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论语》4.5 富与贵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释

富与贵,贫与贱:《皇疏》,富者,财多。贵者,位高。乏财曰贫。无位曰贱。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去,舍弃。恶,作何字讲。君子舍弃仁,何得成名为君子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造次,慌忙,仓促。颠沛,困顿,挫折。

 

译文

先生说:“财富地位,是每个人所想得到的;如果不是用正当的途径得来的,则宁愿不要富贵。贫穷与低贱,是每个人所厌恶的;如果不是用正当的途径来脱离,则宁愿不脱离贫贱。如果君子舍弃仁德,如何成为一个君子呢?君子在吃一顿饭之间也不违背仁德,仓促急遽之际、困顿挫折之际也要坚守仁德。”

 


解说:

本章说君子仁德的修养。人在社会生活追求名利财富,这是每个人向往和权利,但是如何追求?采用什么手段?什么路径?孔夫子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以其道得之”,即必须采用正当的途径,正当的方法不能靠作奸犯科,不能靠投机取巧,不能靠坑蒙拐骗;因为这些都是不正当的,非法的。现代社会有些人私欲膨胀,急于摆脱贫贱生活,急不择路,饥不择食,甚至铤而走险,从而达到快速致富。这些人表面好像成功了,其实那是一个更大的深渊。因为等待他的有法律惩罚道德谴责,更有天理昭昭、因果循环

 

《尚书》有言:“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但时有否泰,有“君子道消,小人道长”之时,坚守正道,也导致贫贱。这时该怎么办?就应该安贫乐道,像孔夫子一样乐在其中,像颜回一样不改其乐。仁德胜过富贵,这就是儒家价值观,道德观。树立起这种观点,不管身处富贵还是身处贫贱才能坦然面对,心安理得。

 


君子如果舍弃仁,那他还怎么为人称道呢?君子希圣希贤,必须践行仁道。君子如何行仁?未能完全至于仁,先要能近乎仁。例如恕道,刚毅木讷等(李炳南)。子曰:力行近乎仁。必须勉力行善,慢慢向仁迈进。孔子教人孝悌忠信,就是重要的善行。在先秦时代儒家注重力行。到宋明时代理学注重心性,重静修。从实践看,各有侧重、各有着力点,力行比静修让人进步更快,两者并重更好。现在的年轻人心浮气躁,要改正与深入颇为不易。

 

君子既然不能舍弃仁,则须经常保持仁心,即良心。顷刻之间也不能失去,急遽时,其心亦必在仁;在颠沛流离之际,乃至遭遇危险,威胁生命之际,其心亦必在仁。这实际是孔门心法。(李炳南意)时时刻刻看住自己的心,时刻反省自己,不被外物所诱惑,坚持一切从良心良知出发,来思考行动坚持这样做就是践行仁道,就会成为君子乃至圣贤

 


精彩古注疏:

李颙《四书反身录》:“不处”、“不去”,才见操持,于此而一苟,则人品可知;造次、颠沛,方验学力,于此而少懈,则存养可知

金遇渗金石而程色自现,贫贱富贵、造次、颠沛,亦吾人之渗金石也。

富贵贫贱一视,造次、颠沛如常,“鸢飞鱼跃”,其机在我,夫是之谓君子

 

毓鋆《毓老师论语》:欲,有欲乃有惑,而惑于欲。“四十而不惑”,是能不惑于欲。“嗜欲深者,天机浅”,智者能不惑于欲。“”

贫与贱,是人之所不喜的,但是要去贫、去贱,亦得有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行健不息是“去贫、去贱”的不二法门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