墙。

陶寺,考古工作者惊讶的发现,这座古城仅城墙以里的面积就达到了280万平方米。这相当于四座北京故宫,比同在山西但要晚上几千年的平遥古城的面积都要大。

陶寺古城的外城城墙东西长约1800米,南北宽约1500米。仅城墙的地下夯土地基便深达10米,令人难以想象城墙的地上部分将会有多高。不仅如此,人们还在一座城门遗址发现中国最早的高等级门阙。

在外城之中,人们发现了被城墙所环绕的宫城。陶寺古城因此成为中国最早的宫城-外郭城双城制都城。宫城内坐落有大大小小的夯土基址十余座,俨然已经形成宫殿建筑群。其中最大的一处面积达到8000平方米,这应当陶寺上层贵族们用于处理国家政务、举行重大仪式的大殿。

有了宫殿意味着里面一定住着一位“高高在上的王”。这位王的高贵与不凡体现在方方面面。王的住所高于地面的台基之上所建造的宫室,既防潮又舒适同时显得十分庄严巍峨。而王之下的一般贵族只能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之中,普通老百姓只能挖个窑洞住在里面。    

宫殿的东边是王的“御膳房”,人们在里面发现了4000年前的“烧烤炉”。据学者分析,当时的“御膳房”会将各种肉类掺入佐料后包裹在泥土中,再用已经被加热到通红的石头的热量将肉给焖熟,类似于今天“叫花鸡”,“馕坑肉”的制法。

宫殿区中还有着一座深达9米,面积超过300平米的冰窖。可见这位王不但能吃得上香喷喷的烤肉,到了夏天他还可以享用到冰镇后的美酒与新鲜蔬果。除此之外,考古工作还在宫殿区中发现了“御花园”等专属于王所享有的高级设施。

宫殿区之外,整座城市中还分布有礼制建筑、王陵、手工业作坊区、大型政府官仓和普通居民区,这些都是帝王级别都城的标配。特别是几座帝王陵墓中惊世骇俗的发现,让人们开始意识陶寺古城绝非普通的上古时期城市,它在中华文明起源中一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陶寺中期的几座帝王大墓里,人们发现有这三件同上古时期五帝传说密切相关的特殊文物

第一件乃是鼍鼓。传说黄帝孙子,五帝之一的颛顼曾经受命用鼍龙为原料制作乐器,用以祈求上天降雨。鼍龙听说后吓得赶紧躲到了水里。只见它将身体浮在水面,肚皮朝天,用自己强壮有力的尾巴不断拍击着自己的肚皮,发出类似于鼓声的巨大响声。

鼍龙如此做是希望颛顼能够知道,无需杀死它也可以制成一件了不起的乐器。后世根据这一传说,便将颛顼发明的鼓称之为鼍鼓。传说中的鼍龙其实乃是扬子鳄,它是上古时代龙图腾的原型之一。在陶寺的王级大墓里,人们便发现传说中的鼍鼓——蒙着扬子鳄皮的陶器。    

第二件乃是特磬。孔子有一次来到鲁国王宫,有幸欣赏到了传说中舜帝所编制的乐舞《九韶》孔子听过后感慨“三月不知肉味”。特磬这种打击乐器据说是当年舜帝为了编排乐舞《九韶》所特意发明的。这样一件明显带有“舜标签”的文物,也出现在了陶寺的王级大墓之中。

第三件乃是彩绘龙形陶盘。陶盘上面所绘制的龙形图案与同时期的其他龙形相比,明显更加抽象,包含有更多的元素在里面,已经很难辨识出它是世间某种实际存在的动物了。这个龙形象同后来商周时期的龙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陶寺乃是“最初的中国”,是因为陶寺的王已经有了要居于天地之中的观念陶寺的帝王大墓中还出土刻有彩绘刻度的漆杆,学者认为这是当时测日影的仪器——圭尺。根据圭尺上面的刻度,人们发现当时的一尺大约为25厘米,陶寺古城夏至日的影长则为39.9厘米。这与古代文献记载天地之中“夏至日一尺六寸”的影长完全符合

到目前为止,陶寺遗址作为一座距今4000年前的伟大帝王都城,是“最初的中国”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证据了。那何以见得它一定是“尧舜之都”呢?

其实自古以来,便有很多人认为山西临汾一带乃是尧的都城。帝王纪》中有记载“尧都平阳”,钱穆先生经过考证后认为平阳位于今天临汾的西南。

随着陶寺遗址的深入发掘有关陶寺古城乃是“尧都平阳”的四大证据也终于重见天日:

第一是古观象台的发现4000年前的黄河流域已经是高度发达的农业社会了,而农作物的生长对于准确的农时有着很高的要求。尧帝之所以可以成为一位伟大的君王,正在于制定出了在当时十分先进的“四时历法”。    

《尚书·尧典》中用了很多篇幅来记载尧帝是如何“敬授民时”的。尧帝正是依靠他了不起的天文历法才能实现华夏大地的“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遗址东南方发现了一座面积达到1700平方米,建设于4100年前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这座观象台是由13座立柱与一个固定观测点所构成。观测者站在固定的观测点上,每当太阳初升阳光射过13座立柱所形成的12条裂缝中的其中某一条时,便意味着年一度的某个特定节气来了

陶寺正是运用了这一巧妙方法制定出了将一年分为20个节气的复杂历法,其中包含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以及粟、黍、稻、豆等当时主要农作物的农时。这与文献当中所记载的帝尧“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相吻合。

第二是找到了尧舜禅让痕迹学者发现陶寺遗址可以分为4300年前-4100年前的早期,4100年前-4000年前的中期以及4000年前-3900年前的晚期三大阶段。其中每个阶段整座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显然是发生政权的更迭。

然而陶寺早期向着中期的过渡却异常平稳,明显不同于晚期的那种暴力与动荡。这很有可能说明掌握陶寺早期政权就是尧的家族,到了中期掌握政权的变为了舜的家族。尧舜之间确实发生和平的“禅让”。

第三是陶寺符合“尧”字的本意。在甲骨文中,“尧”字意为“黄土塬上用夯土板筑的大城”。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黄土高原上用夯土板筑的大型城址只有陶寺一处。

第四是文字发现最为一锤定音的证据来了。在陶寺遗址居民区的一处灰坑之中,考古工作者竟然发现了一块用朱砂书写文字的陶器碎片。目前多数学认为,陶片上所书写的两个文字乃是“文尧”,这基本上坐实了陶寺遗址是尧都的重大历史地位    

第五是陶寺人的治国理念与尧舜相当。学者发现陶寺文化蕴涵着一种强而不战、盛而不扩,富有多元性与融合性的文化内涵陶寺没有选择对外大肆扩张,反而是修建起又高又厚的城墙;在陶寺墓葬出土有很多绘着赤链蛇身的器物。这种蛇没有毒性,遇到危险时会先摇尾巴警示,而不是首先发动攻击陶寺的王墓中还发现有“豮豕之牙”,学者认为象征着“修兵止战”的执政理念。这些恰好与后世称颂的尧舜时期执政理念十分契合。

龙山时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乱世。彼时方国林立群雄争霸,很多势力都在角逐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国家陶寺人或许正是因为所奉行的尧舜之道而在这场角逐中落在了下风,以至于3900年前这个灿烂的古代文明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便荡然无存。是什么原因导致陶寺古国后期的动荡直至国家灭亡兴趣朋友可以关注作者,下篇文章为大家继续讲述陶寺故事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