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声的长子张华奎,读书成绩最好,从小深受父亲器重,因早年协助父亲处理政务,出仕很晚。父亲去世五年后(1889年)才中进士,在家闲置多年,后1891年四川总督刘炳章起用了他。早年官场结识很多友人,为他到四川后从事教案处理与外教、洋务事宜有很大帮助。这在当时是比较积极务实、思想超前的政府官员了。(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思想固化落后的,总是政府官员呢?特别是今天,是为了自身利益不敢有所作为,还是作为多年的官僚之后能力下降退化了?)后来刘炳章想提拔任用他,李鸿章推辞没有帮忙。可惜岁月实在太过匆匆,他在1897年因积劳过度咳血而死,死时年仅49岁,也可以说其大志未展。
张华奎生前没有儿子,从五房叔叔张树屏那一支抱养了一个儿子,是他的堂弟张伯纪的第四子,名张绳进,字武龄。在张氏大家族中排行第九,人称九哥,九叔或九爷。张华奎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才九岁,由妻子与儿子负柩回合肥张老圩子。
张武龄开始与老家人都住在一起,17岁结婚,迎娶大家闺秀陆英。有了三个女儿之后,他毅然离开了老家,前往上海,后定居苏州。至于他离开老家的原因,据分析他是为了女儿的成长。当时已经进入民国初期,而他们这个大地主家庭,还是旧时生活作风,少爷小姐们有佣人伺候,老爷们有姨太太,天天无所事事,也有人染上了赌博、抽大烟的恶习。张武龄有一个好处,不喝酒,不抽烟,不打牌,只是痴迷读书,还喜欢昆剧。他算是道德上一个完美的人,这一点很像胡适之,都是官宦之后,教养很好。
张武龄后来自己改名张冀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在苏州办了私立乐益女中,培养很多优秀人才,自己的四个女儿、六个儿子也是个个成才。为办学,他变卖了大部分家产,自己出钱当校董,化重金聘请名家前来授课,开一代学风。思想上兼容并蓄,又能积极进取,吸取西方先进的文化与事物。虽然他自己没有教过一节课,但我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教育家。日本侵华之后,学校解散,他撤回老家,1938年死于痢疾,终年只有49岁。学校教员中有著名的共产党人士张闻天先生,晚年失意后回苏州对张老先生感念不忘。张冀牖同宗的侄子张鼎和参加革命,三十一岁被杀害,激进道路也带来了很多事端,这需要百年之后才能看得更清晰一些。
(王道《流动的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