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大禹治水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吗?



世界大多数古文明不约而同记载过上古时期有一场毁天灭地的大洪水,其中以东方世界大禹治水和西方世界诺亚方舟最具影响然而在西方,学界普遍将大禹治水视作神话,甚至以此来否定代的真实存在

大禹治水的背景必然大洪水泛滥中国想要证明大禹治水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就必须首先搞清楚大禹生活的那个时代曾经真的发生过一场大洪水

大禹治水最早见于《尚书·禹贡》记载:“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Handa.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山大川。”经过多年来考古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研究发现,在距今4000年前后大禹生活的那个时代黄河、淮河流域确实发生过大洪水,并伴有其它严重的自然灾害。

学者们首先在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发现了大量史前大洪水的遗迹。地质学家吴庆龙经过多年研究发现,距今4000年前青海积石峡曾经发生过一次强烈的地震。地震引发山体垮塌完全堵塞住了黄河6到9个月,在黄河上游地区形成了一个无比巨大的堰塞湖。

2016年,吴庆龙团队撰写《公元前1920年溃决洪水为中国大洪水传说和夏王朝存在提供依据一文发表在了科学杂志上。文中认为随着堰塞湖最终决堤,110亿至160亿立方米的湖水在短时间内快速下泄,引发了一万年内最大规模的一场洪水。其影响范围超过2000公里直至黄河中下游地区

首先成为这场大洪水受害者的是距离积石峡不远处,居住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内的先民们。这里是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一个大型史前聚落遗址,由于它完好保留了一场大型灾难发生现场,又被人们称作是“东方庞贝”。  

考古学家遗址内的房屋发现25具人类遗骸。他们的姿态各有不同,显然不是死后被葬于房屋之内,而是因为一场瞬间发生灾难死于房屋之中,又被立即掩埋的。这些遇害者有的在灾难来临之时毫无反应,还保留着正在喝水的姿势;有母亲至死都紧紧抱住了自己的孩子;有人在临死前抬头向上方,似乎是在祈求上天的救赎。

直至他们重见天日,依然在用临死前的姿势无声诉说着已经尘封4000年的惨烈景象。人们在遇害者的遗骸上都发现有红黏土,表明那场不给人们任何反应时间瞬间夺去了他们生命的大灾难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巨大洪水

这场大洪水造成的更大影响可能引发黄河南北改道地质学家通过研究渤海西海岸的贝壳堤发现,在距今4000多年前黄河本是流经淮北由苏北平原入海的。到了距今4000年前后黄河突然发生了改道,开始纵贯河北平原注入渤海

黄河的大范围改道造成下游地区洪水泛滥是必然考古学家发现,这一时期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东夷人的大汶口文化停止了向北继续发展。今天的河北平原一带成为人类文明的空白区,这显然是受到大洪水影响

我们知道在“五帝时代”,东夷人是和华夏人并立的强大部族。有学者认为尧舜禹之间“禅让”的本质便是华夏人和东夷人之间的“轮流坐庄”——尧是华夏人的领袖,他把联盟首领之职禅让给了东夷人领袖舜;舜又把联盟首领之职禅让给了华夏领袖禹。

本来禹应当再把联盟首领之职禅让给东夷人领袖伯益,然而后来事情发生变化,禹和他的儿子建立起了“家天下”的夏王朝过去一般认为这是由于私有制的发展引起人们观念变化,然而从上古大洪水角度来看这很有可能是东夷人受到黄河改道的巨大影响而式微,已经失去了再同华夏人“共治天下”的资格了。    

气候的恶化是造成这场大洪水十分严重的原因根据《淮南子》记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意思是在尧的时代天上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导致天气十分炎热,农作物都无法生长了。

根据气象学的研究,4000年前出现的“十日并出”现象可能是由于太阳辐射的改变引起亚洲季风的减弱。具体表现降雨增多,暴雨和干旱交织转换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对于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也对于异常气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研究发现距今4000年前后青海地区乔木孢粉急剧下降,说明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当地森林植被出现严重萎缩,乔木植物几近消失

大海在这场大洪水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孟子记载“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反映的是距今5000年至4000年之间中国沿海地区发生的大规模“海侵”

“海侵”是由于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造成的。根据地质研究发现,当时的海平面今天要34米,在黄淮地区海水深入陆地达到二、三百公里考古学家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遗址发现有多处“海侵”所形成淤泥层。很多学者认为璀璨发达的良渚文明正是毁灭于这场大的“海侵”。

中原地区人们也深受这场大洪水之害。学者认为河南辉县的孟庄城址便是毁于这场大洪水不过由于中原地区相较于沿海地带有着很多地势比较高的地方,所以文明才能够得以延续

有如此之多的证据,足以证明大禹生活时代中国确实发生过一场大规模的洪水。事实西方人的“诺亚方舟神话有着明显的“惩恶扬善”意味——即洪水是由神所引发,是由人类的罪恶所导致。相较而言“大禹治水”则没有这种宗教教育意义,反而是华夏民族真实的历史记忆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