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买了几本关于合肥张氏姐妹的书,还有张家的传记《流动的斯文》,一直没有怎么看。今天电脑有问题,找人来重装系统,读了传记的第一章。
因受佛学的影响,我有一个思维定式,张家之所以人才辈出,一定是祖上有大德之人,今天我的观念得到了印证。
第一章讲述张家的崛起《淮军将领张家崛起》,清朝末期,太平军兴起,一路杀戮无数,身处安徽肥西的秀才张荫谷(即张氏姐妹四世祖),有先见之明,筑堡寨以自保,并组织团练。在清军一路溃败之时,竟然坚守乡里多年,其弟子多弃文从武,后加入李鸿章之淮军,征战南北,战功显赫。
长子张树声官至两广总督(即张氏姐妹曾祖),次子张树珊骁勇善战,在湖北与捻军作战,陷入重围,战死。张树声一副挽联,催人泪下:
也知一死壮山河,奈大功未竟,狂寇稽诛,十余年征戍枉劳,那堪室有双雏,马革归来难瞑目;
不独三生为手足,忆皖水同袍,吴山并辔,数百战艰危与共,讵料诀分千里,鸰原急难赋招魂。
清末农民起义对中国富饶的苏皖浙一带重创,其劣迹种种近年来渐渐为人所知,可惜我们一直没有进行思想反省。
本章以详实的史料记述了早年张树声兄弟征战的艰难与壮烈,着重描述了张树声后来为官之清廉与务实、勤政,为清末不可多得的中兴名臣之一,因其低调、谦恭,一直名声不大。作为淮军的第二号人物,张树声文武兼备,深得李鸿章器重。在任江苏巡抚期间,重建沧浪亭公园,至今留有张氏所立之碑。主持兴修太湖水利,工作量巨大,疏浚大小河道,修建桥梁180座,体现他务实为民的精神。重建紫阳书院,重视文教。
他为洋务派之一,多才多学,见识超绝,曾受慈禧太后召见,直言事实;在直隶总督任上,曾果断处理朝鲜内乱,受皇上褒奖。病重后上书《遗折》:“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为清末维新变法之先声,这段话到今天仍旧不过时。张树声晚年适逢中法海战,1884年10月抱恨而终,终年61岁,谥号:靖达。
张树声家是当地大家族,廪生出身,时值社会动荡,随在父亲的影响下弃文从武,后又担任文官,卓有建树。其所学本是儒家,但并不守旧,锐意革新,进行洋务运动,当代历史学家秦晖称之为“学西补儒”,也就是中西汇通以开新路之意。他在家里是长子,一生受父亲张阴谷、李鸿章、曾国藩三人影响最大。曾国藩第一次见淮军将领时,称赞了两个人:“此人可为帅才”,指刘铭传;“此人可成大事也”,指张树声。曾氏有识人之明,果不虚言。