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三千年
生老病死、兴盛衰亡或许是世间万物的普遍规律,正如人不能长生,王朝亦无法永存。成康之治时,周及各诸侯国发展欣欣荣荣,人口和土地日增,周天子的实力与权威达到顶点。而在周康王的儿子周昭王执政时期,周王朝遭遇了重大挫折,或许是王朝开始走向衰弱的标志。
周昭王曾发动多次南征,去征讨位于汉江流域及长江中游、周文化圈边缘、且不愿意臣服的部落。而在周昭王亲自领军的一次南征中,周昭王身死,军队覆灭。可能是战争的结果过于惨烈或不光彩,周王室并没有向各诸侯国通报昭王死讯,只是宣称昭王“南巡不返”,同时尽量消除相关的记载。后世有猜测是昭王在过河时桥梁突然断裂落水,或者是大军遭遇了天灾洪水,也有野史传说是因为当地人的计谋,提供的渡船用胶粘合,行驶在汉水中心时突然解体。最可能的情况还是在汉水附近渡河或水战时,军事上遭遇惨败,周昭王本人被杀或被俘。真相或许只能等待后续的考古发现。
一只能够进行远征的精锐军队覆灭,对于一个古代王朝往往是不可承受的损失。首先重建一只军队需要的兵甲、物资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就是极大的负担,更难补充的则是具有战争技能和经验的军官与士兵。古代缺乏系统的军事教育体系,军事知识往往是在军队或家族内部口耳相传,一旦全军覆灭,这些知识就会失传。但重建军队最难的还是重新建立与君王之间的忠诚与信任,新军的反噬在历史上也并不鲜见。周王朝损失一支由周王亲自率领的强大远征军,后续无论是征讨外部的敌人,还是震慑内部的诸侯,实力和意志都将大幅下降。
关于昭王南征还有一个常见的误解,就是认为其征讨对象是后来日渐强大的楚国。楚国先祖在周文王时臣服于周,首领担任周的“火师”一职,其后人在周成王时被分封为子爵,封地在汉江流域的丹阳(今湖北省丹江口市附近,存疑)。汉江流域在当时被称为楚地、荆地,这就是楚国得名的原因。楚国在周昭王时期还比较弱小,其势力范围只有汉江流域的一小片区域,作为周文化圈内的一员既无实力也无意愿反对周王朝。昭王真正的征讨对象应是汉江流域、长江中游其他独立于周文化、不臣服于周的部落(被称呼为虎方、楚蛮、扬越等)。在周昭王以及后续周王的多次军事行动中,这些部落被彻底击败驱逐,有部分融入了后续的区域霸主楚国,让周文化的影响彻底占据了长江中游地区。周王朝的南征在这一地区造成了势力真空,为楚国的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周昭王之后的周穆王则是一位颇具传奇和神话色彩的著名君主,传说他执政超过五十年,去世时超过百岁。穆王时期,四方征战,周王朝的疆域达到极大,向南稳定了长江中游区域,向东开拓今安徽、江苏等地,向西多次击败周的传统敌人犬戎。大概也是在穆王时期,周的首都和统治中心从洛邑又向西迁移到了之前的镐京,具体时间和原因未知,最可能的原因还是为了方便向西开拓。有记载穆王与今甘肃、新疆等地的许多部落建立了联系,例如后来秦国的先祖就是位于今甘肃天水的善于牧马的部落,臣服于周并因功封为诸侯国。在传说中穆王向西最远到达了昆仑山脉,见到了神仙人物“西王母”——应该是当地部落的女性首领。
然而周穆王之后,周王室再也无力开展大规模的对外征服,甚至连防御主要敌人犬戎的进攻都开始吃力,在周穆王之孙周懿王时甚至被迫从镐京迁都至槐里。究其根本原因,成也分封制,败也分封制。王朝之初,周天子只是直接管辖若干定居点城市,还有大片空白区域可供开拓:或是植被覆盖的无人之地,或是被不在周文化圈内的异族占据。分封绝非美好的田园牧歌,国君们坐着车唱着歌前往封地坐享其成。从镐京、从洛邑,一支支移民队出发前往他们前途未卜的封地,将与天斗——未知的气候、灾害、疾病,与地斗——河流、山脉、猛兽,与人斗——你死我活的异族、居心叵测的其他诸侯,从一个“国”字型的定居点开始,建设一个新的城市、新的国家。史载前后分封的诸侯国虚数八百,能历史留名者不到两百,其余都悄无声息的灭亡。成语筚路蓝缕最初是用来形容楚国先民创业的不易,但几乎所有诸侯国都会经历类似的艰难困苦。正是分封制所鼓励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华夏先民的奋斗牺牲,让华夏民族的人口与生存空间都得到极大发展。
经过百余年的不断分封,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已经牢牢占据了自然条件优越的中原地区,扩张到了当时“天下”概念的极限。然而传统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即使地图上已经没有空白的区域,总是有新的诸侯国需要建立:每一代王都有众多儿子,有立功的大臣。周王只能不断拿出自己直辖的土地来进行封建,王室直接掌握的资源越来越少。封建之初,围绕在周王统治中心的都是最亲近的诸侯,这些诸侯国本意是屏障和护卫,但又何尝不是束缚与封锁:当时哪里知道洛邑、镐京之小、天下之大,周王想要扩张直属领地又如何能先向最亲近的诸侯动手。或许历代周王热衷于四处征战,就是希望能获得新的封建土地或者增强自身的力量。然而即使征战拓地成功,也不过是白白消耗了自身的实力,增加新的封建诸侯,或者让边境诸侯得以壮大。东方的齐,南方的楚,西方的秦,北方的晋,边境诸侯成为强国绝非偶然。分封之利弊,华夏民族的大幸,周王室的不幸。
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实力此消彼长,很快就开始了内部的权力博弈。周穆王之孙周懿王去世后,周王朝内部发生了违法宗法制度的政变,周懿王的叔叔周孝王继位。而在周孝王去世后,诸侯国又拥戴周懿王的儿子周夷王继位,这说明诸侯国已经开始介入周王室的权力交接。周夷王时,或许是为了拯救王权威信,发生了烹杀齐国国君的恶性事件,以此为开端开始有诸侯国国君拒绝朝见周王。周夷王去世之后,其子姬胡继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厉王。为了阻止周王朝的国势不断下降,厉王将开始一场激烈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