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冉有小传:
冉有(前522—前489)名求,字子有,春秋末鲁国人。比孔子小29岁,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之一,在孔门中以善于处理政事著名,多才多艺,曾做过鲁国贵族季孙氏的家臣,孔子称其“可使治赋”。孔门十哲之一。
孟武伯问“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不但孔子认为冉有可任大家之宰,季氏也很看重他。孔子周游列国时,季氏就指名请冉求回国帮助治理政事,冉求回国后任为“季氏宰”,即季氏总管,还率军与齐作战,英勇善战,并取胜立功。公元前487年,冉有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但因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要弟子“鸣鼓而攻之”。但师徒关系还是很好的。
《孔子家语·弟子行》子贡赞冉求:恭老恤幼,不忘宾旅,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孔子因而语之曰:“好学则智,恤孤则惠,恭则近礼,勤则有继,尧舜笃恭以王天下,其称之也,曰宜为国老。”
注释:
季氏旅于泰山:季氏,指季康子。旅,旅祭,祭山曰旅。《礼记·王制》说:天子祭天下名Handa.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山大川,诸侯祭名Handa.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季氏为大夫,因此祭泰山为僭越。
女弗能救与:女,汝。弗,不。救,在此当阻止讲。
曾:在此做岂、竟然讲。
译文:
季康子去祭祀泰山,先生听说了,问冉有:“你不能谏止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先生说:“唉,难道泰山神会不如林放吗?”
解说:
本章论批评季康子僭越。李炳南先生解说:泰山是在齐国与鲁国境内的天下名山,为五岳之首。只有天子能祭,以及鲁君、齐君在其境内祭。季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要去祭泰山,是严重的僭礼。祭祀合乎礼,神始能受之,否则不能接受。季氏目无天子,目无国君,泰山肯接受吗?孔子感叹之后,不说季氏,而说泰山。圣人言语如此温和。
泰山之祀,源远流长,自传说中的黄帝之时,就被称为中国的圣山,后为道教仙山之一。古代帝王封禅盛事,至今仍能找到碑刻、文物遗迹。今天的善男信女仍旧络绎不绝,一路跋山涉水,不畏艰险,显示出信仰的强大生命力,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中国文化对待鬼神的态度,儒家是敬之、礼之,重视祭祀,但以人为本,对鬼神没有过高的迷信崇拜。道教对鬼神的神奇作用夸张描写,迷信程度很高。总体讲,传统中国是一个多神论的国家。认为万物都有神灵,但并不顶礼膜拜。孔子开创的儒家,让中国人早早觉醒。孔子的学说,可以解释为道德的形上学,或者说实践道德,是对上天(上帝)崇拜的内化,对自己的良心进行反省。这里面还含有天道、天人感应等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儒学掌握了人生密码的钥匙。
精彩古注疏:
黄式三《论语后案》:季氏之旅,冉有不能救者,禳祸祈福徼幸之心胜,非口舌所能争也。后世封禅供亿耗费,今日泰山之祀遍天下,僭礼者不止季氏,往往欲救之而不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