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在中国神话中是创世母神。她抟黄土以造人,可以说是所有人的母亲。然而先民们显然更加关心于自己从何而来,却忽视了世界的创造,导致屈原对此感到十分困惑。他在《楚辞·天问》里问道:“既然女娲有形体,那又是谁创造了她呢?”
为了解答屈原的疑问,后世文人为女娲安排上了母亲和兄弟,形成了如今的“女娲神话宇宙”。女娲这一家人的故事其实是华夏先民们母系氏族时期生活的缩影,背后可能隐藏着一段“男权”取代了“女权”的重大社会变革。
传说女娲的母亲叫华胥。有一天华胥来到了雷泽湖边,发现地上有一串巨人脚印。她十分好奇,便在脚印上走来走去,结果就怀孕了。华胥后来生下了一对姐弟,便是女娲和伏羲。
有关女娲“抟土造人”有着这样一种说法:有权有钱的人是女娲用手捏出来的,而普通人则是女娲先用泥巴团了一个大泥团,再用绳子搓出来的。显然这是在表明人与人之间生来便不平等,却是后人的附会并不符合华夏先民们真实的生活面貌。女娲与伏羲所处的时代是母系社会,生产力还十分低下决定了人与人之间还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女娲忙着“抟土造人”的时候伏羲在做些什么?话说母系社会的男人要远比今天的男人更加“潇洒”。他们四处留情,“播种”之后便径直离去,并不与妻子儿女们共同生活,更不会对她们承担任何责任。
然而神话中的伏羲显然十分之忙碌。他又是忙着“始作八卦”、创制文字,又是忙着“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关于母系社会一直以来有着一种误区,很多人认为那时候的女子负责采集而男子负责打猎。由于打猎的收益远不及采集,当时男子的社会地位要低于女子。然而根据考古发现,黄河和长江流域在距今大约一万年前就都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女娲和伏羲时代的先民们应当是过着渔猎、种植、采集和放牧并存的生活。
由于母系社会“男不婚女不嫁”,伏羲成年后是和母亲华胥与妹妹女娲生活在一起。在家中伏羲的地位不但一点都不低下,还是母系大家庭里最主要的劳动力,是妹妹女娲最重要的依靠。
正是在从事各种劳动的过程中,聪明的伏羲创造出了许多发明。站在今天人的视角会认为伏羲是创设了文明的华夏始祖,站在女娲孩子们的视角则是严厉的舅舅教会了他们捕鱼、种地等生存技能。孩子们没有父亲而舅舅便是他们的“父亲”。
生活如果可以一直如此倒也算得上是岁月静好,然而女娲神话中不仅包含有创世,还包含着“灭世”。根据《淮南子》中记载“远古支撑苍天的四根柱子倒了,导致了九州倾覆,洪水横流。”
很多人认为这是在记述华夏先民们所遭遇的一场重大自然灾难。通过分析伏羲“创设婚姻”与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神话,我认为这场灾难并非主要来自于自然,却是一场重大社会危机。造成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母系社会的运转出现了大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母系社会本就在男女之事上缺少道德约束,加之“男不婚女不嫁”,具有血缘关系的众多男男女女们生活在一起,很容易出现近亲生育的情况。久而久之,导致人们的身体素质变得越来越差。
第二,由于母系社会不分家,导致“原生家庭”的人口规模很容易快速膨胀。
第三,到了距今约5000多年前的仰韶时代中后期,黄河流域气温开始下降,原始农业的产出受到了影响。
过去人们选择母系的生活方式是因为那时候生产力极其低下,血亲们生活在一起可以共同抵御各种风险,一起照顾新生的儿童。然而现在时代变了,随着农业的进步以及制陶技术的成熟,儿童和病人们可以喝到煮开的水与粥一类的食物,生存下来的概率大大增加。
小氏族内部的人口膨胀决定了华夏文明已经发展到需要将血亲大家庭打散为一个个姻亲小家庭,以便于人们向着远方去开拓更多生存空间的时候了。
为此伏羲创设了婚姻,而女娲则“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根据学者们的考证“五色石”指的是玉石。《红楼梦》开篇在介绍通灵宝玉的来历时,便说它乃是女娲补天所遗留下来的石头。玉对于华夏文明来说一直都是礼乐制度的象征,玉和婚姻一样代表了规范男女之间关系的制度创设。
女娲补天乃是手段,目的则在于治水。这水并不是自然之洪水,而是由落后的生育制度和混乱的男女关系所导致的,所谓“积芦灰以止淫水”。
与很多人想象中不大一样的是,父系社会取代母系社会的过程可能并非是通过暴力与压迫手段来实现的,至少在神话中没有体现出这一点。然而令女娲未曾想到的是,这场变革却也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放出了一只叫做“父权”的怪兽,彻底改变了母系社会中男女较为平等的现状。
更令女娲想不到的是,后来的人们为了贬低女娲而抬高伏羲,将她与伏羲之间的兄妹关系替换成了夫妻关系。华夏民族的创世母神和后来千千万万的女性一样,最终也未能逃过成为男权附庸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