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胡适在给历史学家顾颉刚的一封信中写道:“九鼎,我认为是一种神话。”胡适这里所说的“九鼎”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中最为神秘的“镇国神器”。相传大禹用青铜铸造了九个鼎,象征着天下九州,以此作为夏王朝建立的标志。
铸造“九鼎”的材料青铜是红铜与锡、铅等金属的合金,具有很好的铸造性能。胡适认为“九鼎”是神话的原因在于“铜恐亦非那时代所能用。”针对胡适的观点顾颉刚回信道:“九鼎的来源固是近于神话,但不可谓没有这件东西。”
顾颉刚如此认为原因在于《春秋》、《史记》等历史典籍中有着大量关于“九鼎”的记载。顾颉刚觉得这些历史记载“恐不见全假。”
依照历史记载“九鼎”的“传奇鼎生”的这样的:夏朝末年夏桀失国,成汤将“九鼎”迁到了自己的都城“西亳”;到了商朝末年纣王失德,“翦商”成功的周公又将“九鼎”从“大邑商”迁到了刚刚建成的洛邑。
春秋时期周王室没落,崛起的“南蛮”楚国大军“饮马黄河”,由此发生了著名的楚庄王“问鼎中原”,王孙满以天命“在德不在鼎”予以巧妙应对的历史典故。
有关“九鼎”的最终下落,过去普遍的说法认为到了战国末年,不知道哪根筋不对了的“西周公”竟然拉起来“合纵伐秦”的大旗。结果东方六国的伐秦大军没到,却是秦国大军兵临洛邑城下。自此周王朝彻底灭亡,“九鼎”被秦人运回到了秦国。
然而目前普遍的看法认为秦国并未获得“九鼎”,“九鼎”在东周末年的混乱中不知何故而丢掉了。尽管“九鼎”早已不知所踪,但它在中国历史中却从未“下线”。历朝历代都有很多人依然相信“得九鼎者得天下”,视“九鼎”为华夏王权的象征,渴望能蹭一波“九鼎”的热度。
秦始皇曾命人在泗水之中捞鼎;武则天称帝后曾命人重铸“九鼎”置于“明堂”;宋徽宗在位时为了彰显大宋的“国力”也铸了一套“九鼎”,没想到几年后便发生了“靖康之难”,宋徽宗与他新铸的“九鼎”一同被金国人打包运往了冰天雪地的北国。
抗战期间,西方各国废除了对华不平等条约,蒋介石跻身同盟国领袖之列。为了拍蒋的马屁,一些国民党要员铸造了一套“九鼎”,还紧锣密鼓排练起了“献鼎大典”,准备给蒋介石一个“惊喜”。没想到蒋介石得知后勃然大怒,一通臭骂终结了这场献鼎的闹剧。
虽然历史记载“恐不见全假”,但是夏朝初年到底有没有能力铸造青铜大鼎还得去问考古学家。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原地区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是位于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很多人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后期的都城,那么比“二里头”再早上几百年,相当于大禹时代的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有没有青铜器呢?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被找到。
一些人认为青铜冶炼技术并非是由中国人自己发明的,而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由中亚草原地区首先传入到我国的新疆,再由西向东传播了两、三百年后才被中原地区的“二里头”人所掌握。
目前“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大部分都是用来饮酒的爵,青铜鼎仅发现了一件。这唯一的一件铜鼎造型朴素“丑萌”,实在令人难以联想到“九鼎”。有人据此认为中国直到商朝后期才有能力铸造出“九鼎”这样的青铜重器,最初的“九鼎”可能是用陶土所烧制的。
当然也有一些人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因为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上万平米的青铜器冶铸作坊区。根据研究发现,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合范法浇铸等复杂工艺。这些成就显然不可能是突然间凭空出现的,一定有着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还有人认为目前没找到不代表就不存在。“二里头”遗址目前发现的墓葬大的也不过就几平方米,不过是一些中小贵族的墓葬。大的“王级大墓”迄今为止尚未发现。说不定“九鼎”这般青铜重器还埋在某个大型墓葬之中,等待着重见天日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