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半”,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是商朝。然而您一定也听说过“殷代”,“殷商”这一类的叫法,为何同一个朝代会有几个不同的称呼?
实际上自古以来便是如此了。比如《诗经·商颂·玄鸟》中写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竹书纪年》里则称呼为“殷商”;而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作的是《殷本纪》。
过去一般认为商汤建国的时候国号乃是“商”,等到盘庚将首都迁到殷以后,国号便改为“殷”了。这颇类似于战国时期魏国一开始的国号为“魏”,等到他们将国都迁往大梁以后国号也随之改为“梁”了。
直到上世纪安阳殷墟出土了大量的甲骨卜辞,人们才发现这种理解可能是有问题的。因为在卜辞中压根就没有发现“殷”这个字,反而出现了很多次“商”、“大邑商”、“天邑商”和“中商”。中国学者开始意识到即使在盘庚迁殷以后,“商”仍然是商人对于自己国家的称呼。于是乎国内便很少有人还称呼商代为“殷代”了。
然而直到今天,日本学者却依然称呼我们的商代为“殷代”,这又是为何?原来日本人认为甲骨卜辞里的“大邑商”仅仅是指王都及其周边区域,就好比是我们今天说的“伟大首都北京”。很多日本学者对于那个时代的国家有没有固定的国名都表示出怀疑。
有日本学者认为“如果商在殷代的前、中期作为王朝的名称,到了后期却被用作都邑的名称,这在逻辑上是难以理解的。”于是日本学界选择继续按照《史记·殷本纪》的叫法,称呼我们的商代为“殷代”。
对于日本人的观点,很多中国学者认为“商”最早乃是商人的族名,成汤在灭夏建国之后便拿族名做了国名。商人本身又是一个习惯于迁徙的部族。根据史书中的记载他们在灭夏建国之前迁徙了八次,灭夏建国之后又迁都了五次。商人每到一处都有可能用“商”来称呼当地,比如今天的河南有“商丘”、陕西有“商邑”。盘庚迁殷以后商人把都城称作“大邑商”没什么好值得奇怪的。
这种解释在逻辑上恰如其分,然而日本人却不肯接受。理由也很简单,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比殷墟甲骨文更早的系统性文字,只要看不到更早时代商人自己所书写的文字,日本人便不会认可“商”是商人的族名这一观点。
日本人既然不承认“商”,为何又如此钟意于“殷”呢?这主要是因为流传至今的青铜器铭文和历史文献中显示周人一般将商代称呼为“殷”。那这又是为何呢?
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周国在西方崛起的时候,商王朝已经定都于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西北一带,那个地方在当时被叫做“殷”。此时的周国已经产生了“不臣之心”,后来更是自己称了王开启了“翦商”大业。然而按照当时人们的宗教观念,“商”乃是一个很大的称呼,“商”已经“受命于天”有权统治九州万邦。因此用“商”来称呼自己的敌人这对于自认为已经承接了“天命”的周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等到周人终于灭亡了商王朝便直接“不装了”,公然开始用“殷”这样一个比较小的地名来称呼起自己的敌人。如同《史记·殷本纪》中记载的“封殷后为诸侯,属周”,此时周天子眼中的商人仅仅是自己治下的一个地方势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